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空气监测换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13418发布日期:2020-09-04 15:18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室内空气监测换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空气监测换风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室内空气监测换风装置。



背景技术:

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对人群健康影响也日趋受到重视,尤其是浓度过高的有害气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有害气体包括氨类及硫化类物质等,还包括因抽烟或物体燃烧等产生的过量二氧化碳等。由于人体对于二氧化碳浓度不敏感,若在封闭空间内聚积过量二氧化碳也会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现有装置大多仅仅起到监测或通风作用,不便于对室内空气进行监测的同时同时进行自动换风净化,而且在夏冬季节或者昼夜温差较大时,进而导致室内外温差较大时,不便于自动对空气的温度进行调控,不能在换气通风的同时,保持室内的温度不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室内空气监测换风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壳体、排气三通阀一、排气三通阀二、进气三通阀一和进气三通阀二,所述壳体的内部中空,所述壳体的前侧依次开设有室内进气口和室内排气口,所述壳体的后侧依次开设有与室内进气口和室内排气口对应的室外进气口和室外排气口,所述壳体内壁底部的中心设有全热交换器,所述室外进气口通过连接管与进气三通阀一的进口连通,所述进气三通阀一的第一出口通过连接管与全热交换器的室外进口端连通,所述全热交换器的室内出口端通过通过连接管与进气三通阀二的第一进口连通,所述进气三通阀一的第二出口通过连接管与进气三通阀二的第二进口连通,所述进气三通阀二的出口通过连接管与室内进气口连通,所述室内排气口通过连接管与排气三通阀一的进口连通,所述排气三通阀一的第一出口通过连接管与全热交换器的室内进口连通,所述全热交换器的室外出口通过连接管与排气三通阀二的第一进口连通,所述排气三通阀一的第二出口通过连接管与排气三通阀二的第二进口连通,所述排气三通阀二的出口通过连接管与室外排气口连通,所述壳体的前侧设有与室内排气口对应的排气风机,所述壳体的后侧设有与室外进气口对应的进气风机,所述壳体的前侧依次设有气体检测仪和室内温度传感器,所述壳体的后侧设有室外温度传感器,所述壳体的一侧设有plc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全热交换器、排气风机和进气风机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plc控制器分别与气体检测仪、室内温度传感器和室外温度传感器双向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排气三通阀一、排气三通阀二、进气三通阀一和进气三通阀二均为三通电磁阀,所述排气三通阀一、排气三通阀二、进气三通阀一和进气三通阀二分别与plc控制器双向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负离子空气净化器,所述负离子空气净化器位于壳体的内部,所述负离子空气净化器设在进气三通阀二的出口和室内进气口之间,且负离子空气净化器的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连接管与进气三通阀二的出口和室内进气口连通,所述负离子空气净化器的输入端与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进气风机的外侧对应设有防尘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排气风机与室内排气口之间设有密封垫圈,所述进气风机与室外进气口之间设有密封垫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气体检测仪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实时监测,并将信号反馈给plc控制器,同时通过室内温度传感器和室外温度传感器对室内和室外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并将信号反馈给plc控制器;当室内空气需要换气通风并且室内外温差较小时,通过plc控制器控制排气三通阀一的进口和第二出口、排气三通阀二的第二进口和出口、进气三通阀一的进口和第二出口以及进气三通阀二的第二进口和出口开启,并通过plc控制器启动排气风机、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和进气风机工作,对室内空气进行换气通风和净化;当室内空气需要换气通风并且室内外温差较大时,通过plc控制器控制排气三通阀一的进口和第一出口、排气三通阀二的第一进口和出口、进气三通阀一的进口和第一出口以及进气三通阀二的第一进口和出口开启,并通过plc控制器启动排气风机、全热交换器、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和进气风机工作,在对室内空气进行换气通风和净化的同时,通过全热交换器的转换处理,自动对空气的温度进行调控,保持室内的温度不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排气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外进气口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防尘罩、3-气体检测仪、4-室内进气口、5-室内温度传感器、6-排气风机、7-plc控制器、8-排气三通阀一、9-排气三通阀二、10-全热交换器、11-进气三通阀一、12-连接管、13-进气三通阀二、14-负离子空气净化器、15-室外排气口、16-室外温度传感器、17-进气风机、18-室外进气口、19-室内排气口、20-密封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室内空气监测换风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壳体1、排气三通阀一8、排气三通阀二9、进气三通阀一11和进气三通阀二13,所述壳体1的内部中空,所述壳体1的前侧依次开设有室内进气口4和室内排气口19,所述壳体1的后侧依次开设有与室内进气口4和室内排气口19对应的室外进气口18和室外排气口15,所述壳体1内壁底部的中心设有全热交换器10,通过全热交换器10的转换处理,自动对空气的温度进行调控,保持室内的温度不变,所述室外进气口18通过连接管12与进气三通阀一11的进口连通,所述进气三通阀一11的第一出口通过连接管12与全热交换器10的室外进口端连通,所述全热交换器10的室内出口端通过通过连接管12与进气三通阀二13的第一进口连通,所述进气三通阀一11的第二出口通过连接管12与进气三通阀二13的第二进口连通,所述进气三通阀二13的出口通过连接管12与室内进气口4连通,所述室内排气口19通过连接管12与排气三通阀一8的进口连通,所述排气三通阀一8的第一出口通过连接管12与全热交换器10的室内进口连通,所述全热交换器10的室外出口通过连接管12与排气三通阀二9的第一进口连通,所述排气三通阀一8的第二出口通过连接管12与排气三通阀二9的第二进口连通,所述排气三通阀二9的出口通过连接管12与室外排气口15连通,所述壳体1的前侧设有与室内排气口19对应的排气风机6,通过排气风机6起到将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的作用,所述壳体1的后侧设有与室外进气口18对应的进气风机17,通过进气风机17起到将室外空气排入室内的作用,所述壳体1的前侧依次设有气体检测仪3和室内温度传感器5,通过气体检测仪3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实时监测,并将信号进行反馈,所述壳体1的后侧设有室外温度传感器16,通过室内温度传感器5和室外温度传感器16对室内和室外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并将信号进行反馈,所述壳体1的一侧设有plc控制器7,所述plc控制器7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plc控制器7的输出端分别与全热交换器10、排气风机6和进气风机17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plc控制器7分别与气体检测仪3、室内温度传感器5和室外温度传感器16双向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排气三通阀一8、排气三通阀二9、进气三通阀一11和进气三通阀二13均为三通电磁阀,所述排气三通阀一8、排气三通阀二9、进气三通阀一11和进气三通阀二13分别与plc控制器7双向电连接,通过plc控制器7控制三通电磁阀,起到自动控制的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负离子空气净化器14,所述负离子空气净化器14位于壳体1的内部,所述负离子空气净化器14设在进气三通阀二13的出口和室内进气口4之间,且负离子空气净化器14的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连接管12与进气三通阀二13的出口和室内进气口4连通,所述负离子空气净化器14的输入端与plc控制器7的输出端电连接,通过负离子空气净化器14对进入室内的空气起到净化杀菌的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进气风机17的外侧对应设有防尘罩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排气风机6与室内排气口19之间设有密封垫圈20,所述进气风机17与室外进气口18之间设有密封垫圈20,通过密封垫圈20起到密封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接通电源,通过气体检测仪3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实时监测,并将信号反馈给plc控制器7,同时通过室内温度传感器5和室外温度传感器16对室内和室外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并将信号反馈给plc控制器7;当室内空气需要换气通风并且室内外温差较小时,通过plc控制器7控制排气三通阀一8的进口和第二出口、排气三通阀二9的第二进口和出口、进气三通阀一11的进口和第二出口以及进气三通阀二13的第二进口和出口开启,并通过plc控制器7启动排气风机6、负离子空气净化器14和进气风机17工作,对室内空气进行换气通风和净化;当室内空气需要换气通风并且室内外温差较大时,通过plc控制器7控制排气三通阀一8的进口和第一出口、排气三通阀二9的第一进口和出口、进气三通阀一11的进口和第一出口以及进气三通阀二12的第一进口和出口开启,并通过plc控制器7启动排气风机6、全热交换器10、负离子空气净化器14和进气风机17工作,在对室内空气进行换气通风和净化的同时,通过全热交换器10的转换处理,自动对空气的温度进行调控,保持室内的温度不变。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电路连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采用的惯用手段,可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到技术启示,属于广泛使用的现有技术。

本文中未详细说明的部件为现有技术。

上述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而不具备创造性劳动的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