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17698发布日期:2021-02-27 14:08阅读:83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0002]
相关技术中,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处可对应设有散风组件,以弱化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强度,进而减少冷风直吹用户,实现空调室内机的无风感模式。然而,当空调室内机从无风感模式切换到正常的制冷或制热模式时,由于散风组件的阻挡,造成出风口的送风量较小、噪音较大。
[0003]
以上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旨在解决空调室内机从无风感模式切换到正常的制冷或制热模式时,出风口的送风量较小、噪音较大的技术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
[0006]
壳体,包括面板,所述面板设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出风风道,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所述出风风道的侧壁设有分流口,所述出风风道与所述第二出风口通过所述分流口连通;
[0007]
散风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第二出风口对应设置;以及,
[0008]
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散风组件驱动连接,用以驱动所述散风组件相对所述面板前后移动。
[0009]
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间隔设置。
[0010]
可选地,所述散风组件在前后移动方向上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所述散风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经所述分流口吹出的风先流经所述散风组件后再经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当所述散风组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经所述分流口吹出的风直接从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
[0011]
可选地,所述分流口处安装有阀门,所述壳体内设有阀门驱动件,所述阀门驱动件与所述阀门驱动连接,所述阀门驱动件用以驱动所述阀门打开或关闭所述分流口。
[0012]
可选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安装盒、及安装于所述安装盒的驱动件、传动组件和连接组件,所述安装盒固定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驱动件与所述连接组件通过所述传动组件连接,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散风组件固定连接。
[0013]
可选地,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的齿轮和齿条,所述驱动件与所述齿轮驱动连接,所述齿条与所述连接组件连接,所述齿条沿前后方向延伸。
[0014]
可选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两个连接轴,所述安装盒开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两个条形轴孔,两个所述连接轴与所述条形轴孔穿插配合。
[0015]
可选地,所述齿条设有滑柱,所述安装盒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滑柱与
所述滑槽滑动配合,且所述滑槽位于两个所述条形轴孔之间。
[0016]
可选地,所述齿条还设有导向孔,所述安装盒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向柱,所述导向柱滑动安装于所述导向孔。
[0017]
可选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分别连接于所述散风组件的两端。
[0018]
可选地,所述散风组件开设有多个散风孔,每一所述散风孔处安装有转叶和/或静叶。
[0019]
可选地,所述第二出风口包括多个出风孔,多个所述出风孔与多个所述散风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出风孔处设有出风格栅。
[0020]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0021]
可选地,所述出风风道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出风口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出风口与两个所述出风风道一一对应连通,两个所述出风风道之间形成有用以容置所述散风组件的风腔。
[0022]
可选地,两个所述第一出风口处均设有开关门,所述壳体内还设有与所述开关门驱动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以驱动所述开关门打开或遮挡所述第一出风口。
[0023]
可选地,当所述开关门处于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位置时,所述开关门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有出风间隙。
[0024]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
[0025]
空调室外机;
[0026]
前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连通。
[0027]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散风组件和第一驱动机构。其中,面板设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壳体内形成有出风风道,第一出风口与出风风道连通,出风风道的侧壁设有分流口,出风风道与第二出风口通过分流口连通;散风组件设于壳体内且与第二出风口对应设置;第一驱动机构与散风组件驱动连接,用以驱动散风组件相对面板前后移动。如此,当空调处于关机状态时,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散风组件向前移动以贴合第二出风口,以防止灰尘进入壳体内部;当空调开启无风感模式时,气流通过散风组件后会分散开来再从第二出风口吹出,从而弱化从出风孔吹出的气流强度,进而减少冷风直吹用户,有效提升用户的体感舒适度。当空调切换至正常制冷或制热模式时,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散风组件向后移动,以使散风组件不再遮挡第二出风口,如此,除了第一出风口正常出风之外,第二出风口也能够正常出风,从而有效地增大了空调在正常制冷或制热模式下的送风量,降低了噪音。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有效解决空调室内机从无风感模式切换到正常的制冷或制热模式时,出风口的送风量较小、噪音较大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002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9]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开关门组件处于关闭出风口的状态;
[0030]
图2为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31]
图3为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32]
图4为图3所示空调室内机的沿a-a线的剖面图;
[0033]
图5为图3所示空调室内机的沿b-b线的剖面图;
[0034]
图6为图3所示空调室内机的沿c-c线的剖面图,其中空调室内机处于关机状态;
[0035]
图7为图3所示空调室内机的沿c-c线的剖面图,其中空调室内机处于无风感模式;
[0036]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开关门组件处于打开出风口的状态;
[0037]
图9为图8所示空调室内机的沿d-d线的剖面图;
[0038]
图10为图8所示空调室内机的沿f-f线的剖面图;
[0039]
图11为图8所示空调室内机的沿e-e线的剖面图,其中空调室内机处于正常制冷或制热状态;
[0040]
图12为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中风道结构的示意图;
[0041]
图13为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中散风组件和开关门的结构示意图;
[0042]
图14为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中散风组件和第一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43]
图15为图14所示散风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44]
图16为图14所示第一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45]
图17为图14所示第一驱动机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46]
图18为图16所示第一驱动机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47]
图19为图12所示第二驱动机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48]
附图标号说明:
[0049]
[0050][005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52]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53]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54]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5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19对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进行具体说明。
[0056]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空调室内机可以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落地式空等。下文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为例进行说明,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易于想到当空调室内机为其他类型室内机时的具体结构。
[0057]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
[0058]
壳体100,包括面板110,所述面板110设有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12,所述壳体100内形成有出风风道130,所述第一出风口111与所述出风风道130连通,所述出风风
道130的侧壁设有分流口131,所述出风风道130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12通过所述分流口131连通;
[0059]
散风组件200,设于所述壳体100内且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12对应设置;以及,
[0060]
第一驱动机构300,与所述散风组件200驱动连接,用以驱动所述散风组件200相对所述面板110前后移动。
[0061]
具体而言,如图1至图3、图8至图11所示,所述壳体100还开设有进风口120,进风口120与第一出风口111之间形成风道。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换热器700和风机600,换热器700和风机600均设于所述风道内,且所述换热器700位于进风口120和所述风机600之间。所述风机600用以驱动空气从进风口120进入风道内,流经换热器700进行换热后,从出风口吹出。其中风机600与第一出风口111之间设置有蜗壳和蜗舌,蜗壳和蜗舌围设成所述出风风道130,以使气流集中从出风口流出,以及增大出风风压。另外,面板110还开设有第二出风口112,可以理解,第一出风口111与第二出风口112之间可以直接连通,也可以相互间隔。而散风组件200位于面板110的内侧且对应第二出风口112设置,当空调开启无风感模式时,至少部分气流会流经散风组件200再通过第二出风口112吹出,散风组件200会使气流分散开来并从多个角度吹出,从而弱化从第二出风口112吹出的气流强度,进而减少冷风直吹用户,有效提升用户的体感舒适度。
[0062]
相关技术中,由于散风组件的阻挡,当空调室内机从无风感模式切换到正常的制冷或制热模式时,从出风口吹出的风量往往较小,噪音也较大。
[0063]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第一驱动机构300与散风组件200驱动连接,用以驱动散风组件200相对面板110前后移动。如此,当空调处于关机状态时,第一驱动机构300驱动散风组件200向前移动以贴合第二出风口112,以防止灰尘进入壳体100内部;当空调开启无风感模式时,气流通过散风组件200后会分散开来再从第二出风口112吹出,从而弱化从出风孔吹出的气流强度,进而减少冷风直吹用户,有效提升用户的体感舒适度。当空调切换至正常制冷或制热模式时,第一驱动机构300驱动散风组件200向后移动,以使散风组件200不再遮挡出风口,如此,除了第一出风口111正常出风之外,第二出风口112也能够正常出风,从而有效地增大了空调在正常制冷或制热模式下的送风量,降低了噪音。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有效解决空调室内机从无风感模式切换到正常的制冷或制热模式时,出风口的送风量较小、噪音较大的技术问题。
[0064]
本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11所示,所述第一出风口111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12间隔设置。如此,当空调处于无风感模式时,可以将第一出风口111关闭,只从第二出风口112出风,而由于散风组件200设在第二出风口112的内侧,可以弱化从第二出风口112的气流强度,从而避免冷风直吹用户。可以理解,如果第一出风口111与第二出风口112相互连通,气流可能会无法集中流经散风组件200再从第二出风口112流出,还可能会从第一出风口111与第二出风口112之间的通道吹出,从而降低无风感出风质量,还可能会带来噪音。
[0065]
本实施例中,散风组件200在前后移动方向上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散风组件200处于第一位置时,经分流口131吹出的风先流经散风组件200后再经第二出风口112吹出;当散风组件200处于第二位置时,经分流口131吹出的风直接从第二出风口112吹出。可以理解,当空调开启无风感模式时,第一驱动机构300会驱动散风组件200向前移动直至到达第一位置,此时,由于散风组件200将第二出风112遮挡,从分流口131吹出的气流会先通
过散风组件200后会分散开来再从第二出风口112吹出,从而弱化从出风孔吹出的气流强度,进而减少冷风直吹用户;当空调切换至正常制冷或制热模式时,第一驱动机构300驱动散风组件200向后移动直至到达第二位置,此时,由于散风组件200没有将第二出风112遮挡,经所述分流口131吹出的风就能够直接从所述第二出风口112吹出,从而有效地增大空调在正常制冷或制热模式下的送风量,降低噪音。
[0066]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分流口131处安装有阀门132,所述壳体100内设有阀门驱动件133,阀门驱动件133与阀门132驱动连接,阀门驱动件133用以驱动阀门132打开或关闭分流口131。具体的,分流口131开设于在蜗壳的侧壁上,阀门驱动件133连接于阀门132的端部。可以理解,当空调处于无风感状态时,阀门驱动件133驱动阀门132打开分流口131,以使得出风风道130中的气流从分流口131吹向散风组件200进行散风后再从第二出风口112流出,有效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当空调处于正常制冷或制热状态时,阀门驱动件133驱动阀门132打开分流口131,第一驱动机构300驱动散风组件200向后移动以避让出第二出风口112,出风风道130中的气流从分流口131吹向第二出风口112,如此,除了第一出风口111正常出风之外,第二出风口112也能够正常出风,从而有效地增大了空调在正常制冷或制热模式下的送风面积和送风量,降低了噪音。当然,当空调处于正常制冷或制热状态时,也可以通过阀门驱动件133驱动阀门132关闭分流口131,如此,能够避免气流分流,使得风量能够集中从第一出风口111吹出。当空调处于关机状态时,第一驱动机构300驱动散风组件200向前移动以压贴合第二出风口112,以防止灰尘进入壳体100内部,并且通过阀门驱动件133驱动阀门132关闭分流口131。
[0067]
进一步地,如图16至图18所示,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00包括第一安装盒310、及安装于安装盒的第一驱动件320、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一连接组件,所述第一安装盒310固定安装于所述壳体100内,第一驱动件320与第一连接组件通过传动组件连接,第一连接组件与散风组件200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壳体100内还设有出风框,安装盒固定安装于出风框,而第一驱动件320固定安装于安装盒,第一驱动件320通过第一传动组件驱动第一连接组件相对面板110前后移动,以带动散风组件200前后移动。
[0068]
进一步地,如图18所示,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331和第一齿条332,第一驱动件320与第一齿轮331驱动连接,第一齿条332与第一连接组件连接,第一齿条332沿前后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320为电机,电机通过驱动第一齿轮331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齿条332前后移动,进而带动第一连接组件前后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300为齿轮齿条滑板机构,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300也可以为连杆滑动机构等。
[0069]
其中,如图17和图18所示,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两个连接轴341,安装盒开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两个条形轴孔311,两个连接轴341与条形轴孔311穿插配合。可以理解,连接轴341先通过条形轴孔311穿过安装盒再连接于散风组件200的端部,通过条形轴孔311限制连接轴341的移动方向,以限制散风组件200的移动方向。而连接轴341设有两个,以增大第一驱动机构300与散风组件200之间的连接强度,并有利于保持散风组件200移动过程中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0070]
另外,所述第一齿条332设有第一滑柱3321,安装盒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312,第一滑柱3321与第一滑槽312滑动配合,且第一滑槽312位于两个条形轴孔311之间。
可以理解,通过第一滑柱3321与第一滑槽312的相互配合,能够进一步引导第一齿条332前后移动,并且能够有效减少第一齿条332与第一安装盒310之间的摩擦,有利于第一齿条332在第一安装盒310中顺畅滑动。
[0071]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齿条332还设有导向孔3322,安装盒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向柱313,导向柱313滑动安装于导向孔3322。具体的,导向柱313的端部设有滑轮,导向孔3322设由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轨,滑轮滑动安装于导轨。可以理解,通过滑轮与导轨的滑动配合,能够进一步对第一齿条332的移动进行导向,使得第一齿条332能够在安装盒内顺畅滑动,保证第一齿轮331与第一齿条332啮合的稳定性,从而提升第一驱动机构300运行的稳定性。
[0072]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00设有两个,两个第一驱动机构300分别连接于散风组件200的两端。可以理解,由于散风组件200较长,本实施例技术方案通过增加第一驱动机构300的数量,以保证有足够的驱动力能够驱动散风组件200前后移动,并且在散风组件200的两端均设置第一驱动机构300,能够有效提升散风组件200在前后移动过程中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仅在散风组件200的其中一端设置第一驱动机构300。
[0073]
其中,如图14和15所示,所述散风组件200开设有多个散风孔,每一散风孔处安装有转叶210和/或静叶220。可以理解,散风孔处安装有转叶210,当气流通过出风孔时,转叶210会将气流打散,以使气流分散开来并从多个角度吹出,从而弱化从出风孔吹出的气流强度,进而减少冷风直吹用户,有效提升用户的体感舒适度。本实施例中,散风孔处还设有静叶220,静叶220与散风组件200的壳体100固定连接,且静叶220与转叶210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静叶220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并且在出风方向上,静叶220位于转叶210的上游。可以理解,当气流通过静叶220时,会被第一次打散,当气流流经转叶210时,又会被进一步打散,如此,由于气流经过多次打散后能够分散开来,并通过多个角度吹出,从而进一步弱化出风的气流强度,避免冷风直吹用户,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体感舒适度。应该说明的是,散风组件200上还设有转叶210驱动机构,以驱动转叶210旋转。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散风组件200还设有多个气流孔可以理解,通过在散风组件200贯设气流孔,同样能够弱化从散风组件200吹出的气流强度,进而减少冷风直吹用户。
[0074]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二出风口112包括多个出风孔,多个出风孔与多个散风孔一一对应设置,出风孔处设有出风格栅1121。本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口112由多个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出风孔组成。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口112可以为一个完整的出风口。本实施例技术方案有利于避免由于第二出风口112开口过大而造成面板110强度过低。另外,通过在每个出风孔处安装出风格栅1121,有利于防止杂物或老鼠进入壳体100内部。
[0075]
本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空调室内机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所述出风风道130设有两个,第一出风口111设有两个,两个第一出风口111分别位于第二出风口112的两侧,两个第一出风口111与两个出风风道130一一对应连通,每一所述出风风道130均设有一个贯流风机600,两个出风风道130之间形成有用以容置散风组件200的风腔。如此,当空调处于正常制冷或制热模式时,左右两个出风风道130通过第一出风口111出风的同时,中间风腔也可以通过第二出风口112出风,有效地增大了空调正常制冷制热工况
下的出风面积,提升了风量,降低了噪音和功率。
[0076]
进一步地,两个第一出风口111处均设有开关门400,壳体100内还设有与开关门400驱动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500,第二驱动机构500用以驱动开关门400打开或遮挡第一出风口111。可以理解,当空调处于关闭状态时,通过第二驱动机构500驱动开关门400关闭出风口,以保护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当空调处于正常制冷或制热状态时,通过阀门驱动件133驱动开关门400完全打开出风口,以使气流通过出风口流出。而当空调开启无风感模式时,通过阀门驱动件133驱动开关门400打开出风口,并通过第一驱动机构300将散风组件200通过出风口推出,以对气流进行截流,利用散风组件200降低送风距离和风流流量,以形成无风感出风,避免直吹用户。
[0077]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7所示,当所述开关门400处于关闭第一出风口111的位置时,开关门400与壳体100之间形成有出风间隙。可以理解,当空调切换至无风感模式时,第一驱动机构300驱动散风组件200推出贴合在面板110的内侧,阀门132继续打开,开关门400部分遮挡第一出风口111,开关门400与壳体100之间留有出风缝隙。如此,无风感模式下,空调室内机内的气流可以分成左右和中间三个出风通道吹出,有效地将出风气流发散和增大了无风感的吹风角度,提升了无风感的风量和送风范围。
[0078]
进一步地,如图12和图19所示,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00包括第二安装盒510、及安装于第二安装盒510的第二驱动件520、第二传动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第二安装盒510固定安装于壳体100内,第二驱动件520与第二连接组件通过第二传动组件连接,第二连接组件与开关门40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二齿轮531和第二齿条532,第二驱动件520与第二齿轮531驱动连接,第二齿条532与第二连接组件连接,且第二齿条532呈弧形设置。
[0079]
其中,如图19所示,第二齿条532沿其延伸方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二滑柱5321,第二安装盒510设有呈弧形设置的第二滑槽511,第二滑柱5321与第二滑槽511滑动配合。而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多个连接柱541,第二安装盒510开设有呈弧形设置的连接柱孔512,多个连接柱541连接柱孔512穿插配合。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还包括连接板542和转动臂542,连接板542与连接柱541固定连接,转动臂542与连接板542固定连接,转动臂542与开关门400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第二驱动件520为电机,第二驱动件520驱动第二齿轮531转动,并带动第二齿条532沿弧形轨迹移动,从而带动转动臂542转动,进而带动开关门400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500设有两个,两个第二驱动机构500与两个开关门400一一对应驱动连接。本实施例技术方案通过两个第二驱动机构500驱动两个开关门400朝向空调室内机的两侧且相互背离运动,从而将两个第一出风口111打开。
[008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和前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连接。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该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08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