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09498发布日期:2019-07-19 22:08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整体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产品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整体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整体式空调器已经得到大规模运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整体式空调器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由于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会直接影响整体式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因此,在整体式空调器中,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越高越好。但现有的整体式空调器往往采用的是双排管换热器,换热面积不足,从而导致换热效率不高。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整体式空调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整体式空调器换热效率不高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整体式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位于室内侧的前壳,以及位于室外侧的后壳,所述后壳与所述前壳连接;风机,设于所述壳体内;以及,换热器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面相对设置的至少两组换热器,所述两组换热器分别为单排管换热器或双排管换热器中的任意一种。可选地,所述换热器组件为V形换热器组件,所述V形换热器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双排管换热器和第二双排管换热器,所述第一双排管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双排管换热器中至少一者设置有所述单排管换热器。可选地,所述换热器组件为三折换热器组件,所述三折换热器组件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二双排管换热器的第三双排管换热器,所述第二双排管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双排管换热器和第三双排管换热器之间,所述三折换热器局部环绕所述风机设置。可选地,所述单排管换热器包括第一单排管换热器和第二单排管换热器,所述第一单排管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双排管换热器上,所述第二单排管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二双排管换热器上。可选地,所述第一单排管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双排管换热器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单排管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二双排管换热器的外表面。可选地,所述第一单排管换热器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双排管换热器的面积,所述第二单排管换热器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双排管换热器的面积。可选地,所述第一单排管换热器的冷媒管与所述第一双排管换热器的冷媒管连通,所述第二单排管换热器的冷媒管与所述第二双排管换热器的冷媒管连通,所述第一双排管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双排管换热器的冷媒管与所述第三双排管换热器的冷媒管连通。可选地,所述风机为贯流风机。可选地,所述换热器和所述贯流风机设于所述后壳内。可选地,所述整体式空调器还包括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设置于所述前壳内。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该整体式空调器包括换热器组件,该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面相对设置的至少两组换热器,并且两组换热器分别为单排管换热器或双排管换热器中的任意一种。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整体式空调器在一组管式换热器的基础上朝向其换热面至少再叠加一组管式换热器,能够增大换热面积,进而提高换热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式空调器一实施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整体式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整体式空调器的另一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前壳11前侧板111第一进风口12前边板121第二进风口13上面板131第一出风口14导风板2后壳21后侧板22后顶板221第三进风口222第四进风口23后边板231第五进风口3室内换热器4室外换热器41第一双排管换热器42第二双排管换热器43第三双排管换热器44第一单排管换热器45第二单排管换热器5室内风机6室外风机7压缩机8甩水轮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整体式空调器,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示,该整体式空调器包括:壳体、风机和换热器组件。壳体包括位于室内侧的前壳1,以及靠近室外侧的后壳2,后壳2与前壳1连接。风机和换热器组件设于壳体内。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面相对设置的至少两组换热器,且两组换热器分别为单排管换热器或双排管换热器中的任意一种。在本实用新型述及的实施例中,该整体式空调器应用为窗机,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该整体式空调器还可具体应用在其他场合,本设计不限于此。窗机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前壳1围成室内机,后壳2围成室外机。室内机内设有室内换热器3和室内风机5。室外机内设有室外换热器4、室外风机6和压缩机7。压缩机7分别与室内换热器3和室外换热器4连通。具体地,请参阅图1所示,前壳1包括上面板13、下面板(附图未示)、前侧板11以及由所述前侧板1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向所述后壳2延伸的两前边板12。上面板13、下面板、前侧板11和两前边板12中至少一个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进风口和至少一个出风口。而后壳2包括后侧板21、后顶板22、后底板(附图未示)及由所述后侧板2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向前壳1延伸的两后边板23。后侧板21、后顶板22、后底板和两后边板23中至少一个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进风口和至少一个出风口。室内风机5和室外风机6分别为轴流风机、离心风机和贯流风机中的任意一种。室内换热器3设于室内风机5的一侧或局部环绕室内风机5设置,室外换热器4设于室外风机6的一侧或局部环绕室外风机6设置。室内换热器5和/或室内换热器6为上述换热器组件。即室内换热器5或室内换热器6中至少一者包括下述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多个相互叠加的双排管换热器,且相邻的双排管换热器的换热面相对设置;多个相互叠加的单排管换热器,且相邻的单排管换热器的换热面相对设置;相互叠加的一单排管换热器与一双排管换热器,且两换热器的换热面相对设置;相互叠加的一个单排管换热器与多个双排管换热器,且相邻的两换热器的换热面相对设置;相互叠加的多个单排管换热器与一个双排管换热器,且相邻的两换热器的换热面相对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述及的实施例中,“多个”是指代两个或两个以上。该换热器组件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例如U形、单折、V形和三折等形状。而换热器组件的形状取决于分别包括的双排管换热器和/或单排管换热器的数量和排列位置。例如,换热器组件仅包括相互叠加的一双排管换热器和一单排管换热器时,换热器组件可视为单折热器组件。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式空调器包括换热器组件,该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面相对设置的至少两组换热器,并且两组换热器分别为单排管换热器或双排管换热器中的任意一种。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整体式空调器在一组管式换热器的基础上朝向其换热面至少再叠加一组管式换热器,能够增大换热面积,进而提高换热效率。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主要涉及对整体式空调器的换热器进行改进。该换热器组件可以为室内换热器或室外换热器。但为了方便表述,下述内容中将具体以室外换热器为例进行阐述。上述内容述及了室外换热器可以为单折换热器组件,单折换热器组件在一双排管换热器的基础上再增设一单排管换热器,增大了空气与换热器的接触面积,即增大了换热面积,因此,换热效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但由于上述换热器组件仅包括一双排管换热器和一单排管换热器,并未能充分利用后壳2内腔的换热空间,并且换热面积也很有限。鉴于此,为进一步增大室外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室外换热器为V形换热器组件(附图未示)。V形换热器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双排管换热器和第二双排管换热器。第一双排管换热器和第二双排管换热器中至少一者设置有单排管换热器。相较于单折换热器组件,V形换热器组件至少增加了一双排管换热器,因此,换热器的换热面积进一步增大。另外V形换热器组件设于局部环绕室外风机6设置,可以进一步利用后壳2内的换热空间和进风量。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所示,室外换热器4为三折换热器组件。该三折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双排管换热器41、第二双排管换热器42和第三双排管换热器43。第二双排管换热器42设于所述第一双排管换热器41和第三双排管换热器43之间,并分别与第一双排管换热器41和第三双排管换热器43连接。三折换热器组件局部环绕室外风机6设置。相较于V形换热器,三折换热器组件至少增加了一双排管换热器。如此,三折换热器组件又进一步增大了室外换热器4的换热面积,并且更充分地利用了后壳2的换热空间,能够进一步提升室外换热器4的换热效率。本实施例中,三折换热器组件还包括两单排管换热器,分别为第一单排管换热器44和第二单排管换热器45。第一单排管换热器44设于第一双排管换热器41上;第二单排管换热器45设于第二双排管换热器42上。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中两双排管换热器上分别增设一单排管换热器,在显著增大换热面积的同时,可以保持后壳2内腔的空气流通。进一步地,第一单排管换热器44可设于第一双排管换热器41的内表面或外表面,第二单排管换热器45设于第二双排管换热器42的内表面或外表面。当第一单排管换热器44设于第一双排管换热器41的内表面,第二单排管换热器45设于第二双排管换热器42的内表面时,空气从进风口进来后,需要先穿过双排管换热器后到达单排管换热器。但由于双排管换热器的厚度大于单排管换热器的厚度,使得空气不易穿过双排管换热器而到达单排管换热器。那么,即使增大了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也可能并没有使空气充分接触换热器的换热面积。而本实施例中,第一单排管换热器44设于第一双排管换热器41的外表面,第二单排管换热器45设于第二双排管换热器42的外表面。如此设置,单排管换热器会比双排管换热器更靠近后壳2的进风口,由于单排管换热器的厚度小于双排管换热器的厚度,会使得空气易于穿过单排管换热器并到达双排管换热器。在增大换热面积的同时,室外换热器4内部间隙的空气能更好地流通,从而提高换热效率。进一步地,第一单排管换热器44的面积小于第一双排管换热器41的面积,第二单排管换热器45的面积小于第二双排管换热器42的面积。可以理解的是,虽然单排管换热器设置得比双排管换热器更靠近后壳2的进风口,但由于单排管换热器的面积小于双排管换热器的面积时,那么部分空气就无需经过单排管换热器便可直接到达双排管换热器进行换热,加速后壳2内腔空气的流通和换热速度。本实施例中,室外风机6为贯流风机,三折换热器组件局部环绕贯流风机设置。该三折换热器组件作为冷凝器。请参阅图2所示,室内风机5则包括两个离心风机。室内换热器5为U形换热器,并作为蒸发器。整体式空调器内还设有节流装置(附图未示),节流装置分别与蒸发器的冷媒管和冷凝器的冷媒管连通,节流装置用于对冷凝器中流出的制冷剂液体进行降温降压,随后流向蒸发器。进一步地,第一单排管换热器44的冷媒管与第一双排管换热器41的冷媒管连通;第二单排管换热器45的冷媒管与第二双排管换热器42的冷媒管连通;第一双排管换热器41和第二双排管换热器42的冷媒管与第三双排管换热器43的冷媒管连通。第一双排管换热器41和第二双排管换热器42的冷媒管分别与压缩机7连通。第三双排管换热器43的冷媒管与节流装置连通。进一步地,第三双排管换热器43与压缩机7之间还设有甩水轮8,甩水轮8用于将冷凝水甩溅至第三双排管换热器43的外表面,以进一步冷却第三双排管换热器43中的制冷剂。可以理解的是,该三折换热器组件作为冷凝器时,该整体式空调器的工作过程包括:制冷剂气体从压缩机7中分别进入第一双排管换热器41和第二双排管换热器42进行换热,再分别进入第一单排管换热器44和第二单排管换热器45进行换热,接着再分别返回第一双排管换热器41和第二双排管换热器42,第一双排管换热器41和第二双排管换热器42中的制冷剂经汇合后流入第三双排管换热器43中。甩水轮8将冷凝水甩溅至第三双排管换热器43的外表面,进一步冷却第三双排管换热器43中的制冷剂,最终凝结成液体制冷剂。接下来液体制冷剂会流向节流装置,由节流装置对液体制冷剂进行降温降压后,再流向U形换热器进行换热。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示,前壳1的前侧板11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11,两前边板12上分别开设有第二进风口121。上面板13设有第一出风口131和导风板14,导风板14与上面板13活动连接,导风板14活动盖合于第一出风口131上。导风板14用于控制出风角度,以使从第一出风口131的出风朝向室内区域吹出。导风板14设于上面板13上并活动盖合于第一出风口131上。后壳2的后顶板22开设有第三进风口221和第四进风口222,两后边板23上分别开设有第五进风口231,后侧板21上开设有第二出风口(附图未示)。本实施例中,后壳2上开设有四个进风口,其中,两个进风口设于后顶板22上,另两个进风口分别开设于两后边板23上,增大了进风面积并利于不同方向的风进入后壳2的内腔中,从而会显著增加进风量。本实施例中,第一双排管换热器41和第一单排管换热器44设于第三进风口221与室外风机6之间,第二双排管换热器42和第二单排管换热器45设于第四进风口222与室外风机6之间。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