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式电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38260发布日期:2020-03-31 17:41阅读:537来源:国知局
对流式电壁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取暖设备,尤其是一种对流式电壁炉。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壁炉或电火炉使用风机散热,热风速度较大,直对风口热风易让人觉得不舒适,同时因风流产生的风噪及风机运转产生的噪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然通风的对流式电壁炉。

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对流式电壁炉,包括壳体和发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自然通风的风道,所述风道具有设置在所述壳体底板上的进风口和设置在壳体面板上且靠近壳体顶部的出风口,所述发热件设置在所述风道中且靠近所述进风口。

以上技术方案可通过以下措施作进一步改进:

所述风道包括支撑板和盖板,所述支撑板呈弯折状包括一与所述壳体的底板配合的第一隔板和一与所述壳体的面板配合的第一导引板,所述第一导引板从所述第一隔板至所述壳体的面板是逐渐升高的,所述盖板包括一与所述第一隔板对应的第二隔板、一与所述第一导引板对应的第二导引板和两侧围板,所述第二导引板从所述第二隔板至所述壳体的面板是逐渐升高的,所述第二隔板的上沿较其下沿靠近第一隔板。

所述壳体的顶板与所述第二导引板之间设有隔热板,所述壳体的顶板、所述壳体的背板的顶端和所述壳体的背板的底端分别设有散热口,所述隔热板的前沿与所述出风口上沿配合,所述隔热板的后沿与所述壳体的背板的顶端配合且处于所述散热口中间,所述隔热板从所述壳体的背板至所述壳体的面板是逐渐升高的。

所述隔热板的侧沿分别设有导流侧板,两导流侧板的前沿之间的间距小于两导流侧板的后沿之间的间距。

所述风道内侧设有与发热件位置对应的绝缘隔热板。

所述壳体内设有火焰模拟装置,该火焰模拟装置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前侧。

以上各技术措施可择一使用,也可组合使用,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本实用新型利用发热件放置在自然通风的风道下部,通过发热使热空气在狭窄的风道中上升而产生气体流动形成负压而将下部冷空气吸入从而形成气体流动,热气从上部出风口排出从而形成自动循环空气流动。由于不需要风机强制驱动,没有风流噪音和风机噪音,使得环境安静,让使用更舒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所示的一种对流式电壁炉,包括壳体1和发热件2,所述壳体1内设有自然通风的风道3,所述风道3具有设置在所述壳体底板11上的进风口111和设置在壳体面板12上且靠近壳体顶部的出风口121,所述发热件2设置在所述风道3中且靠近所述进风口111。

所述风道3包括支撑板31和盖板32,所述支撑板31呈弯折状包括一与所述壳体的底板11配合的第一隔板311和一与所述壳体的面板12配合的第一导引板312,所述第一导引板312从所述第一隔板311至所述壳体的面板12是逐渐升高的,所述盖板32包括一与所述第一隔板311对应的第二隔板321、一与所述第一导引板312对应的第二导引板322和两侧围板323,所述侧围板323呈倒l型(见图4),所述第二导引板322从所述第二隔板321至所述壳体的面板12是逐渐升高的,所述第二隔板321的上沿较其下沿靠近第一隔板311(见图2,其中,第一隔板311基本上呈竖直状,第二隔板321上沿偏向第一隔板311而呈倾斜状)。所述风道3由支撑板31和盖板32围合而成,盖板32通过其侧围板323固定在支撑板31后侧。侧围板323与壳体1的左侧壁或右侧壁之间留有隔热空隙,即两侧围板之间距小于壳体1左侧壁与右侧壁的间距。

所述壳体的顶板13与所述第二导引板322之间设有隔热板4,所述壳体的顶板13、所述壳体的背板14的顶端和所述壳体的背板14的底端分别设有散热口,所述隔热板4的前沿与所述出风口121上沿配合,所述隔热板4的后沿与所述壳体的背板的顶端配合且处于所述散热口141中间,所述隔热板4从所述壳体的背板14至所述壳体的面板12是逐渐升高的。

所述隔热板4的侧沿分别设有导流侧板41,两导流侧板41的前沿之间的间距小于两导流侧板的后沿之间的间距。导流侧板41与壳体1的左侧壁或右侧壁之间留有隔热空隙。

所述风道3内侧设有与发热件2位置对应的绝缘隔热板5。

所述壳体1内设有火焰模拟装置6,该火焰模拟装置6位于所述第一隔板311的前侧。火焰模拟装置6包括一仿真柴、一由电机驱动的反光束和一光源。

壳体1正面设有壁炉门及把手。

所述进风口111、出风口121、散热口131、141为百叶孔或通孔,呈格栅状。

图4中省略了壁炉的部分内部零件。

由风道支撑板31和风道盖板32组合形成狭长风道3,让热风在风道3中形成对流,发热件2放置在风道3下部,发热件2可以是发热丝发热体或翼片式发热体或管状发热体。风道3底部或下部侧面设置有进风口用于冷空气进入风道3,风道3顶部留有出风口用于热气排出。风道支撑板31还可作为火形投影屏。

壁炉背板14与风道3保持一定距离用于隔热(即背板14与第二隔板321之间留有空隙),以防风道3热量辐射造成表面温度过高。

壁炉背板14上下开有百叶孔或通孔(即散热口141),用于将对流风道辐射出的热量散出而降低背板14表面温度。

壁炉风道3通过顶部转弯而朝前面排出热气,为降低风道3顶部热量辐射造成顶板13表面温度过高,在风道3顶部和顶板13之间加隔热板4以降低顶板13表面温度。此隔热板4可与顶板13成一定夹角以便热气流动而散热。空气也可以经背板14上的散热口141进入隔热板4与顶板13之间的空间,再经顶板13上的散热口131排出,从而散热。

风道发热件对应位可加云母板或其他绝缘隔热板,以便减小发热件2与风道3间距,从而使风道3厚度减小而提高热风对流速度和散热效果,而且可以因风道3窄而减小整个壁炉厚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措词“包括”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骤。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