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63859发布日期:2019-11-19 20:08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室内机。



背景技术:

制冷或制暖基本上都用到室内机,而换热器是室内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而在现有的室内机中换热效率不高,如传统空调翅片套铜管换热器,都是直线形状、l形状、u形状,空气由翅片外表面掠过,换热工质在管内流动。其中直线形状的换热器,迎风表面大部分是平直的,占用空间体积大,所以换热料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室内机,提高室内机换热效率。

其技术方案如下:

室内机,包括风机和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和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上开设有通孔,所述散热片通过所述通孔套设在所述换热管上,所述换热管设置有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换热器整体外形呈圆筒状,并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风机位于所述换热器的轴线方向上。

套设有所述散热片的所述换热管螺旋状地卷曲。

还包括导风筒,所述导风筒安装在所述第二端口上,且所述风机安装在所述导风筒内。

还包括封板,所述封板安装在所述第一端口上,且所述封板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端口的直径。

所述散热片在所述通孔边缘设置有突出面,所述突出面的内侧面与所述通孔的内侧面平齐或凹向所述通孔的内侧面。

所述突出面的内侧面与所述换热管外壁相接触,所述突出面朝向所述散热片的一侧突出,横截面方向上,所述散热片的夹持在所述换热管两侧上,且任一侧所述散热片均呈“l”型。

所述进口端和所述出口端均设置在所述换热器的内侧。

相邻所述换热管的相距的距离为管距,所述散热片在所述换热器轴线方向上的尺寸为跨距,所述管距为所述跨距的0.8至1.2倍;所述换热器的直径为所述换热器的高度的0.3至3倍;所述换热器直径为所述换热管直径的30至70倍。

所述进口端位于所述第一端口的一侧,所述出口端位于所述第二端口的一侧。

室内机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换热工质从进口端进入换热器,绕着螺旋状的换热管,流向出口端;

风机启动,换热器内部形成负压,驱动空气从呈圆筒状换热器侧壁的外侧向内侧流动;

空气在进入圆筒状换热器的内部时与换热管和散热片接触,进行换热,换热后经过风机吹出。

需要说明的是:

前述“第一、第二、第三……”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

第一端口,第二端口为环状换热器的端部两个开口。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1、在圆筒状换热器上安装有风机,组成室内机,散热片套设在换热管上,外形为圆筒状换热器,第一换热工质从换热管的进口端上进入,然后从出口端出来,空气从环状换热器的外部向内部流动,空气接触到散热片,并在散热片上进行热交换,而且环状的换热器可以使空气从各个方向进入到环状换热器内部,流量分布均匀,所以换热效率增加,而且该风机安装在环状换热器的轴线方向上,在鼓风时空气均从环状换热器的外部向内部移动,并趋向于轴线,然后再经过风机排出冷气或暖气,使得室内机在相同换热面积下体积更加小。

2、换热管螺旋状地卷曲,形成圆筒状的换热器,可以增加第一换热工质的流动距离,换热的时间更长,所以可以充分换热。

3、在环状换热器的第二端口上安装有导风筒,可以将风机驱动的空气经过导风筒吹出,起到汇集和导向作用。

4、在环状换热器的第一端口上安装有封板,而且封板的尺寸大于第一端口的直径,所以封板封堵第一端口,因此大部分空气从环状换热管的侧壁进入到内部,空气与散热片接触的比例大大增加,所以有效的增加了换热效率,也使得室内机的对第一换热工质的利用率提高。

5、散热片在通孔边缘设置有突出面,且突出面的内侧面与所述通孔的内侧面平齐或凹向所述通孔的内侧面,使得散热片套设在换热管上可以形成卡持,有利于散热片的稳定和定位。

6、突出面的内侧面与换热管外壁相接触,使得散热片与换热管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可以有效地增加换热速率,突出面只朝向换热片一侧突出,所以在在加工上更加方便,并且横截面呈现为“l”型,使得多片换热片之间的距离为突出面的高度,有效的控制了散热片的间距。

7、进口端和出口端均设置在内侧,所以接外界管道时更加方便,不会存在阻碍,影响安装。

8、管距是跨距的0.8至1.2倍,可以保证散热片之间不重叠,会少部分重叠,控制散热片之间的距离,保证空气流动时的空间,从而控制换热的效率;另外,环状换热器的直径是高度的0.3至3倍,控制在合适比例,有利于换热,若直径比高度值过小,会导致换热管内的第一换热工质在末端换热效率降低,若直径比高度值过大,导致第一换热工质还没充分换热便流出环形换热器;环状换热器直径为换热管直径的30至70倍,通过控制管热管的大小与环状换热器直径的大小从而实现合适值,增加换热效率。

9、进口端位于第一端口,出口端位于第二端口上,而且风机位于第二端口上,第一换热工质进入到换热器时,此位置的空气流动没有第二端口的流速大,但在第一换热工质刚进入到换热器时,与空气的温度差最大,弥补了空气流速小的问题,使得换热速度增大;当第一换热工质不断换热靠近出口端时,与空气的温度差变低,但是由于靠近风机,所以空气流速大,又弥补了温度差低的问题,所以换热速率得到改善,从而使室内机的整个换热系统的效率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室内机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换热器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换热器的左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散热片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换热管和散热片配合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换热管;11、进口端;12、出口端;20、散热片;21、通孔;22、突出面;30、第一端口;40、第二端口;50、风机;60、导风筒;70、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5所示,室内机,包括风机50和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管10和散热片20,所述散热片20上开设有通孔21,所述散热片20通过所述通孔21套设在所述换热管10上,所述换热管10设置有进口端11和出口端12,所述换热器整体外形呈圆筒状,并具有第一端口30和第二端口40,所述风机50位于所述换热器的轴线方向上。而且套设有所述散热片20的所述换热管10螺旋状地卷曲。室内机还包括导风筒60和封板70,所述导风筒60安装在所述第二端口40上,且所述风机50安装在所述导风筒60内,所述封板70安装在所述第一端口30上,且所述封板70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端口30的直径。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散热片20在所述通孔21边缘设置有突出面22,所述突出面22的内侧面与所述通孔21的内侧面平齐或凹向所述通孔21的内侧面。所述突出面22的内侧面与所述换热管10外壁相接触,所述突出面22朝向所述散热片20的一侧突出,横截面方向上,所述散热片20的夹持在所述换热管10两侧上,且任一侧所述散热片20均呈“l”型,通过“l”型的限位将散热片20的间距固定。

所述进口端11和所述出口端12均设置在所述换热器的内侧,相邻所述换热管10的相距的距离为管距,所述散热片20在所述换热器轴线方向上的尺寸为跨距,所述管距为所述跨距的0.8至1.2倍;所述换热器的直径为所述换热器的高度的0.3至3倍;所述换热器直径为所述换热管10直径的30至70倍。

如图1所示,所述进口端11位于所述第一端口30的一侧,所述出口端12位于所述第二端口40的一侧。

室内机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换热工质从进口端11进入换热器,绕着螺旋状的换热管10,流向出口端12;

风机50启动,换热器内部形成负压,驱动空气从呈圆筒状换热器侧壁的外侧向内侧流动;

空气在进入圆筒状换热器的内部时与换热管10和散热片20接触,进行换热,换热后经过风机50吹出。

本实施例的优点:

1、在圆筒状换热器上安装有风机50,组成室内机,散热片20套设在换热管10上,外形为圆筒状换热器,第一换热工质从换热管10的进口端11上进入,然后从出口端12出来,空气从环状换热器的外部向内部流动,空气接触到散热片20,并在散热片20上进行热交换,而且环状的换热器可以使空气从各个方向进入到环状换热器内部,流量分布均匀,所以换热效率增加,而且该风机50安装在环状换热器的轴线方向上,在鼓风时空气均从环状换热器的外部向内部移动,并趋向于轴线,然后再经过风机50排出冷气或暖气,使得室内机在相同换热面积下体积更加小。

2、换热管10螺旋状地卷曲,形成圆筒状的换热器,可以增加第一换热工质的流动距离,换热的时间更长,所以可以充分换热。

3、在环状换热器的第二端口40上安装有导风筒60,可以将风机50驱动的空气经过导风筒60吹出,起到汇集和导向作用。

4、在环状换热器的第一端口30上安装有封板70,而且封板70的尺寸大于第一端口30的直径,所以封板70封堵第一端口30,因此大部分空气从环状换热管10的侧壁进入到内部,空气与散热片20接触的比例大大增加,所以有效的增加了换热效率,也使得室内机的对第一换热工质的利用率提高。

5、散热片20在通孔21边缘设置有突出面22,且突出面22的内侧面与所述通孔21的内侧面平齐或凹向所述通孔21的内侧面,使得散热片20套设在换热管10上可以形成卡持,有利于散热片20的稳定和定位。

6、突出面22的内侧面与换热管10外壁相接触,使得散热片20与换热管10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可以有效地增加换热速率,突出面22只朝向换热片一侧突出,所以在在加工上更加方便,并且横截面呈现为“l”型,使得多片换热片之间的距离为突出面22的高度,有效的控制了散热片20的间距。

7、进口端11和出口端12均设置在内侧,所以接外界管道时更加方便,不会存在阻碍,影响安装。

8、管距是跨距的0.8至1.2倍,可以保证散热片20之间不重叠,会少部分重叠,控制散热片20之间的距离,保证空气流动时的空间,从而控制换热的效率;另外,环状换热器的直径是高度的0.3至3倍,控制在合适比例,有利于换热,若直径比高度值过小,会导致换热管10内的第一换热工质在末端换热效率降低,若直径比高度值过大,导致第一换热工质还没充分换热便流出环形换热器;环状换热器直径为换热管10直径的30至70倍,通过控制管热管的大小与环状换热器直径的大小从而实现合适值,增加换热效率。

9、进口端11位于第一端口30,出口端12位于第二端口40上,而且风机50位于第二端口40上,第一换热工质进入到换热器时,此位置的空气流动没有第二端口40的流速大,但在第一换热工质刚进入到换热器时,与空气的温度差最大,弥补了空气流速小的问题,使得换热速度增大;当第一换热工质不断换热靠近出口端12时,与空气的温度差变低,但是由于靠近风机50,所以空气流速大,又弥补了温度差低的问题,所以换热速率得到改善,从而使室内机的整个换热系统的效率提高。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不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