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双向控制出风量的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86903发布日期:2021-02-05 19:48阅读:64来源:国知局
可双向控制出风量的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化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可双向控制出风量的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大部分空气净化器,体积大小有限,同时壳体内的设置空间也有限,整体进风量以及净化量都十分有限;安装设置于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环境和供求对象,对空气净化器净化量的需求不同。因此,对空气净化器的空气净化量进行调节和控制十分有必要。另外,现有技术的空气净化器中,只能对出风量进行简单的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可双向控制出风量的空气净化器,同时实现对进风角度及进风量的调节,使得室内空间空气能处于一种动态的旋转状态,具有更好的净化效果。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5]
可双向控制出风量的空气净化器,包括:
[0006]
外壳体,周侧边的下端部开设有进风口、且每一所述周侧边的下端部均开设有滑槽;
[0007]
挡风板机构,设于所述外壳体内、可沿所述滑槽上下滑动;
[0008]
过滤器主体机构,设于所述外壳体内、且设于所述挡风板机构上方;
[0009]
风向调节挡板机构,设于所述外壳体内、通过升降机构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
[0010]
所述风向调节挡板机构包括:固设于所述外壳体内、与所述升降机构抵接的活动出风平台,及装设于所述活动出风平台的出风口处、用于调节出风角度及出风量的叶片调节结构。
[0011]
优选地,每一所述叶片调节结构包括:一一对应所述出风口装设的风向叶片模组及挡风叶片模组,连接所述风向叶片模组及所述挡风叶片模组的连杆模组,及与所述连杆模组连接的驱动模组。
[0012]
优选地,每一所述连杆模组包括:风向连杆,及与所述风向连杆相对设置的挡风连杆;所述风向叶片模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风向连杆固接、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挡风连杆可活动连接,所述挡风叶片模组一端通过第三连接结构与所述挡风连杆固接、另一端与通过所述第四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可活动连接。
[0013]
优选地,所述风向叶片模组包括多片风向叶片,所述风向叶片间隔均匀地设置在所述挡风连杆和所述风向连杆之间。
[0014]
优选地,所述挡风叶片模组包括多片挡风叶片,所述挡风叶片与所述风向叶片一一对应、且间隔均匀地设置在所述挡风连杆和所述风向连杆之间。
[0015]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一侧边与所述风向叶片的一端固接的第一连接
板,可转动地凸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外侧面、且卡接于所述活动出风平台内侧壁的第一卡合柱,及凸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外侧面、与所述风向连杆卡接的第二卡合柱。
[0016]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一侧边与所述风向叶片另一端固接的第二连接板,可转动地凸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外侧面、且卡接于所述活动出风平台内侧壁的第三卡合柱。
[0017]
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包括:一侧边与所述挡风叶片一端固接的第三连接片,及凸设于所述第三连接片一面、且与所述挡风连杆卡接的第四卡合柱;所述第四连接结构包括:一侧边与所述挡风叶片另一端固接的第四连接板,及与所述第四连接板呈l型连接、且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可活动连接的第四连接柱。
[0018]
优选地,每一所述驱动模组均包括:固设于所述连杆模组上的偏心转轴,及与所述偏心转轴连接的步进电机。
[0019]
优选地,所述挡风板机构包括: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滑槽上的挡风板,及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与所述挡风板连接的进风步进电机。
[002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双向控制出风量的空气净化器,在所述外壳体的下端部开设所述进风口及所述挡风机构,所述挡风机构通过上下滑动调节本产品的进风面积,实现了本产品进风可调的目的。在所述外壳体内设置所述风向调节挡板机构,将所述风向调节挡板机构设置为包括: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外壳体内的活动出风平台,对应所述活动出风平台出风口装设、用于调节出风角度及出风量的叶片调节结构,使得本产品能同时实现出风量及出风角度的调节,使得室内空间空气能处于一种动态的旋转状态,具有更好的净化效果。
附图说明
[0021]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可双向控制出风量的空气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可双向控制出风量的空气净化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3]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叶片调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4为图1一剖视图。
[0025]
图5为本实用新型外壳体与挡风板机构组装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6]
附图标号说明:
[0027]
1-外壳体、11-进风口、12-滑槽、a1-安装门、a2-外门、a3-内门、2-挡风板机构、21-挡风板、22-进风步进电机、3-过滤器主体机构、31-初效滤芯室结构、b1-初效过滤芯室、b2-第一滤芯、32-离心风机结构、c1-风机进风导向盖、c2-离心风机、33-双层过滤结构、d1-风道室、d2-第二滤芯、d3-第三滤芯、4-升降机构、41-升降驱动电机、e1-步进电机、e2-升降丝杆、42-支撑杆、5-风向调节挡板机构、51-活动出风平台、52-叶片调节结构、g1-风向叶片、521-风向叶片模组、h1-挡风叶片、522-挡风叶片模组、523-连杆模组、f1-风向连杆、f2-挡风连杆、a-第一连接结构、a1-第一连接板、a2第一卡合柱、a3-第二卡合柱、b-第二连接结构、b1-第二连接板、b2-第三卡合柱、c-第三连接结构、c1-第三连接片、c2-第四卡合柱、d-第四连接结构、d1-第四连接板、d2-第四连接柱、524-驱动模组、s1-偏心转轴、s2-步进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0029]
请参考图1至图5,本实施例的可双向控制出风量的空气净化器,包括:外壳体1、挡风板机构2、过滤器主体机构3、升降机构4及风向调节挡板机构5,其中,所述挡风板机构2设于所述外壳体1内、且设于所述外壳体1下端,所述过滤器主体机构3设于所述外壳体1内、且设于所述挡风板机构2上方,所述升降机构4设于所述外壳体1与所述风向调节挡板机构5之间、且一端与所述风向调节挡板机构5抵接,所述风向调节挡板机构5设于所述外壳体1内、且可通过所述升降机构4活动延伸出所述外壳体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外壳体1上方内。
[003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体1的下端部均开设有进风口11、且为每一所述周侧边的下端部均开设有滑槽12的中空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1的一侧面上开设有安装门a1,及盖设在所述安装门上的外门a2及内门a3。具体地,每一所述进风口11均呈拱桥型,当然,所述进风口11并不局限于所述拱桥型,还可设置为方型或其他结构。
[0031]
为了实现进风面积调节控制,在所述外壳体1内、且在所述滑槽12上设置有所述挡风板机构2。具体地,所述挡风板机构2包括: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滑槽12上的挡风板21,及设置在所述外壳体1内、与所述挡风板12连接的进风步进电机22。更具体地,所述挡风板21与所述进风口11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挡风板21沿所述外壳体1上下滑动,滑动过程中会调节对所述进风口11的遮挡面积,进而达到了对进风面积的调节功能。
[003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器主体机构3设于所述外壳体1内、且设于所述挡风板机构2上方。具体地,所述过滤器主体机构3包括:由下往上设于所述外壳体1内、且设置于所述挡风板机构2上方的初效滤芯室结构31、离心风机结构32、双层过滤结构33。更具体地,所述初效滤芯室结构31包括:固设于所述外壳体1内的初效过滤芯室b1,装设于所述初效过滤芯室b1内的第一滤芯b2;所述离心风机结构32包括:盖设于所述初效过滤芯室b1上的风机进风导向盖c1,及装设于所述风机进风导向盖c1内的离心风机c2;所述双层过滤结构33包括:装设于所述外壳体1内、且设置于所述离心风机结构32上方的风道室d1,设置于所述风道室d1内的第二滤芯d2,及设置于所述风道室d1内、且盖设于所述第二滤芯d2上的第三滤芯d3。
[0033]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机构4包括:呈对角设置的一对升降驱动电机41及一对支撑杆42,所述升降机构4设置于所述外壳体1和所述风向调节挡板机构5之间;每一所述升降驱动电机41均包括:步进电机e1,及设置在所述步进电机e1上、与风向调节挡板机构5抵接的升降丝杆e2。具体地,所述升降机构4驱动所述风向调节挡板机构5上下滑动,使得所述风向调节挡板机构5可达到智能升起与收纳的功能,使得本产品具有更好的防尘效果。
[0034]
为了实现出风调节,在所述外壳体1内设置可通过所述升降机构4带动上升至所述外壳体1上方的风向调节挡板机构5。具体地,所述风向调节挡板机构5包括:固设于所述外壳体1上端的活动出风平台51,对应所述活动出风平台51的出风口装设、且延伸至所述外壳体1内、可调节出风角度及出风量的叶片调节结构52,所述升降机构4设置于所述外壳体1与所述活动出风平台51之间,所述升降丝杆e2一端与所述活动出风平台51抵接,所述升降机构4带动所述风向调节挡板机构5上升及收纳。更具体地,每一所述叶片调节结构52包括:一一对应所述活动出风平台51出风口装设的风向叶片模组521及风向叶片模组522挡风叶片
模组522,连接所述风向叶片模组521及所述风向叶片模组522挡风叶片模组522的连杆模组523,及与所述连杆模组523连接的驱动模组524。其中,每一所述连杆模组523包括:风向连杆f1,及与所述风向连杆f1相对设置的挡风连杆f2;所述风向叶片模组521一端通过第一连接结构a与所述风向连杆f1固接、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结构b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挡风连杆f2可活动连接,所述风向叶片模组522挡风叶片模组522一端通过第三连接结构c与所述挡风连杆f2固接、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风向连杆另一端通过第四连接结构d与所述风向连杆f1可活动连接。所述风向叶片模组521包括多片风向叶片g1,每一所述风向叶片g1间隔均匀得设置在所述挡风连杆f2和所述风向连杆f1之间,所述风向叶片模组522挡风叶片模组522包括多片挡风叶片h1,所述挡风叶片h1与所述风向叶片g1一一对应地间隔均匀地设置在所述挡风连杆f2和所述风向连杆f1之间。所述第一连接结构a包括:一侧边与所述风向叶片g1的一端固接的第一连接板a1,可转动地凸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a1外侧面、且卡接于所述活动出风平台51内侧壁的第一卡合柱a2,及凸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a1所述外侧面、与所述风向连杆f1卡接的第二卡合柱a3,所述第二连接结构b包括:一侧边与所述风向叶片g1另一端固接的第二连接板b1,可转动地凸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b1外侧面、且卡接于所述活动出风平台51内侧壁的第三卡合柱b2,具体地,所述第二连接板b1的内侧面凸设有与所述挡风连杆f1估计的固定柱,所述第三连接结构c包括:一侧边与所述挡风叶片f1一端固接的第三连接片c1,及凸设于所述第三连接片c1一面、且与所述挡风连杆f1卡接的第四卡合柱c2;所述第四连接结构d包括:一侧边与所述挡风叶片g1另一端固接的第四连接板d1,及与所述第四连接板d1呈l型连接、且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a可活动连接的第四连接柱d2。具体地,所述第三连接片c1与所述第二连接板b1之间设置有间距,所述第四卡合柱c2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片c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b1之间。每一所述驱动模组524均包括:固设于所述连杆模组523上的偏心转轴s1,及与所述偏心转轴s1连接的步进电机s2,具体地,所述偏心转轴s1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风向连杆f1和所述挡风连杆f2的下端,所述步进电机s2设置在所述偏心转轴s1上。进一步地,通过在每一所述出风口上对应设置所述风向调节挡板机构5,每一所述风向调节挡板机构5均独立控制,使得每一个出风方向都可以独立或者同时控制、达到改变风速和风量的目的。更进一步地,每一所述风向连杆f1下端固设一所述驱动模组524,每一所述挡风连杆f2的下端固设一所述驱动模组524,一驱动模组424通过对应的所述风向连杆f1驱动对应的所述挡风叶片h1转动,进而实现对出风量的控制,以及通过设置于所述挡风连杆f2对应的每一所述风向叶片g1转动,进而实现对出风角度的控制,可单一调节,也可同时调节改变所述挡风叶片h1和所述风向叶片g1之间的夹角,进而控制出风量及出风角度。
[0035]
本实用新型的可双向控制出风量的空气净化器,通过在所述外壳体1底端设置可调节进风面积的所述挡风板机构2,不断动态改变进风面积、出风方向和出风量,动态智能的改变每一个方向的风速和风量,让室内空气处于一个涡流搅动的加速度启动状态,最后涡流形成处于一种稳定状态,这个时候整个室内空间空气会处于一种动态的旋转状态,类似龙卷风或者河流漩涡一样,让人感觉是处于一种动态飘然的空气之中,有微风吹来的自然风感觉,另外,由于涡流空气旋转是围绕净化器旋转,可以增加空气通过净化器滤芯的速度和效率,提高cadr值,达到一个更好的效能。
[0036]
综上,本实用新型具有同时实现对进风角度及进风量的调节,使得室内空间空气
能处于一种动态的旋转状态的特点,具有更好的净化效果。
[0037]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