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U型垫的管箱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83986发布日期:2020-01-03 09:13阅读:5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U型垫的管箱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具有u型垫的管箱密封结构,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参见国家标准gb/t151-2014《热交换器》第105页8.10条中,8.10.1.2碳素钢、低合金钢制的管箱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焊后热处理:

a)焊有分程隔板;

b)侧向开孔直径超过1/3圆筒直径。

8.10.1.4设备法兰、分程隔板的密封面应在热处理后加工。表示按一般做法,焊有分程隔板的管箱及侧向开孔直径超过1/3圆筒直径的管箱需要热处理,设备法兰、分程隔板的密封面应在热处理后需要加工。

参见国家标准gb/t151-2014《热交换器》第20页6.3.6.2条中,必要时,分程隔板上可开设排尽孔,排净孔的直径宜为4mm~8mm。

同时在换热器实际制造中,为保证完全排气及排水,经常将分程隔板上端开排气孔,下端开排水孔,或将排气或排水接头座直接焊在分程隔板中间,两程中间通过串通来排气及排水。

表示内部介质为冷却水时,管箱只需保证设备法兰密封面,不与外界产生泄漏,两程间分程隔板处产生微量泄漏,由于是内泄漏,并不影响换热效果。

现有制造的缺陷是:

1.虽然保证了密封面的一致性,但内部产生微量泄漏不影响使用效果的前提下,将分程隔板作为密封面进行了加工,加大了工作量,增加了生产成本。

2.密封垫片有隔筋,降低了垫片的使用率,不利于垫片再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具有u型垫的管箱密封结构,降低了管箱的加工量,通过设置圆环或方框形结构的垫片,内部可重复利用到更小的垫片中去,节能降耗,u型垫的标准程度高,通用性强,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u型垫的管箱密封结构,包括:

壳体;

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并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分割成上下两个腔室;

管板,所述管板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并且所述管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表层;

管箱,所述管箱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并且管箱的两端均延伸在所述壳体的外部,并且所述管箱设置在所述管板的一侧;

u型垫,所述u型垫设置在所述分隔板的上部;

垫片,所述垫片设置在所述管箱的一端,并且所述管箱与管板之间通过垫片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垫片为圆环或方框形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底部的支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顶部的出气口。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降低了管箱的加工量,通过设置圆环或方框形结构的垫片,内部可重复利用到更小的垫片中去,节能降耗,u型垫的标准程度高,通用性强。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具有u型垫的管箱密封结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具有u型垫的管箱密封结构上部的u型垫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具有u型垫的管箱密封结构上部的垫片示意图;

图中标号:1、管箱;2、垫片;3、管板;4、u型垫;5、支腿;6、壳体;7、分隔板;8、出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u型垫的管箱密封结构,包括:

壳体6;

分隔板7,所述分隔板7固定在所述壳体6的内部,并将所述壳体6的内部分割成上下两个腔室;

管板3,所述管板3固定在所述壳体6的内部,并且所述管板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壳体6的内表层;

管箱1,所述管箱1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壳体6的内部,并且管箱1的两端均延伸在所述壳体6的外部,并且所述管箱1设置在所述管板3的一侧;

u型垫4,所述u型垫4设置在所述分隔板7的上部;

为圆环或方框形结构的垫片2,所述垫片2设置在所述管箱1的一端,并且所述管箱1与管板3之间通过垫片2连接。

具有u型垫的管箱密封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6底部的支腿5。

具有u型垫的管箱密封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6顶部的出气口8,降低了管箱的加工量,通过设置圆环或方框形结构的垫片,内部可重复利用到更小的垫片中去,节能降耗,u型垫的标准程度高,通用性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