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喷淋冷却系统的空调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76354发布日期:2021-02-18 23:38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具有喷淋冷却系统的空调机组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具有喷淋冷却系统的空调机组。


背景技术:

[0002]
空调机组作为一种通过冷媒实现换热的设备,冷媒在其运行期间的转化效率对于机组的换热效率尤为重要。为了有效提升冷凝器的冷凝效率,现有很多大型空调机组都配置有喷淋冷却装置,喷淋冷却装置能够在机组运行期间不断向冷凝器的表面喷淋冷却液,从而达到喷淋冷却的效果,进而有效提升冷凝器的冷凝效率。但是,现有喷淋冷却装置通常仅通过在输水管路上开设一些通孔结构来实现喷淋冷却,这种喷淋方式不仅很难达到较高的喷淋速度,从而导致喷淋范围受限、冷却效果不佳等问题,而且还很容易导致布水不均匀的问题,从而影响喷淋冷却装置的喷淋冷却效果,进而导致冷凝器的冷凝效率难以得到大幅提升的问题。
[0003]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具有喷淋冷却系统的空调机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空调机组的喷淋冷却装置的喷淋效果不佳,因而影响冷却效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的具有喷淋冷却系统的空调机组,所述空调机组还包括冷媒循环系统,所述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冷媒循环管路以及设置在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上的压缩机和冷凝器,所述喷淋冷却系统包括输液管路和喷淋构件,所述喷淋构件包括主体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上的喷嘴、引射口和喷淋口,所述主体上沿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吸液腔、混合腔和扩散腔,所述喷嘴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吸液腔中,所述引射口与所述吸液腔相连,所述输液管路能够给所述喷嘴和所述引射口输送冷却液,所述喷淋口设置在所述扩散腔的远离所述混合腔的一端,以使冷却液能够通过所述喷淋口加速喷淋至所述冷凝器的表面。
[0005]
在上述空调机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位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冷凝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冷媒循环管路设置在所述吸液腔中,以便所述吸液腔中的冷却液与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中的冷媒进行换热。
[0006]
在上述空调机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以环绕方式设置在所述吸液腔中。
[0007]
在上述空调机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吸液腔中还设置有多个换热板,所述冷媒循环管路架设在所述多个换热板上。
[0008]
在上述空调机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多个换热板绕所述吸液腔的中心轴呈放射状排布。
[0009]
在上述空调机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喷嘴、所述吸液腔、所述混合腔和所述扩散腔的中心轴重合。
[0010]
在上述空调机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引射口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引射口
分别位于所述喷嘴的两侧。
[0011]
在上述空调机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两个所述引射口的中心轴均与所述喷嘴的中心轴平行。
[0012]
在上述空调机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喷淋冷却系统还包括分流构件,所述分流构件的入口与所述输液管路相连,所述分流构件的第一出口与所述喷嘴相连,所述分流构件的第二出口与所述引射口相连。
[0013]
在上述空调机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输液管路上还设置有过滤构件,所述过滤构件位于所述分流构件的上游。
[0014]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组包括喷淋冷却系统和冷媒循环系统,所述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冷媒循环管路以及设置在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上的压缩机和冷凝器,所述喷淋冷却系统包括输液管路和喷淋构件,所述喷淋构件包括主体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上的喷嘴、引射口和喷淋口,所述主体上沿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吸液腔、混合腔和扩散腔,所述喷嘴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吸液腔中,所述引射口与所述吸液腔相连,所述输液管路能够给所述喷嘴和所述引射口输送冷却液,所述喷淋口设置在所述扩散腔的远离所述混合腔的一端,通过上述结构设置,从所述喷嘴中喷出的冷却液能够对从所述引射口进入的冷却液形成引射效果,从而有效提升冷却液的喷淋速度,以使冷却液能够通过所述喷淋口加速喷淋至所述冷凝器的表面,进而有效保证冷却液的喷淋范围和喷淋效果。
[0015]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位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冷凝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冷媒循环管路设置在所述吸液腔中,以便所述吸液腔中的冷却液能够与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中的冷媒进行换热;一方面,通过换热,所述吸液腔中的冷却液的温度得以升高,即冷却液的内部能量发生改变,从而更利于引射现象的产生,以便进一步提升冷却液的喷淋速度,进而更有效地保证冷却液的喷淋范围和喷淋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换热,所述吸液腔中的冷却液能够对冷媒进行初步降温后再进入所述冷凝器中,以便有效降低冷媒进入所述冷凝器时的温度,当冷却液喷淋至所述冷凝器的表面时,所述冷凝器的表面也就不容易因为温差过大而产生腐蚀现象,并且这种两次降温的冷却方式还能够有效提升冷却效果,从而大幅提升所述冷凝器的冷凝效率,进而有效保证所述冷媒循环系统的换热效率。
[0016]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的冷媒循环管路以环绕方式设置在所述吸液腔中,以便有效增大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与冷却液的接触面积,进而有效提升换热效果。
[0017]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的冷媒循环管路架设在所述多个换热板上,以便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优选地,所述多个换热板绕所述吸液腔的中心轴呈放射状排布,以便最大幅度地提升换热效率。
[0018]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的喷嘴、吸液腔、混合腔和扩散腔的中心轴重合,以便冷却液的大体流向不用发生太大改变,从而有效减少能量损失,进而有效保证冷却液能够以较大速度喷出。
[0019]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的两个所述引射口分别位于所述喷嘴的两侧,以便更好地实现引射效果,从而有效保证冷却液的喷淋速度能够得以提升。进一步优选地,两个所述引射口的中心轴均与所述喷嘴的中心轴平行,以便有效避免冷却液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碰撞而损耗能量,进而有效保证冷却液的喷淋速度。
[0020]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在所述分流构件的上游设置所述过滤构件来有效保证喷淋在所述冷凝器上的冷却液的洁净程度,从而有效避免所述冷凝器的表面容易出现污垢的问题,进而有效保证所述冷凝器的表面能够始终保持洁净。
附图说明
[0021]
下面参阅附图并以所述空调机组为多联机空调机组时的情形为例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0022]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喷淋构件的剖视图;
[0024]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喷淋构件的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0025]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喷淋构件的仰视图;
[0026]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7]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喷淋构件的俯视图;
[0028]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喷淋构件的侧剖图;
[0029]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0]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喷淋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1]
附图标记:
[0032]
10、输液管路;
[0033]
11、喷淋构件;111、积液腔;112、进液孔;1121、进液孔入口段;1122、进液孔收缩段;1123、进液孔喉道;1124、进液孔扩散段;113、喷淋孔;1131、喷淋孔入口段;1132、喷淋孔收缩段;1133、喷淋孔喉道;1134、喷淋孔扩散段;
[0034]
11'、喷淋构件;111'、引流腔;112'、导向加速腔;113'、第一导向加速结构;1131'、竖直段;1132'、倾斜段;114'、第二导向加速结构;115'、进液孔;116'、喷淋口;
[0035]
11"、喷淋构件;111"、主体;1111"、喷嘴;1112"、引射口;1113"、喷淋口;1114"、吸液腔;1115"、混合腔;1116"、扩散腔;
[0036]
12、冷却构件;13、过滤构件;14、液泵;15、接液构件;16、分流构件;17、换热板;
[0037]
20、冷凝器;21、压缩机;22、气液分离器;23、四通阀;24、蒸发器;25、蒸发器电子膨胀阀;26、第一截止阀;27、冷媒过滤器;28、第二截止阀;29、冷凝器电子膨胀阀;
[0038]
30、冷却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例如,虽然本优选实施例是结合所述空调机组包括多个蒸发器的情形来进行描述的,但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组显然还可以仅包括一个蒸发器。这种有关蒸发器具体数量的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4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中心”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
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41]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42]
实施例1:
[0043]
首先参阅图1,该图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空调机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组包括喷淋冷却系统和冷媒循环系统,其中,所述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冷媒循环管路以及设置在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上的冷凝器20、压缩机21、气液分离器22、四通阀23和蒸发器24,冷媒通过所述冷媒循环管路实现循环,并且通过冷凝器20和蒸发器24实现状态转变,从而达到换热效果。本优选实施例中的四个蒸发器24以并联方式相连,并且这四个蒸发器24分别设置在四个室内机中,每个蒸发器24所在的支路上还对应设置有一个蒸发器电子膨胀阀25,以便分别控制每个蒸发器24的运行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冷凝器20和蒸发器24的具体类型和具体设置数量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只要所述冷媒循环系统能够通过冷凝器20和蒸发器24实现换热即可。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所述冷媒循环系统的具体结构,只要所述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冷媒循环管路以及设置在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上的冷凝器20即可。
[0044]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气液分离器22的入口与四通阀23的s口相连,气液分离器22的出口与压缩机21的进气口相连,压缩机21的排气口与四通阀23的d口相连,四通阀23的e口与蒸发器24之间依次设置有冷媒过滤器27和第一截止阀26,四通阀23的c口与冷凝器20相连,冷凝器20的下方设置有冷凝器电子膨胀阀29,以便控制冷凝器20的运行状态,冷凝器20与蒸发器24之间设置有第二截止阀28,第一截止阀26和第二截止阀28能够控制所述冷媒循环管路的通断状态,以便在需要时隔断蒸发器24,从而方便技术人员进行安装或维修。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上述设置方式均不是限制性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调整;例如,所述冷媒循环系统还可以不包括四通阀23,即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仅具有单一换热模式,不能通过四通阀23换向来切换换热模式。这种具体结构的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45]
继续参阅图1,所述喷淋冷却系统包括输液管路10、喷淋构件11、冷却构件12、过滤构件13、液泵14和接液构件15;参阅图1中的方位,输液管路10的上端与喷淋构件11相连,以便向喷淋构件11中输送冷却液,输液管路10的下端与接液构件15相连,并且喷淋构件11与接液构件15之间还依次设置有过滤构件13、冷却构件12和液泵14。具体地,输液管路10用于连接各个元件,从而实现冷却液的传输;喷淋构件11设置在冷凝器20的上方,用于向冷凝器20的表面喷淋冷却液,从而对冷凝器20进行降温处理,进而提升冷凝器20的冷凝效率;过滤构件13用于过滤冷却液,以便有效保证喷淋在冷凝器20上的冷却液的洁净程度,从而有效避免冷凝器20的表面容易出现污垢的问题,进而有效保证冷凝器20的表面能够始终保持洁净;冷却构件12用于对即将进入冷凝器20中的冷媒进行初步降温;液泵14用于给冷却液的
循环提供动力;接液构件15设置在冷凝器20的下方,喷淋到冷凝器20上的冷却液能够在完成冷却后落入接液构件15中,接液构件15与输液管路10相连通,以便通过输液管路10实现冷却液的循环利用。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冷却液的使用类型作任何限制,通常冷却液都是采用水,当然,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冷却液的类型。此外,本实用新型也不对过滤构件13的具体类型和设置位置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例如,过滤构件13也可以设置在冷却构件12与液泵14之间,当然,过滤构件13优选设置在喷淋构件11与冷却构件12之间,以便更好地保护冷凝器20。这些具体结构的改变均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46]
此外,冷凝器20的上方还设置有冷却风机30,冷却风机30能够以风冷方式对冷凝器20进行降温,以便进一步提升冷凝器20的冷凝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冷却风机30的类型、具体设置位置和数量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
[0047]
进一步地,位于四通阀23与冷凝器20之间的一部分冷媒循环管路与冷却构件12相连,以便流经冷却构件12的冷却液能够对即将进入冷凝器20的冷媒进行初步的降温处理。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冷媒循环管路与冷却构件12的具体连接方式作任何限制,这种连接方式既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间接相连,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只要流经冷却构件12的冷却液能够对冷媒进行降温处理即可。本实用新型通过这种设置使得冷媒能够在冷却构件12中得以初步降温后再进入冷凝器20中,以便有效降低冷媒进入冷凝器20时的温度,当冷却液喷淋至冷凝器20的表面时,冷凝器20的表面也就不容易因为温差过大而容易产生腐蚀现象,并且这种两次降温的冷却方式(即通过设置冷却构件12和喷淋冷却两种方式)还能够有效提升冷却效果,从而大幅提升冷凝器20的冷凝效率,进而有效保证所述冷媒循环系统的换热效率。
[0048]
作为冷却构件12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冷却构件12为板式换热器(图中未示出),该板式换热器包括多个依次相连的换热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多个换热板上的冷流道和热流道。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换热板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并且所述冷流道和所述热流道既可以是直接形成在所述换热板上的管状空腔,也可以是架设在所述换热板上的管道。当然,所述冷却构件也可以仅包括两个彼此靠近的管路,冷却液和冷媒分别在一个管路中流通,从而对冷媒进行降温处理。此外,本实用新型也不对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具体结构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优选地,所述板式换热器为可拆卸板式换热器,以便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所述空调机组的实际使用需求来确定所述换热板的安装数量,进而更加有效地保证冷却效果。进一步地,在本优选实施例中,输液管路10和所述冷媒循环管路均在冷却构件12处断开,从而形成进口和出口,所述冷流道的两端分别与输液管路10的进口和出口相连,以便冷却液能够在所述冷流道中流通,所述热流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冷媒循环管路的进口和出口相连,以便冷媒能够在所述热流道中流通,从而使得流经所述冷流道的冷却液能够对流经所述热流道的冷媒进行降温处理。当然,所述热流道也可以是所述冷媒循环管路的一部分,即直接将一部分冷媒循环管路架设至所述换热板上,而所述冷流道也可以是输液管路10的一部分,即直接将一部分输液管路10架设至所述换热板上。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所述冷流道和所述热流道的具体形状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
求自行设定。这种有关具体结构形状的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49]
继续参阅图1,如图1所示,作为冷却构件12的另一种优选实施例,冷却构件12中设置有冷却腔,所述冷却腔的左右两端分别与输液管路10相连通,以便冷却液能够流经所述冷却腔。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所述冷却腔的形状以及所述冷却腔与输液管路10的具体连接位置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位于四通阀23与冷凝器20之间的一部分冷媒循环管路设置在所述冷却腔中,以便流经所述冷却腔的冷却液能够对流经该部分冷媒循环管路的冷媒进行降温处理。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冷却构件12通过设置冷却腔来实现初步冷却,在冷媒流经设置在所述冷却腔中的冷媒循环管路时,所述冷却腔中的冷却液能够对流经该部分冷媒循环管路中的冷媒进行降温处理,从而有效降低冷媒进入冷凝器20时的温度,进而有效避免冷凝器20的表面容易被腐蚀的问题。
[0050]
进一步地,冷却构件12可以设置成可拆卸的两部分壳体,并且在两部分壳体之间设置密封圈,当两部分壳体连接到位时,两部分壳体之间形成所述冷却腔;并且其上下左右分别设置有四个通孔结构,左右两个通孔结构用于与输液管路10连通,上下两个通孔结构则用于穿设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以使部分冷媒循环管路被容纳在所述冷却腔中。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设置方式并不是限制性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只要部分冷媒循环管路能够被容纳在所述冷却腔中即可;优选地,冷却构件12设置成可拆卸式结构,以便对冷却构件12进行清洗。
[0051]
更进一步地,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以来回弯折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冷却腔中,以便有效增大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与冷却液的接触面积,进而有效提升冷却效果。当然,上述设置方式仅是一种优选设置方式,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其具体结构,例如,所述冷媒循环管路还可以以盘旋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冷却腔中。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以左右弯折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冷却腔中,所述冷却腔中的冷却液流向为从左往右,即所述冷媒循环管路的弯折方向与所述冷却腔中的冷却液的流向相同或相反,以便所述冷却腔中的冷却液能够更好地对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中的冷媒进行冷却,以便进一步有效提升冷却效果。
[0052]
此外,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冷却构件12上还设置有移动构件(图中未示出),所述移动构件能够在所述冷却腔中移动,以便控制所述冷却腔中的液位高度,从而改变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与所述冷却腔中的冷却液的接触面积,进而有效控制冷媒进入冷凝器20时的温度,以便使得冷媒始终能够以最适宜的温度进入冷凝器20中,进而最大程度地提升冷凝器20的冷凝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移动构件的具体结构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只要所述移动构件能够在所述冷却腔中移动而控制所述冷却腔中的液位高度即可;例如,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将冷却构件12的上盖板设置成中间开口的活塞结构来实现上下移动而控制液位高度。此外,所述移动构件的固定位置由压缩机21的排气温度和流入所述冷却腔的冷却液的温度共同确定,以使冷媒始终能够以预设温度流入冷凝器20中,所述预设温度可以根据冷媒在不同温度下的冷凝效率确定,以便最大程度地提升冷凝器20的冷凝效率。
[0053]
接着参阅图2,该图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喷淋构件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喷淋构件11上设置有积液腔111以及与积液腔111相连通的进液孔112和多个喷淋孔
113,喷淋孔113为中部收紧两端扩张的通孔结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积液腔111来提升喷淋构件11中的水压,以便有效提升冷却液的喷淋速度;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将喷淋孔113设置为中部收紧两端扩张的通孔结构,以便进一步提升冷却液的喷淋速度;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积液腔111中的冷却液能够通过喷淋孔113加速喷淋至冷凝器20的表面,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冷却液的喷淋速度,还能够有效保证冷却液的喷淋效果,从而有效保证冷却效果,进而有效提升冷凝器20的冷凝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积液腔111的具体形状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优选地,积液腔111为长方体形。具体地,积液腔111通过进液孔112与输液管路10相连通,并且进液孔112设置在积液腔111的上方,多个喷淋孔113设置在积液腔111的下方,以便有效利用冷却液的自重来进一步提升喷淋速度,进而有效保证喷淋范围和冷却效果。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喷淋孔113的具体设置数量和分布方式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这种具体结构的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54]
接着参阅图3和4,其中,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喷淋构件的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喷淋构件的仰视图。如图3和4所示,多个喷淋孔113在喷淋构件11的底部呈矩形阵列分布,以便有效保证布液的均匀性,从而有效保证喷淋效果。进液孔112也设置为中部收紧两端扩张的通孔结构,以便有效提升冷却液进入积液腔111时的速度,从而进一步有效提升积液腔111中的水压。具体地,进液孔112自上往下依次包括进液孔入口段1121、进液孔收缩段1122、进液孔喉道1123和进液孔扩散段1124,以便有效提升冷却液进入积液腔111时的流动速度;喷淋孔113自上往下依次包括喷淋孔入口段1131、喷淋孔收缩段1132、喷淋孔喉道1133和喷淋孔扩散段1134,以便有效提升冷却液的喷淋速度。
[0055]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进液孔入口段1121的孔径设置为进液孔喉道1123的孔径的四倍,这种设置比例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冷却液在进液孔喉道1123处的增速效果;进液孔入口段1121的孔径设置为大于进液孔扩散段1124的最大孔径(即进液孔扩散段1124远离进液孔入口段1121一端的孔径),这种尺寸设置能够在兼顾喷射范围的同时有效保证冷却液的喷射速度;进液孔入口段1121的长度设置为进液孔扩散段1124的长度的二分之一,这种设置比例能够在保证喷射范围的同时有效保证冷却液能够保持较大的喷射速度,进而有效提升水压。
[0056]
此外,优选地,喷淋孔入口段1131的孔径设置为喷淋孔喉道1133的孔径的四倍,这种设置比例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冷却液在喷淋孔喉道1133处的增速效果;喷淋孔入口段1131的孔径设置为大于喷淋孔扩散段1134的最大孔径(即喷淋孔扩散段1134远离喷淋孔入口段1131一端的孔径),这种尺寸设置能够在兼顾喷淋范围的同时有效保证冷却液的喷淋速度,进而最大程度地提升喷淋冷却效果;喷淋孔入口段1131的长度设置为喷淋孔扩散段1134的长度的二分之一,这种设置比例能够在保证喷淋范围的同时有效保证冷却液能够保持较大的喷淋速度,进而最大程度地提升喷淋构件11的喷淋冷却效果。通过上述优选设置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喷淋构件11的喷淋速度和喷淋范围,从而有效保证喷淋构件11的喷淋冷却效果,进而有效保证冷凝器20的冷凝效率。
[0057]
实施例2:
[0058]
首先参阅图5至7,其中,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喷淋构件的俯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喷淋构件的侧剖图。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的结构与第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的结构相同,在此就不再赘述。如图5至7所示,喷淋构件11'上设置有彼此连通的引流腔111'和导向加速腔112',其中,引流腔111'通过进液孔115'与输液管路10相连通,导向加速腔112'中设置有喷淋口116'以及设置在喷淋口116'两侧的第一导向加速结构113'和第二导向加速结构114',第一导向加速结构113'与第二导向加速结构114'之间设置有缺口,以便冷却液加速通过;第一导向加速结构113'和第二导向加速结构114'共同设置为能够使引流腔111'中的冷却液加速通过喷淋口116'喷淋至冷凝器20的表面。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所述导向加速结构的具体结构作任何限制,只要所述导向加速结构能够起到导向加速的作用即可;例如,虽然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导向加速结构包括第一导向加速结构113'和第二导向加速结构114',但是,所述导向加速结构显然还可以仅包括第一导向加速结构113',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
[0059]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引流腔111'和导向加速腔112'均为长方体形,并且喷淋构件11'上开设有多个进液孔115';输液管路10的末端分设出多个子管路,每个子管路都对应连接有一个进液孔115',以便多个进液孔115'能够同时进液,并且多个进液孔115'均与引流腔111'相连通,通过这种设置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引流腔111'中的水压,进而有效提升冷却液的初始流动速度。当然,这种设置方式并不是限制性的,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引流腔111'和导向加速腔112'的具体形状。优选地,引流腔111'为扁平状的长方体形,并且该长方体形的宽度设置为高度的六倍,以便冷却液能够通过引流腔111'获得足够大的初速度以进入导向加速腔112';进一步优选地,引流腔111'的底面设置成入口高出口低的形状,以便进一步提升冷却液进入导向加速腔112'时的速度。进一步地,引流腔111'和导向加速腔112'的底面齐平,并且引流腔111'的高度小于导向加速腔112'的高度,以便引流腔111'中的冷却液涌入导向加速腔112'后能够得到有效加速。经过数据建模和多次模拟流体流动的试验发现,将引流腔111'的高度设置为导向加速腔112'的高度的三分之一能够使得通过引流腔111'流出的冷却液均能够在导向加速腔112'中进行充分提速后再通过喷淋口116'喷出,进而有效提升其喷淋效果。
[0060]
接着参阅图7,第一导向加速结构113'设置在靠近引流腔111'的一侧,第二导向加速结构114'设置在远离引流腔111'的一侧。在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导向加速结构113'和第二导向加速结构114'均为以贯穿方式横向设置于导向加速腔112'中的板状结构,其中,第二导向加速结构114'呈竖向设置;当然,这种形状设置并不是限制性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改变,例如,第二导向加速结构114'还可以是长条状的块状结构。具体地,第一导向加速结构113'包括竖直段1131'和倾斜段1132',参阅图7中的方位,竖直段1131'沿导向加速腔112'的底面向上延伸形成,倾斜段1132'沿竖直段1131'的顶部向靠近第二导向加速结构114'的一侧(即右侧)斜向下倾斜延伸形成,并且竖直段1131'与引流腔111'的底面通过弧形结构相连,以便有效减少冷却液流经此处时产生的能量损耗。优选地,倾斜段1132'斜向下倾斜的角度为30
°
,以便同时兼顾流动速度和流动路程,从而有效保证冷却液能够通过倾斜段1132'实现有效加速。从引流腔111'中流入的冷却液在流经弧形结构后就开始沿着竖直段1131'的左侧壁进行上冲,接着,在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双重作用下,
冷却液沿着倾斜段1132'的顶壁开始加速下冲,大量冷却液涌入所述缺口附近,即靠近第二导向加速结构114'右侧的位置,在涌出缺口时,冷却液的流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0061]
进一步地,倾斜段1132'的右端延伸至超过第二导向加速结构114'的竖向延长线,以使所述缺口形成在倾斜段1132'的下方,即冷却液只有与第二导向加速结构114'的右侧壁以及导向加速腔112'的内侧壁产生挤压后才会通过所述缺口涌出,以便进一步保证导向加速腔112'的加速效果。
[0062]
此外,喷淋口116'处设置有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为喷淋口116'附近的内壁向下削减而形成的倾斜面,冷却液通过喷淋口116'喷出时能够再次得到加速,即在压力和重力的双重作用下,冷却液能够在喷淋口116'处得以再次加速,从而以较大的速度喷出,进而有效保证喷淋构件11'的喷淋范围和喷淋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所述导流结构的具体结构,只有能够实现导流加速的效果即可;这种有关具体结构的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63]
实施例3:
[0064]
首先参阅图8,该图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的结构与第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结构类似,在此就不再赘述。如图8所示,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喷淋冷却系统包括输液管路10、喷淋构件11"、过滤构件13、液泵14和接液构件15;参阅图8中的方位,输液管路10的上端与喷淋构件11"的上端相连,以便向喷淋构件11"中输送冷却液,喷淋构件11"的下端设置有喷淋口1113",输液管路10的下端与接液构件15相连,并且喷淋构件11"与接液构件15之间还依次设置有过滤构件13和液泵14。具体地,输液管路10用于连接各个元件,从而实现冷却液的传输;喷淋构件11"设置在冷凝器20的上方,用于向冷凝器20的表面喷淋冷却液,从而对冷凝器20进行降温处理,进而提升冷凝器20的冷凝效率;过滤构件13用于过滤冷却液,以便有效保证喷淋在冷凝器20上的冷却液的洁净程度,从而有效避免冷凝器20的表面容易出现污垢的问题,进而有效保证冷凝器20的表面始终能够保持洁净状态;液泵14用于给冷却液的循环提供动力;接液构件15设置在冷凝器20的下方,喷淋到冷凝器20表面的冷却液能够在完成冷却后落入接液构件15中,接液构件15与输液管路10相连通,以便通过输液管路10实现冷却液的循环利用。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冷却液的使用类型作任何限制,通常冷却液都是采用水,当然,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冷却液的类型。此外,本实用新型不对过滤构件13的具体类型和设置位置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例如,过滤构件13也可以设置在液泵14与接液构件15之间,当然,过滤构件13优选设置在喷淋构件11"与液泵14之间,以便更好地保护冷凝器20。这些具体结构的改变均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65]
接着参阅图9,该图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喷淋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喷淋构件11"包括主体111"以及设置在主体111"上的喷嘴1111"、引射口1112"和喷淋口1113",主体111"上沿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即自上往下)依次设置有吸液腔1114"、混合腔1115"和扩散腔1116";其中,喷嘴1111"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吸液腔1114"中,以使通过喷嘴1111"进入的冷却液能够直接喷入吸液腔1114"中。喷淋构件11"的上游设置有分流构件16,输液管路10通过分流构件16被分为三个输液支路,这三个输液支路分别与
喷嘴1111"和设置在喷嘴1111"两侧的引射口1112"相连,以便给喷嘴1111"和引射口1112"输送冷却液,喷淋口1113"设置在主体111"的下端口处,即扩散腔1116"远离混合腔1115"的一端。
[0066]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虽然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喷淋冷却系统采用分流构件16实现分流,但这并不是限制性的,冷却液显然还可以直接被引入喷淋构件11"的上方,再自行通过喷嘴1111"和引射口1112"实现分流,并且本实用新型也不对分流构件16的具体类型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只要输液管路10能够通过分流构件16实现分流即可。
[0067]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喷嘴1111"和引射口1112"均设置在主体111"的顶部,两个引射口1112"分别设置在喷嘴1111"的两侧,并且两个引射口1112"的中心轴均与喷嘴1111"的中心轴平行,以便有效避免冷却液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碰撞而损耗能量,进而有效保证冷却液的喷淋速度。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喷淋构件11"包括两个引射口1112",并且两个引射口1112"分别设置在喷嘴1111"的两端,但是,这显然只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引射口1112"的设置数量、设置位置和分布方式,例如,引射口1112"的数量可以是四个,引射口1112"可以设置在吸液腔1114"的侧壁上。这种具体结构的改变均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68]
继续参阅图9,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喷嘴1111"设置为中部收紧两端扩张的通孔结构,这种中部收紧两端扩张的通孔结构能够有效提升冷却液的喷射速度,以使通过喷嘴1111"进入的冷却液的流速大于通过引射口1112"进入的冷却液的流速,从而有效提升引射效果,进而有效提升冷却液的喷淋速度。进一步地,喷嘴1111"、吸液腔1114"、混合腔1115"和扩散腔1116"的中心轴重合,以使喷淋构件11"内的整个冷却液通道呈竖直状;这种设置方式不仅能够更好地利用重力势能进行加速,而且还能够使得冷却液的大体流向不用发生太大改变,从而有效减少能量损失,进而有效保证冷却液能够以较大速度喷出。
[0069]
此外,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吸液腔1114"包括竖直段和收缩段,所述竖直段有利于冷却液的引入,所述收缩段有利于增强引射效果。混合腔1115"中各处的孔径均相同,即为圆柱状空腔,以便通过喷嘴1111"进入的冷却液和通过引射口1112"进入的冷却液能够在混合腔1115"中充分混合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扩散腔1116"呈扩散状,以便提速后的冷却液能够通过扩散腔1116"实现扩散,从而喷射至更大的范围,进而有效提升冷却液的喷淋效果。
[0070]
进一步地,位于四通阀23与冷凝器20之间的一部分冷媒循环管路设置在吸液腔1114"中,以便吸液腔1114"中的冷却液能够与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中的冷媒进行换热。通过这种设置,一方面,经过换热后,吸液腔1114"中的冷却液的温度得以升高,即,冷却液的内部能量发生改变,从而更利于引射现象的产生,以便进一步提升冷却液的喷淋速度,进而更有效地保证冷却液的喷淋范围和喷淋效果;另一方面,经过换热后,吸液腔1114"中的冷却液能够对冷媒进行初步降温后再进入冷凝器20中,以便有效降低冷媒进入冷凝器20时的温度,当冷却液喷淋至冷凝器20的表面时,冷凝器20的表面也就不容易因为温差过大而产生腐蚀现象,并且这种两次降温的冷却方式(即通过吸液腔1114"中的冷却液进行冷却和通过喷淋方式进行冷却这两种方式)还能够有效提升冷却效果,从而大幅提升冷凝器20的冷凝
效率,进而有效保证所述冷媒循环系统的换热效率。
[0071]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吸液腔1114"中设置有多个换热板17;优选地,换热板17由金属制成。每个换热板17均沿径向设置,并且多个换热板17绕吸液腔1114"的中心轴呈放射状排布,即,以放射状排布的方式环绕设置于喷嘴1111"的外部。换热板17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以环绕方式架设于所述多个安装孔中,以便所述冷媒循环管路能够通过换热板17更好地进行换热。需要说明的是,换热板17的设置仅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例如,也可以直接将冷媒循环管路设置在吸液腔1114"中。此外,上述设置方式也仅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调整。优选地,多个换热板17设置在引射口1112"的附近,以便通过引射口1112"进入的冷却液能够尽快与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中的冷媒进行换热,进而更好地保证引射效果。
[0072]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所述冷媒循环管路安放至吸液腔1114"中的方式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作为一种实施例,主体111"可以设置为可拆卸的上下两部分,并且上下两部分主体之间设置密封圈,当上下两部分主体连接到位时,其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通孔结构,这两个通孔结构可以容纳所述冷凝循环管路。在安装主体111"时,先将换热板17与所述冷媒循环管路安装到位,再将换热板17以及架设在换热板17上的冷媒循环管路放至上下两部分主体之间,再将上下两部分主体连接起来,在主体111"安装到位的情况下,换热板17和架设在换热板17上的冷媒循环管路被容纳在吸液腔1114"中,并且所述冷媒循环管路能够通过上述通孔结构与外部相连,以便有效保证所述冷媒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当然,这并不是限制性的,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其安放方式。
[0073]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