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控制电热水器的交替振动加热方法

文档序号:24937180发布日期:2021-05-04 11:28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控制电热水器的交替振动加热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水器,尤其涉及一种间歇式振动除垢的电热水器。



背景技术:

热水器是目前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家用电器。而且目前普遍采用电热水器,利用电热水器进行加热。在申请人在先的申请中,开发和研究了新式的盘管式的电加热盘管,例如cn106123306a,从而使得因为加热导致的其中流体的膨胀而导致的弹性管束振动,从而实现加热以及除垢效果。

但是在应用中发现,持续性的电加热器的加热会导致内部电加热装置的流体形成稳定性,即流体不在流动或者流动性很少,或者流量稳定,导致盘管振动性能大大减弱,从而影响盘管的除垢以及加热的效率。因此需要对上述电加热弹性盘管进行改进。

但是在应用中发现,持续性的电加热器的加热会导致内部电加热装置的流体形成稳定性,即流体不在流动或者流动性很少,或者流量稳定,导致盘管振动性能大大减弱,从而影响盘管的除垢以及加热的效率。

在先申请中,针对单个电加热装置的加热进行了研究,但是存在整体加热不均匀问题,例如,可能出现加热功率随着时间出现高低不同,本发明对于在先申请进行了改进,使得整体加热均匀,又能够提高热水产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热水器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式加热装置布交替加热的热水器。该热水器能够提高了加热效率,保证整体加热均匀,从而实现很好的除垢以及加热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控制的电热水器的加热方法,所述电热水器包括控制器、电加热装置、水箱,所述电加热装置设置在水箱中,所述水箱包括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电加热装置包括第一管箱、第二管箱和盘管,盘管与第一管箱和第二管箱相连通,形成加热流体封闭循环,电加热器设置在第一管箱内;第一管箱内填充相变流体;盘管为一个或者多个,每个盘管包括多根圆弧形的管束,多根圆弧形的管束的中心线为以第一管箱为同心圆的圆弧,相邻管束的端部连通,从而使得管束的端部形成管束自由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流体是相变流体,所述电加热装置与控制器进行数据连接,电加热装置设置为2组,每个电加热装置为多个,所述方法如下:

在一个周期时间t内,第一组每个电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p变化规律如下:

0-t/2的半个周期内,p=n,其中n为常数数值,单位为瓦(w),即加热功率保持恒定;

t/2-t的半个周期内,p=0。即电加热装置不加热。

第二组每个电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p变化规律如下:

0-t/2的半个周期内,p=0。即电加热装置不加热。

t/2-t的半个周期内,p=n,其中n为常数数值,单位为瓦(w),即加热功率保持恒定。

作为优选,每组的电加热装置的数量相同。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通过设置两组电加热装置交替进行加热,提高了加热效率,保证整体加热均匀,从而实现很好的除垢以及加热效果。

2、本发明将盘管周期性不断增加加热功率以及降低加热功率,使得加热流体受热后会产生体积不停的处于变化状态中,诱导盘管自由端产生振动,从而强化传热。

3、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新式结构的电加热装置在水箱中的布局图,可以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

4、本发明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数值模拟,优化了盘管的参数的最佳关系,从而实现最优的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加热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电加热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电加热装置间隙式加热的坐标示意图。

图4是电加热装置周期性增加以及降低加热功率坐标示意图。

图5是电加热装置周期性增加以及降低加热功率的另一个实施例坐标示意图。

图6是电加热装置加热功率线性变化的坐标示意图。

图7是圆形水箱中设置电加热装置的布局示意图。

图8是盘管结构示意图。

图9是水箱结构示意图。

图中:1、盘管,2、第一管箱,3、自由端,4、自由端,5、进水管,6、出水管,7、自由端,8、第二管箱,9、连接点,10、电加热装置,11、水箱,12管束,13电加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电热水器,所述电热水器包括电加热装置10、水箱11,所述电加热装置10设置在水箱11中,所述水箱11包括进水管5和出水管6。

图1展示了电加热装置10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所述电加热装置10包括第一管箱2、第二管箱8和盘管1,盘管1与第一管箱2和第二管箱8相连通,流体在第一管箱2和第二管箱8以及盘管1内进行封闭循环,所述电加热装置10内设置电加热器13,所述电加热器13用于加热电加热装置10的内流体,然后通过加热的流体来加热水箱内的水。

如图1-2所示,电加热器13设置在第一管箱2内;第一管箱2内填充相变流体;盘管1为一个或者多个,每个盘管1包括多根圆弧形的管束12,多根圆弧形的管束12的中心线为以第一管箱2为同心圆的圆弧,相邻管束12的端部连通,流体在第一管箱2和第二管箱8之间形成串联流动,从而使得管束的端部形成管束自由端3、4;所述流体是相变流体,汽液相变液体,所述电加热装置与控制器进行数据连接,所述控制器控制电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周期性发生变化。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管箱2和第二管箱8沿着高度方向上设置。

研究以及实践中发现,持续性的功率稳定性的电加热器的加热会导致内部电加热装置的流体形成稳定性,即流体不在流动或者流动性很少,或者流量稳定,导致盘管1振动性能大大减弱,从而影响盘管1的除垢以及加热的效率。因此需要对上述电加热盘管进行如下改进。

在先申请中,针对单个电加热装置的加热进行了研究,但是存在整体加热不均匀问题,例如,可能出现加热功率随着时间出现高低不同,本发明对于在先申请进行了改进,使得整体加热均匀,又能够提高蒸汽产出效果。

作为一个优选,加热功率采取间歇式的加热方式。

所述电加热装置为多个,多个电加热装置分为两组,两组电加热装置交替加热,实现弹性盘管周期性的频繁性的振动。

如图3所示,在一个周期时间t内,第一组每个电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p变化规律如下:

0-t/2的半个周期内,p=n,其中n为常数数值,单位为瓦(w),即加热功率保持恒定;

t/2-t的半个周期内,p=0。即电加热装置不加热。

第二组单个电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p变化规律如下:

0-t/2的半个周期内,p=0。即电加热装置不加热。

t/2-t的半个周期内,p=n,其中n为常数数值,单位为瓦(w),即加热功率保持恒定;

t是50-80分钟,其中4000w<n<5000w。

通过上述的时间变化性的进行加热,可以使得流体在弹性管束内频繁的蒸发膨胀以及收缩,从而不断的带动弹性管束的振动,从而能够进一步实现加热效率以及除垢操作。

通过将电加热装置分为两组,能够使得总体提高电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和加热效率。

作为优选,每组的电加热装置的数量相同。

进一步优选,所述电加热装置分为n组,每组交替不进行加热,在一个周期t内,n-1组进行加热,1组不进行加热。

即在一个周期时间t内,1组每个电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p变化规律如下:

0-t/2的半个周期内,p=n,其中n为常数数值,单位为瓦(w),即加热功率保持恒定;

t/2-t的半个周期内,p=0。即电加热装置不加热。

其余n-1组电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p变化规律如下:

0-t/2的半个周期内,p=0。即电加热器不加热。

t/2-t的半个周期内,p=n,其中n为常数数值,单位为瓦(w),即加热功率保持恒定;

作为优选,单个电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为4000w<n<5000w

作为优选,每组电加热装置的数量相同。

作为一个优选,电加热装置设置为2组,每个电加热装置为多个,每个电加热装置独立控制,随着时间的变化,第一组、第二组电加热装置启动的数量进行周期性变化。

作为一个优选,开始运行时,第一组电加热装置全部关闭,第二组电加热装置全部启动,每组电加热装置为n个,则在一个周期t内,第一组电加热装置中,每隔t/2n的时间,启动一个电加热装置,直到t/2时间加热装置全部启动,然后再每隔t/2n的时间,关闭一个电加热装置,直到t时间加热装置全部关闭。第二组电加热装置中,每隔t/2n的时间,关闭一个电加热装置,直到t/2时间加热装置全部关闭,然后再每隔t/2n的时间,打开一个电加热装置,直到t时间加热装置全部打开。

作为优选,每个电加热装置加热功率都相同。关系图如图4所示。

通过上述的时间变化性的进行加热,可以使得流体在弹性管束内频繁的蒸发膨胀以及收缩,从而不断的带动弹性管束的振动,从而能够进一步实现加热效率以及除垢操作。

通过两组电加热装置的开启和关闭,能够保证总的加热功率保持相同。

作为优选,周期是50-300分钟,优选50-80分钟。

作为优选,盘管在第一管箱的连接位置9低于第二管箱与盘管的连接位置。这样保证蒸汽能够快速的向上进入第二管箱。

作为优选,第一管箱和第二管箱底部设置回流管,保证第二管箱内冷凝的流体能够进入第一管线。

作为优选,第一管箱和第二管箱沿着高度方向上设置,沿着第一管箱的高度方向,所述盘管设置为多个,从上向下方向,盘管的管径不断变小。

作为优选,沿着第一管箱的从上向下方向,盘管的管径不断变小的幅度不断的增加。

通过盘管的管径幅度增加,可以保证更多的蒸汽通过上部进入第二箱体,保证所有盘管内蒸汽的分配均匀,进一步强化传热效果,使得整体振动效果均匀,换热效果增加,进一步提高换热效果以及除垢效果。通过实验发现,采取此种结构设计可以取得更好的换热效果以及除垢效果。

作为优选,沿着第一管箱的高度方向,所述盘管设置为多个,从上向下方向,相邻盘管的间距不断变大。

作为优选,沿着第一管箱的高度方向,盘管之间的间距不断变大的幅度不断的增加。

通过盘管的间距幅度增加,可以保证更多的蒸汽通过上部进入第二箱体,保证所有盘管内蒸汽的分配均匀,进一步强化传热效果,使得整体振动效果均匀,换热效果增加,进一步提高换热效果以及除垢效果。通过实验发现,采取此种结构设计可以取得更好的换热效果以及除垢效果。

作为优选,如图7所示,所述水箱是横截面为圆形水箱,水箱中设置多个电加热装置。

作为优选,如图7所示,所述水箱内设置的多个电加热装置,其中一个设置在水箱的中心,成为中心电加热装置,其它的围绕水箱的中心分布,成为外围电加热装置。通过如此结构设计,可以使得水箱内流体充分达到振动目的,提高换热效果。

作为优选,单个外围电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小于中心电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通过如此设计,使得中心达到更大的震动频率,形成中心振动源,从而影响四周,达到更好的强化传热和除垢效果。

作为优选,同一水平换热截面上,流体要达到均匀的振动,避免换热分布不均匀。因此需要通过合理分配不同的电加热装置中的加热功率的大小。通过实验发现,中心电加热装置与外围管束电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比例与两个关键因素相关,其中一个就是外围电加热装置与水箱中心之间的间距(即外围电加热装置的圆心与中心电加热装置的圆心的距离)以及水箱的直径相关。因此本发明根据大量数值模拟和实验,优化了最佳的脉动流量的比例分配。

作为优选,水箱内壁半径为b,所述中心电加热装置的圆心设置在水箱圆形截面圆心,外围电加热装置的圆心距离水箱圆形截面的圆心的距离为s,相邻外围电加热装置的圆心分别与圆形截面圆心进行连线,两根连线形成的夹角为a,外围电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为w2,单个中心电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为w1,则满足如下要求:

w1/w2=a-b*ln(b/s);ln是对数函数;

a,b是系数,其中1.855<a<1.865,0.600<b<0.610;

1.25<b/s<2.1;

1.4<w1/w2<1.8。

其中35°<a<80°。

作为优选,四周分布数量为奇数个。

作为优选,电加热装置分为两组。

作为优选,每组的电加热装置的数量相同。

作为优选,r为1600-2400毫米,优选是2000mm;l为1200-2000毫米,优选为1700mm;换热管的直径为12-20毫米,优选16mm;脉动盘管的最外侧直径为300-560毫米,优选400mm。立管的管径为100-116毫米,优选108毫米,立管的高度为1.8-2.2米,优选为2米,相邻的脉冲管的间距是65-100mm。优选80毫米左右。

总加热功率优选为4000-10000w,进一步优选为5500w。

进一步优选,a=0.18606,b=0.6041。

作为优选,所述箱体是圆形截面,设置多个电加热装置,其中一个设置在圆形截面圆心的中心电加热装置和其它的形成围绕圆形截面圆心分布的电加热装置。

盘管1为一组或者多组,每组盘管1包括多根圆弧形的管束12,多根圆弧形的管束12的中心线为同心圆的圆弧,相邻管束12的端部连通,从而使得盘管1的端部形成管束自由端3、4,例如图2中的自由端3、4。

作为优选,所述的加热流体为汽液相变的流体。

作为以优选,所述第一管箱2、第二管箱8以及盘管1都是圆管结构。

作为优选,盘管1的管束是弹性管束。

通过将盘管1的管束设置弹性管束,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系数。

作为优选,所述同心圆是以第一管箱2的中心为圆心的圆。即盘管1的管束12围绕着第一管箱2的中心线布置。

如图4所示,管束12不是一个完整的圆,而是留出一个口部,从而形成管束的自由端。所述口部的圆弧所在的角度为65-85度,即图5夹角b和c之和是65-85度。

作为优选,管束在同一侧的端部对齐,在同一个平面上,端部的延长线(或者端部所在的平面)经过第一管箱2的中线。

进一步优选,所述电加热器13是电加热棒。

作为优选,盘管1的内侧管束的第一端与第一管箱2连接,第二端与相邻的外侧管束一端连接,盘管1的最外侧管束的一端与第二管箱8连接,相邻的管束的端部连通,从而形成一个串联的结构。

第一端所在的平面与第一管箱2和第二管箱8中心线所在的平面形成的夹角c为40-50度。

第二端所在的平面与第一管箱2和第二管箱8中心线所在的平面形成的夹角b为25-35度。

通过上述优选的夹角的设计,使得自由端的振动达到最佳,从而使得加热效率达到最优。

如图8所示,盘管1的管束为4个,管束a、b、c、d联通。当然,不局限于四个,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多个,具体连接结构与图8相同。

所述盘管1为多个,多个盘管1分别独立连接第一管箱2和第二管箱8,即多个盘管1为并联结构。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