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热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74978发布日期:2019-08-07 02:02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节能热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节能热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太阳能热水器作为利用太阳能的主要产品,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包括水箱、太阳能加热器以及泵体和相关的连接管道,且水箱分为单水箱和双水箱结构。单水箱结构为直接将太阳能加热器通过泵体和管道连接进水管、出水管,通过直接加热水箱内的水,实现太阳能加热功能;而双水箱结构则是设置加热水箱和与之连接的恒温水箱,将加热水箱连接太阳能加热器上,同时,在恒温水箱内设置有电气加热装置,通过太阳能加热器实现对水的加热并存储在恒温水箱中,通过电气加热装置维持恒温水箱内水的温度,提供持续的热水。但是,目前市面上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电气加热装置连接的是家庭用电和家庭燃气管道,因此,使得太阳能热水器仍需消耗现有能源,资源浪费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节能热水装置,以设置太阳能电池板和蓄电池,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对蓄电池充电将电能存储,然后将蓄电池连接至电气加热装置上,在通常情况下,通过自身的电能转化便可实现对恒温箱中水温的维持,还能为家庭照明提供电能,提高了对太阳能的利用,同时也能避免长时间使用家庭用电和家庭燃气造成的资源浪费,实现自身的太阳能加热和维持恒温,节能效果更好。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节能热水装置,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加热水箱、恒温水箱、泵体、太阳能加热器、电气加热装置以及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和选择控制器,加热水箱的一侧和恒温水箱的一侧管道连接,加热水箱背离恒温水箱的一侧通过管道依次串联有泵体和太阳能加热器,恒温水箱内设置有电气加热装置,恒温水箱背离加热水箱的一侧设置有用户取水管道,同时,在太阳能加热器的旁侧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且太阳能电池板电连接有蓄电池,蓄电池电连接有选择控制器,选择控制器电气连接有电气加热装置,同时,选择控制器上还电气连接有家庭电路和家庭燃气管道。

上述的一种节能热水装置,其中,蓄电池还电连接于家庭照明电路上。

上述的一种节能热水装置,其中,选择控制器包括三个入口和两个出口,

三个入口分别为蓄电输入口、家庭电输入口以及燃气输入口,蓄电池输入口电连接于蓄电池上,家庭电输入口电连接于家庭电路上,燃气输入口管道连接于家庭燃气管道上;

两个出口分别为电输出口和气输出口,电输出口和气输出口均连接于电气加热装置上。

上述的一种节能热水装置,其中,蓄电池还电连接有感应开关,感应开关电连接于家庭的照明电路上。

上述的一种节能热水装置,其中,加热水箱和恒温水箱的外部设置有支架,太阳能电池板固定于支架上且覆盖于加热水箱和恒温水箱的外表面。

上述的一种节能热水装置,其中,太阳能电池板和加热水箱之间填充有隔热板。

上述的一种节能热水装置,其中,太阳能电池板和恒温水箱之间填充有隔热板。

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

上述的节能热水装置,通过设置太阳能电池板和蓄电池,实现了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目的,并且,通过蓄电池中为电气加热装置提供电能,从而实现对恒温水箱内水温的维持,实现自身供能,避免长时间使用家庭电和家庭燃气,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节能效果更好;同时,蓄电池还通过感应开关连接至家庭的照明电路上,可在储存电能充足的情况下选择性的对家庭电进行补充,节省家庭电的使用,进一步实现节能;并且,电气加热装置上连接有选择控制器,选择控制器设置有三个进口和两个出口,分别对蓄电池、家庭电路以及家庭燃气管道分开进行接入,以及对电能和燃气接出也进行了区分,实现了电能和燃气的分道行进,避免了串流引起的干扰问题,安全保障性更高;同时,太阳能电池板通过支架覆盖于加热水箱和恒温水箱的外表面,不仅节省了空间,减小了体积,并且还于太阳能电池板和各水箱之间设置有隔热板,通过隔热板实现了隔热保温,既能防止水箱内的高水温造成对太阳能电池板的损坏,还能减小水箱内的温度的散失,结构更合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节能热水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支架和隔热板的结构图。

附图中:1、加热水箱;2、恒温水箱;3、泵体;4、太阳能加热器;5、电气加热装置;6、太阳能电池板;7、蓄电池;8、选择控制器;9、支架;91、隔热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至附图2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作具体阐述,但以下内容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节能热水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节能热水装置包括:加热水箱1、恒温水箱2、泵体3、太阳能加热器4、电气加热装置5以及太阳能电池板6、蓄电池7和选择控制器8,其中,加热水箱1和恒温水箱2管道连接,加热水箱1上还管道连接有泵体3和太阳能加热器4,同时,在恒温水箱2内设置有电气加热装置5,并将恒温水箱2连接于用户取水管道上,实现了对冷水的太阳能加热,以及设置有保温装置维持温度的恒定,同时,还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6和蓄电池7,实现了对太阳能发电用于温度的维持,并将多余的电能进行存储,用于家庭照明电路,节能效果更好。

具体的,加热水箱1的一侧和恒温水箱2的一侧管道连接,实现了加热水箱1和恒温水箱2之间的连通,从而保证了加热水箱1内加完热后的热水能顺利进入到恒温水箱2内进行保温,并且,加热水箱1背离恒温水箱2的一侧通过管道依次串联有泵体3和太阳能加热器4,实现了泵水以及太阳能加热的目的,并且在恒温水箱2内设置有电气加热装置5,通过电气加热装置5实现了对恒温水箱2内的水的加热,保证了恒温水箱2内水温的恒定,同时,在恒温水箱2背离加热水箱1的一侧设置有用户取水管道,便于用户取用热水资源。

具体的,在太阳能加热器4的旁侧还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6,且太阳能电池板6电连接有蓄电池7,通过太阳能电池板6实现太阳能到电能的转化,并将转化后的电能存储在蓄电池7内,更节能环保,同时,在蓄电池7电连接有选择控制器8,选择控制器8电气连接有电气加热装置5,同时,选择控制器8上还电气连接有家庭电路和家庭燃气管道,既能通过选择实现用蓄电池7内存储的电能为电气加热装置5供电,还能使用家庭电路中的电能为电气加热装置5供电,甚至还能使用家庭燃气管道为电气加热装置5供气进行加热,维持恒温水箱2内的水温的恒定,从而实现了对太阳能的利用,节能环保。

更加具体的,蓄电池7上还电连接有家庭照明电路,优选的,在蓄电池7上还电连接有感应开关,且感应开关电连接于家庭的照明电路上,使得在蓄电池7内电能存储充足的情况下打开感应开关,实现蓄电池7对家庭照明电路等用电量小的场合的用电,实现对太阳能的利用,节能环保,且采用感应开关的结构更加智能化。

更加具体的,电气加热装置5上电气连接的选择控制器8包括三个入口和两个出口,其中,三个入口分别为蓄电输入口、家庭电输入口以及燃气输入口,蓄电池7输入口电连接于蓄电池7上,家庭电输入口电连接于家庭电路上,燃气输入口管道连接于家庭燃气管道上,分别实现对蓄电池7中存储的太阳能转化而来的电能的利用、家庭电路中的电能的利用以及家庭燃气管道中的燃气的利用;并且,两个出口分别为电输出口和气输出口,电输出口和气输出口均连接于电气加热装置5上,实现了对电气加热装置5电能和燃气的切换式供应,不仅能始终保证对电气加热装置5能量的供应,从而保证恒温水箱2内水温的恒定,同时也能对太阳能进行利用,更加节能环保,并且实现了电能和燃气的分道行进,避免了串流引起的干扰问题,安全保障性更高。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支架和隔热板的结构图。如图1和图2所示,在加热水箱1和恒温水箱2的外部均设置有支架9,太阳能电池板6固定于支架9上且覆盖于加热水箱1和恒温水箱2的外表面,减少了整体结构的体积,节省了安装空间,并且通过支架9安装太阳能电池板6,为太阳能电池板6提供安装基础,既能拓展太阳能电池板6的安装面积,提高电能的转化率,同时,还能将太阳能电池板6与加热水箱1、恒温水箱2分开,防止高温损坏太阳能电池板6组件,保护效果更好。

更加具体的,在太阳能电池板6和加热水箱1之间填充有隔热板91,并且,在太阳能电池板6和恒温水箱2之间同样填充有隔热板91,并且,隔热板91位于支架9的范围内,使得太阳能电池板6和各水箱之间均设置有隔热板91,通过隔热板91的隔热保温作用,既能防止水箱内的高水温造成对太阳能电池板6的损坏,还能减小水箱内的温度的散失,结构更合理。

本实施例提供的节能热水装置,包括加热水箱1、恒温水箱2、泵体3、太阳能加热器4、电气加热装置5以及太阳能电池板6、蓄电池7和选择控制器8;通过设置太阳能电池板6和蓄电池7并对电气加热装置5供电,实现了将自身转化的电能用于维持水温的恒定,更加节能环保,并且还通过感应开关连接于家庭照明电路上,辅助电能供应,同样节能;并且电气加热装置5还连接有三个进口和两个出口的选择控制器8,实现了对电能以及燃气的分道接入,避免串流引起安全问题;同时,还设置有支架9用于安装太阳能电池板6,不仅减小了整体体积,还能设置有隔热板91实现隔热保温,既能防止水箱内的高温损坏太阳能电池板6,还能减少水箱内温度的散失,保温效果更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