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燃烧高效采暖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07675发布日期:2019-07-31 20:02阅读:1812来源:国知局
二次燃烧高效采暖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暖炉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燃烧高效采暖炉。



背景技术:

广大北方农村家庭冬季取暖大部分都在使用民用水暖燃煤采暖炉具,既可以用来做饭,又可以用于带暖气进行采暖,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普及率很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暖燃煤采暖炉具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即应寻求一种安全节煤、无污染、热效率高、家庭使用便捷的炉具,来满足目前民用水暖燃煤采暖炉具的市场需求。

现有技术中采暖炉内的煤没有充分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CO、SO2等有害且易燃易爆烟气,而这些烟气会直接从烟道流走,一方面当烟气直接被排放至室外后,会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当烟气直接从烟道流走时,会将炉内的大量热量带走,造成热量散失较多,使得采暖炉的热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能充分燃烧提高热效率的二次燃烧高效采暖炉。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二次燃烧高效采暖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前部内设置有锥形炉膛,所述炉体顶端设置有位于所述炉膛上方的炉口,所述炉膛的下方设置有炉箅,所述炉箅的下方设置有储灰膛,所述炉体的后部上方设置有与所述炉膛连通的排烟管道,所述排烟管道的末端设置有排烟口,所述炉膛的顶部设置有出火口,所述出火口处设置有二次燃烧供风系统,所述出火口与所述炉口之间设置有与所述排烟管道连通的换热腔,所述炉口上安装有位于所述换热腔内的烟气引导配火装置,所述烟气引导配火装置设置在所述二次燃烧供风系统上方;所述炉体的前部设置有与所述炉膛连通的加煤口,所述加煤口外对应铰接安装有加煤防倒烟密封装置;所述炉膛与所述排烟管道上设置有连通的换热水套,所述排烟管道内设置有与所述换热水套连通的高效集热系统,所述排烟管道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高效集热系统对应的烟道清灰装置,所述炉体的后部下方设置有与所述换热水套连通的防爆阀;所述换热水套与供暖终端连接。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烟气引导配火装置包括安装在所述炉膛上方的配火盘,所述配火盘的底部设置有进火口,所述进火口的尺寸大于所述炉膛上所述出火口的尺寸,所述配火盘的顶部边缘设置有卡放在所述炉口边缘的盘沿,所述配火盘自顶部到底部向内倾斜延伸,所述配火盘的侧壁上周向设置有多个用于引导烟气与热量的配火口,靠近所述排烟管道处的所述配火口的尺寸小于远离所述排烟管道处所述配火口的尺寸,所述盘沿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炉口边缘处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孔插接配合的定位柱。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二次燃烧供风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炉膛顶部的二次进风腔,所述二次进风腔环绕设置在所述炉膛上所述出火口的上方,所述二次进风腔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二次出风口,所述二次出风口环绕布置在所述二次进风腔内壁上;所述炉体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二次进风腔连通的进风口,远离所述进风口处的所述二次出风口的尺寸大于靠近所述进风口处的所述二次出风口的尺寸;所述炉体侧壁位于所述进风口外安装有进风盒,所述进风盒的外侧设置有固定进风孔,所述固定进风孔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下侧。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加煤防倒烟密封装置包括炉门外壳,所述炉门外壳包括炉门板和围合在所述炉门板上的炉门沿,所述炉门沿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加煤口上,所述炉门沿的另一端安装有迫使所述炉门外壳向着所述加煤口压紧的密封压紧装置;所述炉门板朝向所述加煤口的一侧安装有防火保温盒,所述防火保温盒焊接在所述炉门板上,所述防火保温盒内安装有防火保温浆,所述防火保温盒上设置有保温浆添加孔,所述防火保温盒与所述炉门板之间设置有多个保温浆外溢孔,所述防火保温盒与所述炉门沿之间固定安装有防火密封压条。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密封压紧装置包括横向安装在所述加煤口上的卡接柱和横向安装在所述炉门板端部的铰接柱,所述铰接柱上铰接有压紧板,所述压紧板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卡接柱压紧配合的卡接槽,所述压紧板的另一端连接有压紧扳手,所述卡接槽上设置有迫使所述炉门外壳向着所述加煤口压紧的卡接面。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高效集热系统包括与所述换热水套连通的多根阻流换热管,所述阻流换热管设置有三层且呈山状分布,相邻两层的所述阻流换热管纵向错位排列,相同一层的所述阻流换热管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阻流换热管的外径。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烟道清灰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排烟管道的外壁上的清灰口,所述清灰口穿过所述换热水套并与所述换热腔连通,所述清灰口上对应可拆卸安装有盖板,所述清灰口与所述盖板之间设置有固定装置;所述清灰口包括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阻流换热管两侧的侧清灰口和对应设置在所述阻流换热管下方的落灰口,两所述侧清灰口对称设置在所述换热水套的侧壁上,所述落灰口设置在所述换热水套的底壁上。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清灰口上的固定横杆,所述固定横杆穿过所述清灰口的中心,所述固定横杆的两端分别焊接在所述清灰口的内壁上,所述清灰口的中心向外固定安装有螺纹柱,所述盖板套装在所述螺纹柱上,所述螺纹柱上位于所述盖板的外侧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栓。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排烟管道外的所述换热水套上设置有与所述供暖终端连通的进水口,所述炉体的下方后部设置有与所述换热水套连通的回水口,所述回水口与所述供暖终端连通。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二次燃烧高效采暖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前部内设置有锥形炉膛,所述炉体顶端设置有位于所述炉膛上方的炉口,所述炉膛的下方设置有炉箅,所述炉箅的下方设置有储灰膛,所述炉体的后部上方设置有与所述炉膛连通的排烟管道,所述排烟管道的末端设置有排烟口,所述炉膛的顶部设置有出火口,所述出火口处设置有二次燃烧供风系统,所述出火口与所述炉口之间设置有与所述排烟管道连通的换热腔,所述炉口上安装有位于所述换热腔内的烟气引导配火装置,所述烟气引导配火装置设置在所述二次燃烧供风系统上方;所述炉体的前部设置有与所述炉膛连通的加煤口,所述加煤口外对应铰接安装有加煤防倒烟密封装置;所述炉膛与所述排烟管道上设置有连通的换热水套,所述排烟管道内设置有与所述换热水套连通的高效集热系统,所述排烟管道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高效集热系统对应的烟道清灰装置,所述炉体的后部下方设置有与所述换热水套连通的防爆阀;所述换热水套与供暖终端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二次燃烧供风系统与所述烟气引导配火装置提高了煤炭燃烧充分性,不仅减少污染,而且提高采暖炉的热效率;所述加煤防倒烟密封装置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防止有害烟气进入至室内产生安全隐患;高效集热系统充分减少排入至室外的热量,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实现第二次充分燃烧,不仅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充分提高热量的利用率,提高了采暖炉的热效率。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烟气引导配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次燃烧供风系统的结构原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加煤防倒烟密封装置的结构原理图;

图6是图5中加煤防倒烟密封装置省略防火保温浆、防火密封压条后的结构原理图;

图7是图5中加煤防倒烟密封装置中密封压紧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高效集热系统的结构原理图;

图9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0是图9将盖板取下后的示意图;

图中:1-炉体;2-炉膛;3-炉口;4-排烟管道;5-排烟口;6-出火口;7-换热腔;8-加煤口;9-换热水套;10-防爆阀;11-进水口;12-回水口;S1-二次燃烧供风系统;S101-二次进风腔;S102-二次出风口;S103-进风口;S104-进风盒;S105-固定进风孔;S2-烟气引导配火装置;S201-配火盘;S202-进火口;S203-盘沿;S204-配火口;S205-定位孔;S206-定位柱;S3-加煤防倒烟密封装置;S301-炉门板;S302-炉门沿;S303-防火保温盒;S304-防火保温浆;S305-保温浆添加孔;S306-保温浆外溢孔;S307-防火密封压条;S308-卡接柱;S309-铰接柱;S310-压紧板;S311-卡接槽;S312-压紧扳手;S313-卡接面;S4-高效集热系统;S401-阻流换热管;S5-烟道清灰装置;S501-盖板;S502-侧清灰口;S503-落灰口;S504-固定横杆;S505-螺纹柱;S506-紧固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二次燃烧高效采暖炉,包括炉体1,所述炉体1前部内设置有锥形炉膛2,所述炉体1顶端设置有位于所述炉膛2上方的炉口3,所述炉膛2的下方设置有炉箅,所述炉箅为现有技术,未在图中示出,所述炉箅的下方设置有储灰膛,所述炉体1的后部上方设置有与所述炉膛2连通的排烟管道4,所述排烟管道4的末端设置有排烟口5,所述炉膛2的顶部设置有出火口6,所述出火口6处设置有二次燃烧供风系统S1,所述出火口6与所述炉口3之间设置有与所述排烟管道4连通的换热腔7,所述炉口3上安装有位于所述换热腔7内的烟气引导配火装置S2,所述烟气引导配火装置S2设置在所述二次燃烧供风系统S1上方;所述炉体1的前部设置有与所述炉膛2连通的加煤口8,所述加煤口8外对应铰接安装有加煤防倒烟密封装置S3;所述炉膛2与所述排烟管道4上设置有连通的换热水套9,所述排烟管道4内设置有与所述换热水套9连通的高效集热系统S4,所述排烟管道4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高效集热系统S4对应的烟道清灰装置S5,所述炉体1的后部下方设置有与所述换热水套9连通的防爆阀10,所述防爆阀10具有防爆作用,紧急情况下,采暖炉内的气压超高,会冲开防爆阀10,自动排气,气压回落后又自动关闭,所述防爆阀10的工作压力0.15-0.2MPa,进出口直径为25mm;所述换热水套9与供暖终端连接,所述供暖终端为暖气片,所述排烟管道4外的所述换热水套9上设置有与所述供暖终端连通的进水口11,所述炉体1的下方后部设置有与所述换热水套9连通的回水口12,所述回水口12与所述供暖终端连通,用于实现暖气片内的水循环,为暖气片提供热量;所述二次燃烧供风系统S1与所述烟气引导配火装置S2提高了煤炭燃烧充分性,不仅减少污染,而且提高采暖炉的热效率;所述加煤防倒烟密封装置S3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防止有害烟气进入至室内产生安全隐患;高效集热系统S4充分减少排入至室外的热量,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实现第二次充分燃烧,不仅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充分提高热量的利用率,提高了采暖炉的热效率。

参见图2和图3,所述烟气引导配火装置S2包括安装在所述炉膛2上方的配火盘S201,所述配火盘S201的底部设置有进火口S202,所述进火口S202的尺寸大于所述炉膛2上所述出火口6的尺寸,所述配火盘S201的顶部边缘设置有卡放在所述炉口3边缘的盘沿S203,所述配火盘S201自顶部到底部向内倾斜延伸,所述配火盘S201的侧壁上周向设置有多个用于引导烟气与热量的配火口S204;从所述炉膛2的所述出火口6处出来的火苗、烟气、热量会均匀通过所述配火盘S201侧壁上的所述配火口S204流出,朝向所述配火盘S201四周窜动,进入到所述炉膛2上方的所述换热腔7内,由于火苗、烟气、热量被打散,不会直接全部从所述排烟管道4流出,一方面在所述换热腔7内继续窜动的火苗、热量会对所述换热腔7内周围的水套继续进行加热,保证热量的利用率,提高了采暖炉的热效率;另一方面在所述换热腔7内继续窜动的烟气在窜动过程中,会与所述换热腔7内的空气混合接触,对未完全燃烧的烟气进行二次燃烧,增加了烟气的燃烧利用率,可以进一步对所述换热腔7内的水套进行加热,提高采暖炉的热效率,不能燃烧的烟气以及少量热量会通过排烟管道4流出。

所述盘沿S203上设置有定位孔S205,所述炉口3边缘处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孔S205插接配合的定位柱S206,安装时,将所述定位柱S206插入至所述定位孔S205内,然后在将所述盘沿S203卡放在所述炉口3边缘,用于限制所述配火盘S201的位置,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定位柱S206围绕在所述炉口3边缘设置,且位置距离所述排烟管道4最远处。

为了更一步的减少热量散失,靠近所述排烟管道4处的所述配火口S204的尺寸小于远离所述排烟管道4处所述配火口S204的尺寸;在本实施例中,最大尺寸的所述配火口S204设置在靠近所述定位孔S205最近的位置,使得将本实施例安装到所述炉口3上后,尺寸最大的所述配火口S204距离所述排烟管道4的距离最远,尺寸最小的所述配火口S204距离所述排烟管道4的距离最近;这样从靠近所述排烟管道4处的所述配火口S204出来的火苗、烟气、热量均少于远离所述排烟管道4处的所述配火口S204出来的火苗、烟气、热量,所述配火口S204出来的火苗、烟气、热量主要都从远离所述排烟管道4处的所述配火口S204流出,增加了所述配火口S204的出来的火苗、烟气、热量在所述换热腔7内停留更多时间,可以与更多的空气接触充分燃烧,对周围的水套加热。

参见图4,所述二次燃烧供风系统S1包括设置在所述炉膛2顶部的二次进风腔S101,所述二次进风腔S101环绕设置在所述炉膛2上所述出火口6的上方,所述二次进风腔S101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二次出风口S102,所述二次出风口S102环绕布置在所述二次进风腔S101内壁上;所述炉体1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二次进风腔S101连通的进风口S103;所述炉体1侧壁位于所述进风口S103外安装有进风盒S104,所述进风盒S104的外侧设置有固定进风孔S105,所述固定进风孔S105位于所述进风口S103的下侧;参见图4,其中实心箭头代表空气走向,空心箭头代表烟气走向,工作时,空气从所述固定进风孔S105进入,接着经过所述进风口S103流入至所述二次进风腔S101内,然后由所述二次进风腔S101内的所述二次出风口S102流出,当所述炉膛2内第一次未充分燃烧的烟气向上从所述出火口6流出后,会与从所述二次出风口S102流出的空气接触,进一步的产生了第二次燃烧,使得烟气中第一次未充分燃烧的有害气体CO、SO2、煤焦油等得到充分燃烧,进一步为所述炉体1内的水套进行加热,提高了采暖炉的热效率,并且第二次燃烧完成后的烟气中有害气体明显较少,通过所述排烟管道4排出至室外的烟气的污染较小。

由于靠近所述进风口S103处所述二次出风口S102距离所述进风口S103的距离较近,因此靠近所述进风口S103处的所述二次出风口S102的空气量较多;靠近所述进风口S103处的空气需要在所述二次进风腔S101内流动才能抵达远离所述进风口S103处的所述二次出风口S102,因此远离所述进风口S103处的所述二次出风口S102的空气量较少,因此靠近所述进风口S103处的烟气会比远离所述进风口S103处的烟气的燃烧效果好,而为了进一步提高位于远离所述进风口S103处的烟气的燃烧充分性,因此,远离所述进风口S103处的所述二次出风口S102的尺寸大于靠近所述进风口S103处的所述二次出风口S102的尺寸;这样,从远离进风口S103处的所述二次出风口S102排出的空气量会更多,燃烧更加充分。

当室内压力较低时,会出现由所述进风口S103向室内倒烟的现象发生,如果将所述固定进风孔S105正对所述进风口S103设置,从所述进风口S103倒流的烟气会直接从所述固定进风孔S105流至室内,使得室内空气污浊,且具有安全隐患,而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固定进风孔S105设置在所述进风口S103的下侧,增加了倒烟的运动行程,从所述进风口S103倒流的烟气需要向下运动才能从所述固定进风孔S105流出,因此,将所述固定进风孔S105设置在所述进风口S103的下侧,可以有效防止当所述进风口S103处向室内倒烟时,避免直接从所述固定进风孔S105内流出,起到阻碍倒烟的效果。

参见图5和图6,所述加煤防倒烟密封装置S3包括炉门外壳,所述炉门外壳包括炉门板S301和围合在所述炉门板S301上的炉门沿S302,所述炉门沿S302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加煤口8上,所述炉门沿S302的另一端安装有迫使所述炉门外壳向着所述加煤口8压紧的密封压紧装置;所述炉门板S301朝向所述加煤口8的一侧安装有防火保温盒S303,所述防火保温盒S303焊接在所述炉门板S301上,所述防火保温盒S303内安装有防火保温浆S304,所述防火保温盒S303上设置有保温浆添加孔S305,所述防火保温盒S303与所述炉门板S301之间设置有多个保温浆外溢孔S306,所述防火保温盒S303与所述炉门沿S302之间固定安装有防火密封压条S307。所述防火保温浆S304内包含有珍珠岩、水泥浆液、防火粘合剂,使得所述防火保温浆S304具有粘稠效果,同时凝固后具有保温效果;所述防火密封压条S307包括防火密封岩棉,所述防火密封岩棉外包裹一层所述防火保温浆S304。

制作时,首先将所述防火保温盒S303焊接固定在所述炉门板S301上,然后通过所述保温浆添加孔S305加入液体状的所述防火保温浆S304,由于此时所述防火保温浆S304为液体可流动的,因此会通过所述保温浆外溢孔S306流入至所述防火保温盒S303与所述炉门沿S302之间,此时将所述防火密封岩棉紧紧塞进所述防火保温盒S303与所述炉门沿S302之间,不断添加所述防火保温浆S304直到所述防火保温盒S303内被填满为止;然后静置使得液体状的所述防火保温浆S304凝固呈固定状的所述防火保温浆S304,所述防火保温盒S303内产生了固定状的所述防火保温浆S304,凝固后所述防火密封岩棉外同时也会粘贴包裹有一层所述防火保温浆S304,制作完成。由于液体状的所述防火保温浆S304经过所述保温浆外溢孔S306流入至所述防火保温盒S303与所述炉门沿S302之间,当所述防火保温浆S304凝固后,所述防火密封岩棉被固定在所述防火保温盒S303与所述炉门沿S302之间,关闭所述炉门外壳时,可以紧紧贴合在所述加煤口8边缘,起到密封效果。

所述防火保温盒S303、所述防火保温浆S304具有防火与保温作用,有效防止被烧毁;同时,由于所述防火保温盒S303、所述防火保温浆S304增加了炉门外壳厚度,可以有效隔离热量,防止热量散失,而且保证所述炉门外壳不易发生变形;所述炉门外壳关闭过程中,所述密封压紧装置会迫使所述炉门外壳向着所述加煤口8压紧,所述防火密封压条S307紧紧贴合在所述加煤口8边缘,所述炉门外壳关闭后,所述防火密封压条S307与所述加煤口8之间为密封连接,所述防火密封压条S307具有防火、密封、防倒吸作用,有效防止炉内火苗、火星、有害烟气、易燃易爆烟气进入到室内,提高了使用安全性,减少了室内污染;结构设计合理、密封效果好、不会发生变形或烧毁。

所述密封压紧装置包括横向安装在所述加煤口8上的卡接柱S308和横向安装在所述炉门板S301端部的铰接柱S309,所述铰接柱S309上铰接有压紧板S310,所述压紧板S310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卡接柱S308压紧配合的卡接槽S311,所述压紧板S310的另一端连接有压紧扳手S312,所述卡接槽S311上设置有迫使所述炉门外壳向着所述加煤口8压紧的卡接面S313。要关闭所述炉门外壳时,首先向下扳动所述压紧扳手S312,所述压紧扳手S312绕着所述铰接柱S309转动,所述卡接槽S311向着所述卡接柱S308方向向上运动,参见图7,所述卡接槽S311运动过程中,所述卡接面S313会首先与所述卡接柱S308接触,当所述压紧扳手S312继续向下扳动过程中,所述卡接柱S308相对沿着所述卡接面S313运动,运动过程中,所述卡接柱S308会迫使所述炉门外壳向着所述加煤口8压紧,当所述卡接柱S308运动到所述卡接槽S311最低点时,所述卡接槽S311会卡在所述卡接柱S308内,所述炉门外壳被锁紧,此时,所述防火密封压条S307紧紧贴合在所述加煤口8边缘,密封效果最好。

参见图8,所述高效集热系统S4包括与所述换热水套9连通的多根阻流换热管S401,所述阻流换热管S401设置有三层且呈山状分布,相邻两层的所述阻流换热管S401纵向错位排列,相同一层的所述阻流换热管S401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阻流换热管S401的外径。与现有技术相比,在炉体1上增加设置了所述换热水套9、所述阻流换热管S401,当烟气携带热量通过所述排烟管道4排出时,会依次经过所述换热水套9、所述阻流换热管S401,充分将烟气中的热量吸收利用,使得热量充分利用,提高采暖炉的热效率;其中,所述阻流换热管S401还具有阻碍热量快速通过的效果,即增加了热量在的运动行程,使得热量缓慢的从所述排烟管道4流出,增加热量在所述排烟管道4内停留的时间,实现热量的进一步充分利用。

参见图8,所述阻流换热管S401设置有三层共六根,呈山状分布,工作原理为:当热量从所述炉膛2内出来后,首先进入到最低层的所述阻流换热管S401上,热量首先会被最底层的所述阻流换热管S401打散,不再是垂直向上运动,而为了避让所述阻流换热管S401会发生拐弯运动,当运动到倒数第二层时,还会由于接触到阻流换热管S401而被迫拐弯运动,依次类推,继续向上运动,直至排出;在热量运动过程中,首先由于所述阻流换热管S401与所述换热水套9内都有水存在,热量运动过程中会对所述阻流换热管S401与所述换热水套9内水进行加热,另外由于热量被迫拐弯运动,增加了热量在所述排烟管道4内的运动路程,使得热量多停留在所述排烟管道4内被所述换热水套9吸收利用。

相同一层的所述阻流换热管S401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阻流换热管S401的外径,即从最上层向最下层看去,观察可知所述阻流换热管S401之间不存在间隙,保证热量没有直接垂直向上排出的,而是至少会存在一次拐弯运动(除了位于最底层两端的所述阻流换热管S401,由于位于最底层两端的所述阻流换热管S401与所述换热水套9之间存在间隙,因此热量会通过间隙垂直向上运动,但向上运动过程中,热量会主要被所述换热水套9吸收,因此垂直向上的排出到室外的热量很少,可以忽略不计)。

参见图9和图10,所述烟道清灰装置S5包括设置在所述排烟管道4的外壁上的清灰口,所述清灰口穿过所述换热水套9并与所述换热腔7连通,所述清灰口上对应可拆卸安装有盖板S501,所述清灰口与所述盖板S501之间设置有固定装置;所述清灰口包括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阻流换热管S401两侧的侧清灰口S502和对应设置在所述阻流换热管S401下方的落灰口S503,两所述侧清灰口S502对称设置在所述换热水套9的侧壁上,所述落灰口S503设置在所述换热水套9的底壁上。所述侧清灰口S502用于清理所述阻流换热管S401、所述换热水套9上的灰尘,所述落灰口S503用于清理积累落在所述阻流换热管S401下方的灰尘;操作时,可以通过手持毛刷或者刮板,穿过所述侧清灰口S502将所述阻流换热管S401、所述换热水套9侧壁上的灰尘清理掉,清理掉的灰尘会掉落在所述阻流换热管S401的下方的炉体1内壁上,当积累的灰尘较多时,打开所述落灰口S503,积累在所述述阻流换热管S401的下方的灰尘可以被轻松清理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清理方便;有利于快速清理排烟管道4内的灰尘。

参见图10,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清灰口上的固定横杆S504,所述固定横杆S504穿过所述清灰口的中心,所述固定横杆S504的两端分别焊接在所述清灰口的内壁上,所述清灰口的中心向外固定安装有螺纹柱S505,所述盖板S501套装在所述螺纹柱S505上,所述螺纹柱S505上位于所述盖板S501的外侧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栓S506。安装时,将所述盖板S501套装在所述螺纹柱S505上,然后再将所述紧固螺栓S506旋进螺纹连接在所述螺纹柱S505上,所述紧固螺栓S506将所述盖板S501固定安装在所述清灰口处;拆卸时,首先将所述紧固螺栓S506从所述螺纹柱S505上旋出,然后将所述盖板S501从所述螺纹柱S505上取下,最后即可清理所述排烟管道4内的灰尘。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