室内控温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14460发布日期:2019-05-07 21:25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室内控温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室内控温系统。



背景技术:

采用空调进行制冷已成为普遍使用的室内制冷方式,广泛应用于住宅及公共建筑中。

空调实现制冷的四个基本元件为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其中,压缩机在空调制冷剂回路中起压缩驱动制冷剂的作用。冷凝器的主要作用为从压缩机接收高压气体并将该气体转化为液体。膨胀阀用于实现冷凝压力至蒸发压力的节流,同时用于控制制冷剂的流量。蒸发器利用液态低温制冷剂在低压下易蒸发的特点,将制冷剂转变为蒸气,以吸收空气中的热量。

大部分空调可实现冷暖两用,能够快速实现室内制冷或供暖。

但是,人们长期处在空调环境中,容易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上呼吸道感染、关节酸痛等症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室内控温系统,可提供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室内控温系统,包括:空气源主机;循环泵,所述循环泵与所述空气源主机相连接;水箱,所述水箱与所述循环泵及所述空气源主机相连接;分水器,所述分水器与所述水箱相连接;盘管,所述盘管具有进水端及出水端,所述进水端与所述分水器相连接,所述盘管包括地面盘管和顶面盘管,所述地面盘管装设于室内地面,所述顶面盘管装设于室内顶面;集水器,所述集水器与所述出水端相连接,且所述集水器还与所述水箱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分水器包括一级分水器和二级分水器,所述一级分水器用于和水箱连接,所述二级分水器与所述一级分水器连接,且所述二级分水器还连接所述进水端。

可选的,所述二级分水器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盘管的数量与所述二级分水器的数量相匹配。

可选的,所述集水器包括一级集水器和二级集水器,所述一级集水器用于和水箱连接,所述二级集水器与所述一级集水器连接,且所述二级集水器还连接所述出水端。

可选的,所述二级集水器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盘管的数量与所述二级集水器的数量相匹配。

可选的,所述室内控温系统还包括: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与所述分水器连接,且所述新风模块还与所述集水器连接。

可选的,所述新风模块与所述一级分水器连接,且所述新风模块还与所述一级集水器连接。

可选的,所述室内控温系统还包括:热电阀,所述热电阀包括第一热电阀和第二热电阀,所述第一热电阀设于所述地面盘管与所述集水器之间,所述第二热电阀设于所述顶面盘管与所述集水器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一热电阀设于所述地面盘管与所述一级集水器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二热电阀设于所述顶面盘管与所述一级集水器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内控温系统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室内控温系统包括空气源主机、循环泵、水箱、分水器、盘管及集水器。所述盘管包括地面盘管和顶面盘管,所述地面盘管装设于室内地面,所述顶面盘管装设于室内顶面。在室外温度较低时(例如在寒冷的冬季),可通过向所述地面盘管输送热水,利用所述地面盘管发热以达到室内供暖的目的,并形成从室内地面至室内顶面逐渐递减的温度梯度,从而给人以脚暖头凉的舒适感,符合中医“温足顶凉”的健身理论。在室外温度较高时(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可通过向所述顶面盘管输送冷水,以达到室内制冷的目的,并形成从室内顶面至室内地面逐渐递增的温度梯度,同样可以给人以脚暖头凉的舒适感。因此所述室内控温系统有利于提供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

可选方案中,所述分水器包括一级分水器和二级分水器,所述一级分水器用于和水箱连接,所述二级分水器与所述一级分水器连接,且所述二级分水器还连接所述进水端。相较于所述一级分水器,所述二级分水器与所述盘管距离较近,有利于缩短热水或冷水进入所述盘管的距离。当管路内循环热水时,所述二级分水器能够降低热水在传输过程中的热量损耗。当管路内循环冷水时,所述二级分水器能够降低冷水在传输过程中的升温速度。

可选方案中,所述室内控温系统还包括: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与所述分水器连接,且所述新风模块还与所述集水器连接。所述新风模块利用管路内输送的冷水或热水,以调节引入室内的新风的温度。所述新风模块与所述盘管相配合,能够快速调节室内温度,并且有助于降低所述室内控温系统的耗电量和运行费用。

可选方案中,所述室内控温系统还包括:热电阀,所述热电阀包括第一热电阀和第二热电阀,所述第一热电阀设于所述地面盘管与所述集水器之间,所述第二热电阀设于所述顶面盘管与所述集水器之间。所述第一热电阀用于控制流经所述地面盘管的水循环回路的连通或截止。所述第二热电阀用于控制流经所述顶面盘管的水循环回路的连通或截止。借助所述热电阀可对所述顶面盘管及地面盘管内水输送情况进行选择,有助于节约资源,避免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室内控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1,一种室内控温系统100,包括:空气源主机110;循环泵200,所述循环泵200与所述空气源主机110相连接;水箱300,所述水箱300与所述循环泵200及所述空气源主机110相连接;分水器400,所述分水器400与所述水箱300相连接;盘管500,所述盘管500具有进水端及出水端,所述进水端与所述分水器400相连接,所述盘管500包括地面盘管510和顶面盘管520,所述地面盘管510装设于室内地面,所述顶面盘管520装设于室内顶面;集水器600,所述集水器600与所述出水端相连接,且所述集水器600还与所述水箱300相连接;新风模块800,所述新风模块800与所述分水器400连接,且所述新风模块800还与所述集水器600连接。

所述室内控温系统100通过在所述盘管500内通入循环流动的热水或冷水,以达到室内供暖或制冷的目的。

所述空气源主机110、所述循环泵200、水箱300、分水器400、盘管500及集水器600间通过管路相连接,构成水循环的回路。

所述循环泵200用于促使管路内的水循环流动。

所述水箱300用于储存满足一定温度范围的水。例如在夏季,所述水箱300内水的温度为14℃~19℃,所述水箱300有助于提高室内降温效果,从而实现室内快速制冷。在冬季,所述水箱300内水的温度为30℃~35℃,所述水箱300有利于改善室内升温效果,以实现室内快速供暖。

所述水箱300内的水通过所述分水器400输送至所述盘管500。

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水器400包括一级分水器410和二级分水器420,所述一级分水器410用于和水箱300连接,所述二级分水器420与所述一级分水器410连接,且所述二级分水器420还连接所述进水端。

相较于所述一级分水器410,所述二级分水器420与所述盘管500距离较近,有利于缩短热水或冷水进入所述盘管500的距离。当管路内循环热水时,所述二级分水器420能够降低热水在传输过程中的热量损耗。当管路内循环冷水时,所述二级分水器420能够降低冷水在传输过程中的升温速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一级分水器410的数量为一个。所述二级分水器420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盘管500的数量与所述二级分水器420的数量相匹配。每一所述二级分水器420与一个所述盘管500的进水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水箱300与所述一级分水器410间的管路间具有分支管路,所述分支管路连接补水接头720,所述补水接头720用于从外界向所述水箱300内补入适宜温度的水,防止水循环回路出现缺水的现象。

所述地面盘管510埋设于地板下。在室外温度较低时(例如在寒冷的冬季),可通过向所述地面盘管510输送热水,以加热整个地板,通过地板向室内辐射散热。在室内形成从室内地面至室内顶面逐渐递减的温度梯度,从而给人以脚暖头凉的舒适感,符合中医“温足顶凉”的健身理论。

本实施例中,所述地面盘管510的数量为多个,分别设置于室内地面不同区域。

所述顶面盘管520隐藏于天花板内。在室外温度较高时(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可通过向所述顶面盘管520输送冷水,通过天花板向室内辐射制冷。在室内形成从室内顶面至室内地面逐渐递增的温度梯度,同样可以给人以脚暖头凉的舒适感。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面盘管520的数量为多个,分别设置于室内顶面不同区域。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面盘管520与所述地面盘管510数量的总和与所述二级分水器420的数量相等。

所述盘管500内的水由所述集水器600流回至所述水箱300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集水器600包括一级集水器610和二级集水器620,所述一级集水器610用于和水箱300连接,所述二级集水器620与所述一级集水器610连接,且所述二级集水器620还连接所述出水端。

相较于所述一级集水器610,所述二级集水器620与所述盘管500距离较近,有利于缩短热水或冷水由所述盘管500流出后的传输距离。当管路内循环热水时,所述二级集水器620能够降低热水在传输过程中的热量损耗。当管路内循环冷水时,所述二级集水器620能够降低冷水在传输过程中的升温速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一级集水器610的数量为一个。所述二级集水器620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盘管500的数量与所述二级集水器620的数量相匹配。每一所述二级集水器620与一个所述盘管500的出水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二级集水器620的数量与所述二级分水器420的数量相等。

本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控温系统100还包括:热电阀710,所述热电阀710包括第一热电阀和第二热电阀,所述第一热电阀设于所述地面盘管510与所述集水器600之间,所述第二热电阀设于所述顶面盘管520与所述集水器600之间。

所述第一热电阀用于控制流经所述地面盘管510的水循环回路的连通或截止。所述第二热电阀用于控制流经所述顶面盘管520的水循环回路的连通或截止。借助所述热电阀710可对所述顶面盘管520及地面盘管510内水输送情况进行选择,有助于节约资源,避免浪费。

当所述第一热电阀打开,所述第二热电阀关闭时,水循环回路流经所述地面盘管510,而所述顶面盘管520内没有循环流动的水。当所述第一热电阀关闭,所述第二热电阀打开时,水循环回路流经所述顶面盘管520,而所述地面盘管510内没有循环流动的水。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热电阀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热电阀设于所述地面盘管510与所述一级集水器610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热电阀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热电阀设于所述顶面盘管520与所述一级集水器610之间。

所述新风模块800与所述分水器400间通过管路相连接,所述水箱300内储存的水还可以从所述分水器400流入所述新风模块800。所述新风模块800与所述集水器600间也通过管路连接,从所述新风模块800内流出的水经所述集水器600流回至所述水箱300。

所述新风模块800利用管路内输送的冷水或热水,以调节引入室内的新风的温度。例如在夏季,所述水箱300内的冷水流经所述新风模块800,使得所述新风模块800向室内吹入冷风。在冬季时,所述水箱300内的热水流经所述新风模块800,使得所述新风模块800向室内吹入暖风。

所述新风模块800适于对室内温度进行微调。例如在室外温度较高时(例如夏季),主要依靠向所述顶面盘管520输送冷水以达到室内降温的目的。当室内人数逐渐增多时,会造成室内温度有小幅度的上升。此时可通过开启所述新风模块800向室内吹入冷风,以降低室内温度。

所述新风模块800与所述盘管500相配合,能够快速调节室内温度,并且有助于降低所述室内控温系统100的耗电量和运行费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模块800与所述一级分水器410连接,且所述新风模块800还与所述一级集水器610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热电阀710还包括第三热电阀,所述第三热电阀设于所述新风模块800与所述一级集水器610之间。所述第三热电阀用于控制流经所述新风模块800的水循环回路的连通或截止。

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模块800具有进风口810及出风口820,所述进风口810连通室外,适于引入室外新风,所述出风口820连通室内,适于将室外新风输送至室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820的数量为多个,适于将新风输送至室内不同区域。

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模块800具有入风口830及排风口840,所述入风口830连通室内,所述排风口840连通室外,适于将室内空气排出至室外。

所述新风模块800具有外循环运行模式,在所述外循环运行模式下,室外新风从所述进风口810经所述新风模块800净化后从所述出风口820排入至室内。同时,室内空气从所述入风口830引入至所述新风模块800内,并从所述排风口840排出至外界。

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模块800还具有回风口(图中未示出),所述回风口连通室内。

所述新风模块800还具有内循环运行模式,在所述内循环运行模式下,室内空气从所述回风口引入至所述新风模块800内,并从所述出风口820排出至室内,以实现室内空气的净化。

所述新风模块800还具有除湿的功能。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可将所述水箱300内的水温调至7℃,并打开所述第三热电阀,关闭所述第一热电阀及所述第二热电阀,使仅经过所述新风模块800的水循环回路连通。由于流经所述新风模块800的水温低,因此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为水滴,所述新风模块800将冷凝水排出至室外,即可达到除湿的目的。在完成室内除湿后,可将所述水箱300内的水温调至14℃~19℃,并打开所述第一热电阀,使冷水流经所述地面盘管510,以对室内进行降温。

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模块800还包括:新风控制器850,所述新风控制器850连接所述新风模块800,适于控制所述新风模块800的运行模式。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所述新风模块与空调配合使用,将所述新风模块与空调组装在一起,上述新风模块的调温除湿功能由空调完成,所述新风模块仅负责空气的内循环及外循环。

所述室内控温系统100仅为一套系统,但冬夏均可使用。在冬季,通过向所述地面盘管510输送热水,可实现室内地面辐射制热;在夏季,通过向所述顶面盘管520输送冷水,可实现室内顶面辐射制冷。此外,所述新风模块800还可以辅助调节室内环境。在外循环运行模式或内循环运行模式下,所述新风模块800可以组织室内气流、净化空气。在冬季,所述新风模块800可以对从室外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预热,以辅助室内供暖,从而达到迅速升温的目的;在夏季,所述新风模块800可以降低从室外进入室内的空气温度,以辅助室内制冷,从而达到迅速降温的目的。在除湿模式下,所述新风模块800可以调节室内湿度。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