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力炉发热体及压力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89844发布日期:2021-02-20 13:06阅读: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力炉发热体及压力炉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冶金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力炉发热体及压力炉。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我国冶金行业的蓬勃发展,对冶金设备的需求也是出现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对冶金设备的温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发热体为图1所示,两端设置镜像对称的进电框,通过设置在进电框之间的发热杆进行发热,从而对发热体内部的产品进行加热烧结,在对产品的烧结过程中,加热温度不均匀,通过图2所示的6点法测温,发现同一时间点下,中间3、4号点的温度会略高于1、2、5、6号点的温度,从客观上说明两端的温度会低于中间的温度,对于同一产品出现了不同的烧结温度,就会对产品质量产生差异化影响,导致产品的良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压力炉发热体及压力炉,能够在产品烧结过程中,为两端提供与中间相同的温度,提高产品烧结的良率。
[0004]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压力炉发热体,所述压力炉发热体包括成圆桶状设置的第一发热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发热结构两端的两个第二发热结构,所述第二发热结构与所述第一发热结构为间隔设置;
[0005]
所述第二发热结构包括第一进电框、第二进电框以及第一发热杆,所述第一进电框上设置有第一电极接口,所述第二进电框上设置有第二电极接口的,所述第一电极接口与所述第二电极接口的极性是相对的,所述第一进电框与第二进电框之间通过至少一根第一发热杆进行连接,所述第一发热杆在第一进电框与第二进电框通过所述相对应的电极接口接通与电源对应电极时进行发热。
[0006]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电框与第二进电框为镜像对称的结构。
[0007]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电框和第二进电框均包括第一平直段、第二平直段以及第三平直段,所述第一平直段通过第一过渡段与第二平直段的一端过渡连接,所述第三平直段通过第二过渡段与所述第二平直段的另一端过渡连接,所述第一平直段、第二平直段以及第三平直段上均设置有第一发热杆安装孔。
[0008]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极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进电框的第一平直段或第二平直段或第三平直段,所述第二电极接口与所述第一进电框上的第一电极接口为镜像设置。
[0009]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极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进电框的第二平直段中间部,所述第二电极接口设置在所述第二进电框的第二平直段中间部。
[0010]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电框和第二进电框均为一体成型。
[0011]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极接口与所述第一进电框一体成型,所述第二电极接口与所述第二进电框一体成型。
[0012]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电框上任意一点位置到所述第二进电框上任意一点位置的
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发热结构的直径。
[0013]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电框和第二进电框均包括第一进电子框与第二进电子框,所述第一进电子框与所述第二进电子框为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进电框的所述第一进电子框与所述第二进电子框上均设置有第一电极,相对应的,所述第二进电框的所述第一进电子框与所述第二进电子框上均设置有第二电极。
[0014]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压力炉,包括炉体与加热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腔中设置有如本发明实施例中任一所述压力炉发热体。
[0015]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压力炉的发热体包括成圆桶状设置的第一发热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发热结构两端的两个第二发热结构,所述第二发热结构与所述第一发热结构为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发热结构包括设置有第一进电框、第二进电框以及第一发热杆,所述第一进电框上设置有第一电极接口,所述第二进电框上设置有第二电极接口的,所述第一电极接口与所述第二电极接口的极性是相对的,所述第一进电框与第二进电框之间通过至少一根第一发热杆进行连接,所述第一发热杆在第一进电框与第二进电框通过所述相对应的电极接口接通与电源对应电极时进行发热。通过第一发热结构两端的两个第二发热结构对待烧结的产品进行加热,可调节第一发热结构两端的温度,使烧结的产品以相同的温度进行烧结,提高产品的良率。
附图说明
[0016]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现有发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6点测温法的示意图;
[0019]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力炉发热体的整体结构轴测图;
[0020]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力炉发热体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0021]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发热结构具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发热结构具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第二发热结构具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第二发热结构具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6]
请结合图3至图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力炉发热体,发热体包括成圆桶状设置的第一发热结构1,以及设置在第一发热结构1两端的两个第二发热结构2,第二发热结构2与第一发热结构1为间隔设置,避免第一发热结构1与与第二发热结构2接触。
[0027]
其中,第二发热结构2包括第一进电框21、第二进电框22以及第一发热杆23,第一进电框21上设置有第一电极接口24,第二进电框22上设置有第二电极接口25的,第一电极接口24与第二电极接口25的极性是相对的,第一进电框21与第二进电框22之间通过至少一根第一发热杆23进行连接,第一发热杆23在第一进电框21与第二进电框22通过相对应的电极接口接通与电源对应电极时进行发热。
[0028]
进一步的,可以通过正负电极柱分别与第一电极接口24以及第二电极接口25进行导通连接,使得第一进电框21与第二进电框22之间的第一发热杆23在通电后进行发热。并且可以根据控制下负电极柱的电流大小来控制第一发热杆23的发热程度,进而可以控制第二发热结构2的发热温度,从而可以通过调节第二发热结构2的温度升高,使压力炉发热体两端的温度升高到与发热体中间的温度相同。
[0029]
更进一步的,上述第一电极接口24与第二电极接口25为块状结构,块状结构上开设有电极孔,电极柱插入电极孔中进行电流导通,并且可以支撑固定第二发热结构2的位置。使得第二发热结构2不会与压力炉加热腔的腔壁接触,也不会与第一发热结构1接触。
[0030]
结合图2进行说明,通过第一发热结构1两端的两个第二发热结构2,可以对1、2、5、6号点的温度进行补偿,使得1、2、5、6号点的温度与3、4号点的温度相同。一端的第二发热结构2控制1、2号点位置的温度,另一端的第二发热结构2控制5、6号点位置的温度。
[0031]
请结合图6,上述第一发热结构1包括第三进电框11、第四进电框12以及第二发热杆13,第三进电框11上设置有第三电极接口,第四进电框12上设置有第四电极接口的,第一电极接口24与第四电极接口的极性是相对的,第三进电框11与第四进电框12之间通过至少一根第二发热杆13进行连接,第二发热杆13在第三进电框11与第四进电框12通过相对应的电极接口接通与电源对应电极时进行发热。
[0032]
进一步的,可以通过正负电极柱分别与第三电极接口以及第四电极接口进行导通连接,使得第三进电框11与第四进电框12之间的第二发热杆13在通电后进行发热。并且可以根据控制下负电极柱的电流大小来控制第二发热杆13的发热程度,进而可以控制第一发热结构1的发热温度。
[0033]
更进一步的,上述第三电极接口与第四电极接口为块状结构,块状结构上开设有电极孔,电极柱插入电极孔中进行电流导通,并且可以支撑固定第一发热结构1的位置。使得第二发热结构2不会与压力炉加热腔的腔壁接触。
[0034]
可选的,上述第一发热结构1包括一个底部发热结构以及两个侧面发热结构,两个侧面发热结构分别设置在底部发热结构的两侧,底部发热结构包括第一底部进电框111、第二底部进电框121以及第二发热杆13,第一底部进电框111与第二底部进电框121通过若干第二发热杆13进行连接,第一底部进电框111与第二底部进电框121上设置有第二发热杆13安装孔。侧面发热结构包括第一侧面进电框112、第二侧面进电框122以及第二发热杆13,
[0035]
具体的,发热杆与发热杆的两端均设置有螺纹结构,通过发热杆衬套以及发热杆螺母与发热杆的螺纹结构进行配合,将发热杆固定于进电框的发热杆安装孔上。上述发热杆包括第一发热杆23与第二发热杆13,上述进电框包括第一进电框21、第二进电框22、第三进电框11、第四进电框12。
[0036]
优选的,第二发热结构2的第一进电框21与第二进电框22为镜像对称的结构,以确保第一进电框21与第二进电框22的结构一致,进而使得第一进电框21与第二进电框22的阻
率相同,保证第二发热结构2中第一发热杆23能均匀发热。
[0037]
优选的,请结合图5,第一进电框21和第二进电框22均包括第一平直段211(221)、第二平直段212(222)以及第三平直段213(223),第一平直段211(221)通过第一过渡段214(224)与第二平直段212(222)的一端过渡连接,第三平直段213(223)通过第二过渡段215(225)与第二平直段212(222)的另一端过渡连接,第一平直段211(221)、第二平直段212(222)以及第三平直段213(223)上均设置有第一发热杆23安装孔。
[0038]
进一步的,在第一进电框21中,第一平直段211、第二平直段212以及第三平直段213均包括内表面与外表面,第一平直段211、第二平直段212以及第三平直段213三者的内表面为平行面,三者的外表面也为平行面。更进一步的,第一平直段的外表面2111与第三平直段的外表面2131位于同一平面,第一平直段的内表面2112与第三平直段的内表面2132位于同一平面。第一平直段211以及第三平直段213两者的内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两者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二平直段的外表面2121到第一平直段外表面2111(或到第三平直段的外表面2131)的距离,大于第二平直段的内表面2122到第一平直段外表面2111(或到第三平直段的外表面2131)的距离,使得第一平直段211、第二平直段212以及第三平直段213成外凸形结构。
[0039]
对应的,在第二进电框22中,第一平直段221、第二平直段222以及第三平直段223均包括内表面与外表面,第一平直段221、第二平直段222以及第三平直段223三者的内表面为平行面,三者的外表面也为平行面。更进一步的,第一平直段的外表面2212与第三平直段的外表面2231位于同一平面,第一平直段的内表面2211与第三平直段的内表面2232位于同一平面。第一平直段221以及第三平直段223两者的内表面(分别为2211和2232)位于同一平面,两者的外表面(分别为2212和22321)位于同一平面。第二平直段的外表面2222到第一平直段外表面2212(或到第三平直段的外表面2231)的距离,大于第二平直段的内表面2221到第一平直段外表面2212(或到第三平直段的外表面2231)的距离,使得第一平直段221、第二平直段222以及第三平直段223成外凸形结构。
[0040]
第一平直段211通过第一过渡段214与第二平直段212的一端垂直过渡,第三平直段213通过第二过渡段215与第二平直段212的另一端垂直过渡,可以保证第一平直段211、第二平直段212以及第三平直段213的平直长度,进而可以在平直段上设置更多的第一发热杆23安装孔,安装更多的第一发热杆23。第一进电框21与第二进电框22均为外凸形结构,使得第一进电框21与第二进电框22构成的第二发热结构2在便于安装发热杆的同时,发热面积较大。
[0041]
优选的,第一电极接口24设置在第一进电框21的第二平直段212中间部,第二电极接口25设置在第二进电框21的第二平直段212中间部。具体的,第一电极接口24在第一进电框21的第二平直段212中间的内表面上向内延伸,第二电极接口25在第二进电框21的第二平直段212中间的内表面上向内延伸。这样,便于正负电极柱的插入。
[0042]
优选的,第一进电框21和第二进电框21均为一体成型。具体的,第一电极接口24与第一进电框21一体成型。更具体的,第一电极接口24、第一平直段211、第二平直段212以及第三平直段213为一体成型,没有连接缝隙,使得电流导通效果更好,提高第二发热结构2的发热效果。
[0043]
优选的,请结合图7,第一进电框21上任意一点位置到第二进电框21上任意一点位
置的距离小于第一发热结构1的直径。具体可以理解为第二发热结构2的最大尺寸小于第一发热结构1的直径,第二发热结构2可以由两端进入第一发热结构1中进行加热,从而在待烧结产品较小时,调整合适的加热空间。当然,第二发热结构2可以伸入第一发热结构1中,也可以从第一发热结构1中退出,可以通过正负电极住的长度,控制第二发热结构2在第一发热结构1中的伸入和退出。
[0044]
优选的,请结合图8,第一进电框21和第二进电框22均包括第一进电子框216(226)与第二进电子框217(227),第一进电子框216(226)与第二进电子框217(227)为间隔设置,第一进电框的第一进电子框216与第二进电子框217上均设置有第一电极24,相对应的,第二进电框的第一进电子框226与第二进电子框227上均设置有第二电极25。
[0045]
具体的,第一进电框的第一进电子框216与第一进电框的第二进电子框217为间隔设置,第二进电框的第一进电子框226与第二进电框的第二进电子框227为间隔设置。第一进电框的第一进电子框216上设置有第一子电极241,第一进电框的第二进电子框217上设置有第二子电极242,第二进电框的第一进电子框226上设置有第三子电极251,第二进电框的第二进电子框227上设置有第四子电极252。其中,第一子电极241与第二子电极242可以是同极性的电极,第三子电极251与第四子电极252为同极性的电极,第一子电极241与第二子电极242的电极极性与第三子电极251与第四子电极252的电极极性相反。
[0046]
由图8可以看出,第一进电框的第一进电子框216与第二进电框的第一进电子框226形成一个第二发热子结构,第一进电框的第二进电子框217与第二进电框的第二进电子框227形成另一个第二发热子结构。
[0047]
结合图2进行说明,通过第一发热结构两端的两个第二发热结构,可以对1、2、5、6号点的温度进行补偿,使得1、2、5、6号点的温度与3、4号点的温度相同。第一发热结构1的一端间隔设置两个第二发热子结构,另一端同样间隔设置两个第二发热子结构,四个第二发热子结构分别控制1、2、5、6号点的温度,对温度的控制更精细化。
[0048]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的一种压力炉,包括炉体与加热腔,加热腔中设置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任一压力炉发热体。具体的,在加热腔中,还设置有可伸缩的正负电极柱,正负电极柱的设置的位置与压力炉发热体中的电极接口。电极柱通过与电极接口进行插接,为压力炉发热体提供电流,且对发热体进行固定支撑。
[0049]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