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暖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53524发布日期:2020-04-10 23:10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暖风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暖风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暖风机。



背景技术:

暖风机结构主要包括风机、发热体和控制装置,控制装置调节风机、发热体的启闭,暖风机启动后,风机吹风至发热体,通过发热体的风转换成暖风散发至室内空间,实现房屋取暖。现有的桌面暖风机具有体积小和使用方便的特点,但却无法根据使用者的移动来调整暖风出口的方向,其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经过大量检索发现一些典型的现有技术,如申请号201510120991.1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桌面用暖风机,其两个支架的出风口可以合并或打开,以便适应一人或双人的使用需求,还能在两个出风口之间放置电子设备供观看等,提高了暖风机功能的多样性。又如申请号为201610865075.5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暖风机,在该暖风机中,用户仅需拨动筒体,即可调节筒体送风角度,简单、快捷,大大提高暖风机的实用性,而且端盖和控制组件安装座固定更牢固。又如申请号为201610010561.9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暖风机,其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和使用方便等特点

可见,对于暖风机,其实际应用中的亟待处理的实际问题(如根据使用者的位置自动调整暖风出口的方向等)还有很多未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暖风机,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暖风机,包括:

加热器本体,所述加热器本体的侧壁设有格栅状的进风口,所述加热器本体之中设有发热体,所述加热器本体之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上设有导向管,所述导向管的一端与开口相通,所述导向管的另一端为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的内侧壁中设有风机;

底座,所述底座的空腔内安装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旋转面板,所述加热器本体可拆卸地安装在旋转面板上;

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与伺服电机电性连接,用于驱动伺服电机旋转;

所述暖风机还包括若干个均匀环设在导向管外侧壁之上的红外检测装置,所述红外检测装置与微处理器电性连接,所述微处理器通过处理若干个红外检测装置反馈回来的电压信号,并根据电压信号分析判断使用者相对于暖风机所在方向,控制伺服电机转动,以使暖风机的出风口跟随使用者的转动而转动;

所述红外检测装置包括红外发射管、电阻r1、+5v电压源、+12v电压源、红外接收管、电阻r2以及电阻r3,所述+5v电源与电阻r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红外发射管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红外发射管的阴极接地,所述+12v电源与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红外线接收管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红外线接收管的发射极与电阻r3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红外线接收管的集电极与微处理器电连接;

其中,所述红外发射管与红外接收管组成红外对管。

可选的,所述红外发射管与红外接收管之间设置有不透明隔板。

可选的,所述导向管包括横部、折弯部以及纵部,所述纵部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加热器本体之上的开口螺旋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管的一端套接,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折弯部的一端连通,所述折弯部的另一端与横部的一端连通,所述风机安装在横部的另一端的内侧壁中。

可选的,所述横部的末端内侧壁中设有十字加强筋,十字加强筋与风机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横部的末端内侧壁中、十字加强筋的外侧设有格栅结构。

可选的,所述横部、折弯部以及纵部一体化连接。

可选的,所述暖风机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纵部、折弯部或横部的内侧壁之中。

本发明所取得的有益效果包括:

1、微处理器计算出若干个红外检测装置中反馈电压最低的一个红外线检测装置,然后驱动伺服电机转动一定角度,可以使暖风机的暖风出口方向始终与使用者相对,提高了加湿器的智能化程度以及用户体验度,其结构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具有很好的市场推广前景。

2、所述纵部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套接,可以通过调整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之间的相对位置,来调整暖风机暖风出风口的高度,方便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从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可以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将重点放在示出实施例的原理上。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之一中一种暖风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之一中底座、伺服电机以及旋转面板之间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之一中红外检测装置与纵部之间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之一中红外检测装置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之一中横部与加湿器之间的结构关系示意图一;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之一中横部与加湿器之间的结构关系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其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查阅以下详细描述之后,本实施例的其它系统、方法和/或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旨在所有此类附加的系统、方法、特征和优点都包括在本说明书内、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并且受所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在以下详细描述描述了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另外的特征,并且这些特征根据以下将详细描述将是显而易见的。

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

“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为一种暖风机,根据附图所示讲述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暖风机,包括:加热器本体1,所述加热器本体1的侧壁设有格栅状的进风口,所述加热器本体1之中设有发热体(图中未示出)。所述加热器本体1内具有空腔,所述加热体安装在空腔之中。所述加热器本体1之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上设有导向管,所述导向管的一端与开口相通,所述导向管的另一端为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的内侧壁中设有风机5。加热器本体1产生的暖气经过出风口后,沿着导向管流动,最后由风机5吹送到空气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向管包括横部4、折弯部3以及纵部2,所述横部4、折弯部3以及纵部2一体化连接。导向管的大小以及折弯程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择,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所述暖风机还包括底座6,所述底座6的空腔内安装有伺服电机7,所述伺服电机7的输出端连接有旋转面板8,所述加热器本体1可拆卸地安装在旋转面板8上。所述加热器本体1可以通过嵌套或者卡套又或者螺纹连接在旋转面板8的上面,从而实现与旋转面板8可拆卸地连接。

所述暖风机还包括微处理器(图中未示出),如单片机或者其它智能处理芯片。所述微处理器与伺服电机7电性连接,用于驱动伺服电机7旋转,进而调整暖风机暖风出口的方向。

如图3以及图4所示,所述暖风机还包括若干个均匀环设在导向管外侧壁之上的红外检测装置9,所述红外检测装置9与微处理器电性连接,所述微处理器通过处理若干个红外检测装置9反馈回来的电压信号,并根据电压信号分析判断使用者相对于暖风机所在方向,控制伺服电机7转动,以使暖风机的出风口跟随使用者的转动而转动。所述红外检测装置9包括红外发射管t1、电阻r1、+5v电压源、+12v电压源、红外接收管t2、电阻r2以及电阻r3,所述+5v电源与电阻r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红外发射管t1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红外发射管t1的阴极接地,所述+12v电源与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红外线接收管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红外线接收管的发射极与电阻r3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红外线接收管的集电极与微处理器电连接;其中,所述红外发射管t1与红外接收管t2组成红外对管u2。

当使用者逐渐靠近暖风机的时候,红外接收管t2接收到的反射的红外线增多,红外线接收管集电极电压降低。当使用者逐渐远离暖风机的时候,红外接收管t2接收到的反射的红外线减少,红外线接收端集电极电压上升。

红外检测装置9包括若干个且均匀环设在导向管的外侧壁之上,当使用者位于暖风机某角度方向时,相应角度方向所在的红外检测装置9反馈到微处理器的电压相比其他红外检测装置9较低,微处理器由此可以判断出使用者相对暖风机所在的角度方向。

微处理器通过处理若干个红外检测装置9反馈回来的电压信号,并根据电压信号的高低分析判断使用者所在方向,控制伺服电机7转动,以使加湿暖风机暖气出风口的方向跟随使用者转动而转动,其具体方法如下:

步骤1,计算每一个红外检测装置9与伺服电机7转动角度之间的关系,以使伺服电机7转动反馈电压最低的红外检测装置9所对应的角度后,暖风机暖风出口所在方向与反馈电压最低的红外检测装置9所在方向一致;

步骤2,微处理器接收并计算若干个红外检测装置9反馈回来的电压信号,分析判断反馈电压最低的红外检测装置9,然后控制伺服电机7转动,使暖风机的暖风出口转动到使用者所在位置。

如图4所示,所述红外检测装置9的数量优选为3个、4个或者8个,且均匀环设在纵部2的外侧表面上。

微处理器计算出若干个红外检测装置9中反馈电压最低的一个红外线检测装置,然后驱动伺服电机7转动一定角度,可以使暖风机的暖风出口方向始终与使用者相对,提高了加湿器的智能化程度以及用户体验度,其结构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具有很好的市场推广前景。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一种暖风机,包括:加热器本体1,所述加热器本体1的侧壁设有格栅状的进风口,所述加热器本体1之中设有发热体(图中未示出)。所述加热器本体1内具有空腔,所述加热体安装在空腔之中。所述加热器本体1之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上设有导向管,所述导向管的一端与开口相通,所述导向管的另一端为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的内侧壁中设有风机5。加热器本体1产生的暖气经过出风口后,沿着导向管流动,最后由风机5吹送到空气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向管包括横部4、折弯部3以及纵部2,所述横部4、折弯部3以及纵部2一体化连接。导向管的大小以及折弯程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择,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所述暖风机还包括底座6,所述底座6的空腔内安装有伺服电机7,所述伺服电机7的输出端连接有旋转面板8,所述加热器本体1可拆卸地安装在旋转面板8上。所述加热器本体1可以通过嵌套或者卡套又或者螺纹连接在旋转面板8的上面,从而实现与旋转面板8可拆卸地连接。

所述暖风机还包括微处理器(图中未示出),如单片机或者其它智能处理芯片。所述微处理器与伺服电机7电性连接,用于驱动伺服电机7旋转,进而调整暖风机暖风出口的方向。

如图3以及图4所示,所述暖风机还包括若干个均匀环设在导向管外侧壁之上的红外检测装置9,所述红外检测装置9与微处理器电性连接,所述微处理器通过处理若干个红外检测装置9反馈回来的电压信号,并根据电压信号分析判断使用者相对于暖风机所在方向,控制伺服电机7转动,以使暖风机的出风口跟随使用者的转动而转动。所述红外检测装置9包括红外发射管t1、电阻r1、+5v电压源、+12v电压源、红外接收管t2、电阻r2以及电阻r3,所述+5v电源与电阻r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红外发射管t1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红外发射管t1的阴极接地,所述+12v电源与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红外线接收管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红外线接收管的发射极与电阻r3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红外线接收管的集电极与微处理器电连接;其中,所述红外发射管t1与红外接收管t2组成红外对管u2。

当使用者逐渐靠近暖风机的时候,红外接收管t2接收到的反射的红外线增多,红外线接收管集电极电压降低。当使用者逐渐远离暖风机的时候,红外接收管t2接收到的反射的红外线减少,红外线接收端集电极电压上升。

红外检测装置9包括若干个且均匀环设在导向管的外侧壁之上,当使用者位于暖风机某角度方向时,相应角度方向所在的红外检测装置9反馈到微处理器的电压相比其他红外检测装置9较低,微处理器由此可以判断出使用者相对暖风机所在的角度方向。

微处理器通过处理若干个红外检测装置9反馈回来的电压信号,并根据电压信号的高低分析判断使用者所在方向,控制伺服电机7转动,以使加湿暖风机暖气出风口的方向跟随使用者转动而转动,其具体方法如下:

步骤1,计算每一个红外检测装置9与伺服电机7转动角度之间的关系,以使伺服电机7转动反馈电压最低的红外检测装置9所对应的角度后,暖风机暖风出口所在方向与反馈电压最低的红外检测装置9所在方向一致;

步骤2,微处理器接收并计算若干个红外检测装置9反馈回来的电压信号,分析判断反馈电压最低的红外检测装置9,然后控制伺服电机7转动,使暖风机的暖风出口转动到使用者所在位置。

如图4所示,所述红外检测装置9的数量优选为4个或者8个,且均匀环设在纵部2的外侧表面上。

微处理器计算出若干个红外检测装置9中反馈电压最低的一个红外线检测装置,然后驱动伺服电机7转动一定角度,可以使暖风机的暖风出口方向始终与使用者相对,提高了加湿器的智能化程度以及用户体验度,其结构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具有很好的市场推广前景。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红外发射管t1与红外接收管t2之间设置有不透明塑料隔板10。塑料隔板10可以防止没有障碍物反射红外线的情况下,红外线接收管也接收到红外线而造成误判。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纵部2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加热器本体1之上的开口螺旋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管的一端套接,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折弯部3的一端连通,所述折弯部3的另一端与横部4的一端连通,风机5安装在横部4的另一端的内侧壁中,横部4的另一端即为暖风机的出风口。所述纵部2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套接,可以通过调整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之间的相对位置,来调整暖风机暖风出风口的高度,方便用户使用。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横部4的末端内侧壁中设有十字加强筋11,十字加强筋11与风机5固定连接。所述十字加强筋11增加了横部4的强度,同时使风机5能较好的固定,延长暖风机的使用寿命。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横部4的末端内侧壁中、十字加强筋11的外侧设有格栅结构12。栅格结构的设置可以起到一个保护装置,防止使用者与风机5接触而受伤。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暖风机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纵部2、折弯部3或横部4的内侧壁之中。所述微处理器分别与温度传感器以及加热体电连接。在微处理器中设有温度报警阈值,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导向管内的温度超过温度报警阈值后,微处理器控制加热体停止工作,防止暖风机因为高温而烧毁损坏。

实施例三:

如图1所示,一种暖风机,包括:加热器本体1,所述加热器本体1的侧壁设有格栅状的进风口,所述加热器本体1之中设有发热体(图中未示出)。所述加热器本体1内具有空腔,所述加热体安装在空腔之中。所述加热器本体1之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上设有导向管,所述导向管的一端与开口相通,所述导向管的另一端为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的内侧壁中设有风机5。加热器本体1产生的暖气经过出风口后,沿着导向管流动,最后由风机5吹送到空气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向管包括横部4、折弯部3以及纵部2,所述横部4、折弯部3以及纵部2一体化连接。导向管的大小以及折弯程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择,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所述暖风机还包括底座6,所述底座6的空腔内安装有伺服电机7,所述伺服电机7的输出端连接有旋转面板8,所述加热器本体1可拆卸地安装在旋转面板8上。所述加热器本体1可以通过嵌套或者卡套又或者螺纹连接在旋转面板8的上面,从而实现与旋转面板8可拆卸地连接。

所述暖风机还包括微处理器(图中未示出),如单片机或者其它智能处理芯片。所述微处理器与伺服电机7电性连接,用于驱动伺服电机7旋转,进而调整暖风机暖风出口的方向。

如图3以及图4所示,所述暖风机还包括若干个均匀环设在导向管外侧壁之上的红外检测装置9,所述红外检测装置9与微处理器电性连接,所述微处理器通过处理若干个红外检测装置9反馈回来的电压信号,并根据电压信号分析判断使用者相对于暖风机所在方向,控制伺服电机7转动,以使暖风机的出风口跟随使用者的转动而转动。所述红外检测装置9包括红外发射管t1、电阻r1、+5v电压源、+12v电压源、红外接收管t2、电阻r2以及电阻r3,所述+5v电源与电阻r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红外发射管t1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红外发射管t1的阴极接地,所述+12v电源与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红外线接收管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红外线接收管的发射极与电阻r3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红外线接收管的集电极与微处理器电连接;其中,所述红外发射管t1与红外接收管t2组成红外对管u2。

当使用者逐渐靠近暖风机的时候,红外接收管t2接收到的反射的红外线增多,红外线接收管集电极电压降低。当使用者逐渐远离暖风机的时候,红外接收管t2接收到的反射的红外线减少,红外线接收端集电极电压上升。

红外检测装置9包括若干个且均匀环设在导向管的外侧壁之上,当使用者位于暖风机某角度方向时,相应角度方向所在的红外检测装置9反馈到微处理器的电压相比其他红外检测装置9较低,微处理器由此可以判断出使用者相对暖风机所在的角度方向。

微处理器通过处理若干个红外检测装置9反馈回来的电压信号,并根据电压信号的高低分析判断使用者所在方向,控制伺服电机7转动,以使加湿暖风机暖气出风口的方向跟随使用者转动而转动,其具体方法如下:

步骤1,计算每一个红外检测装置9与伺服电机7转动角度之间的关系,以使伺服电机7转动反馈电压最低的红外检测装置9所对应的角度后,暖风机暖风出口所在方向与反馈电压最低的红外检测装置9所在方向一致;

步骤2,微处理器接收并计算若干个红外检测装置9反馈回来的电压信号,分析判断反馈电压最低的红外检测装置9,然后控制伺服电机7转动,使暖风机的暖风出口转动到使用者所在位置。

如图4所示,所述红外检测装置9的数量优选为3个、4个或者8个,且均匀环设在纵部2的外侧表面上。

作为一种更加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红外检测装置共有4个,四个红外检测装置彼此之间相隔90度且绕轴心环设在纵部2的外表面上,每两个红外检测装置之间设有挡板,挡板彼此相隔90度且挡板的长度大于红外检测装置的高度,即挡板最外沿边线与纵部表面距离比红外接收管或者红外发射管的厚度或者说高度。如此,四个挡板彼此之间形成一个喇叭口形状,红外检测装置发射和接收红外线,可以更大程度地避开彼此之间的干扰,使得暖风机可以更好地根据使用者的移动位置转动暖风出口的方向。

微处理器计算出若干个红外检测装置9中反馈电压最低的一个红外线检测装置,然后驱动伺服电机7转动一定角度,可以使暖风机的暖风出口方向始终与使用者相对,提高了加湿器的智能化程度以及用户体验度,其结构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具有很好的市场推广前景。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红外发射管t1与红外接收管t2之间设置有不透明塑料隔板10。塑料隔板10可以防止没有障碍物反射红外线的情况下,红外线接收管也接收到红外线而造成误判。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纵部2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加热器本体1之上的开口螺旋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管的一端套接,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折弯部3的一端连通,所述折弯部3的另一端与横部4的一端连通,风机5安装在横部4的另一端的内侧壁中,横部4的另一端即为暖风机的出风口。所述纵部2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套接,可以通过调整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之间的相对位置,来调整暖风机暖风出风口的高度,方便用户使用。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横部4的末端内侧壁中设有十字加强筋11,十字加强筋11与风机5固定连接。所述十字加强筋11增加了横部4的强度,同时使风机5能较好的固定,延长暖风机的使用寿命。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横部4的末端内侧壁中、十字加强筋11的外侧设有格栅结构12。栅格结构的设置可以起到一个保护装置,防止使用者与风机5接触而受伤。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暖风机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纵部2、折弯部3或横部4的内侧壁之中。所述微处理器分别与温度传感器以及加热体电连接。在微处理器中设有温度报警阈值,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导向管内的温度超过温度报警阈值后,微处理器控制加热体停止工作,防止暖风机因为高温而烧毁损坏。

如图5所示,所述暖风机还包括一个小型加湿器13,所述小型加湿器13安装在横部4的下方。所述加湿器13中包含有雾化装置以及储水箱(图中未示出),雾化装置可以是超声波震荡电路以及与超声波震动电路输出端电连接的雾化器,利用高频震荡并通过陶瓷雾化片的高频谐振,将液态水分子结构打散而产生自然水雾。小型加湿器13的出风口与横部4相通,且位于风机5与格栅结构12之间。

所述小型加湿器13的启动停止可以由微处理器控制,微处理器根据用户的设定,或者根据红外检测装置9反馈回来的最低电压信号计算判断用户与暖风机之间的距离,自动调整加湿器13的出雾量。

如图6所示,横部4的内侧壁上部呈现为由两端往中心逐渐向下凸起的v字形凸起部14,凸起部的最末端正对加湿器13的出雾口。而横部4的内侧壁下部呈现为由两端往中心逐渐凹陷的凹陷口15。横部4的内侧壁上下如此设置,可以防止加湿器13的水雾倒流到暖风机加热器本体1里面。v字形凸起部还有利于水雾的凝聚和收集。

通过在横部4的下方设置一个小型加湿器13,可以增加暖风机的功能,使其在吹出暖风的同时,还可以利用水雾调节办公室或者房间内的湿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暖风机,所产生的有益技术效果包括:

1、微处理器计算出若干个红外检测装置中反馈电压最低的一个红外线检测装置,然后驱动伺服电机转动一定角度,可以使暖风机的暖风出口方向始终与使用者相对,提高了加湿器的智能化程度以及用户体验度,其结构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具有很好的市场推广前景。

2、所述纵部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套接,可以通过调整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之间的相对位置,来调整暖风机暖风出风口的高度,方便用户使用。

虽然上面已经参考各种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许多改变和修改。也就是说上面讨论的方法、系统和设备是示例,各种配置可以适当地省略、替换或添加各种过程或组件。例如,在替代配置中,可以以与所描述的顺序不同的顺序执行方法和/或可以添加、省略和/或组合各种部件。而且,关于某些配置描述的特征可以以各种其他配置组合,如可以以类似的方式组合配置的不同方面和元素。此外,随着技术发展其中的元素可以更新,即许多元素是示例,并不限制本发明公开或权利要求的范围。

在说明书中给出了具体细节以提供对包括实现的示例性配置的透彻理解。然而,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配置,例如已经示出了众所周知的电路、过程、算法、结构和技术而没有不必要的细节,以避免模糊配置。该描述仅提供示例配置,并且不限制权利要求的范围,适用性或配置。相反,前面对配置的描述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用于实现所描述的技术的使能描述。在不脱离本发明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元件的功能和布置进行各种改变。

综上,其旨在上述详细描述被认为是例示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并且应当理解,以下权利要求(包括所有等同物)旨在限定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以上这些实施例应理解为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的记载的内容之后,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效变化和修饰同样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