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33647发布日期:2019-06-05 23:17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要求愈来愈高。空气加湿器就是这样慢慢的走进很多家庭当中。在加湿器的正常工作过程中,外界的空气通过风机吸入加湿器内,然后将水雾吹出,达到加湿房间内空气的目的,但是,外界潮湿的空气会对加湿器内的控制装置、电路板等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使电路板上的元器件受潮,对电路板上的元器件的工作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不利,加湿器经过一定时间的工作后,电路板上的元器件会因为受潮而出现损坏或故障,进而影响了加湿器的正常使用,减少了加湿器的使用寿命。为克服上述缺陷,本申请对加湿器做出了一定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保护电器件不被受潮损坏的空气处理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所述主体内设置有电器件、风机组件和分隔结构,所述风机组件上设置有第二进气口,所述风机组件运行时在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内形成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的气流通道,所述分隔结构用于将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电器件隔开。

优选地,所述主体包括外壳、底盖和水槽,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蜗壳,所述蜗壳和所述电器件位于所述水槽、所述外壳和所述底盖构成的空间内,所述第一进气口设置在所述底盖和/或所述外壳上,所述第二进气口设置在所述蜗壳上。

优选地,所述分隔结构包括与所述底盖相连的第一分隔部;和/或,

所述分隔结构包括与所述水槽相连的第二分隔部;

其中,所述底盖、所述第一分隔部、所述外壳、所述水槽的底面和所述第二分隔部围合形成所述气流通道,或者,所述底盖、所述第一分隔部、所述水槽的底面和所述第二分隔部围合形成所述气流通道。

优选地,所述第一分隔部与所述底盖一体成型;和/或,

所述第二分隔部与所述水槽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第一分隔部包括由所述底盖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一板状结构,所述第二分隔部包括由所述水槽的底面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二板状结构,

在横向上,所述第一板状结构与所述第二板状结构之间形成间隙配合;和/或,

在竖向上,所述第一板状结构与所述第二板状结构有部分结构相交叠。

优选地,所述第二进气口设置在所述蜗壳的远离所述电器件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二板状结构包括第三导流板和第四导流板,所述第三导流板位于所述蜗壳的远离所述电器件的第一侧,所述第四导流板位于所述蜗壳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

优选地,所述第三导流板和所述第四导流板均呈长形结构,所述第三导流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相连并使得所述第二进气口位于所述气流通道内,所述第三导流板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一进气口方向延伸,所述第四导流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壁相连,所述第四导流板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一进气口的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底盖上设置有格栅结构,所述格栅结构上的格栅孔构成所述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三导流板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四导流板的另一端抵靠在所述格栅结构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板状结构包括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与所述第三导流板相配合,所述第二导流板与所述第四导流板相配合。

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为加湿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气处理装置,例如为加湿器,通过设置分隔结构将气流通道和电器件隔开,保证外部潮湿的空气只能通过气流通道进入加湿器内部,避免电器件受潮而损坏,同时,当异常情况下发生加湿器内的水倒灌时,水可通过风机组件和气流通道排出加湿器,避免倒灌时水造成电器件的损坏,进一步确保电器件的安全,延长使用寿命,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器的水槽与底盖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器的底盖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主体;11、外壳;12、底盖;121、格栅结构;1211、第一进气口;13、水槽;2、电器件;3、风机组件;31、蜗壳;311、第二进气口;312、第一侧壁;4、分隔结构;41、第一分隔部;411、第一板状结构;4111、第一导流板;4112、第二导流板;42、第二分隔部;421、第二板状结构;4211、第三导流板;4212、第四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参考图1、2、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装置,例如用于给室内空气加湿的加湿器,包括主体1,所述主体1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1211,所述主体1内设置有电器件2、风机组件3和分隔结构4,电器件2包括控制器、电路板等,所述风机组件3上设置有第二进气口311,所述风机组件3运行时在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内形成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口1211和所述第二进气口311的气流通道,所述分隔结构4用于将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电器件2隔开,使得外界潮湿的空气只能通过风机组件3吸入主体1的其它结构中,而不会经过电器件2,从而保证电器件2不会受潮损坏,提高整机使用寿命。

参考图1、2、4所示,主体1包括外壳11、底盖12和水槽13,所述风机组件3包括离心风机(图中未示出)和蜗壳31,所述蜗壳31和所述电器件2位于所述水槽13、所述外壳11和所述底盖12构成的空间内,所述第一进气口1211设置在所述底盖12和/或所述外壳11上,所述第二进气口311设置在所述蜗壳31上,外界的空气通过第一进气口1211进入气流通道,顺着气流通道通过设置在蜗壳31上的第二进气口311进入到水槽13中,通过设置分隔结构4可有效避免外界的潮湿空气对电器件2的破坏,并且,通过设置气流通道,也能使得空气只能沿着固定的路线进入到水槽13中,能一定程度提高空气的流速和流量,进而提高加湿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水槽和外壳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另外,外壳和底盖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是分体结构。

参考图1、2、3所示,分隔结构4设置在水槽13的底面与底盖12之间,例如第一进气口1211设置在底盖12上,当底盖12与水槽13装配好后,分隔结构4通过与水槽13的底面和底盖12的内侧的抵接,将第一进气口1211和第二进气口311隔离在分隔结构4的同一侧,将电器件2分割在另一侧,例如分隔结构4构造为弯曲或弯折的板状结构,板状结构与加湿器的外壳11相连,使得分隔结构4、外壳11、底盖12和水槽13围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该封闭的空间构成气流通道,即,分隔结构4将气流通道与电器件2隔开,以避免潮湿的空气对电器件2的破坏。需要说明的是,分隔结构4可以与底盖12做成一体结构,也可与水槽13的底面做成一体结构,或者分隔结构4独立成型,与底盖12和水槽13的底面固定连接,例如焊接连接、通过卡扣连接、通过紧固件连接和/或粘接连接,以构成气流通道,阻断潮湿空气与电器件2。另外,例如水槽13内的水通过风机组件3的第二进气口311倒灌进入水槽13的底面和底盖12之间的空间时,分隔结构4也可有效避免倒灌的水破坏电器件2和其它结构,保证安全,避免短路产生危害,多余的水通过风机组件3、气流通道、第一进气口1211流出机身,水只会损坏风机组件3,此时只需要更换风机组件3即可,节约维修费用。

优选地,参考图1、2、3所示,分隔结构4包括与所述底盖12相连的第一分隔部41和与所述水槽13相连的第二分隔部42,方便加工制作和装配,此处“相连”包括一体成型结构和分体的固定连接,固定连接的连接方式包括上述的焊接连接、通过卡扣连接、通过紧固件连接和/或粘接连接灯。其中,底盖12、第一分隔部41、水槽13的底面和第二分隔部42围合形成所述气流通道,或者,底盖12、第一分隔部41、外壳11、水槽13的底面和第二分隔部42围合形成所述气流通道,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分隔部41和底盖12一体成型、第二分隔部42和水槽13一体成型,可以在方便加工制作和装配的前提下,更好地确保气流通道的密封性,避免潮湿的空气泄漏对电器件2造成损坏;第一分隔部41和第二分隔部42为单独成型的结构,更加方便生产制作,但是装配较困难,密封性难以控制。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2、3所示,第一分隔部41与底盖12一体成型,第二分隔部42与水槽13一体成型,第一分隔部41包括由底盖12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一板状结构411,即,在装配状态下,第一板状结构411由底盖12向水槽13的底面的方向延伸,第二分隔部42包括由所述水槽13的底面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二板状结构421,即,在装配状态下,第二板状结构421由水槽13的底面向底盖12的方向延伸,以使得装配完成后第一板状结构411与第二板状结构421相互配合组成分隔结构4,在横向上,第一板状结构411与所述第二板状结构421之间形成间隙配合,方便拆装,在竖向上,所述第一板状结构411与所述第二板状结构421有部分结构相交叠,参考图2所示,即,第一分隔部41的与第二分隔部42相接触的一端有部分结构位于第二分隔结构42的内侧(本申请中的内侧指第二分隔部42靠近气流通道的一侧),以确保连接处的密封,避免漏气,由于空气时从第一进气口1211流向第二进气口311,即,从第一分隔部41流向第二分隔部42,因此优选将第一分隔部41的部分结构设置在第二分隔部42的内侧,可以更好地防止漏气,当然,也可将第二分隔部42的部分结构设置在第一分隔部41的内侧。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中提到的“上”和“下”指加湿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下的方位。

更加优选在第一分隔部41和第二分隔部42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结构(图中未示出),例如密封垫或在连接处填充其它密封填充物质等,以更好的将气流通道与电器件2分隔。

参考图1、2、3所示,为了方便加工制作和安置其它结构,外壳11和水槽13之间通常留有一定的间隙,即,水槽13的侧壁与外壳11之间并非贴合,因此,如果只在蜗壳31和电器件2之间设置一个板状结构,此时板状结构、外壳11、水槽13和底盖12构成气流通道,空气很容易通过外壳11和水槽13之间的间隙进入电器件2所在的空间,很难完全阻断气流通道与电器件2所在的空间。因此优选第二板状结构421包括第三导流板4211和第四导流板4212,第二进气口311设置在所述蜗壳31的远离所述电器件2的第一侧壁312上,所述第三导流板4211位于所述蜗壳31的第一侧,第一侧即蜗壳31的远离电器件2的一侧,第三导流板4211位于外壳11和蜗壳31之间,通过第三导流板4211与第一板状结构411的配合分隔气流通道和上述的间隙,避免空气通过间隙进入电器件2所在的空间,所述第四导流板4212位于所述蜗壳31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第二侧即蜗壳31的靠近电器件2的一侧,第四导流板4212与第一板状结构411相互配合分隔气流通道和电器件2。具体的,第三导流板4211和所述第四导流板4212均呈长形结构,所述第三导流板42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312相连并使得所述第二进气口311位于所述气流通道内,所述第三导流板4211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一进气口1211方向延伸,所述第四导流板421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壁相连,所述第四导流板4212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一进气口1211的方向延伸,所述底盖12上设置有格栅结构121,所述格栅结构121上的格栅孔构成所述第一进气口1211,所述第三导流板4211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四导流板4212的另一端抵靠在所述格栅结构121或底盖12或外壳11上,例如抵靠在格栅结构121上,所述第一板状结构411包括第一导流板4111和第二导流板4112,所述第一导流板4111与所述第三导流板4211相配合,所述第二导流板4112与所述第四导流板4212相配合,综上所述,第三导流板4211、第四导流板4212、第一导流板4111、第二导流板4112、蜗壳31、水槽13的底面、底盖12以及格栅结构121围成了气流通道,以更好地阻断空气与电器件2的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进气口311并非必须设置在所述蜗壳31的远离所述电器件2的第一侧壁312上,也可设置在气流通道内的其它位置,只要能够保证空气顺利的进入加湿器内然后将水雾吹出即可。

参考图1、3所示,第三导流板4211包括相连的且呈一定角度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侧壁312的远离所述第一进气口1211的一端相连,将第二进气口311围在气流通道内,所述第二部分与格栅结构121相连,将第一进气口1211围在气流通道内,所述第四导流板4212包括相连的且呈一定角度设置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二侧壁相连,优选与第二侧壁的靠近所述第一进气口1211的一端相连,以节约材料,并且使得空气在气流通道内的流动更加顺畅,所述第四部分与格栅结构121连接,将第一进气口1211围在气流通道内。更加优选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连接处构造为弧面结构,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四部分的连接处构造为弧面结构,避免气流通道存在直角弯,使得空气流通更加顺畅,可一定程度降低噪音,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由于第一导流板4111与第三导流板4211配合,第二导流板4112与第四导流板4212配合,显然,第一导流板4111与第三导流板4211有类似结构,第二导流板4112与第四导流板4212的结构类似。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换,都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