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余热回收换热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30742发布日期:2021-10-24 05:50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余热回收换热机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余热回收换热机组。


背景技术:

2.换热机组是一种常用的换热设备,现有技术中换热机组都是由换热器、控制模块和余热回收模块等一些部件组成,这些部件都是零散的进行安装放置,然后在通过管道将这些部件相连通,这样安装施工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并且占地面积大,对于后期的维修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布局合理的余热回收换热机组。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余热回收换热机组,包括换热器及余热回收模块;所述罐体和余热回收模块均集成于一底座上。通过底座的设置,使得换热器和余热回收模块均集成在该底座上,集成模块化的设计使得结构更加紧凑,自动化程度高,整体的的布局更加的合理,占地面积更小。
5.其次当设备在安装或设备发生故障时,分散的安装则会耗时耗力,占地空间不仅大,还会使得工人在进行对设备进行安装时较为复杂化,集成化的设计可以对设备进行整体的安装,使得对设备安装施工时更加的方便,同时在对设备进行维修时,省去大量的时间,直接对集成化的设置进行合理的维修,同时减少人工成本的摄入。
6.所述罐体上端设有内循环进口;所述余热回收模块上设有与内循环进口相连的第一内循环部件。通过第一内循环部件的设置,对水能进行充分的循环,水在进行循环的作用下,使得水加热效果更加的高效,加热后的水可以从第一内循环部件进行送出,第一循环部件的设置,减小了换热器内部换热效率,使得换热效率更加的高效。
7.所述罐体下端设有内循环出口;所述余热回收模块上设有与内循环出口相连的第二内循环部件。通过第二内循环部件的设置,当换热器底部的水具有冷水时,第二循环部件对冷水进行抽取换热,抽取一部分的水换热,减少了换热器内部换热的效率,使得水从分之路进行换热,整个设备能够将热水换热的更加均匀,同时提高了换热的效率。
8.所述第一内循环部件包括内循环管及设于第一内循环管上的第一球阀。通过管采用流第一球阀的设置,保证了水路流向的稳定性,使得设备稳固的运行,其次又通过第一球阀设于第一内循环管上,使得结构紧凑,空间运用的合理性,整体的的布局更加的合理,占地面积更小。
9.所述第二内循环部件包括第一通管、设于第一通管一侧的第二通管、用于连接第一通管和第二通管的内循环泵、设于内循环泵左右两侧的波纹管及设于第一通管和第二通管上的第二球阀。通过内循环泵组的作用,可以使得整个设备耗电少,不漏水,磁力传动没有动密封件,消除了漏水问题,同时可以将水循环起来,对水的加热效果更佳,当循环水中若含有微小杂物时,并不会影响循环泵的整体工作,保证了工作运行的稳定性,设置波纹
管,可以对设备在发生震动时,可以起到减震的作用,保护设备稳定的运行,且波纹管管壁较薄,灵敏度较高,设备运行的更加稳固,其次这样的设置,使得整体的系统布局结构紧凑,紧凑的设计也最大限度的发挥换热效率,操作更轻松,同时也便于后期的维修带来的便捷性。
10.所述余热回收模块上设有热媒部件,所述热媒部件包括热媒组件和热媒管、设于热媒组件上的热媒进口、设于热媒管上的热媒出口、均设于热媒组件和热媒管上的第三球阀。通过第三球阀的设置,保证了热媒管和热媒组件管路独自运行的稳定性,其次又通过热媒管和热媒组件的作用,使得整体的系统布局结构紧凑,紧凑的设计也最大限度的发挥换热效率,操作更轻松,同时也便于后期的维修带来的便捷性。
11.所述热媒组件包括热媒通管、设于热媒通管上的第一连接口、设于热媒通管一侧的热媒弯管、设于热媒弯管上的第二连接口、用于连接热媒通管和热媒弯管的第一温控阀、用于连通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的弯管。通过设置热媒通管、热媒弯管和弯管,使得热媒在管道内进行流动时,可以选择性的模式切换,热媒可以从各个管里流出,或者多个管里流出,保证了热媒流动运行的稳定性,其次当一管道发生故障时,可以从另一管道流出,不影响整个热媒的工作,同时也方便了对故障的循环部件进行维修,其次又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整体的系统布局结构紧凑,紧凑的设计也最大限度的发挥换热效率,操作更轻松,同时也便于后期的维修带来的便捷性。
12.所述罐体底部设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用于连接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太阳能热媒部件,所述太阳能热媒部件包括设于第一接口上的第一连接管、设于第二接口上的第二连接管、设于第一连接管上的连接弯管、设于连接弯折管上的第二温控阀;所述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连接弯折管上均设有第四球阀。通过设置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使得太阳能热媒部件可以同时从两个连接管内进行进入,当一个连接管受损时,也不影响其他管道的运行,便于对受损的连接管进行维系,第二温控阀的设置来达到控制设备出口温度,同时可以解决水的平衡问题,保证了温控阀的稳定运行,其次又通过弯折管的设置,将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进行相连,使得配合程度更加的高效,同时也使得结构更加的紧凑,空间运用的合理化,也便于对后期的维修带来的便捷性。
13.所述罐体底部连有一管道,该管道与罐体相连通。通过管道的设置,使得设备进行的稳定性,该管道设置在罐体底部,使得空间运用的合理化,减少占用空间。
1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底座的设置,可以使得换热器和余热回收模块均集成于底座上部,采用系统集成的设计,结构紧凑,自动化程度高,占地面积小,使用起来便于维护,可以进行合理的布局。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前视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上视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如图1

6所示,一种余热回收换热机组,包括至少一换热器1、及至少一余热回收模块3;所述至少一换热器1和至少一余热回收模块3均集成于一底座4 上,与本实施例中该换热器和余热回收模块均设置为1个,通过采用底座4的设置,将换热器1和余热回收模块3均集成该底座4上,系统集成的设置,使得结构更加紧凑,自动化程度高,整体的的布局更加的合理,占地面积更小,其次当设备在安装或设备发生故障时,分散的安装则会耗时耗力,占地空间不仅大,还会使得工人在进行对设备进行安装时较为复杂化,集成化的设计可以对设备进行整体的安装,使得对设备安装施工时更加的方便,同时在对设备进行维修时,省去大量的时间,直接对集成化的设置进行合理的维修,同时减少人工成本的摄入。
22.具体的,所述换热器1上端设有内循环进口10;所述余热回收模块3上设有与内循环进口10相连的第一内循环部件5;所述第一内循环部件5包括内循环管50及第一球阀52;所述内循环管50一端与换热器1顶部固连,另一端与余热回收模块3固连,该内循环管50有金属管材质弯至而成,通过采用金属管,金属管具有极好的耐磨、耐高温、抗腐蚀性,极易清理,使用寿命延长,会不会散发异味更加的环保,该内循环管50两端通过法兰连接换热器1和余热回收模块3,通过法兰形式的连接,可以使得内循环管与换热器1和余热回收模块3 连接的更为牢固,同时当内循环管50发生损坏时,法兰连接可以进行拆卸,对内循环管50进行及时的更换,则不需更换整根管道,节省成本投入;所述第一球阀52分别设于内循环管50上,第一球阀52通过法兰连接在内循环管50上,通过采用法兰连接,当第一球阀52发生故障时,只需将法兰进行拆卸,进行单独的更换即可,不需整个管道进行更换,同时在装配时,也更为的便捷。
23.具体的,所述换热器1下端设有内循环出口11;所述余热回收模块3上设有与内循环出口11相连的第二内循环部件6;所述第二内循环部件6包括第一通管60、第二通管61、内循环泵62、波纹管63及第二球阀64;所述第一通管 60通过法兰固连于余热回收模块3上,该第一通管60为金属管;所述第二通管 61设于第一通管60前部,该第二通管61由金属管弯至而成的一弯管86;所述内循环泵62用于固连第一通管60和第二通管61,通过采用内循环泵62的设置使得水的热效率比较高,比较省时省力,且内循环泵62噪音小,耗电少可以节约电资源,空气污染较少;所述波纹管63数量为2个,一端分别设于内循环泵 62的左右两侧,另一端分别于第一通管60和第二通管61固连,通过设置波纹管63,可以对设备在发生震动时,可以起到减震的作用,保护设备稳定的运行,且波纹管63管壁较薄,灵敏度较高;所述第二球阀64均设于第一通管60和第二通管61上,该第二球阀64通过法兰连接在第一通管60和第二通管61上。
24.具体的,所述余热回收模块3上设有热媒部件7,所述热媒部件7包括热媒组件8、热媒管70、热媒进口80及热媒出口71;所述热媒组件8固连于余热回收模块3上,并与第一内循环部件5横向齐平,该热媒组件8通过法兰连接在余热回收模块3上;所述热媒管70设于余热回收模块3上的下端,并与第二内循环部件6横向齐平,该热媒管70通过法兰连接在余热回收模块3上,该热媒管70上设有一竖管,该竖管与热媒组件8相固连;所述热媒进口80设于热媒组件8上;所述热媒出口71设于热媒管70上;所述热媒组件8,竖管和热媒管 70上均设有第三球阀701。
25.具体的,所述热媒组件8包括热媒通管81、第一连接口82、热媒弯管83、第二连接口
84、第一温控阀85及弯管86;所述热媒通管81通过法兰固连于余热回收模块3上,该热媒通管81为金属管;所述第一连接口82设于热媒通管 81的内侧;所述热媒弯管83设于热媒通管81前侧,该热媒弯管83有金属管弯至而成一弯管86;所述第二连接口84设于热媒弯管83的内侧;所述第一温控阀85用于连接热媒通管81和热媒弯管83,通过采用第一温控阀85的设置,来达到控制设备出口温度,同时可以解决水的平衡问题,保证了温控阀的稳定运行;所述弯管86用于连接第一连接口82和第二连接口84,该弯管86有金属管弯至而成,通过采用弯管86的设置,水可以从热媒通管81和分管分次流出,当其中一个管道受损时,水可以从另一支管道继续流入,保证了工作运行的稳定性,同时便于对损坏的管道便于维修,其次弯管86的设置,可以使得水可以选择性的流入,保证了水的流速稳定性。
26.具体的,所述换热器1底部设有第一接口101和第二接口102,用于连接第一接口101和第二接口102的太阳能热媒部件9,所述太阳能热媒部件9包括第一连接管90、第二连接管91、弯折管92及第二温控阀93;所述第一连接管90 通过法兰连接在第一接口101处,该第一连接管90有金属管弯至而成;所述第二连接管91通过法兰连接在第二接口102处;所述弯折管92设于第一连接管 90上,该弯折管92由金属管弯至而成;所述第二温控阀93一端与弯折管92固连,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管91的顶部固连;所述第一连接管90,第二连接管91 和弯折管92上均设有第四球阀94,该第四球阀94通过法兰连接在第一连接管 90,第二连接管91和弯折管92上,通过采用第四球阀94,保证了各个管道内的独自进行的稳定性,互不干扰,工作运行的稳定性;所述换热器1底部连有一冷水管道111,该冷水管道111与换热器1底部相连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