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式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05498发布日期:2022-05-31 09:08阅读:70来源:国知局
储能式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储能式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2.换热器是现有技术中气态或液态物质加热的常规装备,通过换热器可以为该物质进行升温或是降温。
3.现有在进行升温操作时,换热器内通常配置有高温的同样为气态或液态的另一媒介物质,两者在换热器内交错独立流动实现换热;而对于媒介物质的高温,一方面是依托于其他装置循环使用带有一部分热量,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加热升温获得的热量;现有的换热器通常结构复杂,并且在使用时加热和换热同步存在,整体换热效率较低,而电力损耗极大,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储能式加热装置,从而实现了短时间内的快速升温,并且成本节约。
5.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储能式加热装置,包括进口总管,进口总管壁面上沿着长度方向间隔连通有多个换热储能管路,构成第一层换热储能层;多个换热储能管路末端分别通过弯管一一对应连通有相同的换热储能管路,构成第二层换热储能层;第二层换热储能层中的换热储能管路末端分别通过弯管一一对应连通有相同的换热储能管路,构成第三层换热储能层,以此类推,由换热储能管路和弯管间隔配装构成多层换热储能层;最后一层换热储能层的换热储能管路末端共同连通安装有出口总管;单个换热储能管路内部均安装有储能组件,单个换热储能管路外壁面上均套装有加热模组,加热模组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加热模组经换热储能管路为内部的储能组件加热储能。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8.所述加热模组为间隔套装于换热储能管路壁面上的多组电热丝,多组电热丝串联连接或者单独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9.所述储能组件由多个储能片轴向堆叠构成,堆叠的储能片由贯穿的锁紧件锁紧构成一体式柱形结构的储能组件;堆叠的储能片上开设有轴向一致的通孔。
10.所述储能组件外壁面与换热储能管路内壁面之间存在间隔,储能组件两端端部分别通过支架与换热储能管路内壁面的两端固定连接。
11.所述换热储能层从下至上依次间隔层叠并相互平行,所述弯管为u型结构。
12.所述换热储能层的数量为三层,单层换热储能层中换热储能管路的数量为三个。
13.所述出口总管和进口总管均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管子结构,与其壁面连通的换热储能管路管口沿着同一直线方向间隔布置。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5.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合理,操作方便,在低谷用电时刻,通过加热模组对储能组件加热进行热量储能,在需要使用时则通过储能组件所储的热能对液态或固态物质进行加热,尤其适用于极短时间内达到需求温度的情况,实现了短时间内的快速升温,并且成本节约。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18.图3为图2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储能管路中储能片的安装示意图。
20.其中:1、进口总管;2、弯管;3、换热储能管路;4、出口总管;5、加热模组;6、储能组件;61、储能片。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22.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储能式加热装置,包括进口总管1,进口总管1壁面上沿着长度方向间隔连通有多个换热储能管路3,构成第一层换热储能层;多个换热储能管路3末端分别通过弯管2一一对应连通有相同的换热储能管路3,构成第二层换热储能层;第二层换热储能层中的换热储能管路3末端分别通过弯管2一一对应连通有相同的换热储能管路3,构成第三层换热储能层,以此类推,由换热储能管路3和弯管2间隔配装构成多层换热储能层;最后一层换热储能层的换热储能管路3末端共同连通安装有出口总管4;单个换热储能管路3内部均安装有储能组件6,单个换热储能管路3外壁面上均套装有加热模组5,加热模组5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加热模组5经换热储能管路3为内部的储能组件6加热储能。
23.加热模组5为间隔套装于换热储能管路3壁面上的多组电热丝,多组电热丝串联连接或者单独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24.如图3和图4所示,储能组件6由多个储能片61轴向堆叠构成,堆叠的储能片61由贯穿的锁紧件锁紧构成一体式柱形结构的储能组件6;堆叠的储能片61上开设有轴向一致的通孔。
25.储能组件6外壁面与换热储能管路3内壁面之间存在间隔,储能组件6两端端部分别通过支架与换热储能管路3内壁面的两端固定连接。
26.换热储能层从下至上依次间隔层叠并相互平行,弯管2为u型结构。
27.换热储能管路3端头与弯管2端头通过相配的法兰结构连接锁装。
28.换热储能层的数量为三层,单层换热储能层中换热储能管路3的数量为三个。
29.出口总管4和进口总管1均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管子结构,与其壁面连通的换热储能管路3管口沿着同一直线方向间隔布置。
30.本实施例中,储能组件6为具有高导热系数、高比热系数的材料,如碳钢、不锈钢等金属材料,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工况、需求温度来选择不同的材料。
31.本实施例中,储能式加热装置整体位于相对隔热的使用环境中,也可以在储能式加热装置整体外部敷设隔热层,以减少储能过程和使用过程中的热量流失。
32.本实施例中,由换热储能管路3和弯管2间隔相连通构成的三层或多层换热储能层,最外部的换热储能管路3外端头分别连通有进口总管1、出口总管4;换热储能管路3内部均安装有储能组件6,换热储能管路3外部套装有加热模组5;
33.在低谷用电时刻,通过加热模组5对储能组件6加热进行热量储能,在需要使用时则通过储能组件6所储的热能对液态或固态物质进行加热,尤其适用于极短时间内达到需求温度的情况,能够给在有限空间范围内的液态或气态物质进行快速升温加热。
34.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原理为:
35.通过加热模组5经换热储能管路3对储能组件6中的储能片61进行加热,使得储能片61受热升温并储存热量;
36.换热介质经进口总管1开口端流入,分流至第一层换热储能层中各个换热储能管路3中,换热介质流经换热储能管路3中储能组件6上的通孔,在流动过程中与储能片61之间进行换热;随着换热介质依次流过多层换热储能层,换热介质持续快速升温,直至汇集至出口总管4并向外流出。
37.本实用新型简单合理,实现了热量储能,以及对液态或固态物质的快速升温,成本节约,实用性好。
38.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技术特征:
1.一种储能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口总管(1),进口总管(1)壁面上沿着长度方向间隔连通有多个换热储能管路(3),构成第一层换热储能层;多个换热储能管路(3)末端分别通过弯管(2)一一对应连通有相同的换热储能管路(3),构成第二层换热储能层;第二层换热储能层中的换热储能管路(3)末端分别通过弯管(2)一一对应连通有相同的换热储能管路(3),构成第三层换热储能层,以此类推,由换热储能管路(3)和弯管(2)间隔配装构成多层换热储能层;最后一层换热储能层的换热储能管路(3)末端共同连通安装有出口总管(4);单个换热储能管路(3)内部均安装有储能组件(6),单个换热储能管路(3)外壁面上均套装有加热模组(5),加热模组(5)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加热模组(5)经换热储能管路(3)为内部的储能组件(6)加热储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模组(5)为间隔套装于换热储能管路(3)壁面上的多组电热丝,多组电热丝串联连接或者单独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组件(6)由多个储能片(61)轴向堆叠构成,堆叠的储能片(61)由贯穿的锁紧件锁紧构成一体式柱形结构的储能组件(6);堆叠的储能片(61)上开设有轴向一致的通孔。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组件(6)外壁面与换热储能管路(3)内壁面之间存在间隔,储能组件(6)两端端部分别通过支架与换热储能管路(3)内壁面的两端固定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储能层从下至上依次间隔层叠并相互平行,所述弯管(2)为u型结构。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储能层的数量为三层,单层换热储能层中换热储能管路(3)的数量为三个。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总管(4)和进口总管(1)均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管子结构,与其壁面连通的换热储能管路(3)管口沿着同一直线方向间隔布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式加热装置,包括由换热储能管路和弯管间隔相连通构成的三层或多层换热储能层,最外部的换热储能管路外端头分别连通有进口总管、出口总管;换热储能管路内部均安装有储能组件,换热储能管路外部套装有加热模组;在低谷用电时刻,通过加热模组对储能组件加热进行热量储能,在需要使用时则通过储能组件所储的热能对液态或固态物质进行加热,尤其适用于极短时间内达到需求温度的情况,实现了短时间内的快速升温,并且成本节约。并且成本节约。并且成本节约。


技术研发人员:陈聚亮 陈国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无锡市国瑞热控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14
技术公布日:2022/5/3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