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空气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55650发布日期:2020-06-02 20:23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室内空气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室内空气调节器。



背景技术:

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房间舒适的温湿度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消费者对室内空气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空调或净化器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集成新风净化机功能、空气净化器功能和温度调节功能的空净新一体柜式空调设计也应运而生。

对于空净新一体柜式空调来说,新风功能与净化功能实现方式有多种,可以设计成新风进风和室内风进风分别使用独立的引风风道和独立的引风机的形式,也可以设计成新风进风和室内风进风共用引风风道和引风机的形式。若新风进风和室内风进风分别使用独立的引风风道和引风机时,势必造成空调体积的增大,同时也会使成本的增加;考虑到空调内有限的空间和整体美观性,一般会采用新风进风和室内风进风共用引风风道和引风机的设计。但是若新风进风和室内进风共用引风风道和引风机时,新风进风和室内风进风需要同时进行,因此无法独立实现新风功能或净化功能。

为了使空净新一体柜式空调在能够同时实现新风功能和净化功能的同时,还能够独立实现新风功能或净化功能,一般会在新风风道和净化风道内设挡风件。当需要独立实现新风功能时,仅需关闭净化风道内的挡风件,同时打开新风风道内的挡风件即可。但是由于新风进风时需要将室外风先引入至空调壳体内,然后再在离心风道的作用下进入至室内,导致新风进风时风道较长,风阻也较大,因此新风进风量较小。此时若净化风道内挡风件的密封性不好,新风进风时会有较多的室内风混入,影响新风进风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提供一种室内空气调节器,在新风进风和室内风进风共用引风风道和引风机的情况下,能够独立实现新风功能或净化功能,还能够在独立实现新风功能时保证新风进风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室内空气调节器,包括调节器壳体和设于调节器壳体内的新风净化模块,所述新风净化模块包括新风风道、净化风道、引风风道、挡风结构和密封结构;所述引风风道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通过所述新风风道与室外连通,所述第一开口还通过所述净化风道与室内连通,所述第二开口与室内连通;所述第一挡风件用于控制所述新风风道的开闭,所述第二挡风件用于控制所述净化风道的开闭,所述密封结构用于在净化风道关闭时密封所述第二挡风件与所述净化风道间的缝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室内空气调节器中,由于引风风道的第一开口通过新风风道与室内连通,第一开口通过净化风道与室内连通,引风风道的第二开口与室内连通,因此当引风机运行时,室外新风会经过新风风道进入至引风风道内,同时室内风也会通过净化风道进入至引风风道内,引风风道将室外新风和室内风送入至室内,从而同时实现新风功能和净化功能。

同时,由于第一挡风件能够控制新风风道的开闭,第二挡风件能够控制净化风道的开闭,因此当需要独立实现净化功能时仅需关闭第一挡风件,同时打开第二挡风件即可。当需要独立实现新风功能时,仅需要关闭第二挡风件,同时打开第一挡风件即可。由于密封结构用于在净化风道关闭时密封所述第二挡风件与所述净化风道间的缝隙,因此利用第二挡风件控制净化风道关闭时的密封性能较好,能够防止新风进风时混入室内风,从而能够保证独立实现新风功能时新风进风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室内空气调节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室内空气调节器的纵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风净化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同时实现新风功能和净化功能时,新风净化模块中室外新风和室内风的流向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侧板部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密封垫的组装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独立实现新风功能时新风净化模块中室内风的流向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独立实现新风功能时侧板部件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独立实现净化功能时新风净化模块中室内风的流向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独立实现净化功能时空气调节器的空气流向图;

图11为本用新型实施例中侧板部件的正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侧板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独立实现净化功能时侧板部件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独立实现新风功能时空气调节器的空气流向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同时实现新风功能和净化功能时侧板部件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密封垫的安装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挡风件位于第二位置时侧板部件的剖面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挡风件位于第三位置时侧板部件的剖面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压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密封垫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参见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内空气调节器,包括调节器壳体和设于调节器壳体内的新风净化模块1,参见图3、图4、图5和图6,所述新风净化模块1包括新风风道11、净化风道12、引风风道13、挡风结构19和密封结构;所述引风风道13具有第一开口131和第二开口132;所述第一开口131通过所述新风风道11与室外连通,所述第一开口131还通过所述净化风道12与室内连通,所述第二开口132与室内连通;所述挡风结构19包括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所述第一挡风件191用于控制所述新风风道11的开闭,所述第二挡风件192用于控制所述净化风道12的开闭,所述密封结构用于在净化风道12关闭时密封所述第二挡风件192与所述净化风道12间的缝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内空气调节器中,第一开口131通过新风风道11与室外连通,第一开口131还通过净化风道12与室内连通,第二开口132与室内连通;挡风结构19包括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所述第一挡风件191用于控制所述新风风道11的开闭,所述第二挡风件192用于控制所述净化风道12的开闭。由此,当第一挡风件191控制新风风道11打开,同时第二挡风件192控制所述净化风道12打开时,参见图4,此时室外新风能够通过新风风道11进入至引风风道13内,同时室内风能够通过净化风道12净化后进入至引风风道13内,引风风道13将室外新风和净化后的室内风输送至室内,从而同时实现新风功能和净化功能;当第一挡风件191控制新风风道11打开,同时第二挡风件192控制所述净化风道12关闭时,参见图7和图8,由于净化风道12关闭,因此室内风无法进入至引风风道13内,因此仅有室外新风通过新风风道11进入至引风风道13内,引风风道13将室外新风输送至室内,从而独立实现新风功能;当第一挡风件191控制新风风道11关闭,同时第二挡风件192控制所述净化风道12打开时,参见图9和图10,由于新风风道11关闭,因此室外新风无法进入至引风风道13内,因此仅有室内风通过净化风道12净化后进入至引风风道13内,引风风道13将净化后的室内风输送至室内,从而独立实现净化功能。所述密封结构用于在净化风道12关闭时密封所述第二挡风件192与所述净化风道12间的缝隙,因此当独立实现新风功能时,新风进风时不会有室内风混入,从而能够保证新风进风量。

将第二开口132与室内连通的结构有多种,例如在调节器壳体上开设壳体出风口122,然后在引风风道13的第二开口132处设有出风管,将出风管从壳体出风口122伸出空调室内机壳体外即可。但是由于出风管需要占用额外的空间,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新风净化模块1的体积增大,增大了在调节器壳体内设置新风净化模块1的难度。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引风风道13的第二开口132设于靠近壳体出风口122处,此时壳体出风口122与第二开口132间的调节器壳体与引风风道13的风道壳体133围成出风风道,使得第二开口132与室内连通。

净化风道12可以由多种不同的结构围成,例如净化风道12可以由一根室内风管围成,将室内风管的一端与第一开口131连通,将室内风管的另一端与室内连通。但是由于室内风管需要占用额外的空间从而使新风净化模块1体积增大,导致在调节器壳体集成新风净化模块1的难度增加;同时,室内风管还具有较大的风阻会导致室内风的进风量减小,影响新风净化模块1的净化效率。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内空气调节器,在调节器壳体上开室内风进风口121,室内风进风口121与第一开口131连通,净化风道12由室内风进风口121与第一开口131间的调节器壳体与引风风道13的风道壳体133围成,无需增加额外的部件,能够节约空间;同时室内风进风口121的大小不受调节器壳体内部空间的影响,因此室内风进风口121的大小可以根据室内风进风量的需求进行调节,能够减小室内风进风时的风阻,保证室内风的进风量。

需要说明的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净化风道12内设过滤件15来实现净化功能,可选的,过滤件15可为活性炭过滤网、甲醛过滤网或hepa(highefficiencyparticulateairfilter,高效微尘过滤网)中的任一种,也可为上述几种过滤网的任两种或三种的组合。

新风风道11的结构也有多种,例如在空调室内机壳体上开新风进风口111,新风进风口111与第一开口131连通,新风风道11由新风进风口111与第一开口131间的调节器壳体和引风风道13的风道壳体133围成。但是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净化风道12由室内风进风口121与第一开口131间的调节器壳体和引风风道13的风道壳体133围成,因此新风风道11与净化风道12部分重合。而若新风风道11和净化风道12部分重合,会导致室外新风和室内风在进风时先在新风风道11与净化风道12重合处混合,然后再通过第一开口131进入至引风风道13中。由于室外新风在进风时需要先从室外传输至新风风道11内,室外新风在进入至新风风道11前损耗较大,因此室外新风进入至新风风道11时的风速和风量均明显小于室内风进入至净化风道12时的风速和风量,导致混合后的室外新风和室内风中的室外新风量较小,从而使得进入至室内的室外新风较少。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内空气调节器中,为了使新风净化模块1中新风进风与室内风进风互不影响,保证新风净化模块1中新风进风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风风道11和净化风道12相互独立,使室外新风与室内风进风时不混合,且第一开口131与新风风道11连接部分大小固定,因此能够保证室外新风的进风量。

为了使新风风道11与净化风道12相互独立,参见图1、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引风风道13的风道壳体133的外壁固接后板部件112,后板部件112与所述风道壳体133外壁围成新风腔;所述后板部件112上开有后板进风口114和后板出风口115,所述后板进风口114与所述后板出风口115均与所述新风腔连通;所述后板出风口115与所述第一开口131连通,所述后板进风口114用于与室外连通。由于新风风道11包括新风腔,室外新风通过后板进风口114进入至新风腔内,然后再由后板出风口115输送至引风风道13内,室外新风在进入引风风道13前中不与室内风混合,从而能够保证室外新风的进风量。

将后板进风口114与室外连通可以有多种结构,例如在调节器壳体背面设有新风进风口111,在后板部件112的后板进风口114处固接新风管,然后将新风管的一端与后板进风口114连接,将新风管的另一端穿过新风进风口111伸出至室外。但是由于后板部件112位于调节器壳体内部,在安装新风管时需要将新风管的一端伸入空调室内机壳体后才能够与后板部件112固接,因此连接新风管的难度较大。参见图3、图4和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后板部件112上固定有管座113,管座113通过新风进风口111伸出空调室内机壳体后,再与新风管连接,能够降低新风管的连接时的难度。

可选的,引风风道13的风道壳体133可以为长方体状的风管或圆柱状的风管,但是长方体状的风管和圆柱状的风管的不仅占用空间较大,输送室外新风和室内风的效率也较低。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引风风道13需要同时输送室外新风和室内风,因此长方体状的风管和圆柱状的风管不能够满足人们对室外新风的进风量要求和室内风的进风量要求。参见图2、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引风风道13的风道壳体133为蜗壳;所述引风风道13具有两个第一开口131,两个第一开口131相对设置,所述净化风风道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净化风风道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开口131一一连通;所述后板部件112上开有两个后板出风口115,两个所述后板出风口115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开口131一一连通。引风风道13的风道壳体133为蜗壳时,由于蜗壳的升压作用,引风风道13内会产生大于大气压的压力,能够提高室外新风和室内风的流速,从而增加室外新风的进风量和室内风的进风量;同时风道壳体133为蜗壳时,引风风道13具有两个第一开口131,进一步增加了室外新风的进风量和室内风的进风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引风风道13内设引风机14来实现引风风道13的引风功能,所述引风机14为双联离心风机,所述双联离心风机的两个进风侧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开口131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开口132与所述双联离心风机的出风侧对应。双联离心风扇的左右两侧都进风,增大了室外新风的进风空间和室内风的进风空间,使得室外新风的进风量和室内风的进风量增大,从而提高室外新风的进风效率和室内风的进风效率。

进一步的,参见图2和图3,风道壳体133底部设有底座18,底座18与空调室内机壳体底部固接,从而将风道壳体133固接在空调室内机壳体内。

可选的,挡风结构19中的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可以分别设计相互独立的驱动机构,例如将第一挡风件191设置在新风进风口111处,设计第一电机控制第一挡风件191移动。将第二挡风件192设置在室内风进风口121处,然后利用第二电机控制第二挡风件192移动。当需要独立实现新风功能时,利用第一电机控制第一挡风件191移动至新风进风口111打开,然后利用第二电机控制第二挡风件192移动至室内风进风口121关闭即可。当需要独立实现净化功能时,利用第一电机控制第一挡风件191移动至新风进风口111关闭,同时利用第二电机控制第二挡风件192移动至室内风进风口121打开即可。当需要同时实现新风功能和净化功能时,利用第一电机控制第一挡风件191移动至新风进风口111打开,同时利用第二电机控制第二挡风件192移动至室内风进风口121打开即可。但是将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分别设计相互独立的运动机构时,挡风结构19的成本较高,同时在控制挡风结构19时需要同时控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控制程序较为复杂。

为了节约挡风结构19的成本,简化驱动机构的控制程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挡风结构19还包括驱动组件193,所述驱动组件193用于同时驱动所述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运动,当所述驱动组件193驱动所述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运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新风风道11关闭,且所述净化风道12打开;当所述驱动组件193驱动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运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新风风道11打开,同时所述净化风道12关闭;当所述挡风件移动至第三位置时,所述新风风道11和所述净化风道12均打开。因此相对于将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分别设计相互独立的驱动机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驱动组件193同时控制所述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移动,能够节约挡风结构19的成本,同时简化驱动组件193的控制程序。

设计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共用驱动组件193,同时还能够独立控制新风风道11的开闭和净化风道12的开闭的结构有多种。将第一挡风件191与新风进风口111所在侧面贴合,将第二挡风件192与室内风进风口121所在侧面贴合,将新风进风口111和室内风进风口121设于调节器壳体的不同高度,将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设于相同高度处,驱动组件193驱动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沿调节器壳体的高度方向移动。当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挡风件191将新风进风口111遮挡使得新风风道11关闭,同时净化风道12打开,从而能够独立实现净化功能;当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二挡风件192将室内风进风口121遮挡使得净化风道12关闭,同时新风风道11打开,从而独立实现新风功能;当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移动至第三位置时,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位于新风进风口111和室内风进风口121间,使得新风风道11和净化风道12均打开,从而同时实现新风功能和净化功能。但是由于后板部件112的管座113需要通过新风进风口111伸出调节器壳体外,若要使第二挡风件192能够滑移至新风进风口111处将新风进风口111遮挡,则需要将管座113设计为柔性结构,当第二挡风件192向新风进风口111滑移时,挤压管座113,使得管座113逐渐变形至管座113不与新风腔连通。但是将管座113制作成柔性结构后,第二挡风件192多次挤压管座113容易使得管座113损坏,从而影响新风净化模块1的正常运行。

参见图3、图5、图11和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内空气调节器中,所述调节器壳体还设有侧板部件16,所述侧板部件16内中空形成导流腔,所述侧板部件16上开有与所述导流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61,第二进风口162和侧板出风口163,所述第一进风口161用于与室外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162用于与室内连通,所述侧板出风口163与所述第一开口131连通;参见图6,所述挡风结构19设于所述导流腔内;当所述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运动至第一位置时,参见图13,所述第一挡风件191遮挡所述第一进风口161,所述第二进风口162与所述侧板出风口163连通;当所述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运动至第二位置时,参见图14,所述第二挡风件192遮挡所述第二进风口162,所述第一进风口161与所述侧板出风口163连通;当所述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运动至第三位置时,参见图15,所述第一进风口161和所述第二进风口162均与所述第一开口131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内空气调节器中,通过在调节器壳体内设侧板部件16,所述侧板部件16内中空形成导流腔,所述侧板部件16上开有与所述导流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61,第二进风口162和侧板出风口163,所述第一进风口161用于与室外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162用于与室内连通,所述侧板出风口163与所述第一开口131连通;由此可以通过控制第一进风口161的开闭来控制新风风道11的开闭,可以通过控制第二进风口162的开闭来控制净化风道12的开闭。参见图13,当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运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挡风件191遮挡所述第一进风口161,所述第二进风口162与所述侧板出风口163连通,此时新风风道11关闭,净化风道12打开,从而能够独立实现净化功能;参见图14,当所述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运动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挡风件192遮挡所述第二进风口162,所述第一进风口161与所述侧板出风口163连通,此时新风风道11打开,净化风道12关闭,从而能够独立实现新风功能;参见图15,当所述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运动至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一进风口161和所述第二进风口162均与所述侧板出风口163连通,此时新风风道11和净化风道12均打开,从而能够同时实现新风功能和净化功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内空气调节器中,由于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在移动的过程中不与其他部件相互挤压,因此能够保证新风净化模块1的正常运行。

可选的,驱动组件193可以驱动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在导流腔内转动,还可以驱动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在侧板部件16内平移。由于驱动组件193驱动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转动时所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而为了防止室外新风和室内风在密封腔内混合影响室外新风的进风量,侧板部件16的密封腔空间较小,因此无法实现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旋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内空气调节器中,所述第一挡风件191与所述第一进风口161所在平面平行,所述第二挡风件192与所述第二进风口162所在平面平行,所述驱动组件193控制所述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平移。此时,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平移时占用的空间较小,从而能够适用于较小的密封腔空间内。

能够驱动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平移的驱动组件193有多种。例如驱动组件193包括电机1931,电机1931的输出轴上同轴固接有滚珠丝杆,将滚珠丝杆沿侧板部件16的高度方向设置,在滚珠丝杆套接有丝杆螺母,丝杆螺母与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均固接,启动电机1931即可控制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沿侧板部件16的高度方向移动。但是由于滚珠丝杆的制造精度较高,因此驱动组件193的制造成本也较高;同时滚珠丝杆在运行时噪音较大,影响用户体验。参见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所述驱动组件193包括导轨1932、电机1931和固定在电机输出轴上的齿轮1934;所述导轨1932与所述第一挡风件191固接,或导轨1932与第二挡风件192固接,或导轨1932与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均固接,所述导轨1932上设有齿条1933,所述齿条1933沿所述侧板部件16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电机1931固定在所述挡风件壳体内,所述齿轮1934与所述齿条1933啮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电机1931带动齿轮1934转动,齿轮1934转动带动齿条1933移动,从而能够带动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沿侧板部件16的高度方向移动。同时齿轮1934和齿条1933组装方便,成本较低,运行时噪音较小。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室内空气调节器中,所述驱动组件193还包括电机护罩1935,所述电机护罩1935固定在所述侧板部件16内壁,所述电机护罩1935上开有轴孔,所述电机1931和齿轮1934均设于所述电机护罩1935内,所述齿轮1934的远离电机1931的一侧设有圆台,所述圆台与所述齿轮1934的轴孔同轴设置,所述圆台伸入至所述轴孔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机护罩1935能够保护电机1931,防止异物伸入至电机1931内影响电机1931的正常运行;同时将齿轮1934上的圆台伸入至电机护罩1935上的轴孔内,能够固定齿轮1934,保证齿轮1934与齿条1933配合时的平稳性。

进一步的,为了防止导轨1932在移动的过程中发生晃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内空气调节器中,驱动组件193还包括有导向结构,导向结构用于引导导轨1932沿第一挡风件191和第二挡风件192的平移方向移动。

可选的,导向结构可以是两个相对设置的导向板,两个导向板均沿侧板部件16的高度方向设置,且两个导向板分别设于导轨1932两侧。但是,在侧板部件16增设两个导向板,需要占用额外的导流腔内空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见图5,将电机护罩1935固接于所述侧板出风口163所在的侧面,所述侧板部件16的侧板出风口163处凹陷,得到与沿所述侧板部件16高度方向设置的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与所述电机护罩1935间形成沿侧板部件16高度方向设置的滑槽,所述导向结构包括所述滑槽。

进一步的,参见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过滤件15设于所述侧板部件16的侧板出风口163处,使得过滤件15能够同时净化室内风和室外新风。

进一步的,过滤件15设于凹陷内,能够保证侧板部件16的侧板出风口163与引风风道13的第一开口131处对接时密封性,同时过滤件15无需额外的组装部件,仅需卡接在凹陷处即可,能够节约空间和成本。

密封结构的选择有多种,例如当第二挡风件192平移至第二位置时,将第二挡风件192与第二进风口162边缘处螺纹连接。但是由于将第二挡风件192与第二进风口162边缘处螺纹连接时,操作较为复杂,同时还会影响第二挡风件192的移动,因此不予采用。参见6和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密封结构包括密封垫171,当第二挡风件192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二挡风件192挤压密封垫171使其变形,从而使得密封垫171能够密封第二挡风件192与第二进风口162间的缝隙。

但是由于第二挡风件192在导流腔内平移,此时若导向部164与第二进风口162所在平面平行设置时,只有将密封垫171的密封面与导向部164的内壁贴合,然后第二挡风件192挤压密封垫171,才能够使得第二挡风件192平移至第二位置时挤压密封垫171,从而达到密封第二挡风件192与第二进风口162间的缝隙。但是当第二挡风件192在平移的过程中一直挤压密封垫171时,密封垫171与导向部164内壁摩擦使得密封垫171磨损,使得密封垫171的密封效果变差;同时密封垫171与导向部164内壁摩擦时会产生噪音,影响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见图6、图16和图17,将第二进风口162所在的平面与导向部164成角度设置,此时密封垫171仅与导向部164线接触,能够减轻密封垫171的损耗,还能够减少密封垫171与导向部164摩擦时的噪音。

进一步的,参见图17和图18,所述导向部164包括导向板1641和设于所述导向板1641内壁的挡风凸台1642,所述挡风凸台1642与所述第二进风口162相接,所述第二挡风件192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密封垫171与所述挡风凸台1642挤压接触。当第二挡风件192位于第三位置时,密封垫171不与导向部164挤压摩擦,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轻密封垫171的磨损,同时能够避免密封垫171与导向板1641滑动摩擦产生噪音。

进一步的,参见图6、图18和图20,所述密封垫171的密封面的一周边缘突起形成环状凸台172,所述第二挡风件192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环状凸台172与所述第二进风口162边缘挤压密封。此时,环状凸台172能够在满足密封效果的同时减少密封垫171与第二进风口162边缘挤压时的挤压面积,使得密封垫171受到较小的挤压力的时候能够变形实现密封。

由于密封垫171为柔性结构,因此一般采用粘接的方式将密封垫171固定在第二挡风件192上。但是由于密封垫171长时间使用后会有磨损,影响密封垫171的密封效果,因此需要定期更换密封垫171。而将密封垫171与第二挡风件192粘结后,更换密封垫171时将密封垫171从第二挡风件192上彻底取下较为麻烦,因此密封垫171与第二挡风件192粘接时密封垫171的更换不方便。参见图6、图16、图19和图2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密封垫171的密封面上贴附有压片173,然后将压片173与第二挡风件192固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压片173能够将密封垫171压附在第二挡风件192上,保证密封垫171与第二挡风件192连接的稳定性。当需要更换密封垫171时,仅需将压片173从第二挡风件192上卸下,然后即可将压片173更换,操作简单方便。

进一步的,压片173与环状凸台172内的密封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使得密封垫171受到压片173的力分布范围更广,使得密封垫171与第二挡风件192连接的稳定性更好。

能够将压片173与第二挡风件192的固接的结构有多种,例如使用螺栓依次穿过压片173、密封垫171和第二挡风件192后通过螺母固定,即可将压片173固定在第二挡风件192上。但是使用螺栓固定压片173和第二挡风件192前,需要先对密封垫171和压片173进行定位,但是人工对密封垫171和压片173进行定位时容易出现偏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所述压片173上设有定位凸台174,所述第二挡风件192上开有第一定位槽175,所述定位凸台174穿过所述密封垫171后伸入至第一定位槽175中固定。在固定压片173时,仅需将定位凸台174深入至第一定位槽175中即可,不需要进行定位,能够保证压片173和密封垫171安装的精准度。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压片173的厚度小于环状突台的高度,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压片173的厚度小于环状凸台172的高度,在第二挡风件192在平移的过程中,能够防止压片173与侧板部件16接触影响密封垫171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所述压片173上设有限位突起176,所述密封面上开有第二限位槽177,所述第二限位槽177与所述限位突起176配合,能够增加压片173的的压紧效果,同时第二限位槽177和限位突起176能够对压片173进行限位,从而保证密封垫171与第二挡风件192连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为了对密封垫171在第二挡风件192上的位置进行限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垫171的非密封面设有定位突起178,所述第二挡风件192设有第一限位槽179,所述定位突起178与所述第一限位槽179配合。

密封垫171的材质有多种选择,可以是由丁腈橡胶制成,也可以由丁腈橡胶制成。但是上述材质制成的密封垫171,与上盖板进行接触摩擦时容易产生异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密封垫171由硅橡胶制成,无毒无味,抗氧化能力和稳定性高,在密封垫171与上盖板产生挤压摩擦时不会产生异音。

进一步的,参见图2,所述调节器内还设有温度调节模2,所述温度调节模块2用于调节室内空气的温度,温度调节模块包括接水盘21、热交换器23和贯流风扇22。所述温度调节模块位于所述新风净化模块1上方,所述风道壳体133用于支撑所述温度调节模块。将温度调节模块设于空调室内机壳体内时,为了使温度调节模块的出风口设置在固定的高度处,一般会将温度调节模块与空调室内机壳体的内壁固接,同时在温度调节模块的下方设置支撑部件来保证温度调节模块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新风净化模块1设置与温度调节模块的下方,不仅能够保证温度调节模块的出风口的高度,同时新风净化模块1中的风道壳体133还能够作为支撑部件来支撑温度调节儿模块,能够节省温度调节模块的支撑部件,从而能够节约空调室内机内的空间。

进一步的,将风道壳体133的顶部与温度调节模块底部的接水盘固接。

关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其他构成等已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