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热交换新风机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286696阅读:来源:国知局
进入排风旁通通道15,并通过旁通出风口 18进入气室13,再由 排风离心风机2经风口 9送出室外,这样,室内排风也不再通过全热交换芯体3。
[0042] 为适当减小机身宽度尺寸,也可以采用单旁通结构,也即,使其中一路气流不通过 全热交换芯体3而另一路仍通过全热交换芯体3,这样,机身的宽度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减 小,减小的量例如约等于一个旁通通道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0043] 本发明的全热交换新风机中,新风离心风机1或排风离心风机2的蜗壳两侧与全 热交换新风机的侧壁及中间壁(即气室的两侧壁)之间设置有间隙b、c(参见图2)。根据 本发明,在风机的放置高度固定后,蜗壳与两侧间隙距离b、c的取值对于机内结构阻力产 生影响,从而对新风机风量和交换效率存在影响。因为如果间隙b、c任一者过小,都可能会 导致送风不畅,而当该间隙b、c均增加到一定数值以上时,对风量的限制会大幅下降。表1 示出了间隙b、c对风量和交换效率的影响实测数据(以一款风量为250m3/h的热交换型新 风机为试验机,其机身厚度220mm,风叶直径265mm)。
[0044] 表1 :不同b、c值下,风量和交换效率的测试数据
[0045]
[0046]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间隙b的尺寸不断增大、间隙c相应减小的 过程中,风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也可以看出间隙b与c比值y的取值范围为0.84 <y< 1. 4时风量变化较小,在y值选用更优选的范围I<y< 1. 4之间时,热交换新 风机的风量出现最高值;此时热交换效率变化趋势与风量的改变相同,在风量最小时达到 最大。
[0047] 因此,比值y满足:0? 84彡y<I. 4 ;优选1彡y<I. 4。
[0048] 另外,本发明的全热交换新风机中,如图8所示,风机轴线处于全热交换芯体边界 A、B范围内,风机轴线与外侧边界B的距离a对整机风量与全热交换效率存在影响。表2示 出了距离a对风量和交换效率的影响实测数据(以与表1中所采用的同一款热交换型新风 机为试验机)。
[0049] 表2 :不同a距离下,风量和交换效率的测试数据
[0050]
[0051] 从表2中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在a值逐渐增大的过程中,风量与热交换效率同时 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同时可以看出a值与交换芯体长度比值巾的取值范围处在 1/3 <巾< 1时,风量变化较小;当巾的取值选用更优选的范围0. 5 <巾< 5/6时,风量 与热交换效率出现最大值,从幅度上可以看出交换效率改变的幅度大于风量,所以应依照 热交换效率值确定巾值。
[0052] 因此,比值伞满足:1/3彡伞彡1 ;优选0? 5彡伞彡5/6。
[0053] 再另外,本发明的全热交换新风机中,新风离心风机1或排风离心风机2的蜗壳后 侧与全热交换芯体3之间存在距离d。根据本发明,距离d的取值对于机内结构阻力产生影 响,从而对新风机风量和交换效率存在影响。因为该距离过小使气流通过交换芯体不均匀, 会导致全热交换效率降低;而该距离在一定范围加大时可使气流均匀通过全热交换芯体, 提高交换效率;当该距离加大到一定程度时,该距离的影响降低。表3示出了距离d对风量 和交换效率的影响实测数据(以与表1中所采用的同一款热交换型新风机为试验机)。
[0054] 表3 :不同d距离下,风量和交换效率的测试数据
[0055]
[0056] 从表3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距离d的取值不断增大的过程中,风量与热交换效率 均呈现增大的趋势,而且增加的变化量有由大变小的趋势。也可以看出距离d的取值范围 在-20~IOmm时风量变化较小,热交换效率较高,当d值选用更优选的范围-10~5_时 风量与交换效率较高,当d> 5mm时风量与交换效率并无较大改变。也即,随着该尺寸的进 一步增大,对于风量和交换效率的提升的贡献不明显,但对机体尺寸的影响较明显,因而继 续增大无益。
[0057] 因此,距离d在-20~IOmm范围内,优选在-10~5mm范围内。
[0058] 优选地,新风离心风机1的风量可设置成大于(优选略大于)排风风机2的风量, 这样可保证室内不出现负压。在新风离心风机1和排风离心风机2构成双电机驱动的情况 下,例如可以通过将新风过滤网、排风过滤网设置成阻力不同,还可以实现新风离心风机1 和排风离心风机2实际风量大小的区分控制,从而实现新风风量略大于排风风量,
[0059] 优选地,本发明的全热交换新风机可以在机身长度方向的两端设置多个风口(如 图1所示),或者也可以在机身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多个风口(例如,如图13所示,在C、D、 E、F处设置风口)。这样,例如在安装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选 择。
[0060] 优选地,在所述全热交换新风机水平放置的情况下(例如可参见图4),全热交换 芯体3的放置方向为水平方向,也即,构成全热交换芯体的各交换层的堆叠方向为沿水平 方向进行堆叠,这样,机体的厚度不会受全热交换芯体叠层高度尺寸的限制。在这种情况 下,全热交换芯体的叠层高度尺寸影响到的是机体的宽度。
[0061] 由于本发明的全热交换新风机适合于在家用吊顶内安装,因此,为了便于日后的 维修保养,可以在全热交换新风机的下侧壁设置下检修口,从而在需要维修保养时不必将 机身整体取下。优选地,例如可以沿图13中的框线G在机体下方开设下检修口,使得该检 修口的尺寸至少便于取出全热交换芯体3。这种情况下,风机可以通过风机安装板和滑槽安 装在机内。这样,维护时可以先将全热交换芯体取出,再将两侧的风机连同风机安装板沿滑 槽移动至原全热交换芯体的位置处向下抽出。优选地,也可以沿整机下面板开设大检修口, 该大检修口的尺寸例如便于直接将各风机和全热交换芯体一并取出,使整机不占用机体侧 面空间,使安装空间有较大减小。
[0062] 另外,可以在本发明的全热交换新风机的机内(例如在机壁内侧)增加保温材料, 以避免凝露。
[0063] 本发明的全热交换新风机,通过将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在全热交换芯体的两侧布 置成风叶轴线与全热交换芯体的长度方向垂直,使得各风机的风叶直径不再受限于机身的 厚度,从而能够在确保风叶直径的前提下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减小机身的厚度。另外,通过 将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设置在全热交换芯体的对中面的一侧,可以构成双吸式结构,这种 放置方式可以减小机内阻力满足机外高静压工况。再另外,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的安放位 置不高于全热交换芯体的顶面的布置方式使得通过全热交换芯体的气流更加均匀,提高交 换效率。本发明的全热交换新风机比现有技术的全热交换新风机在机身厚度方面可减少 32 %、在机身宽度方面可减少24 %,利于在家用吊顶内安装。
[0064] 总之,本发明的全热交换新风机由于采用上述优选结构,使得整机具有机身厚度 尺寸小、机内阻力小、全热交换效率高、能耗低和便于安装维护等优点。
[0065]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 地组合、叠加。
[0066] 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 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 换,都将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主权项】
1. 一种全热交换新风机,其包括新风风机、排风风机和全热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所 述新风风机和所述排风风机布置成位于全热交换芯体的两侧且位于全热交换芯体内的不 同气流通路的延长线上,并且所述新风风机和所述排风风机的风叶轴线与所述全热交换芯 体的长度方向垂直。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机和/或所述排风 风机为离心风机。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机和所述排风风 机布置在所述全热交换芯体的对中面的一侧。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新风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全热交换新风机水平 放置的情况下,所述新风风机和所述排风风机的安放位置不高于所述全热交换芯体的顶 面。5. 根据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全热交换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交换新风机 还包括:使室外新风和室内排风均不流经所述全热交换芯体的双旁通换气结构,或者,使室 外新风和室内排风之一不流经所述全热交换芯体的单旁通换气结构。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热交换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旁通换气结构或所述 单旁通换气结构包括风阀和旁通通道,其中所述风阀用于关闭和开启所述旁通通道的进风 口或出风口。7. 根据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全热交换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风机或所述排风风机的蜗壳两侧至所述全热交换新风机的侧壁和中间壁的 间隙距离的比值y满足:〇. 84彡y < 1. 4 ; 和/或,所述新风风机或所述排风风机的轴线至所述全热交换芯体的外侧边界的距离 与所述全热交换芯体的长度的比值巾满足:1/3 <巾< 1 ; 和/或,所述新风风机或所述排风风机的蜗壳后侧与所述全热交换芯体之间的距离d 在-20~10mm范围内。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热交换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比值y满足:1 < y < 1. 4 ;和/或,所述比值巾满足:0. 5彡巾彡5/6 ;和/或,所述距离d在-10~5mm范围 内。9. 根据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全热交换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交换新风机 的下侧壁设置有下检修口。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热交换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检修口的尺寸设置成 便于取出所述全热交换芯体,进而再取出所述新风风机和所述排风风机;或者,所述下检修 口的尺寸设置成便于将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和所述新风风机、所述排风风机一并取出。11. 根据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全热交换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交换新风机 内设置有保温材料。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全热交换新风机,其包括新风风机、排风风机和全热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机和所述排风风机布置成位于全热交换芯体的两侧且位于全热交换芯体内的不同气流通路的延长线上,并且所述新风风机和所述排风风机的风叶轴线与所述全热交换芯体的长度方向垂直。本发明的全热交换新风机具有机身厚度尺寸小、机内阻力小、全热交换效率高、能耗低和便于安装维护等优点。
【IPC分类】F24F7/007, F24F13/30, F24F12/00
【公开号】CN105003996
【申请号】CN201510512589
【发明人】杨力, 杜辉, 周洋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0月28日
【申请日】2015年8月19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