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出雾罩以及应用所述出雾罩的电风扇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629851阅读:来源:国知局
前端部位和后端部位之间的区域。根据该方案,由于所述外壳体的后端部位相对于中间区域逐渐收窄,为此至少所述外壳体的后端部位的外形形状呈葫芦型或鼓型,所述外壳体的后端部位呈束口状,这样所述外壳体实际上呈后端部直径小而中间区域的直径大的美观外形,但也正因为如此导致所述外壳体的横截面在轴向方向上并不完全相同而是逐渐缩小,从而具有气流缓冲区,导致所流入所述内侧空间的气流速度变缓。由于在所述内层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还设置隔离罩,实际上也就让所述隔离通道形成在所述隔离罩与所述内层壳体之间,规避所述外壳体内可能存在的缓冲区,能够让所述隔离通道的横截面在轴向方向上基本相同,从而让所述隔离通道中的气流速度基本保持不变,稳定气流速度。所述隔离罩可以与所述前壁或所述外壳体一体化成型,也可以是一个完全分立的部件,在装配时直接放置在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层壳体之间即可,所述隔离罩与所述外壳体之间的空间也无需特别密封处理,让所述隔离罩的前端顶靠所述前壁,后端顶靠在所述外壳体的后端部位即可。
[0018]其中,所述隔离罩避让所述过渡管段,是指所述隔离罩并未完全360°环绕在所述内层壳体的外周而是至少绕开所述过渡管段,或者是所述隔离罩仅仅是半封闭型的壳体,在所述过渡管段位置或在所述过渡管段位置所在的轴向方向上所述隔离罩是断开的开口结构。
[0019]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内口的内侧上方设置有弧形导流罩,所述弧形导流罩衔接到所述内口周边的前、左、右三个方向的壁体上;所述弧形导流罩的后端沿矮于所述内层壳体的后端口端面。其中,所述弧形导流罩衔接到所述内口周边的前、左、右三个方向的壁体上,实际上也就是让所述弧形导流罩仅具有朝向后端方向的敞口,这样所述中央通道中的气流从前端口往后端口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仅仅是沿所述弧形导流罩的外表面流动,不会直接吹佛所述内口而形成气流倒灌现象进而影响雾化汽的溢出,相反能够在所述弧形导流罩的内、外表面之间形成气压差,有利于雾化汽从所述弧形导流罩的敞口处溢出。也由于所述弧形导流罩的后端沿矮于所述内层壳体的后端口端面,为此即使在所述弧形导流罩的后端沿出现部分凝结水,也可以直接流入到所述内层壳体内而不会溢出到所述外壳体之外。
[0020]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弧形导流罩上设置有过风小孔。这样能借助于让位于所述弧形导流罩下侧雾化汽直接从所述过风小孔中穿出到所述中央通道中。
[0021]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内口的后端与所述内层壳体的后端口端面之间的区域设置有凹陷的导流凹槽,所述导流凹槽通向所述内口。这样能够借助于所述导流凹槽收集从所述内层壳体内侧的后端部位所积聚的凝结水,并将这些积聚的凝结水送入到所述内口中,防止这些凝结水从所述内层壳体中飞出洒落到地面。
[0022]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外壳体包括前壳体和后壳体,所述引雾管包括前引雾管和后引雾管,所述前壳体与后壳体、所述前引雾管与后引雾管分别前后扣合,所述前壁设置在所述前壳体上。这样可以便于制造所述出雾罩。
[0023]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电风扇还包括有雾化发生器、安全罩体、设置在所述安全罩体内的旋转扇叶;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出雾罩的前端部定位在所述安全罩体出风侧的中央区域,所述新型出雾罩的所述侧向供雾口位于所述外壳体的最低端,所述雾化发生器通过导雾管道连通所述侧向供雾口。
[0024]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安全罩体出风侧的中央区域呈空腔状,所述新型出雾罩的前端部延伸到呈空腔状的所述中央区域中。这样不仅便于定位所述新型出雾罩而且也能让所述安全罩体内的气流直接进入到所述新型出雾罩内。
[0025]本文出现了后端口、后端口端面和后端部位三个概念,其中所述后端口,是指后面的出口 ;所述后端口端面,是指形成于壳体厚度方向的端面;而所述后端部位,是相对于中间区域而言靠后的并位于所述后端口附近的壳体区域。
[0026]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可以使本发明的结构能广泛地应用在出雾罩及其所应用的加湿风扇类产品中。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所述出雾罩的加湿风扇的总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应用本发明的所述出雾罩从前端45°方向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应用本发明的所述出雾罩从后端45°方向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应用本发明的所述出雾罩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应用本发明的所述出雾罩的剖面图;
图6是图5中的B-B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产品作出具体说明,这种说明是示例的。
[0029]如图1所示,一种设置有新型出雾罩3的加湿风扇100,包括风扇头1,所述风扇头1又包括有呈网格状的安全罩体11,所述安全罩体11内设置有的旋转扇叶,所述新型出雾罩3通过螺丝紧固到螺丝孔380中从而安装在所述安全罩体11出风侧的中央位置。所述安全罩体11出风侧的中央区域呈空腔状,所述新型出雾罩3的前端部延伸到呈空腔状的所述中央区域中。这样不仅便于定位所述新型出雾罩3而且也能让所述安全罩体11内的气流直接进入到所述新型出雾罩3内。
[0030]所述风扇头1通过立柱2安装在底座4上。所述新型出雾罩3的引雾管32连通导雾管道5,所述导雾管道5将雾化发生器41中的雾化汽输送到所述新型出雾罩3,同时所述新型出雾罩3上的凝结水珠又可以沿所述导雾管道5回流到所述雾化发生器41中。这样旋转扇叶所吹出的风可以携带从所述新型出雾罩3扩散的雾化水汽到室内空气中去。
[0031]如图2到图5所示,所述新型出雾罩3由塑料制造,包括呈筒状的外壳体31,所述外壳体31上设置有侧向供雾口 313,在所述外壳体31内还轴向设置有呈筒状的内层壳体33,所述内层壳体33形成有中央通道330,所述内层壳体33与所述外壳体31之间布置有隔离通道360,所述中央通道330、隔离通道360的前、后端口都呈敞口状;在所述内层壳体33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侧向供雾口 313的内口 331,所述内口 331通过过渡管段37连通所述侧向供雾口 313。
[0032]其中,所述侧向供雾口 313是供外部雾化汽进入的通道口,它设置在所述外壳体31的侧壁部。为了方便衔接雾化发生器提供雾化汽的导雾管道5,在所述外壳体31上设置外部引雾管32,所述引雾管32连通所述侧向供雾口 313,所述引雾管32尾端连接所述导雾管道5。当所述新型出雾罩3安装到风扇100上时,让所述侧向供雾口 313、所述内口 331处于最低点位置,为此所述导雾管道5中的雾化汽能够通过所述侧向供雾口 313、所述过渡管段37、所述内口 331进入到所述内层壳体33内。而且也能回收在所述外壳体31、内层壳体33内凝结的水滴,让凝结的水滴重新回到雾化发生器41,不会向外滴落。
[0033]其中,所述中央通道330、隔离通道360的前、后端口都呈敞口状,是指所述中央通道330、隔离通道360的前、后端口都不是封闭而是外部气流可以流通过的结构。为此,当所述中央通道330中存在流通的气流时,所述中央通道330中的气流就能带着从所述侧向供雾口 313中溢出的雾化汽流出所述出雾罩100,这样即使所述内层壳体33的内侧壁体上出现了凝结的小水滴,也能被所述中央通道330中高速集中流动的气流带动下重新二次雾化,从而不仅在所述内层壳体33的内侧壁体上不易二次凝结,而且大大提高了雾化成雾率。
[0034]其次,由于所述隔离通道360的前、后端口也呈敞口状,为此外部的气流也能进入到所述隔离通道360并从后端口排出(图5所示的左边为出气口,定义为后端口,右边是气流的进气口,定义为前端口)。由于从扇叶的中央区域往周边区域方向的风速梯度是不断变大的,为此,所述新型出雾罩3安装在所述安全网罩11的中央区域时,所述外壳体31外围区域的风速大于从所述隔离通道360中排出气流的风速,所述外壳体31内侧的气压大于外侧气压,此时从所述隔离通道360排出的气流就会从所述外壳体31的后端口向外侧方向飘逸,而飘逸的气流不仅隔离在从所述中央通道330中流出的雾化汽与所述外壳体31之间,而且飘逸的气流也能再次二次雾化可能凝结在所述外壳体31的后端部310特别是后端口端面314的凝结水。这样通过从所述隔离通道360排出的气流大大减少了凝结在所述外壳体31的外侧面特别是所述外壳体31后端口端面314部位及所述后端部310的凝结水,进而也就基本不会出现所述外壳体31外表面的凝结水滴落到地面的问题。
[0035]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是,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内层壳体33的后端口端面332矮于所述外壳体31的后端口端面314,即,所述内层壳体33的后端口端面332没有超出所述外壳体31的后端口端面314所界定的平面范围,这样当从所述中央通道33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