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器外壳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99034发布日期:2022-03-02 04:19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器外壳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外壳、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2.在目前的空调器中,中框与底座配合形成出风口,出风口的边角配合位置受力应力集中,在受到外力影响的情况下容易破损,例如高空跌落,或是搬运过程中落地等,因而进一步影响空调器的使用寿命。因此,如何解决受力导致损坏的问题是当前技术人员所要面临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出风口边角位置,中框和底座配合的部位应力集中,在跌落或是摔落的过程中容易破损。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外壳,所述空调器外壳包括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包括长端面以及短端面,相邻的所述长端面与所述短端面之间形成交界处,在至少一个所述交界处设置有加强部。
5.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技术方案达到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加强部的设计,增强所述长端面和所述短端面交界处的强度,提高其稳固性。作为优选,所述加强部位于靠近电机的短端面,从而缓解电机重量带来的应力集中。当然,也可以在多个所述相邻的长端面与短端面交界处设置加强部。
6.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外壳还包括中框和底座,所述中框与所述底座配合形成所述出风口;所述加强部包括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位于所述中框上,所述第二加强部位于所述底座上。
7.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技术方案达到的有益效果为,所述中框和所述底座均设有加强部,分别为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两个加强部进一步消减了应力影响,并且,使得所述中框和所述底座适配,可以紧密配合。
8.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部包括搭接段、第一过渡段和第一避让段;所述第二加强部包括拼接段、第二过渡段和第二避让段;所述搭接段和所述拼接段配合连接。
9.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技术方案达到的有益效果为,所述第一加强部各个部位之间的连接的位置均采用圆弧过渡,同样地,所述第二加强部各个部位之间也采用圆弧过渡,使得各个部分之间连接顺畅,避免应力集中。且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上下叠加,进一步提高了其强度水平
10.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避让段包括圆弧过渡段,所述第一加强部通过所述圆弧过渡段与所述短端面过渡连接。
11.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技术方案达到的有益效果为,所述圆弧过渡段用于过渡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短端面之间的连接,使得连接更为顺畅、平滑;且圆弧过渡能够进一
步提高其强度水平。
12.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避让段和所述第二避让段的长度l1均大于所述圆弧过渡段的圆弧半径r。
13.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技术方案达到的有益效果为,为了降低集中应力,应当加大所述圆弧过渡段的圆弧半径,从而使得其强度得到一定的提升。因此,所述圆弧半径优选2mm及以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避让段和所述第二避让段的长度l1应大于所述圆弧半径r,从而使应力集中点从所述圆弧过渡段移走。
14.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渡段与所述第一避让段之间的夹角α为20-70
°
;所述第二过渡段与所述第二避让段之间的夹角α为20-70
°

15.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技术方案达到的有益效果为,所述第一过渡段和所述第二过渡段起到了过渡作用,为了使过渡更加自然和顺畅所述第一过渡段与所述第一避让段之间的夹角α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本实施例提供的优选方案为20-70
°
;所述第二加强部同理。
16.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渡段和所述第二过渡段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长度l2为2-10mm。
17.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技术方案达到的有益效果为,对所述第一过渡段和所述第二过渡段的长度进行限定,在保证所述加强板分散应力的同时,不影响所述加强板的其他功能,设计合理。
18.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搭接段和所述拼接段的配合宽度d为1-5mm。
19.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技术方案达到的有益效果为,所述中框和所述底座通过所述搭接段和所述拼接段搭接配合,一定的配合宽度可以使其强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也可以使所述中框和所述底座之间配合的表面积增大,并且起到限位的作用。防止在搬运过程中,由于工人无意间的磕碰而导致所述中框和所述底座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也即保证了二者之间的相对稳定。
20.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的长端面的位置处,所述中框与所述底座的配合方式为平面配合。
21.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可以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外壳。
22.综上所述,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之后,能够达到如下有益效果:增加了所述出风口边角位置的强度;并且避免应力集中在所述出风口的边角位置。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空调器2000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图1中a处圈示部位的放大视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中框200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图3中b处圈示部位的放大视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底座300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图5中c处圈示部位的放大视图;
30.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空调器2000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1.图8为图7中沿着d-d方向的剖视图;
32.图9为图8中f处圈示部位的放大视图;
33.图10为图7中沿着e-e方向的剖视图;
34.图11为图10中g处圈示部位的放大视图。
35.附图标记说明:1000-空调器外壳;2000-空调器;100-出风口;110-长端面;120-短端面;200-中框;210-第一加强部;211-搭接段;212-第一过渡段;213-第一避让段;214-圆弧过渡段;300-底座;310-第二加强部;311-拼接段;312-第二过渡段;313-第二避让段。
具体实施方式
36.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空调器中框和底座配合形成了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的边角位置受应力集中,容易破裂。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加强部,并且基于应力分析,平滑过渡各个部分之间的连接关系,同时,对所述加强部的结构和大小进行分析设计,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外壳,可以有效避免应力集中。同时也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器外壳。
3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38.【第一实施例】
39.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2000,包括空调器外壳1000,其设有出风口100,在制冷模式下,其作用在于将凉风送入室内,维持环境的温度。出风口100通常为方形散流器,其四个拐角处通常为应力集中点,特别是靠近电机一侧的两个拐角处,由于重量较大,受应力影响也更为明显,在受到外力的情况下容易破损,尤其是在跌落的过程中,往往该侧先着地,容易造成拐角处损坏,损坏空调器。因此,基于上述原因,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外壳1000,在出风口100靠近电机一侧的其中拐角处设置加强部,以提高其整体强度水平。
40.继续参见图1,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出风口100为大致长方形,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长端面110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短端面120,而上部的长端面110与右端的短端面120的交界处容易在跌落的过程中造成损坏,因此,在该角度设置上述加强部以提高其强度水平。
41.参见图2,出风口100由中框200和底座300配合形成。所述加强部包括第一加强部210和第二加强部310;其中,第一加强部210位于中框200上,第二加强部310位于底座300上;第一加强部210和第二加强部310对应配合,且由图2可知,第一加强部210和第二加强部310上下叠放设置,第一加强部210设置在第二加强部310的上部,二者相互配合形成所述加强部。
42.参见图3和图4,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加强部210包括搭接段211、第一过渡段
212和第一避让段213;其中,搭接段211连接在长端面110上,第一避让段连接在短端面120上,第一过渡段212用于过渡连接搭接段211和第一避让段213。为了避免应力集中,长端面110和搭接段211之间、搭接段211和第一过渡段212之间,以及第一过渡段212和第一避让段213之间均采用圆弧过渡,使得相邻的两个部分平滑地连接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所述圆弧过渡的目的在于,使应力集中点从出风口100的拐角处移走,因此,过渡的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技术方案,两个连接的部位之间平滑过渡,不产生夹角即可。
43.继续参见图4,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避让段213包括圆弧过渡段214,用于连接第一加强部210以及与之相邻的短端面120;使得第一加强部210与短端面120平滑过渡,基于应力分布的原理,圆弧过渡段214的圆弧半径r需要适当加大,避免应力集中在拐角处,且为了进一步提高其强度水平,本实施例优选所述圆弧半径r不小于2mm,也即r≥2mm,这比现有技术中的圆弧半径均要大,以和所述加强部相互配合提高其强度水平,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不同空调器对所述圆弧半径的取值进行调整。
44.参见图5和图6,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加强部210中的第一过渡段212与第一避让段213之间的夹角α优选20-70
°
,所述夹角α是第一过渡段212与第一避让段213的反向延长线之间的夹角,第一过渡段212起到连接过渡作用,因此,其倾斜角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过渡不自然,从而影响所述加强部的强度。同样地,第一过渡段212的长度也应当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既可以做到顺畅的过渡,降低应力的负面效果;又可以节省材料,减少所述加强部的实际大小,以细节上的改进达到显著的效果;本方案基于对所述加强部的力学分析,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优选第一过渡段212在水平方向上面的投影长度l2为2-10mm。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第一过渡段212和第一避让段213之间的夹角α,以及其他会影响应力作用的因素,做出合理的选择。同样地,第二加强部310中,第二过渡段312与第二避让段313之间的夹角α优选20-70
°
,并且,第二过渡段312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长度l2优选2-10mm。
45.继续参见图6,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避让段213和第二避让段313的长度l1也需要进行限定。由于空调器各个部分的重量不同,出风口100在不同位置的受力情况也存在差异,特别是出风口100的拐角处,受力情况复杂,更容易造成应力点集中。在对圆弧过渡段214的圆弧半径r的大小进行调整的基础上,l1也需要根据所述圆弧半径r进行调整,使得第一过渡段212和第一避让段213之间的连接点以及第二过渡段312和第二避让段313之间的连接点位于圆弧过渡段214的外部。简单来说,第一避让段213和第二避让段313的长度l1应略大于过所述圆弧半径r,避免应力集中在圆弧过渡段214的位置。
46.参见图7-9,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搭接段(211)和所述拼接段(311)的配合宽度d优选1-5mm。
47.参见图10和图11,在出风口100的长端面110的位置处,中框200与底座300的配合方式为平面配合。上述设计在保证出风口100的拐角处强度足够的同时,平面配合的方式使得中框200和底座300之间容易拆卸,且不会容纳污垢。
48.【第二实施例】
49.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外壳1000,包括出风口100,由中框200和底座300配合形成,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设置了多个加强部,位于出风口100不同位置的拐角处。
50.具体来说,所述加强部可以位于出风口100靠近电机的两个拐角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空调器的面板与中框为一体成型,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虽然简化了组装的步骤,但其整体强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尤其是在拐角这种应力集中的地方,相较于现有技术更为脆弱。
51.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对中框结构进行跌落试验,发现靠近所述电机的一侧先着地,因此,在出风口100靠近电机的两个拐角处设置了加强部,可以避免在所述空调器运输的过程当中,由于搬运工人的不慎造成出风口100拐角处破损。
52.【第三实施例】
53.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旨在避免应力集中,通过增设加强部实现上述目的。因此,根据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外壳,所述加强部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不仅局限于上述技术方案。
54.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过渡段212与第二过渡段312可以是使用斜角进行连接过渡,也可以是其他的过渡方式;举例来说,第一过渡段212与第二过渡段312可以是圆弧或者曲线过渡。
55.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避让段213和第二避让段313也可以设计为光滑曲线,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搭接段212和第一避让段213之间连接的位置以及第二搭接段312和第二避让段313之间连接的位置需要在圆弧过渡段214之外,避免应力集中在拐角处。
56.结合上述两个具体实施例,所述加强部的边缘还可以是多段曲线,将第一过渡段212与第一避让段213结合成一条圆滑的曲线,不仅加强了所述拐角的强度,也避免了应力集中。同样地,每一个所述加强部的第一过渡段212与第一避让段213可以有多组设计,形成多段折线。第二过渡段312与第二避让段313的设计方式也同理。
5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