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电炉炉压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39812发布日期:2021-02-03 20:27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密闭电炉炉压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炉的控制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密闭电炉炉压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密闭电炉冶炼过程中一般要求炉膛密闭,根据冶炼工艺要求炉内压力要保持稳定的微正压或微负压。由于炉压受给料速度、炉内反应速度、除尘风量等多因素影响,炉压很容易剧烈波动,要实现炉压及时可靠控制就需要对炉压适时准确地测量。
[0003]
当前炉压检测装置采用炉内多点测压的方式,每个测压点经引压管连接到各自的微差压变送器,以实时监测炉压数值,同时每路测压管上设置有高压吹扫气体,可定期或不定期地吹扫引压管道内的灰尘。由于炉膛内温度高,烟气粉尘多,炉渣喷溅,不仅使得引压管内部粘灰,而且炉内测压管口很容易被喷溅的炉渣覆盖,单靠气体吹扫无法疏通;另外由于炉内工况的不稳定,容易引起微差压变送器测量值的宽幅快速跳动,造成测量不准确,无法及时真实地反映炉况压力,影响操作人员对电炉的调节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闭电炉炉压检测装置,以实现密闭电炉连续冶炼状态下炉压的稳定测量。
[0005]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密闭电炉炉压检测装置,包括取压管、引压管、微差压变送器以及旁路高压吹扫气管;其中取压管经引压管连接至微差压变送器上,微差压变送器与plc控制器相连,旁路高压吹扫气管经电磁通断阀对应连接在plc控制器与引压管上;取压管安装在电炉的炉盖上,取压管的顶部可拆卸安装有密封端盖。
[0007]
进一步,引压管由缓冲室分隔成前部引压管与后部引压管两部分,取压管经前部引压管连接至缓冲室,缓冲室通过后部引压管连接至微差压变送器上。
[0008]
进一步,缓冲室主要由外筒、内筒以及盖板组成;外筒的上部为圆形筒体,下部为接在圆形筒体底端的漏斗,盖板对应封堵在外筒的圆形筒体顶部;设置在外筒内的内筒也为圆形筒体,内筒的顶部连接在盖板上,内筒的下部间隔外筒的筒壁一定距离;前部引压管的一端口连接在外筒的圆形筒体上并伸入进内筒与外筒所配合形成的环形腔体内,后部引压管连接在盖板上并与内筒的腔体所连通。
[0009]
进一步,前部引压管连接外筒上部且靠近盖板一侧。
[0010]
进一步,外筒下部的漏斗端口处设有可拆卸的密封端盖。
[0011]
进一步,后部引压管上设有电控三通阀,电控三通阀连接在plc控制器上,电磁通断阀接在后部引压管的电控三通阀上。
[0012]
进一步,取压管由绝缘法兰分成上部管体与下部管体两部分,其中下部管体插装在电炉的炉盖上,上部管体与下部管体之间通过绝缘法兰连接成整体,密封端盖设置在上部管体的顶部。
[0013]
进一步,取压管的下部管体插入炉盖内且其末端朝向炉内延伸至炉盖的下边沿处。
[0014]
进一步,前部引压管的长度短于后部引压管的长度,设置在取压管与微差压变送器之间的缓冲室位于靠近取压管一侧。
[0015]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
在炉盖上设置专门的取压管,当炉内取压管口发生堵塞时,可方便快速疏通清理,在取压管附近设置缓冲室,一方面可缓冲炉压的快速波动,使微差压变送器输出相对稳定的炉压测量值,另一方面可对引压管路里的烟气粉尘进行尘降,缓解引压管路内的粘灰。
[0017]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实用新型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18]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优选的详细描述,其中:
[0019]
图1为该密闭电炉炉压检测装置的示意图;
[0020]
图2为缓冲室的剖面示意图。
[0021]
附图标记:
[0022]
取压管1、前部引压管2、缓冲室3、后部引压管4、电控三通阀5、微差压变送器6、电磁通断阀7、旁路高压吹扫气管8、plc控制器9、炉盖10;
[0023]
取压管中:密封端盖101、上部管体102、绝缘法兰103、下部管体104;
[0024]
缓冲室中:盖板301、外筒302、圆形筒体3021、漏斗3022、内筒303、密封端盖304。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6]
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0027]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
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28]
请参阅图1~图2,为一种密闭电炉炉压检测装置,包括取压管1、引压管、微差压变送器6以及旁路高压吹扫气管8;其中取压管1经引压管连接至微差压变送器6上,微差压变送器6与plc控制器9相连,旁路高压吹扫气管8经电磁通断阀7对应连接在plc控制器9与引压管上;取压管1插装在电炉的炉盖10上,取压管1的顶部可拆卸安装有密封端盖101。通过在电炉的炉盖10上设置专门的取压管1,同时在该取压管1的顶部设置密封端盖101,当位于炉内的取压管1管口部被粘渣堵塞时,可打开取压管1顶部的密封端盖101来进行人工疏通,操作简便且可靠。
[0029]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此处的引压管由缓冲室3分隔成前部引压管2与后部引压管4两段,取压管1经前部引压管2连接至缓冲室3,缓冲室5通过后部引压管4连接至微差压变送器6上。缓冲室3的设置不仅可稳定微差压变送器6的测量值,同时还能改善引压管路内壁的粘灰情况。
[0030]
具体的,参照图1,在电炉的炉盖10上安装取压管1,取压管1依次经前部引压管2、缓冲室3、后部引压管4后连接至微差压变送器6,其中后部引压管4上设有电控三通阀5,电控三通阀5连接在plc控制器9上由plc控制器9控制开启状态,旁路高压吹扫气管8即是通过电控三通阀5接在后部引压管4上的。
[0031]
旁路高压吹扫气管8上设置有电磁通断阀7,plc控制器9可适时采集微差压变送器6的数值,并可根据外部指令控制电控三通阀5以及电磁通断阀7的动作。当进行炉压测量时,旁路高压吹扫气管8上的电磁通断阀7保持关闭状态,电控三通阀5开启方向为后部引压管4与微差压变送器6接通;当进行反吹时,电控三通阀7先转换为后部引压管4与旁路高压吹扫气管8接通,然后电磁通断阀7打开,旁路高压吹扫气管8内的高压气体依序进入后部引压管4、前部引压管2并反吹,反吹结束后,电磁通断阀7先关闭,然后电控三通阀5转换为后部引压管4与微差压变送器6接通,微差压变送器6开始持续测量炉压。
[0032]
该密闭电炉炉压检测装置中,缓冲室3主要由外筒302、内筒303以及盖板301组成;外筒301的上部为圆形筒体3021,下部为接在圆形筒体3021底端的漏斗3022,盖板301对应封堵在外筒的圆形筒体3021的顶部;设置在外筒内的内筒303也为圆形筒体,内筒的顶部连接在盖板301上,内筒的下部间隔外筒的筒壁一定距离,即设置在外筒内且顶端与盖板301密闭连接的内筒将外筒302(与盖板围成的)内腔分隔两层,其中内筒与外筒的上部均与盖板301相连且不相通,内筒的下端与外筒的下部相通。
[0033]
前部引压管2的一端口连接在外筒302的圆形筒体3021上并伸入进内筒与外筒所配合形成的环形腔体a内,后部引压管4连接在盖板301上并与内筒303的腔体所连通。
[0034]
具体的,参照图2,内筒303的顶部焊接在盖板301上,内筒303的底部为敞口并向下(朝着漏斗3022)延伸,内筒303底部与外筒303筒壁留有大的空隙,便于烟气通过。前部引压管2连接在外筒302偏上位置(即位于外筒上部且靠近盖板一侧),且连接开孔高于内筒303的下边沿,后部引压管4连接在的盖板301上,且连接开孔处在内筒303内。
[0035]
炉压测量时,缓冲室3依靠内部腔体空间缓冲和稳定炉内短时间内的压力波动,使微差压变送器6测量的数值不会快速地宽幅跳动,从而稳定炉压输出值。另外,炉内烟气经过前部引压管2进入缓冲室3后,需绕过内筒303再进入后部引压管4,因进入缓冲室3后在缓
冲室3内的流通路径急剧增大,故会加剧粉尘在缓冲室3内尘降,进而缓解后部管路的粘灰情况。
[0036]
外筒下部的漏斗端口作为排灰口,优选的,外筒下部的漏斗端口处设有可拆卸的密封端盖304。可定期人工打开密封端盖304,放出缓冲室3内尘降的灰尘。
[0037]
优选的,缓冲室3安装在靠近取压管1的位置处,即前部引压管2的长度短于后部引压管4的长度,设置在取压管1与微差压变送器6之间的缓冲室3位于靠近取压管1一侧。靠近取压管1设置缓冲室3,一方面可有效缓冲炉压的快速波动,使微差压变送器6输出相对稳定的炉压测量值,另一方面能迅速对引压管路里的烟气粉尘进行尘降,缓解引压管路内的粘灰。
[0038]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取压管1由绝缘法兰103分成上部管体102与下部管体104两部分,其中下部管体104插装在电炉的炉盖10上,上部管体102与下部管体104之间通过绝缘法兰103连接成整体,密封端盖101设置在上部管体102的顶部。
[0039]
取压管1安装在炉盖10上,并从炉盖10插入炉内,取压管1是通过中部的绝缘法兰103连接成整体的,而在绝缘法兰103的连接处,上部管体102与下部管体104的内孔是相连通的,设置绝缘法兰103后,取压管1的上部管体102与下部管体104、炉盖10间是绝缘的。可拆卸的密封端盖101设置在上部管体102顶部,当取压管1的取压管口被喷溅炉渣等堵塞后,可以人工拆掉密封端盖101,快速对取压管1进行疏通。优选的,取压管1的下部管体104插入炉盖10内且其末端朝向炉内延伸至炉盖的下边沿处。
[0040]
需要说明的是:一套电炉炉盖上可设置一套炉压检测装置,也可以是设置多套;当设置多套炉压检测装置时,每个取压点的位置不局限于对称布置,可根据需要进行位置设定。
[0041]
该检测装置的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为:
[0042]
取压管安装在电炉炉盖上,经过前部引压管、缓冲室、后部引压管、电控三通阀连接至微差压变送器,电控三通阀处连接旁路高压吹扫气管,在旁路高压吹扫气管上设置电磁通断阀,plc控制器适时采集微差压变送器数值,并可根据外部指令控制电控三通阀、电磁通断阀的动作。具体为,当为炉压测量状态时,旁路高压吹扫气管上的电磁通断阀是关闭的,电控三通阀开启方向为后部引压管与微差压变送器接通,当为反吹状态时,电控三通阀开启方向先转换为后部引压管与旁路高压吹扫气管接通,然后电磁通断阀打开;反吹结束后,电磁通断阀先关闭,然后电控三通阀开启方向转换为后部引压管与微差压变送器接通。
[0043]
炉内取压管口被粘渣堵塞时,可打开取压管顶部的密封端盖进行人工疏通。靠近取压管处设置缓冲室,一方面缓冲炉压的快速波动,使微差压变送器输出相对稳定的炉压测量值,另一方面对引压管路里的烟气粉尘进行尘降,缓解引压管路内的粘灰。
[0044]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