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式全自动汽车遮阳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63858发布日期:2019-11-19 20:08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道式全自动汽车遮阳伞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辅助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轨道式全自动汽车遮阳伞。



背景技术:

车用遮阳伞顾名思义就是给汽车使用的夏季用于遮挡太阳光照射的伞具。夏季室外温度高,汽车停在室外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太阳的直接照射,长时间的照射使得车内的温度急剧升高,最高可达60~70℃,使得车内如同蒸桑拿蒸笼一般闷热,最高可达60~70℃,打开车门进入车内时苦不堪言热浪扑面而来,严重的会直接导致用户中暑。因此,车用遮阳伞是非常重要的汽车配件之一。

而现有技术的车用遮阳伞大致包括两种。

第一种,圆形伞结构的老油布遮阳伞,这种结构的遮阳伞由于伞形是圆形,而轿车的车顶形状都是长方形,因此,不能很好的对汽车实现遮阳,仅能对车顶的一部分(即车顶的中间部分)进行遮阳,形同虚设。

第二种,折叠边框带布结构的遮阳伞,这种遮阳伞的特点是遮阳伞的伞布可以折叠,实现较大面积的遮阳,但是这种遮阳伞的折叠层数越多,遮阳伞的重量越大,结构越大,导致遮阳伞的安装不方便,且由于重量较大同样不能完全遮挡全部的车顶面积。

因此,急需制造一种汽车用遮阳伞,能够实现对车顶面积的完全覆盖,大幅度提升汽车遮阳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汽车遮阳伞无法完全有效地遮挡汽车车顶,遮阳效果不理想。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轨道式全自动汽车遮阳伞,应用于汽车车顶,其中,包括:

具有箱盖且一端具有开口的藏伞箱;

固定于所述藏伞箱中的支架组;

安装于所述藏伞箱内且与所述支架组连接的遮阳伞,以及;

固定于所述藏伞箱中并用于翻转所述遮阳伞的翻转电机;

所述遮阳伞伸展过程中与所述支架组接触并将所述藏伞箱遮盖。

可选地,还包括安装于所述藏伞箱外并用于对所述箱盖进行打开或关闭动作的开关组件;所述开关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藏伞箱外壁上的蜗轮电机、固定于所述箱盖上的具有滑槽的滑块以及连接所述蜗轮电机和所述滑块的具有定位块的滑杆。

可选地,所述定位块位于所述滑槽中,所述蜗轮电机控制所述滑杆旋转,所述滑杆在旋转过程中配合所述滑块将所述箱盖打开或关闭。

可选地,所述支架组包括内置有丝杆电机的箱头、与所述箱头固定的丝杆、固定于所述箱头两侧的一对双层滑杆、固定于所述藏伞箱内两侧的一对滑杆座和一对位于所述滑杆座中间位置的单滑杆以及固定于所述藏伞箱中的螺孔座。

可选地,所述双层滑杆插设于所述滑杆座中,所述丝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丝杆电机和所述螺孔座,所述丝杆电机控制所述丝杆旋转并带动所述箱头靠近或远离所述藏伞箱,所述箱头对所述藏伞箱的开口进行封闭。

可选地,所述遮阳伞包括主控部、位于所述主控部两侧的前控制部和后控制部以及分别与所述主控部、所述前控制部、所述后控制部安装的伞骨,所述伞骨上缝纫有伞面。

可选地,所述主控部通过控制所述伞骨的伸缩实现所述前控制部和所述后控制部相对所述主控部的远离或靠近,从而实现所述遮阳伞的撑开或收拢。

可选地,所述主控部包括固定于所述翻转电机上的主安装板、固定于所述主安装板上的固定板和固定于所述固定板上的主控电机;

所述前控制部包括前安装板、固定于所述前安装板上的前固定板以及固定于所述前固定板上的前连接板;

所述后控制部包括后安装板、固定于所述后安装板上的后固定板以及固定于所述后固定板上的后连接板;

所述翻转电机控制所述主安装板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翻转90°,实现所述遮阳伞的竖起或平躺;

所述前连接板、所述后连接板均通过所述伞骨与所述主控电机连接。

可选地,所述前安装板的底部固定有一对用于与所述双层滑杆卡接的前爪环,以及一对用于将所述前安装板与所述主安装板定位的定位爪环;

所述后安装板的底部固定有一对用于与所述单滑杆对接并同时用于与所述主安装板定位的后爪环;

所述主安装板的底部两侧具有用于供所述定位爪环、所述后爪环卡接的一对导向杆,所述导向杆在所述遮阳伞竖起的状态下的轴线与所述单滑杆的轴线重合。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藏伞箱直接安装在汽车的车顶,打开箱盖后控制遮阳伞打开,遮阳伞能够完全将藏伞箱遮住且能够向外延伸至整个车顶甚至全部车身,大幅度提高了汽车遮阳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轨道式全自动汽车遮阳伞的外轮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开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轨道式全自动汽车遮阳伞打开箱盖后藏伞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在图3的基础上箱头伸出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向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轨道式全自动汽车遮阳伞在遮阳伞平躺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轨道式全自动汽车遮阳伞在遮阳伞竖起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轨道式全自动汽车遮阳伞在遮阳伞撑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请参见图1、图4、图6、图7和图8所示,一种实施例的应用于汽车车顶的轨道式全自动汽车遮阳伞包括具有箱盖2且一端具有开口11的藏伞箱1、固定于藏伞箱1中的支架组100、安装于藏伞箱1内且与支架组100连接的遮阳伞200,以及固定于藏伞箱1中并用于翻转遮阳伞200的翻转电机3,遮阳伞200伸展过程中与支架组100接触并将藏伞箱1遮盖(如图8所示,遮阳伞200将藏伞箱1完全遮盖)。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安装于藏伞箱1外并用于对箱盖2进行打开或关闭动作的开关组件4(箱盖2打开的过程如图2中的箭头方向所示);开关组件4包括固定于藏伞箱1外壁上的蜗轮电机41、固定于箱盖2上的具有滑槽431的滑块43以及连接蜗轮电机41和滑块43的具有定位块421的滑杆42。定位块421位于滑槽431中,蜗轮电机41控制滑杆42旋转,滑杆42在旋转过程中配合滑块43将箱盖2打开或关闭。如图2中ⅲ位置处是箱盖2未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中ⅳ位置处是箱盖2被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滑槽431具有一定的长度,使得滑杆42通过定位块421与滑槽431接触时,蜗轮电机41控制滑杆42转动,由于滑槽431的长度补偿使得滑杆42可以拉住箱盖2翻转并最终将箱盖2打开。蜗轮电机41和滑杆42之间可以通过伞齿轮、蜗杆结构实现转动,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任意能够实现蜗轮电机41和滑杆42之间转动的结构进行工作,以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得到为准。

参见图1、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架组100包括内置有丝杆电机5的箱头6、与箱头6固定的丝杆7、固定于箱头6两侧的一对双层滑杆8、固定于藏伞箱1内两侧的一对滑杆座9和一对位于滑杆座9中间位置的单滑杆10以及固定于藏伞箱1中的螺孔座12。双层滑杆8插设于滑杆座9中,丝杆7的两端分别连接丝杆电机5和螺孔座12,丝杆电机5控制丝杆7旋转并带动箱头6靠近或远离藏伞箱1,箱头6对藏伞箱1的开口11进行封闭。

如图1中ⅰ位置处是箱头6未远离藏伞箱1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ⅱ位置处未箱头6远离藏伞箱1后的结构示意图。丝杆电机5、丝杆7和螺孔座9之间形成移动副,使得丝杆电机5旋转时带动丝杆7一同旋转,丝杆7和螺孔座9之间的位置关系实现对箱头6的控制,即箱头6远离或靠近藏伞箱1。当然丝杆电机5位于箱头6中时,增加了箱头6的整体重量,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将丝杆电机5设置在藏伞箱1中,减轻箱头6的重量,使得后续箱头6伸出时,遮阳伞装置的整体配重平衡。

另外,双层滑杆8包括上层滑杆81、下层滑杆82以及位于藏伞箱1内的部分上层滑杆81、下层滑杆82之间焊接的连接片83,滑杆座9设有供连接片83通过的滑槽83。上层滑杆81、下层滑杆82之间焊接连接片83可以提高双层滑杆8的整体强度,不至于将双层滑杆8设计呈单层结构而不能承受箱头6的重量。后续提及的前爪环145实质上与双层滑杆8的上层滑杆81卡接。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遮阳伞200包括主控部13、位于主控部13两侧的前控制部14和后控制部15以及分别与主控部13、前控制部14、后控制部15安装的伞骨201,伞骨201上缝纫有伞面202。

请继续参见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主控部13通过控制伞骨201的伸缩实现前控制部14和后控制部15相对主控部13的远离或靠近,从而实现遮阳伞200的撑开或收拢。主控部13包括固定于翻转电机3上的主安装板131、固定于主安装板131上的固定板132和固定于固定板132上的主控电机133;前控制部14包括前安装板141、固定于前安装板141上的前固定板142以及固定于前固定板142上的前连接板143;后控制部15包括后安装板151、固定于后安装板151上的后固定板152以及固定于后固定板152上的后连接板153;翻转电机3的电机轴32连接形状呈l字形的翻转板31,翻转板31与遮阳伞200中的主控部13的主安装板131连接,翻转电机3控制主安装板131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翻转90°,实现遮阳伞200的竖起或平躺;前连接板143、后连接板153均通过伞骨201与主控电机133连接。

参见图7和图8所示,进一步的,主控电机133中具有控制电机134和电机轴135,控制电机134和电机轴135之间以升降电机的模式工作,即电机轴135可以上升或下降。伞骨201主要还包括有彼此相互首尾连接的连杆203,连杆203和连杆203之间还通过套设在任意连杆203上的套杆204实现彼此连接,连杆203和连杆203之间、连杆203和套杆204之间均通过螺钉205可彼此之间转动地连接。因此,遮阳伞200的撑开或收拢主要通过控制电机134控制电机轴135的升降,使得最靠近电机轴135的一根连杆203对与其连接的连杆203进行收缩或压迫的动作,最终使得整个伞骨202撑开或收拢。在撑开或收拢的过程中,前控制部14和后控制部15被迫远离或靠近主控部13,即前控制部14与双层滑杆8连接并滑动,后控制部15与单滑杆10连接并滑动。

如图3、图4、图5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前安装板141的底部固定有一对用于与双层滑杆8卡接的前爪环145,以及一对用于将前安装板141与主安装板131定位的定位爪环146;后安装板151的底部固定有一对用于与单滑杆10对接并同时用于与主安装板131定位的后爪环155;主安装板131的底部两侧具有用于供定位爪环146、后爪环155卡接的一对导向杆16,导向杆16在遮阳伞200竖起的状态下的轴线与单滑杆10的轴线重合。优选地,前安装板141和前爪环145之间还焊接有钢柱144,后安装板151和后爪环155之间还焊接有钢柱154,通过焊接钢柱144、154可以提高前控制部14和后控制部15的强度,当然也可以不设置钢柱144、154,直接将前爪环145、后爪环155直接与前安装板141、后安装板151固定。遮阳伞在打开的过程中,增加两个立点支撑(即前控制部14与双层滑杆8接触滑动,后控制部15与单滑杆10接触滑动),有效地防止遮阳伞在打开的过程中摇晃、晃动。现对于现有的车用遮阳伞在撑开过程中,伞的前后端没有与汽车有效连接而导致被风吹时遮阳伞整体产生晃动的问题,本实施例的车用遮阳伞装置的防风能力强。

通过以下说明进一步的认识本实用新型的特性及功能。

本实施例中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根据上述的轨道式全自动汽车遮阳伞的工作方法,其中,还包括用于控制车用遮阳伞装置的遥控设备300,遥控设备300与蜗轮电机41、丝杆电机5、翻转电机3、主控电机133电连接或通讯连接,遥控设备300控制蜗轮电机41、丝杆电机5、翻转电机3、主控电机133工作,仅需一键按下遥控设备300即可全自动地控制车用遮阳伞装置进行撑开或收拢的动作,且工作方法如下:

按下遥控设备300,遥控设备300控制请继续参见图1至图8所示,车用遮阳伞装置工作时,首先开关组件4将箱盖2打开(如图2所示),接着丝杆电机5控制丝杆7旋转并使得箱头6远离藏伞箱1(如图3和图4所示),翻转电机3将遮阳伞200向顺时针方向翻转90°呈竖起状态,导向杆16与单滑杆10轴线重合,前爪环145与双层滑杆8卡接(如图5、图6和图7所示),主控电机133控制伞骨201伸展开,伞骨201带动前爪环145在双层滑杆8上滑动并朝远离主控电机133的方向移动,伞骨201带动后爪环155在单滑杆10上滑动并朝远离主控电机133的方向移动,遮阳伞200撑开并掩盖藏伞箱1(如图7和图8所示)。

现有技术中的两种类型的车用遮阳伞的尺寸最大约为长3.2米,宽2米,有效遮阳面积仅为6.4平方米,不能很好的覆盖整个车顶。而本实施例的轨道式全自动汽车遮阳伞在完全撑开的情况下的最大尺寸约为长4米,宽2.2米,即有效遮阳面积为8.8平方米,相对于现有的遮阳伞而言有效遮阳面积至少增加2平方米以上,大幅度提升了汽车的有效遮阳面积。在炎热夏季让驾驶员驾车后更省时省力,一键控制即可开伞、收伞。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藏伞箱直接安装在汽车的车顶,打开箱盖后控制遮阳伞打开,遮阳伞能够完全将藏伞箱遮住且能够向外延伸至整个车顶甚至全部车身,大幅度提高了汽车遮阳的效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