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地道风的新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28726发布日期:2020-06-23 22:34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地道风的新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地道风的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空调使用区域面积急剧增加,导致空调系统能耗使用量居高不下。随着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应用与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加强,优先利用自然冷源、可再生能源以及应用热回收技术成为一种优先考虑的节能方式。

众所周知,地层深处全年的温度波动较小,冬季和夏季与地面空气温度有较大温差,地道通风是利用地道在夏季对新风预冷、冬季对新风预热的通风节能措施,能够降低空调能耗使用量,改善室内环境。

现有的利用地道风的新风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送风量及排风量固定,不能调节送风量及排风量,使用受限;(2)仅通过地道风对室内空气进行降温或加热,不能调节室内温度,不能使室内保持舒适的温度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基于地道风的新风系统。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地道风的新风系统,包括建筑物1、新风管道、全热交换器2、排风管道、排风口阀门11、送风口阀门10、温度传感器3、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半导体制冷片5及电源,所述电源与所述温度传感器3、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半导体制冷片5分别电性连接;所述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及温度传感器3均位于建筑物1内部;

所述新风管道包括第一新风管道6及第二新风管道7,所述排风管道包括第一排风管道8及第二排风管道9;所述第一新风管道6、第一排风管道8及全热交换器2均位于建筑物1外部;所述第一新风管道6、第二新风管道7分别位于所述全热交换器2两端,所述第一新风管道6、全热交换器2及第二新风管道7一端依次连接,所述第二新风管道7另一端穿过地底土壤层,并进入建筑物1内部且安装有送风口阀门10,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安装于第二新风管道7另一端;所述第一排风管道8、第二排风管道9分别位于所述全热交换器2两端,所述第一排风管道8、全热交换器2及第二排风管道9一端依次连接,第二排风管道9另一端位于建筑物1内部且安装有排风口阀门11。

进一步地,还包括微处理器及显示屏12,所述微处理器与显示屏12、温度传感器3、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半导体制冷片5、电源分别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新风管道6一端与全热交换器2连接,另一端设置有新风风罩13及风管过滤器15。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排风管道8一端与全热交换器2连接,另一端设置有排风风罩14。

进一步地,所述全热交换器2上方设置有遮阳板16,所述遮阳板16与所述建筑物1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建筑物1内部设置有湿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建筑物1内设置有加湿器,所述加湿器与所述电源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主要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设置新风管道、排风管道及全热交换器,新风管道包括第一新风管道及第二新风管道,新风依次经过第一新风管道及第二新风管道,并进入建筑物内部;排风管道包括第一排风管道及第二排风管道,建筑物内部废气依次经过第二排风管道及第一排风管道,并排出至外界;第二新风管道设置有送风阀门,第二排风管道设置有排风阀门,用户能够根据实际使用需求,手动调节所述送风口阀门及排风口阀门,进而调节送风口阀门的开度及排风口阀门的开度,从而调节送风风量及排风风量,改善建筑物内空气环境,使用方便灵活。

(2)本实用新型设置温度传感器及半导体制冷片,当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时,半导体制冷片启动工作并进行制冷,降低建筑物内部温度;当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半导体制冷片启动工作并进行制热,升高建筑物内部温度;通过调节建筑物内部温度,使建筑物内部保持舒适的温度环境,提高用户舒适感。

(3)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显示屏、湿度传感器及加湿器,显示屏能够显示建筑物内部湿度。当湿度较低时,用户能够打开加湿器,对建筑物内部进行加湿,改善建筑物内部环境。

(4)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灵活,能够调节送风量及排风量,能够使建筑物内保持舒适的温度环境,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具有重要市场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建筑物;2-全热交换器;3-温度传感器;4-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5-半导体制冷片;6-第一新风管道;7-第二新风管道;8-第一排风管道;9-第二排风管道;10-送风口阀门;11-排风口阀门;12-显示屏;13-新风风罩;14-排风风罩;15-风管过滤器;16-遮阳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如图1,一种基于地道风的新风系统,包括建筑物1、新风管道、全热交换器2、排风管道、排风口阀门11、送风口阀门10、温度传感器3、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半导体制冷片5及电源,所述电源与所述温度传感器3、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半导体制冷片5分别电性连接;所述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及温度传感器3均位于建筑物1内部;

所述新风管道包括第一新风管道6及第二新风管道7,所述排风管道包括第一排风管道8及第二排风管道9;所述第一新风管道6、第一排风管道8及全热交换器2均位于建筑物1外部;所述第一新风管道6、第二新风管道7分别位于所述全热交换器2两端,所述第一新风管道6、全热交换器2及第二新风管道7一端依次连接,所述第二新风管道7另一端穿过地底土壤层,并进入建筑物1内部且安装有送风口阀门10,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安装于第二新风管道7另一端;所述第一排风管道8、第二排风管道9分别位于所述全热交换器2两端,所述第一排风管道8、全热交换器2及第二排风管道9一端依次连接,第二排风管道9另一端位于建筑物1内部且安装有排风口阀门11。

具体地,所述全热交换器2是一种含有全热换芯体的新风、排风换气设备。全热交换器2工作时,室内排风和新风分别呈正交叉方式流经芯体时,由于气流分隔板两侧气流存在温差和蒸汽分压差,两股气流通过分隔板时呈现传热传质现象,引起全热交换过程。

具体地,新风从第一新风管道6进入全热交换器2,再经过第二新风管道7并进入建筑物1内部,为建筑物1内部提供新风。

具体地,建筑物1地底土壤层设置有地道,第二新风管道7一端与全热交换器2连接,另一端穿过地底土壤层的地道。地底土壤层冬暖夏凉,当新风经过位于地道部分的第二新风管道7时,第二新风管道7内的新风能够与地底土壤层进行换热,地底土壤层对第二新风管道7内的新风进行降温或加热,能够充分利用地底土壤层储存的自然界的冷、热量来降低建筑物1的空调能耗,节省能源。

具体地,第二排风管道9一端与全热交换器2连接,另一端位于建筑物1内部且安装有排风口阀门11。建筑物1内废气进入第二排风管道9,再经过全热交换器2进入第一排风管道8,进而将建筑物1内废气排出至外界。

优选地,用户能够根据实际使用需求,手动调节所述送风口阀门10及排风口阀门11,进而调节送风口阀门10的开度及排风口阀门11的开度,从而调节送风风量及排风风量,改善建筑物1内空气环境。

具体地,所述温度传感器3用于检测建筑物1内部温度,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用于检测建筑物1内部二氧化碳浓度。

具体地,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用于对建筑物1内部进行制冷或制热。半导体制冷是利用热电效应实现制冷的一种制冷方法,半导体制冷片5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帕尔贴原理,即利用当两种不同的导体(p型和n型)在接头处除焦耳热以外还会释放出某种其它的热量,而另一个接头处则吸收热量,且帕尔贴效应所引起的这种现象是可逆的,改变电流方向时,放热和吸热的接头也随之改变。放热接头用于制热,吸热接头用于制冷。因此,半导体制冷片5能够用于制冷及制热。

进一步地,还包括微处理器及显示屏12,所述微处理器与显示屏12、温度传感器3、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半导体制冷片5、电源分别电性连接。

具体地,所述显示屏12安装于建筑物1内部。所述温度传感器3将所检测温度信号发送给微处理器,并通过显示屏12显示建筑物1内部温度;所述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将所检测二氧化碳浓度信号发送给微处理器,并通过显示屏12显示建筑物1内部二氧化碳浓度。用户能够通过显示屏12观察建筑物1内部温度及二氧化碳浓度,使用方便。

具体地,当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时,微处理器向半导体制冷片5发送信号,使半导体制冷片5启动工作,并进行制冷,降低建筑物1内部温度;当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微处理器向半导体制冷片5发送信号,使半导体制冷片5启动工作,并进行制热,升高建筑物1内部温度。

具体地,当用户从显示屏12观察到建筑物1内部二氧化碳浓度较高时,能够手动调节送风口阀门10及排风口阀门11,进而调节送风口阀门10的开度及排风口阀门11的开度,从而调节送风风量及排风风量,改善建筑物1内空气环境。

优选地,所述微处理器型号为sn8p2711。

优选地,所述温度传感器3安装于所述建筑物1内墙体上。

优选地,所述显示屏12安装于所述建筑物1内墙体上,方便用户查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新风管道6一端与全热交换器2连接,另一端设置有新风风罩13及风管过滤器15。

具体地,所述新风风罩13能够遮挡第一新风管道6,有效地在雨雪等恶劣天气保护第一新风管道6,防止雨雪等杂质进入第一新风管道6,保持第一新风管道6内部干燥清洁。

具体地,所述风管过滤器15用于过滤新风所含污染物,并且防止鸟虫误入第一新风管道6内,防止第一新风管道6被堵塞,保持第一新风管道6内部通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排风管道8一端与全热交换器2连接,另一端设置有排风风罩14。

具体地,所述排风风罩14能够遮挡第一新风管道6,有效地在雨雪等恶劣天气保护第一排风管道8,防止雨雪等杂质进入第一排风管道8,保持第一排风管道8内部干燥清洁。

进一步地,所述全热交换器2上方设置有遮阳板16,所述遮阳板16与所述建筑物1连接。

具体地,所述遮阳板16能够防止全热交换器2在外界长期暴晒,能够有效地保护全热交换器2,延长全热交换器2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建筑物1内部设置有湿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电性连接。

具体地,所述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建筑物1内部湿度,并将湿度信号发送给微处理器,微处理器再将相应湿度信号发送给显示屏12,通过显示屏12显示建筑物1内湿度。

进一步地,所述建筑物1内设置有加湿器,所述加湿器与所述电源电性连接。

具体地,所述加湿器设置有开关。当用户从显示屏12观察到建筑物1内部湿度较低时,能够按下加湿器开关,使加湿器通电并启动工作,给建筑物1内部进行加湿,增大建筑物1内部湿度,改善建筑物1内部环境,提高用户舒适度。

所述温度传感器3将所检测温度信号发送给微处理器,并通过显示屏12显示建筑物1内部温度;所述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将所检测二氧化碳浓度信号发送给微处理器,并通过显示屏12显示建筑物1内部二氧化碳浓度;所述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建筑物1内部湿度,并通过显示屏12显示建筑物1内湿度;当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时,微处理器向半导体制冷片5发送信号,使半导体制冷片5启动工作,并进行制冷;当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微处理器向半导体制冷片5发送信号,使半导体制冷片5启动工作,并进行制热,均为现有技术,不是本实用新型改进和保护的范围。具体实施时,可采用现有技术实现。本实用新型改进和保护的是基于地道风的新风系统的结构。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所做的任何修改和等同变化,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