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5926发布日期:2019-05-31 21:44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设计温度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取暖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的取暖器中,发热器位于吹风口的前方,通过双向电机带动双向风轮,并通过蜗壳的导风作用,实现进出风口的双向切换。相关技术中的方案噪音较大,且只能实现侧面出风,发热体位置距离风轮较远,不利于充分散热。而且采用双向风机,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取暖器,提供多种取暖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暖器,包括:壳体、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连通所述壳体的内外空间的多个通风口,所述多个通风口包括位于所述壳体下部的第一通风口和位于所述壳体上部的第二通风口,所述壳体内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的导流腔;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导流腔内,且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之间,所述第一换热器用于加热所述导流腔内的气流;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导流腔内,所述第二换热器与多个所述通风口中的至少一个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换热器用于朝向对应的通风口直接辐射热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暖器,提供多种取暖方式。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取暖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通风口还包括开设于所述壳体下部的前壁上的第三通风口,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通风口相对设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通风口构造成向前向下倾斜的形状。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朝向远离所述第三通风口的方向倾斜。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前壁倾斜0°到90°。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前壁倾斜45°。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为平板状的热辐射铝板。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风口设于所述壳体的底壁上;和/或所述第二通风口设于所述壳体的顶壁上。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取暖器还包括:气流驱动件,所述气流驱动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导流腔内,所述气流驱动件具有进风侧和出风口,所述气流驱动件的进风侧和出风侧中的一个通往所述第一换热器且另一个通往所述多个通风口中的至少一个。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方并向上朝所述第一换热器吸风;和/或所述气流驱动件与所述壳体的周壁中的至少一处间隔开。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后壳、前壳、底板和顶板。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前后拼接,且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之间形成所述导流腔,所述前壳的上边沿与所述后壳的上边沿之间以及所述前壳的下边沿与所述后壳的下边沿之间均形成有开口;所述底板封盖所述导流腔的底部开口;所述顶板封盖所述导流腔的顶部开口。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壳包括前侧板,所述前侧板的左右两侧的边沿分别设有向后延伸的侧板,所述后壳包括后侧板,所述后侧板的左右两侧的边沿分别设有向前延伸的筋条,对应的所述筋条和侧板相连。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板上设有后边沿敞开的安装槽,所述第一换热器上对应端部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槽,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端部插入到对应的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安装槽的上边沿和下边沿分别嵌入到对应的所述导槽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的前边沿设有折边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端部的前侧抵接于对应的所述折边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均呈格栅型孔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取暖器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取暖器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

取暖器100,

壳体1,第一通风口101,第二通风口102,第三通风口103,导流腔104,后壳11,前壳12,底板13,顶板14,前侧板121,侧板122,后侧板111,筋条112,安装槽106,折边部107,

第一换热器21,导槽201,

第二换热器2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暖器100,包括:壳体1。

其中,壳体1上形成有多个通风口,多个通风口可以连通壳体1的内外空间,气流可以通过通风口进入到壳体1内,壳体1内的气流也可以通过通风口送出到壳体1外。多个通风口包括第一通风口101和第二通风口102,第一通风口101位于壳体1下部,第二通风口102位于位于壳体1上部。壳体1内具有导流腔104,导流腔104沿上下方向延伸,导流腔104分别连通第一通风口101和第二通风口102。

因此,气流可以从第一通风口101进入到壳体1内,然后从第二通风口102送出;气流也可以从第二通风口102进入到壳体1内并从第一通风口101送出。

如图1和图2,取暖器100还可以包括第一换热器21,第一换热器21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导流腔104内,第一换热器21可以用来对壳体1内部的气流进行换热(加热或制冷,优选为加热),第一换热器21设于第一通风口101和第二通风口102之间,可以对在第一通风口101和第二通风口102之间流通的气流进行加热或制冷。优选地,第一换热器21用于加热导流腔104内的气流。

其中,在取暖器100的一些工作模式中,第一换热器21启动,进行加热,在第一换热器21对气流进行加热时,受热的气流上升,气流的上升会致使空气循环。具体而言,气流受热上升后从第二通风口102送出,壳体1内的空气向上送出后,会导致第一换热器21附近出现负压,同时第一换热器21下方的气流将会向上流动,从而使得气流从第一换热器21的下方向上方流通,其中,第一通风口101(或其他通风口)会进行补充,从而形成一个从第一通风口101向第二通风口102流通的完整通道,气流在经过第一换热器21进行换热后,通过通风口与外界的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实现对壳体1内部空间的气流进行换热。

由于可以采用自然流通的方式进行通风,使得空气可以与第一换热器21进行充分地换热,这种充分换热会提高换热的效率,使得空气与第一换热器21可以足够地换热,提高性能。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包括第二换热器22,第二换热器22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导流腔104内,第二换热器22与多个通风口中的至少一个相对设置,第二换热器22用于朝向对应的通风口直接辐射热量。也就是说,第二换热器22通过朝向对应的通风口直接辐射热量的方式进行加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暖器100,可以提供多种取暖方式,可以通过第一换热器21对气流加热,从而对空气进行加热后,将空气送往间室,从而实现取暖,另外,也可以通过直接热量辐射的方式进行加热,利用两种取暖方式的组合,可以有效地实现不同的换热模式,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另外,从前面的描述可以看出,第二换热器22可以朝多个通风口中的一个或多个直接辐射热量,其中,第二换热器22可以朝第一通风口101、第二通风口102辐射热量,也可以设置成还包括其他的通风口,第二换热器22朝其他的通风口辐射热量。

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通风口还包括开设于壳体1下部的前壁上的第三通风口103,第二换热器22设于与第三通风口103相对的位置。从而通过第二换热器22朝向第三通风口103辐射热量,可以进一步地实现更多的通风模式。

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通风口103构造成向前向下倾斜的形状。通过第三通风口103可以实现向前向下的辐射热量,从而提高气流的换热效果。可以向前向下提供热空气,实现暖脚、吹干地面等功能,尤其是在将该取暖器100设置在浴室等间室内时(换言之,本实用新型的取暖器100可以为浴室取暖器100),可以实现地面的快速干燥,而且,由于热空气的上升,向下辐射的热量可以实现整个间室的快速制暖。

优选地,第二换热器22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朝向远离第三通风口103的方向倾斜。从而可以有效地实现第二换热器22的热量定向辐射,有效地实现取暖。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换热器22设置在壳体1内,第二换热器22同样会对壳体1内的空气进行加热,也就是说,单独的使用第二换热器22时,也是可以实现自然对流的取暖费方式的,当然,如果需要单独实现辐射取暖,可以对结构进行改进,例如在第二换热器22的上方设置挡板。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22相对于壳体1的前壁倾斜0°到90°。进一步地,第二换热器22相对于壳体1的前壁倾斜45°。当然,第二换热器22的倾斜角度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进行调节,也就是说,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使用要求定制第二换热器22的倾斜角度,第二换热器22的倾斜角度可以在使用过程中调节,也可以是在出厂时定制。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22为平板状的热辐射铝板。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的第二换热器22,或者采用其他的热辐射材料。

如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风口101设于壳体1的底壁上。

进一步地,如图,第二通风口102设于壳体1的顶壁上。其中,第一通风口101和第二通风口102均可以设置成格栅的形状。以便于气流流通以及防鼠等。另外,还可以在第一通风口101和第二通风口102处设置滤网等结构。

当然,本实用新型中的取暖器100也可以设置气流驱动件(图中未示出),实现空气的强制对流,也就是说,通过气流驱动件驱动气流,从而可以获得朝向预定方向的送风。例如,气流驱动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导流腔104内,气流驱动件具有进风侧和出风口,气流驱动件可以从进风侧向出风侧驱动气流。气流驱动件的进风侧和出风侧中的一个通往第一换热器21且另一个通往多个通风口中的至少一个。

一些实施例中,取暖器100还包括:气流驱动件,气流驱动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导流腔104内,气流驱动件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气流驱动件的进风侧和出风侧中的一个通往第一换热器21且另一个通往多个通风口中的至少一个。

其中,所述“气流驱动件的进风侧和出风侧中的一个”可以为进风侧,而对应地气流驱动件的“进风侧和出风侧中的另一个”进风侧和出风侧中的另一个就是出风侧;“气流驱动件的进风侧和出风侧中的一个”可以为出风侧,而对应地“气流驱动件的进风侧和出风侧中的另一个”就是进风侧。

具体而言,“气流驱动件的进风侧和出风侧中的一个”为进风侧、“气流驱动件的进风侧和出风侧中的另一个”为出风侧时,气流驱动件将驱动气流在通过第一换热器21后进入到进风侧,并在经过气流驱动件后通过出风侧从一个或多个通风口送出。

另外,“气流驱动件的进风侧和出风侧中的一个”为出风侧、“气流驱动件的进风侧和出风侧中的另一个”为进风侧时,气流驱动件将驱动气流从一个或多个通风口进入到进风侧,并在经过气流驱动件后通往第一换热器21,经过第一换热器21的换热后,气流将会从一个或多个通风口送出。

如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流驱动件的左侧与壳体1的左侧壁相连,气流驱动件的右侧与到壳体1的右侧壁相连,通过壳体1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可以实现气流驱动件的稳定安装,提高气流驱动件的稳定性,并提高整个取暖器100的稳定性。

如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流驱动件包括:导流部(图中未示出)和风轮(图中未示出)。导流部设于导流腔104内并具有入口和出口,导流部的出口的周沿连接第三通风口103的周沿,导流部的入口向上并与第一换热器21相对。风轮设于导流部内并驱动气流从导流部的入口流向出口。

其中,导流部可以包括导流板和挡板,所述导流板的前边沿连接第三通风口103的下边沿,并先向后再向上沿换热风轮的方向延伸,挡板设于风轮的前侧,且挡板的前边沿连接第三通风口103的上边沿,挡板与导流板的前部之间限定出导流部的出口,而挡板与导流板的上部之间限定出导流部的入口。

当然,本实用新型中的气流驱动件还可以为其他的形式,例如采用相关技术中的气流驱动件。

优选地,如图,壳体1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均设有围绕出通孔的翻边部(图中未示出),气流驱动件的端部与翻边部相连。通过翻边结构,可以方便安装气流驱动件,从而提高取暖器100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气流驱动件的左右两端均设有边板(图中未示出),边板分别与壳体1的左右侧壁相连。通过边板可以将气流驱动件与壳体1稳定地安装,而且,前述实施例中的风轮、导流部等结构可以直接安装到边板上,从而使得整个气流驱动件的结构集成在一起,提高取暖器100的整机集成效果,便于生产和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流驱动件包括轴流风轮、离心风轮或贯流风轮。也就是说,前述的风轮可以为轴流风轮、离心风轮或贯流风轮等,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的风轮。

一些实施例中,气流驱动件设于第一换热器21的下方并向上朝第一换热器21吸风或者送风。

另外,优选地,如图,气流驱动件与壳体1的周壁中的至少一处间隔开。方便壳体1内的气流流通。

如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后壳11、前壳12、底板13和顶板14,前壳12与后壳11前后拼接,且前壳12与后壳11之间形成导流腔104,前壳12的上边沿与后壳11的上边沿之间以及前壳12的下边沿与后壳11的下边沿之间均形成有开口;底板13封盖导流腔104的底部开口,底板13上可以形成第一通风口101;顶板14封盖导流腔104的顶部开口,顶板14上可以形成第二通风口102。壳体1的结构简单,而且可以方便形成导流的风道,提高气流的流通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前壳12包括前侧板121,前侧板121的左右两侧的边沿分别设有向后延伸的侧板122,后壳11包括后侧板111,后侧板111的左右两侧的边沿分别设有向前延伸的筋条112,对应的筋条112和侧板122相连。方便前壳12与后壳11的拼接,其中前壳12与后壳11可以采用螺钉连接、焊接、卡扣连接、粘接、卡箍紧固等方式安装在一起。

如图,侧板122上设有后边沿敞开的安装槽106,第一换热器21上对应端部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槽201,第一换热器21的端部插入到对应的安装槽106内,且安装槽106的上边沿和下边沿分别嵌入到对应的导槽201内。也就是说,第一换热器21的端部与壳体1的侧壁采用了相互扣合的方式,两种相对的扣合方式,可以进一步地保证换热器安装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安装槽106的前边沿设有折边部107,第一换热器21的端部的前侧抵接于对应的折边部107。设置的折边部107,可以有效地方便第一换热器21的安装,提高整机性能和稳定性,避免第一换热器21难以装配到预定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风口101和第二通风口102均呈格栅型孔状。从而提高取暖器100的整机性能。

本方案提供一种高效两用取暖器100,既可以向下辐射热量,烘干地面,又可以向上自然对流散热,提高取暖器100的散热效率。

取暖器100通过在取暖器100内部设置多个加热模块,其中第一换热器21可以采用串铝发热体,用于自然对流散热;第二换热器22可以采用辐射铝板,斜置于取暖器100下方的通风口处,用于向下辐射热量,可烘干地面。

取暖器100可以包括前壳12、后壳11、第一通风口101、第二通风口102、第三通风口103、第一换热器21、第二换热器22。

前壳12的下方设置有第三通风口103,取暖器100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通风口101,顶部设置有第二通风口102。前壳12与后壳11后壳11装配形成中空的导流腔104,导流腔104内部设置有第一换热器21和第二换热器22,第一换热器21位于第三通风口103的上方,第二换热器22斜置于第三通风口103的旁边,斜置角度为0~90度(辐射板与前壳12前壳12平面的夹角),为使辐射板更好的将热量辐射到地面,优先选择斜置角度为45度,此时辐射方向朝下,且辐射到地面的投影较大。

当取暖器100工作时,一方面,冷空气由取暖器100底部的第一通风口101进入,经由第一换热器21,再由取暖器100顶部第二通风口102散出,实现自然对流散热。

另一方面,第二换热器22将热量朝着斜向下的方向辐射到地面,可烘干地面并供用户暖脚。

本方案在取暖器100内部设置两个加热模块,在前壳12下方、取暖器100底部、顶部开设通风口,实现往上热对流,往下热辐射;

本方案将第二换热器22斜置于前壳12下方的通风口旁边,可以往下辐射热量,供用户烘干地面或者暖脚。既可以往下热辐射烘干地面,又可以往上热对流供用户取暖;

本方案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第一换热器21优选为串铝,也可以选用发热丝等其他加热元件;

第二换热器22优选为辐射铝板,也可以选用发热膜等其他热辐射加热元件;

第二换热器22的角度优选为固定45度,也可设置为角度可调,用户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