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叶冷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43176发布日期:2021-06-04 22:11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无叶冷风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叶冷风扇。


背景技术:

2.传统家用风扇通常包括一组安装成围绕轴线旋转的叶片或翼片,以及用来旋转叶片来产生气流的驱动装置。气流的运动和循环形成“风冷”效果,当热量通过对流和蒸发而耗散时,使用者感受到冷却效果。
3.这种布置的缺陷在于,为了扰动周围空气而形成更大范围的气流,往往需要设置尺寸更大的旋转叶片,占用较多的工作空间;同时,仅依靠对流和蒸发耗散热量的方式,并非直接给予使用者温度更低的气流,这特别是在环境湿度较低的情况下,不能获得满意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叶冷风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家用风扇使用效果不佳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无叶冷风扇,包括:
7.风扇体部,包括进气口;
8.水冷组件,与所述进气口配合设置,所述水冷组件对经由所述进气口进入风扇体部内的空气进行冷却;
9.风轮组件,容纳在所述风扇体部内且被布置为产生空气流;
10.出风口组件,安装在所述风扇体部上,所述出风口组件被布置为从风扇体部接收空气流并引导射出至设定方向。
11.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口环绕地设置在所述风扇体部上;优选地,所述进气口包括形成在风扇体部上的孔阵列;优选地,所述风扇体部的截面呈矩形,所述进气口设置在风扇体部的四周侧壁上。
12.通过进气口四周环绕进气的方式,可以提供更大的进气量。
13.一实施例中,所述水冷组件包括彼此围绕形成方管状冷却腔的四张湿帘纸,经由所述进气口进入风扇体部内的空气穿过所述湿帘纸到达所述冷却腔,所述风轮组件通过驱动所述冷却腔内的空气以产生空气流;优选地,所述水冷组件还包括水箱、水泵、以及与所述湿帘纸配合的上接水盘和下接水盘,所述水泵用于将水箱内的水提升至所述上接水盘,所述上接水盘被配置为将水输运至所述湿帘纸,所述下接水盘被配置为将经湿帘纸回收的水输运至所述水箱。
14.四张湿帘纸的环绕布局的设置方式,可以为进气口进入的空气提供及时高效的冷却效果,如此使得最终从出风口组件射出的空气流具有相对使用环境更低的初始温度,带来更为直接的冷风效果。
15.一实施例中,所述风轮组件包括斜流风轮。
16.斜流风轮兼具离心风轮和轴流风轮的优点,可以在风量、风压和风速三个方面都提供较高的水平。
17.一实施例中,所述风轮组件还包括可彼此配合的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所述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配合形成容置所述斜流风轮的风轮腔,所述第一蜗壳上设置有供水冷组件冷却后的空气流入的第一蜗壳开口,所述第二蜗壳上设置有供所述斜流风轮产生的空气流流出的第二蜗壳开口。
18.一实施例中,所述风轮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二蜗壳配合形成导流腔的第三蜗壳,所述第三蜗壳上设置有供空气流流出的第三蜗壳开口,所述导流腔内设置有导流罩,所述导流罩用于将经所述第二蜗壳开口流入所述导流腔内的空气流引导至所述第三蜗壳开口。
19.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蜗壳上相对称地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三蜗壳开口,所述导流罩在自第二蜗壳向第三蜗壳延伸的方向上具有逐渐减小的截面面积,且所述导流罩上形成有可与所述第三蜗壳内壁配合的导流鳍,所述导流鳍将所述导流腔分隔成与所述两个第三蜗壳开口对应的两部分。
20.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组件包括与所述两个第三蜗壳开口对应的两个进风口、以及供空气流射出的出风口,其中,所述第二蜗壳开口面积≤第三蜗壳开口面积之和=进风口面积之和≤出风口面积。这样,可以保证从出风口组件射出的空气流的高风压和高风量。
21.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蜗壳开口成环状,在所述第二蜗壳开口内沿径向间隔布置有多个第一导流片,所述第一导流片远离所述第一蜗壳的延伸方向与流经所述第二蜗壳开口的空气流的方向大致相同。
22.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罩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多个第一导流片分别对应的多个第二导流片,所述第二导流片平行于所述导流罩的中轴线。
23.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三蜗壳开口对应的进风口,所述第三蜗壳还包括配合所述第三蜗壳开口设置的导流部,所述导流部具有大致沿第三蜗壳开口方向逐渐向所述进风口方向变化的外轮廓,以将经由所述第三蜗壳开口流出的至少部分空气流导引至所述进风口。
24.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在远离所述第三蜗壳开口的方向具有大致逐渐增大的截面面积,且在与所述第三蜗壳中心轴垂直的平面上,所述导流部投影的部分外缘位于所述第三蜗壳开口的投影内。这样的设置使得自第三蜗壳开口流出的空气流中的至少部分可以不被导流部干扰地直接进入到出风口组件的进风口,增加出风口组件的出风量。
25.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组件包括出风口、进风口、将空气流从所述进风口输送到出风口的内部通道;其中,在与所述出风口组件空气流射出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上,所述出风口大致呈u型。
26.一实施例中,所述内部通道包括:
27.第一通道部,与所述进风口对应以接收进风口进入的空气流;
28.第二通道部,其末端限定所述出风口;
29.弯折通道部,连接所述第一通道部和第二通道部;其中,
30.在与所述出风口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上,所述第一通道部与第二通道部大致
平行,且空气流在所述第一通道部和第二通道部中具有相反的流向。
31.一实施例中,在与所述出风口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上,所述第一通道部的宽度>第二通道部的宽度≥三分之一倍第一通道部宽度,以保证第一通道部内的空气流能够顺利地从第二通道部末端的出风口射出。
32.一实施例中,在与所述出风口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上,所述第二通道部的宽度<第二通道部的长度;优选地,所述第二通道部的宽度大致等于第二通道部长度的一半。
33.一实施例中,沿所述出风口延伸的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三导流片,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三导流片限定的孔的中心轴线大致平行于所述风口组件空气流射出方向;优选地,至少部分临近所述进风口的第三导流片的延伸长度大于远离所述进风口的第三导流片。
34.一实施例中,所述至少部分临近进风口的第三导流片在远离进风口的方向上具有逐渐增大的延伸长度;和/或,所述至少部分临近进风口的第三导流片呈朝向所述进风口弯曲的弧形片状。
35.一实施例中,所述内部通道中设置有制热组件和挡风板;其中,
36.当所述无叶冷风扇处于制热状态时,所述制热组件可被驱动地从所述第一通道部运动至所述第二通道部中,所述挡风板可被驱动地封闭至少部分所述出风口,以使从所述风扇体部接收的空气流经由所述制热组件加热后从所述出风口射出。
37.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组件上连接有安装限位座,所述风扇体部上转动连接有安装座,所述出风口组件通过所述安装限位座与安装座的配合转动连接在所述风扇体部上;其中,所述安装限位座上设置有第一位置传感器,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第二位置传感器,所述无叶冷风扇通过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和第二位置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出风口组件相对所述风扇体部的转动角度。
38.一实施例中,所述风扇体部上固定有环形的安装盖以及装配在所述安装盖上的环形从动齿轮,所述安装盖和从动齿轮之间设置有滚珠轴承组件,所述无叶冷风扇还包括可被驱动且与所述从动齿轮啮合的主动齿轮。
39.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限位座与安装座之间通过螺钉机械连接,且所述出风口组件与所述风扇体部之间通过连接有快速接头的可伸缩连接线电性连接。
40.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从出风口射出的空气流能够沿设定方向尽量集中地射出,减少空气流在非预定方向的扩散,提高无叶冷风扇对目标使用者的制冷效果,同时,可以在进风口组件内初始空气流流速较快时更易被截留,使得临近进风口的出风口也能具有理想的出风效果。
附图说明
4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2.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无叶冷风扇的整体示意图;
43.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无叶冷风扇的剖视图;
44.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无叶冷风扇风机组件和出风口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45.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无叶冷风扇的风扇体部沿与轴心线垂直的平面方向剖视图;
46.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无叶冷风扇的第三蜗壳的结构示意图;
47.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无叶冷风扇内部的空气流的流向示意图;
48.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无叶冷风扇中,与出风口组件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上,出风口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49.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无叶冷风扇中,空气流在内部通道中第一路径的流向示意图;
50.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无叶冷风扇的出风口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1.图10是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出风口组件部分剖视图;
52.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无叶冷风扇的出风口组件的爆炸图;
53.图12和图13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无叶冷风扇制热状态时,出风口组件不同视角的结构图;
54.图14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无叶冷风扇制热状态时,与出风口组件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上,出风口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55.图15和图16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无叶冷风扇非制热状态时,出风口组件不同视角的结构图;
56.图17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无叶冷风扇非制热状态时,与出风口组件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上,出风口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57.图18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无叶冷风扇的出风口组件与风扇体部连接结构的爆炸图;
58.图19和图20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无叶冷风扇的出风口组件与风扇体部连接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59.图2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无叶冷风扇的出风口组件与风扇体部连接结构的爆炸图;
60.图22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无叶冷风扇的侧板打开的结构示意图;
61.图23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无叶冷风扇的水箱中浮子与加水阀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2.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该等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等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63.参图1和2,介绍本申请无叶冷风扇100的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无叶冷风扇100包括风扇体部10、水冷组件20、风轮组件30以及出风口组件40。
64.配合参照图3,水冷组件20和风轮组件30都容纳在风扇体部10内,其中,水冷组件20与风扇体部10上的进气口101配合设置,以对经由风扇体部10进气口101进入风扇体部10内的空气进行冷却,风轮组件30被布置为进一步利用这些风扇体部10内的空气产生空气
流,出风口组件40可以从风扇体部10接收这些产生的空气流并引导射出至设定方向。
65.在无叶冷风扇100的常规使用情景下,风扇体部10被置于一合适的支撑平面(例如地板面或桌面),出风口组件40安装在该风扇体部10上,如此,风扇体部10和出风口组件40大致构成面向使用者的外观。出风口组件40可以被配置为面朝设定的方向射出经过冷却或未经冷却的空气流,并可以是被配置为相对风扇体部10枢转,以面向更广角的使用空间。
66.需要说明的是,下文示出的实施方式/实施例也将以这里无叶冷风扇100的常规使用状态为位置参考,例如,在这样的实施方式/实施例中,出风口组件40可以是被描述为位于风扇体部10的上部。
67.在上述的无叶冷风扇100的实施方式中,出风口组件40射出空气流的范围实际上由其上的出风口402决定,而不直接不受限于电机304驱动的旋转叶片,因而可以以更合理的方式布局出风口组件40/出风口402,提高空间的整体利用效率。同时,水冷组件20提供了主动式的制冷功能,使得出风口组件40最终射出的空气流具有相对环境温度更低的初始温度,进而提供给使用者更有效率的“凉感”体验。
68.一实施例中,进气口101环绕地设置在风扇体部10上,这里的“环绕”是指进气口101布置在围绕风扇体部10中轴线的方向上,这样,空气可以是在风扇体部10四周侧进入风扇体部10内,提高进气量。并且,进风口401可以包括形成在风扇体部10上的孔阵列,以保持风扇体部10外观的整体性。这里环绕设置的进气口101可以是作为一较佳的实施例,可替换地,进气口也可以是仅布置在围绕风扇体部10中轴线方向上的部分。
69.配合参照图4,风扇体部10可以按照需求设计为合适的形状,例如圆柱体状。本实施例中,在与风扇体部10中轴线垂直的平面方向上,该风扇体部10的截面呈矩形,也即风扇体部10大致呈矩形体状。当然,在实际的加工设计中,矩形体状风扇体部10的棱角处也可以做相应的圆角处理,并构造成圆角矩形体状的外观。
70.一实施例中,水冷组件20包括水箱201、水泵202、湿帘纸203、以及与湿帘纸203配合的上接水盘204和下接水盘205,在无叶冷风扇100需要射出温度更低的空气流时,该水冷组件20可被控制地开始工作。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水泵202用于将水箱201内的水首先提升至上接水盘204;上接水盘204设置于湿帘纸203的上方,并例如设置有与湿帘纸203对应的落水孔(图未标识),这样上接水盘204中的水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被输运至湿帘纸203。风扇体部10外的空气自进气口101进入风扇体部10内时,会首先穿过这些被淋湿的湿帘纸203,湿帘纸203此时会吸收这部分空气中的热量,从而降低其温度。下接水盘205设置在湿帘纸203的下方,用于回收经湿帘纸203落下的多余的水,下接水盘205可以进一步与水箱201连通以将回收的水再次输运至水箱201,从而实现水箱201中水的循环利用。
71.参图22至图23,水箱201还可以通过一自动加水阀207连接至外接水源,该加水阀207与一浮子206配合,当水箱201中的水位达到标准水位线后,浮子206上浮从而关闭加水阀207;而当水箱201中的水位低于标准水位线时,浮子206下降从而打开加水阀207,从而保持水箱201中的水位。当然,风扇体部10的侧部还设置有开口,通过打开对应的侧板102,使用者也可以直接从该开口取出水箱201加水,并可以对水箱201进行保洁。
72.在风扇体部10呈矩形体状的实施例中,湿帘纸203可以优选地配合地设置为四张并彼此围绕成方管状冷却腔61,经由进气口101进入风扇体部10内的空气在穿过湿帘纸203后达到该冷却腔61,风轮组件30可以进一步通过驱动冷却腔61内的冷却空气以产生空气
流。四面围绕设置的湿帘纸203与“环绕”设置的进风口401配合,可以有效提升对空气的冷却效率,从而提升风量。
73.当然,在水冷组件20未工作的状态下,湿帘纸203处于相对干燥的状态,穿过湿帘纸203到达冷却腔61的空气并不会被降低温度,在此种情形下,风轮组件30仍然可以驱动冷却腔61内的空气以产生与环境温度接近的空气流。
74.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只是以工业设计的角度,示范性地解释风扇体部10形状与湿帘纸203设置方式之间的关系。在一些实施例中,矩形体状的风扇体部也可以是例如配合一卷成圆筒状的湿帘纸;又或者,圆柱体状的风扇体部也可以是例如配合上述布置成方管状冷却腔的四张湿帘纸,这些替换的实施例都应当被视为未超脱本申请保护范围。
75.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风轮组件30包括斜流风轮302,这是一种介于轴流风轮和离心风轮之间的风轮,其在做轴向转动时,可以让扰动的空气既做离心运动又做轴向运动,从而兼具了轴流风轮和离心风轮的优点,风量大、风压高且风速快,配合下文即将描述的风轮组件30整体及风道设计,可以使得无叶冷风扇100具有理想的出风效果。
76.一实施例中,风轮组件30可彼此配合的第一蜗壳301和第二蜗壳303,第一蜗壳301和第二蜗壳303配合形成容置斜流风轮302的风轮腔3012,第一蜗壳301上设置有供水冷组件20冷却后的空气流入的第一蜗壳开口3011,第二蜗壳303上设置有供斜流风轮302产生的空气流流出的第二蜗壳开口3031。其中,第一蜗壳301与斜流风轮302的形状相适应,大致呈圆锥体状,第二蜗壳303也可以看做是第一蜗壳301的“盖体”,与第一蜗壳301配合以将斜流风轮302限定在风轮腔3012中。
77.第二蜗壳开口3031与斜流风轮302外侧的叶片3021对应,因此,第二蜗壳开口3031可以被设置成环状。该环状第二蜗壳开口3031的环宽大致等同于与其临近部分的斜流风轮302叶片3021自斜流风轮302的本体3022凸起的高度,以配合空气流流出。
78.由于自斜流风轮302产生的空气流是一种兼具轴向和离心向运动的旋转气流,为了引导斜流风轮302产生的空气流向设定的方向运动,一实施例中,第二蜗壳开口3031内沿径向间隔布置有多个第一导流片3032,这些第一导流片3032远离第一蜗壳301的延伸方向与流经第二蜗壳开口3031的空气流的方向大致相同,这样设置的第一导流片3031可以对流经的空气流产生整流左右。优选地,这些第一导流片3032均匀地间隔布置在第二蜗壳开口3031内。
79.第二蜗壳303的中间部分还可以形成有一安装空间3033,用于安置驱动斜流风轮302转动的电机304,电机轴3041穿过第二蜗壳303的中间部分并伸入风轮腔内与斜流风轮302轴心连接。
80.一实施例中,风轮组件30还包括与第二蜗壳303配合形成导流腔62的第三蜗壳306,第三蜗壳306上设置有供空气流流出的第三蜗壳开口3061,导流腔62内设置有导流罩305,导流罩305整体上在自第二蜗壳303向第三蜗壳306延伸的方向上具有逐渐减小的截面面积,以用于将经第二蜗壳开口3031流入导流腔62内的空气流引导至第三蜗壳开口3061。
81.为了进一步引导斜流风轮302产生的空气流的流向,导流罩305上还设置有与上述的多个第一导流片3032分别对应的多个第二导流片3051,这些第二导流片3051平行于导流罩305的中轴线,这样,任意一对对应的第一导流片3032和第二导流片3051在空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相当于提供了连续的流动路径约束。在上述的描述中,已经可知第一导流片3032对
流经第二蜗壳开口3031的空气流进行了初步整流,这里,当空气流沿着第一导流片3032抵达第二导流片3051时,会被再次整流,使得斜流风轮305产生的空气流最终朝向设定方向流动(即常规使用状态时竖直向上的流向)。并且,通过第一导流片3032和第二导流片3051连续配合的方式对空气流进行“两段式”的整流,可以减少整流过程中空气流的损失。
82.第三蜗壳开口3061与出风口组件40的进风口401对应,空气流自第三蜗壳开口3061流进出风口组件40的进风口401,并最终自出风口组件40的出风口402被引导射出。第三蜗壳306还包括配合第三蜗壳开口3061设置的导流部3062,该导流部3062具有大致沿第三蜗壳开口3061方向逐渐向进风口401方向变化的外轮廓,以将经由所述第三蜗壳开口3061流出的至少部分空气流导引至所述进风口401。
83.一实施例中,第三蜗壳306上相对称地设置有连个第三蜗壳开口3061,对应地,导流罩305上形成有可与第三蜗壳306内壁配合的导流鳍3052,该导流鳍3052将导流腔62分隔成与两个第三蜗壳开口3061对应的两部分,这样导流罩305可以将导流腔62两部分中的空气流分别引导至相应的第三蜗壳开口3061。
84.相适应地,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出风口组件40上的进风口401也可以与第三蜗壳开口3061对应设置为两个,为了将空气流引导至进风口401内,这里第三蜗壳306的导流部3062在远离第三蜗壳开口3061的方向具有大致逐渐增大的截面面积,这样经过导流部3062的空气流会被引导地流向两个相对侧设置的进风口401内。
8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实施例中,水冷组件20和风机组件30可以是例如通过内置的控制器实现相应功能的调控,并例如配合接收器和遥控器、集成控制面板等令使用者可以对上述制冷及射出空气流的功能进行按需调节。这里的控制器可以是包括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mcu)的集成电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是,微控制器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只读存储模块(read

only memory,rom)、随机存储模块(random access memory,ram)、定时模块、数字模拟转换模块(a/d converter)、以及若干输入/输出端口。当然,控制器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的集成电路,如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asic)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等。
86.配合参照图5,一实施例中,在与第三蜗壳306中心轴垂直的平面上,导流部3062投影的部分外缘位于第三蜗壳开口3061的投影内,这样,自第三蜗壳开口3061流出的空气流至少会有部分(见标号p1部分示意)不会与第三蜗壳306的导流部3062产生干涉,而直接流入出风口组件40的进风口401,这在一方面会直接增加出风口组件40的进风量,在另一方面由于不会与第三蜗壳306的导流部3062干涉,从而减少了这部分空气流的能量损耗,从而间接增加了进风口401处的进风压。当然,为了充分利用产生的空气流,剩余部分空气流会沿着“标号p2”示出的路径由导流部3062引导进入进风口401。
87.配合参照图6,图中的带箭头的标识线示出了空气流在无叶冷风扇100内的流向(也可被称作为风道)。在斜流风轮302驱动产生的空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空气流首先穿过第二蜗壳开口3031到达导流腔62,导流腔62内的空气流从第三蜗壳开口3061流进出风口组件40的进风口401,并最终自出风口组件40的出风口402流出。可以看出,在此过程中,第二蜗壳开口3031和第三蜗壳开口3061之间并非直接对接,进风口401和出风口402也并非直接对接,为了保证空气流在这些部件间流动时不会过多地逸散,一实施例中,第二蜗壳开口3031
面积≤第三蜗壳开口3061面积之和=进风口401面积之和≤出风口402面积,这样在空气流的流动方向上都可以尽量地接收流经的空气流,从而可以使得出风口组件40的出风口402形成高风压和高风量。
88.配合参照图7和8,本申请的无叶冷风扇100通过出风口组件40直接向空间射出气流,该出风口组件40包括出风口402、进风口401、以及将空气流从进风口401输送到出风口402的内部通道403。由于不需要依赖传统风扇中叶轮直接产生面向使用者的空气流,这里的出风口402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为合适的形式。例如,出风口402可以设置为长条形,又或者设置为开口环形等,以下实施例及附图中,以出风口402大致呈u型对本申请的方案做具体介绍,但这并非是对本申请中出风口402形式的限定。
89.出风口402的内部通道403包括第一通道部4031、第二通道部4032、以及连接第一通道部4031和第二通道部4032的弯折通道部4033,其中,第一通道部4031与进风口401对应以接收进风口401进入的空气流,第二通道部4032的末端限定出风口402。如图7和图8所示,出风口402在此时的截面视图上大致呈回形针形,而设置第二通道部4032的目的是为了将第一通道部4031接收的空气流再次增压后射出,同时控制空气流的射出方向。
90.一实施例中,在与出风口402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上(即图7示出的出风口的截面方向),第一通道部4031与第二通道部4032大致平行,且空气流在第一通道部4031和第二通道部4032中具有大致相反的流向,第一通道部4031中的空气流经弯折通道部4033的引导,最终折向进入第二通道部4032并从出风口402射出,本申请中将出风口组件40中的这种空气流流动路径称为第一路径f1。对应地,空气流整体上还在第一通道部4031轴向延伸的方向上流动,本申请中将出风口组件40中的这种空气流流动路径称为第二路径f2。可以理解的是,空气流的第一路径f1和第二路径f2可以是彼此共存地发生在出风口组件40内,且在实际的空气流流动过程中,这两种路径并不能被严格地区分开,这里只是为了描述的清楚方便将空气流的流动路径划分为第一路径f1和第二路径f2,而非是对其严格的限制。
91.一实施例中,在与出风口402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上,第一通道部4031的宽度l1>第二通道部4032的宽度l2≥三分之一倍第一通道部4031宽度l1,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空气流能够从出风口402射出且保持合适的风压和风速。由于本申请的无叶冷风扇100可以以温度降低后的空气驱动产生空气流,因此空气流本身的初始温度较低,不需要依靠过高的风压和风速带动出风口402周围的空气实现期望的“冷感”体验,这样第二通道部4032也不需要相对第一通道部4031被设置为过窄,从而导致可能对空气流利用效率产生的影响。
92.一实施例中,在与出风口402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上,第二通道部4032的宽度l2<第二通道部4032的长度l3,且沿出风口402延伸的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三导流片404,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三导流片404限定的孔的中心轴线大致平行于所述风口组件空气流射出方向。优选地,这里第二通道部4032的宽度大致等于其长度的一半,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从出风口402射出的空气流能够减少朝四周的扩散,约束射出空气流的指向性,增加空气流的射出距离,从而提升无叶冷风扇100的使用体验。
93.配合参照图11至图17,出风口402的内部通道403中设置有制热组件405和挡风板407。制热组件405连接有驱动组件406,驱动组件406可以驱动制热组件405在第一通道部4031和第二通道部4032之间移动。一实施例中,该制热组件405的主体设为与出风口402的形状相匹配的框状,并包括可以与竖直方向的第二通道部402配合的两部分,从而使得流经
的空气流可以被较好的加热。挡风板407整体呈条状,并连接有驱动组件408,驱动组件408可以驱动该条状的挡风板407沿其轴向转动,从而封闭或者打开至少部分的出风口402。一实施例中,该挡风板407配置于出风口组件40下部的出风口402处,从而可被驱动地封闭或者打开出风口组件40下部的出风口402。
94.配合参照图12至图14,当无叶冷风扇100在制热状态时,驱动组件406驱动制热组件405到达关闭位置(配合于第二通道部4032中),驱动组件408驱动挡风板407关闭出风口组件40下部的出风口402,空气流流经出风口组件40竖直方向两侧的制热组件405并被加热送出出风口402。此时无叶冷风扇100的风轮组件30可以是处于低档运行状态,以保证空气流被充分地加热。
95.配合参照图15至图17,当无叶冷风扇100在非制热状态时,驱动组件406驱动制热组件405到达打开位置(配合于第一通道部4031中),驱动组件408驱动挡风板407打开出风口组件40下部的出风口402,空气流正常射出出风口组件40的出风口402。
96.出风口组件40可以相对风扇体部10实现最多360度的旋转扫风。配合参图18至图20,出风口组件40上连接有安装限位座701,风扇体部10上转动连接有安装座702,出风口组件40通过安装限位座701与安装座702的配合转动连接在风扇体部10上。
97.安装限位座701上设置有第一位置传感器705,安装座702上设置有第二位置传感器706,无叶冷风扇100通过第一位置传感器705和第二位置传感器706的检测结果控制出风口组件40相对风扇体部10的转动角度。例如,通过第一位置传感器705和第二位置传感器706的对准可以实现出风口组件40相对于风扇体部10的基准点复位;又例如,可以根据基准点设定0~360度的旋转角度。
98.在具体的结构中,风扇体部10上固定有环状的安装盖707以及装配在安装盖707上的环形从动齿轮703,安装盖707和从动齿轮703之间设置有滚珠轴承组件708,无叶冷风扇100还包括驱动组件704以及与驱动组件704连接且与从动齿轮703啮合的主动齿轮704。这种齿轮传动配合滚珠轴承的方式可以减小出风口组件40旋转时的转动摩擦力,并保证旋转的平顺。
99.配合参照图21,出风口组件40与风扇体部10之间的连接包括机械连接和电性连接两部分。其中,安装限位座701与安装座702之间通过螺钉7011实现机械连接,出风口组件40具有配置快速接头的可伸缩连接线(图未示),从而实现与风扇体部10对应插接部之间的电性连接。这样的设置可以方便地更换出风口组件40,从而满足使用者不同的需求。
100.在出风口组件40中,由于在远离进风口401的方向上,空气流的流速通常具有逐渐变缓的趋势,而特别是在临近进风口401的位置处,空气流的流速通常较高,可能导致空气流更不容易经过上述的第一路径f1从出风口401射出,进而使得这部分临近进风口401的出风口402的出风效果不佳。因此,在下述的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供了相应的改进方式。
101.参图9和10,在该实施例中,至少部分临近进风口401a的第三导流片4041a的延伸长度大于远离进风口401a的第三导流片4042a,这里第三导流片的“延伸长度”是指在出风口组件40a空气流射出方向上的延伸长度。这样,这部分的第三导流片4041a可以相对地具有更高的空气流截留能力,即使在空气流流速较高时,也能保证对应位置的出风口4021a具有正常的出风功能。
102.这部分临近进风口401a的第三导流片4041a还可以在远离进风口401a方向(图10
中的方向d)上具有逐渐增大的延伸长度,从而保证对空气流整体的截留能力,同时,这些第三导流片4041a可以设置成朝向进风口401a弯曲的弧形片状,以获得相对平板状第三导流片4042a更好的空气流截留效果。
103.在本实施例的附图中,是以出风口组件40a上两侧的出风口分别设置三片这种“特别形式”的第三导流片4041a为例,对本申请的方案做示范性的说明。但可以理解的是,这部分“特别形式”的第三导流片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节,例如,可以将沿出风口组件轴向上临近进风口的三分之一的导流片都设置为这种形式。
104.参图22,在更多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例如hepa、等离子净化、加湿、照明与氛围灯、香薰、驱蚊灯功能,还可以在无叶冷风扇100上配置相应的功能模块。以香薰、驱蚊以及照明/氛围灯功能为例,图21中示出了配置香薰模块801、驱蚊模块802以及照明/氛围灯405位置的一实施例。
105.并且,应当理解的是尽管术语第一、第二等在本文中可以被用于描述各种元件或结构,但是这些被描述对象不应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这些描述对象彼此区分开。例如,第一导流片可以被称为第二导流片,并且类似地第二导流片也可以被称为第一导流片,这并不背离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106.并且,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可能使用相同的标号或标记,但这并不代表结构或者功能上的联系,而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
107.本发明使用的例如“上”、“上方”、“下”、“下方”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单元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单元或特征的关系。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设备在使用或工作中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将图中的设备翻转,则被描述为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单元将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方”可以囊括上方和下方这两种方位。设备可以以其他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其他朝向),并相应地解释本发明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语。
108.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部件或层“上”、与另一部件或层“连接”时,其可以直接在该另一部件或层上、连接到该另一部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或层。相反,当部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部件或层上”、“直接连接在另一部件或层上”时,不能存在中间部件或层。
109.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110.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例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