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冷系统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42510发布日期:2020-01-10 14:16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制冷系统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冷系统结构,属于制冷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供热制冷系统,用于提供舒适的室内温度及生活用水供人们使用。现有的供热制冷系统大都采用水循环的方式进行供热制冷,但工作中的水质较差,含有定量的杂质,且长期使用循环管路内会积累大量的水垢和杂质,甚至包括水流经的相关设备上,水垢在管路或设备内不容易清理,长期使用,水垢杂质等积累越来越多,对水流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最终影响供热制冷效果,且水中可能会含有腐蚀性的杂质,长期使用会对管路及设备造成腐蚀,降低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制冷系统结构,包括供水管路和回水管路,所述供水管路与风冷空气源热泵机组的进水口连接,所述风冷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出水口与立式冷冻水循环泵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立式冷冻水循环泵的出水口连接回水管路;所述回水管路上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第一蝶阀和第二蝶阀,所述第一蝶阀的两侧并联过滤式射频电子水处理器,所述第二蝶阀的两侧并联综合水处理器。

优选的,所述风冷空气源热泵机组为并联连接的若干个。

优选的,所述立式冷冻水循环泵为若干个,并联连接在回水管路上。

进一步的,所述立式冷冻水循环泵的进水口侧和出水口侧的回水管路上均设有第一橡胶软管接头和第三蝶阀,所述第一橡胶软管接头分别位于靠近立式冷冻水循环泵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位置,所述立式冷冻水循环泵的进水口侧的第一橡胶软管接头和第三蝶阀之间设有第一止回阀,所述立式冷冻水循环泵的出水口侧的第一橡胶软管接头和第三蝶阀之间设有第一过滤器。

优选的,所述过滤式射频电子水处理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处分别设有第四蝶阀,所述综合水处理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处分别设有第五蝶阀。

优选的,所述供水管路在入口端设有空调供水管和地暖盘管供水管,所述空调供水管和地暖盘管供水管并联后与供水管路连接;所述回水管路的出口端设有空调回水管和地暖盘管回水管,所述空调回水管和地暖盘管回水管并联后与回水管路连接。

优选的,该制冷系统结构还包括全自动软水器、软化水箱和全自定压补水装置,所述全自动软水器、软化水箱、全自定压补水装置依次通过水管连接,所述全自定压补水装置的出水口与综合水处理器后的回水管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全自动软水器设有接自来水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上设有第二止回阀。

进一步的,所述全自定压补水装置包括水泵,所述水泵为并联的若干个,与软化水箱通过水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侧和出水口侧的管路上均设有第六蝶阀和异径管,所述异径管位于靠近水泵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位置,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侧的第六蝶阀和异径管之间设有第二过滤器,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侧的第六蝶阀和异径管之间设有第三止回阀,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侧的第二过滤器与异径管之间、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侧的第三止回阀与异径管之间均设有第二橡胶软管接头。

本实用新型在供水管路上连接风冷空气源热泵机组,节能环保,工作效率高;采用过滤式射频电子水处理器和综合水处理器对回水管路的水质进行处理,除垢、防垢、过滤、除污、杀菌、灭藻效果好,具有工作可靠,防止长期使用造成水质腐蚀管道和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制冷系统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立式冷冻水循环泵的进水口侧和出水口侧的连接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水泵的进水口侧和出水口侧的连接结构图。

图中:1、供水管路;2、回水管路;3、风冷空气源热泵机组;4、立式冷冻水循环泵;5、第一蝶阀;6、第二蝶阀;7、过滤式射频电子水处理器;8、综合水处理器;9、第一橡胶软管接头;10、第三蝶阀;11、第一止回阀;12、第一过滤器;13、第四蝶阀;14、第五蝶阀;15、空调供水管;16、地暖盘管供水管;17、地暖盘管回水管;18、空调回水管;19、全自动软水器;20、软化水箱;21、全自定压补水装置;22、第二止回阀;23、水泵;24、第六蝶阀;25、异径管;26、第二过滤器;27、第三止回阀;28、第二橡胶软管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制冷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水管路1和回水管路2,所述供水管路1与风冷空气源热泵机组3的进水口连接,所述风冷空气源热泵机组3的出水口与立式冷冻水循环泵4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立式冷冻水循环泵4的出水口连接回水管路2;所述回水管路2上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第一蝶阀5和第二蝶阀6,所述第一蝶阀5的两侧并联过滤式射频电子水处理器7,所述第二蝶阀6的两侧并联综合水处理器8,所述过滤式射频电子水处理器7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处分别设有第四蝶阀13,所述综合水处理器8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处分别设有第五蝶阀14。

过滤式射频电子水处理器7不改变水的化学性质,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除垢效果明显。设备安装在水循环系统,对原有垢厚在2mm以下的,一般情况下30天左右可逐渐使其松动脱落,处理后的水垢呈颗粒状,可随排污管路排出,不会堵塞管路系统。旧垢脱落以后,在一定范围内不再产生新垢,而且对于水中细菌有一定的抑制和杀灭作用;不腐蚀设备,可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综合水处理器8可以完成防结垢、防腐,杀菌,灭藻,超净过滤,控制水质的综合功能。通过过滤式射频电子水处理器7和综合水处理器8双重作用,使得水垢处理更加彻底,二者可以通过调节第一蝶阀5、第二蝶阀6、第四蝶阀13和第五蝶阀14单独使用,关闭第一蝶阀5、第五蝶阀14,打开第二蝶阀6和第四蝶阀13,单独使用过滤式射频电子水处理器7,反之,单独使用综合水处理器8。

所述风冷空气源热泵机组3为并联连接的若干个,所述立式冷冻水循环泵4为若干个,并联连接在回水管路2上,互为备用。使用风冷空气源热泵机组3节能环保,安全便携。

所述立式冷冻水循环泵4的进水口侧和出水口侧的回水管路2上均设有第一橡胶软管接头9和第三蝶阀10,所述第一橡胶软管接头9分别位于靠近立式冷冻水循环泵4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位置,所述立式冷冻水循环泵4的进水口侧的第一橡胶软管接头9和第三蝶阀10之间设有第一止回阀11,所述立式冷冻水循环泵4的出水口侧的第一橡胶软管接头9和第三蝶阀10之间设有第一过滤器12。第三蝶阀10的开启或关闭,用以选择备用立式冷冻水循环泵4;所述第一橡胶软管接头9,用以方便连接回水管路2,方便快速拆卸安装,为日后立式冷冻水循环泵4的安装拆卸提供方便,便于维护。所述第一止回阀11用以防止水倒流;所述第一过滤器12用以对水中的杂质进行初步过滤。

所述供水管路2在入口端设有空调供水管15和地暖盘管供水管16,所述空调供水管15和地暖盘管供水管16并联后与供水管路1连接;所述回水管路2的出口端设有空调回水管18和地暖盘管回水管17,所述空调回水管18和地暖盘管回水管17并联后与回水管路2连接。空调制冷和供暖可分别通过空调供水管15和地暖盘管供水管16进水,共用一个供水管路1,通过空调回水管18和地暖盘管回水管17回水,共用一个回水管路2,空调供水和供暖供水分开进水,共用一个系统,提高利用率,减少管线架设。

该制冷系统结构还包括全自动软水器19、软化水箱20和全自定压补水装置21,所述全自动软水器19、软化水箱20、全自定压补水装置21依次通过水管连接,所述全自定压补水装置21的出水口与综合水处理器8后的回水管路2连接。所述全自动软水器19设有接自来水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上设有第二止回阀22,防止自来水倒流。所述全自定压补水装置21包括水泵,所述水泵23为并联的若干个,与软化水箱20通过水管连接。

所述水泵23的进水口侧和出水口侧的管路上均设有第六蝶阀24和异径管25,所述异径管25位于靠近水泵23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位置,所述水泵23的进水口侧的第六蝶阀24和异径管25之间设有第二过滤器26,所述水泵23的出水口侧的第六蝶阀24和异径管25之间设有第三止回阀27,所述水泵23的进水口侧的第二过滤器26与异径管25之间、所述水泵23的出水口侧的第三止回阀27与异径管25之间均设有第二橡胶软管28接头。所述第六蝶阀24的开启和关闭用以选择备用水泵23的使用;所述异径管25用以对管路进行变径处理,方便与水泵23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连接,避免因管径不一致导致无法连接,同时可避免水流动过程中产生汽包,对水泵23叶轮造成损伤。所述第二过滤器26对水管中的杂质进行初步过滤,所述第三止回阀27用以防止水倒流,所述第二橡胶软管28用以方便连接异径管25,方便快速拆卸安装,为日后水泵23的安装拆卸提供方便,便于维护。

所述供水管路1和回水管路2可形成闭合回路,水源可从全自动软水器19接入自来水,经过软化水箱20后,流经全定压补水装置21后进入回水管路2,自来水经全自动软水器19软化,在软化水箱20内储存,由全定压补水装置21的水泵23保持定压的输送到回水管路2中,保证水质的质量,然后经过供水管路1依次进入风冷空气源热泵机组3、立式冷冻水循环泵4、过滤式射频电子水处理器7和综合水处理器8后与全定压补水装置21的水汇合,补偿循环过程中的水量损失。本实用新型可独立实现制冷和供暖,对供水的水质处理能力强,且能够对供水管路1和回水管路2中流经的杂质、水垢、细菌等进行有效处理,保护供水管路1、回水管路2和流经的设备避免因长期使用遭受腐蚀而降低使用寿命。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