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76879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与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采用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技术实现余热利用的领域,为了有效地利用低温余热资源,需要采用两级流程;当驱动热介质以显热方式提供驱动热负荷时,需要考虑将不同温度的驱动热负荷分级使用;当被加热介质的温度变化范围较宽而处于吸收式热泵的单级供热范围和两级供热范围时,应该采用包含单级供热端和两级供热端的复合吸收式热泵流程,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温驱动热和低温余热的高效利用。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生器,将驱动热介质的高温热负荷和低温热负荷分别用于溶液的发生器过程,第一发生器利用高温驱动热并向第一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利用低温驱动热并向第二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由第二冷凝器、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分别向用户提供热负荷,能够实现前述多重要求。无论采用显热作驱动热负荷,还是采用潜热作驱动热负荷,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生器可以实现余热的分级提升,同样有利于低温余热资源的深度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1.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吸收-发生器、吸收-蒸发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三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分汽室、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蒸发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时,增加第四溶液泵,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三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2.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吸收-发生器、吸收-蒸发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三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分汽室、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 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 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蒸发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三节流阀时,增加第四溶液泵,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3.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吸收-发生器、吸收-蒸发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三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分汽室、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蒸发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时,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4.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5.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具有回热供热端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6.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具有回热供热端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7.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吸收-发生器、吸收-蒸发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三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分汽室、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蒸发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时,第三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8.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吸收-发生器、吸收-蒸发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三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分汽室、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 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蒸发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三节流阀时,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9.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7-8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当无第二蒸发器时,增加第四溶液泵,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10.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吸收-发生器、吸收-蒸发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三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分汽室、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发生器有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 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蒸发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11.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0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 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12.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7-8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具有回热供热端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13.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形成具有回热供热端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14.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0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具有回热供热端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15.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4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形成具有回热供热端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1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中,1-第一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吸收器,4-吸收-发生器,5-吸收-蒸发器,6-第一冷凝器,7-第二冷凝器,8-第三冷凝器,9-蒸发器/第一蒸发器,10-第二蒸发器,11-第一溶液泵,12-第二溶液泵,13-第三溶液泵,14-分汽室,15-第一节流阀,16-第二节流阀,17-冷剂液泵,18-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20-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1-第四溶液泵;A-新增发生器,B-新增吸收器,C-新增溶液泵,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需要指出的是(1)第四溶液泵的设置——图2中,第四溶液泵21用于克服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 和溶液管路的流动阻力,当吸收-蒸发器5的位置高于吸收-发生器4的位置时,可利用重力压差取代第四溶液泵21 ;相比之下,图1中,第一蒸发器9的蒸发压力高于第二蒸发器10 的蒸发压力,不设置第四溶液泵。(2)被加热介质管路的设置——当被加热介质初始温度较低而终了温度高、温度区间较大时,吸收-蒸发器5和吸收-发生器4可选择设置被加热介质管路用于提供部分低温热负荷。
具体实施例方式首先要说明的是,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进行;对显而易见的流程不作表述。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图1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它主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吸收-发生器、吸收-蒸发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三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分汽室、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蒸发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吸收-发生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4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与吸收-蒸发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6与第一蒸发器9连通,第一蒸发器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5连通,分汽室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8连通,第三冷凝器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第二蒸发器10连通,第二蒸发器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吸收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一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5与吸收-蒸发器5连通后吸收-蒸发器5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7、吸收器3和第一冷凝器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冷凝器8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9和第二蒸发器 10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吸收-蒸发器5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进入吸收-发生器4、 吸收来自第二蒸发器10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4的溶液,吸收-发生器4 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二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7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4、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14,分汽室14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进入吸收-蒸发器5、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9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蒸发器5的冷剂液,第二冷凝器7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7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16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 9、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蒸发器5提供,分汽室14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冷凝器8、 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三冷凝器8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17加压进入第二蒸发器10、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4提供;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一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吸收器3、吸收来自吸收-蒸发器5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冷凝器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6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15节流之后再流经吸收-蒸发器5、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在上述流程中,第二发生器2在第一级完成溶液的发生过程,第一发生器1在第二级完成溶液的发生过程,溶液分两路进行循环。图2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在图1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蒸发器,第三冷凝器8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蒸发器9连通,蒸发器9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3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在图1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外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依次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将吸收-发生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吸收-发生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一发生器1,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 进入第二发生器2,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上述流程中,高温驱动热介质首先在第一发生器1发挥作用,温度降低后的驱动热介质接着在第二发生器2发挥作用,这有利于驱动热的深度利用,有利于提高驱动热的利用价值;另外,溶液的循环属单路串联循环。图4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吸收-发生器、吸收-蒸发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三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分汽室、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蒸发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和吸收-发生器4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与吸收-蒸发器5连通,吸收-发生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9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6与第二蒸发器10连通,第二蒸发器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分汽室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8连通,第三冷凝器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第一蒸发器9连通,第一蒸发器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5连通,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 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吸收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一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5与吸收-蒸发器5连通后吸收-蒸发器5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7、吸收器3和第一冷凝器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冷凝器8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9和第二蒸发器10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吸收-蒸发器5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4、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14,分汽室14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进入吸收-蒸发器5、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9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蒸发器5的冷剂液,吸收-发生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二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7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发生器4、吸收来自第二蒸发器10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4的溶液,第二冷凝器7的冷剂蒸汽
16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7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16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 10、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4提供,分汽室14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冷凝器 8、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三冷凝器8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17加压进入第一蒸发器9、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蒸发器5提供;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一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吸收器3、吸收来自吸收-蒸发器5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冷凝器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6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15节流之后再流经吸收-蒸发器5、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5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在图4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外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依次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吸收-蒸发器5增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二蒸发器10,第二冷凝器7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6与蒸发器9连通,蒸发器9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6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在图4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发生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吸收-发生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一发生器1,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二发生器2,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7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吸收器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吸收-蒸发器5向吸收器3提供冷剂蒸汽,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新增吸收器B、吸收来自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B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 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吸收器3、吸收来自吸收-蒸发器5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具有回热供热端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8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蒸发器10,第二冷凝器7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6与蒸发器9连通,蒸发器9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发生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吸收器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新增吸收器B、吸收来自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B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吸收器3、吸收来自吸收-蒸发器5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具有回热供热端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9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吸收-发生器、吸收-蒸发器、 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三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 第三溶液泵、分汽室、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蒸发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8与吸收-蒸发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6与第一蒸发器9连通,第一蒸发器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5连通,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与吸收-发生器 4连通,吸收-发生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4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与吸收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一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5与吸收-蒸发器5连通后吸收-蒸发器5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分汽室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8连通,第三冷凝器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第二蒸发器10连通,第二蒸发器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4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7、 吸收器3和第一冷凝器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冷凝器8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9和第二蒸发器10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1
②流程上,吸收-蒸发器5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二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 7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吸收-蒸发器5、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9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蒸发器5的冷剂液,第二冷凝器7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7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16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9、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蒸发器5提供;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进入吸收-发生器4、吸收来自第二蒸发器10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4的溶液,吸收-发生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一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4、 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14,分汽室14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 进入吸收器3、吸收来自吸收-蒸发器5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冷凝器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6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15节流之后再流经吸收-蒸发器5、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分汽室14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冷凝器8、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三冷凝器8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17加压进入第二蒸发器10、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4提供,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10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在图9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蒸发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吸收-蒸发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吸收-蒸发器5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20进入吸收-发生器4,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二发生器2,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11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在图10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蒸发器10,第三冷凝器8 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蒸发器9连通,蒸发器9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增加第四溶液泵,将吸收-蒸发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蒸发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12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吸收-发生器、吸收-蒸发器、 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三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 第三溶液泵、分汽室、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蒸发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8与吸收-蒸发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6与第一蒸发器9连通,第一蒸发器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5连通,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和吸收-发生
1器4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 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发生器4有经第二溶液泵1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 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一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5与第二蒸发器10连通,第二蒸发器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分汽室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8连通,第三冷凝器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吸收-蒸发器5连通后吸收-蒸发器5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7、吸收器3 和第一冷凝器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冷凝器8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9和第二蒸发器10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吸收-蒸发器5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二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 7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吸收-蒸发器5、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9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蒸发器5的冷剂液,第二冷凝器7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7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16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9、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蒸发器5提供;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4、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14,分汽室14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进入吸收器3、吸收来自吸收-蒸发器5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分汽室14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冷凝器8、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三冷凝器8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17加压之后再流经吸收-蒸发器5、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吸收-发生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一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 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发生器4、吸收来自第二蒸发器10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4的溶液,第一冷凝器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6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15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10、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4提供,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13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在图12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蒸发器10,第一冷凝器6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5与蒸发器9连通,蒸发器9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14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在图13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蒸发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吸收-蒸发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和吸收-发生器4与分汽室14连通,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和吸收-发生器4与分汽室14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吸收-蒸发器5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4、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14,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二发生器2,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5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在图9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蒸发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吸收-蒸发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吸收-蒸发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 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吸收-蒸发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蒸发器5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新增吸收器B、吸收来自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 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B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吸收-蒸发器5、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 9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蒸发器5的冷剂蒸汽,形成具有回热供热端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16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在图15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进入吸收-发生器4,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二发生器 2,形成具有回热供热端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17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12所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蒸发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吸收-蒸发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和吸收-发生器4与分汽室14连通,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和吸收-发生器4与分汽室14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吸收-蒸发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8与吸收-蒸发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吸收-蒸发器5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新增吸收器B、吸收来自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
21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4、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14 ; 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 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B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吸收-蒸发器5,形成具有回热供热端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1)对余热实现两级提升并具有三个以上供热端,有利于深度利用低温余热资源, 有利于满足用户较宽温度区间和较高加热终了温度的用热需求。(2)采用两个发生器,能够实现驱动热介质的深度利用,提高驱动热的利用价值。(3)采用两个发生器,可利用不同温度品位的驱动热源,实现热能的高效和合理利用。(4)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吸收器向用户提供热负荷,避免或降低了溶液在吸收器内结晶的风险。(5)采用分路溶液循环时,能够针对余热资源和热用户需求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工作介质来对应。(6)丰富了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的类型,扩展了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的应用范围,有利于更好地采用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来实现余热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
权利要求
1.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吸收-发生器、吸收-蒸发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三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分汽室、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蒸发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00)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吸收-发生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第二发生器(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4)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O)与吸收-蒸发器( 连通,第二发生器(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6)与第一蒸发器(9)连通,第一蒸发器(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连通,分汽室(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8)连通,第三冷凝器(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第二蒸发器(10)连通,第二蒸发器(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吸收器C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 与吸收器C3)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一冷凝器 (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 与吸收-蒸发器( 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C3)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 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7)、吸收器C3)和第一冷凝器(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蒸发器( 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冷凝器(8)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9)和第二蒸发器(10)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时,增加第四溶液泵,吸收-蒸发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O)与吸收-发生器(4) 连通,第三冷凝器(8)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第一蒸发器(9)连通,第一蒸发器 (9)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
2.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吸收-发生器、吸收-蒸发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三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分汽室、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冷剂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蒸发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O)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吸收-发生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第二发生器 (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4)与分汽室(14)连通, 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O)与吸收-蒸发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6)与第一蒸发器(9)连通,第一蒸发器(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连通,分汽室(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8)连通,第三冷凝器(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第一蒸发器(9)连通,第一蒸发器(9)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10)连通,第二蒸发器(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吸收器C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吸收器C3)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一冷凝器 (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 与吸收-蒸发器( 连通后吸收-蒸发器(5)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C3)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 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7)、吸收器C3)和第一冷凝器(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蒸发器( 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4)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冷凝器(8)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9)和第二蒸发器(10)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三节流阀时,增加第四溶液泵,吸收-蒸发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O)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第一蒸发器 (9)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
3.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吸收-发生器、吸收-蒸发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三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分汽室、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蒸发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O)和吸收-发生器(4)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O)与吸收-蒸发器( 连通,吸收-发生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6)与第二蒸发器(10)连通,第二蒸发器(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分汽室(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8)连通,第三冷凝器(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第一蒸发器(9)连通,第一蒸发器(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连通,吸收器C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吸收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一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 与吸收-蒸发器( 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C3)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 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7)、吸收器C3)和第一冷凝器(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蒸发器( 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4)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冷凝器(8)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9)和第二蒸发器(10)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时,第二冷凝器(7)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6)与第一蒸发器(9) 连通,第一蒸发器(9)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
4.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任一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发生器⑷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 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吸收器C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C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任一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 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吸收器( 连通,新增发生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具有回热供热端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任一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发生器(4)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 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吸收器C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具有回热供热端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吸收-发生器、吸收-蒸发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三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分汽室、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蒸发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第二发生器(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吸收-蒸发器( 连通,第二发生器(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6)与第一蒸发器(9)连通,第一蒸发器(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连通,吸收器(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00)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吸收-发生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4)与分汽室(14) 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O)与吸收器 (3)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一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 与吸收-蒸发器( 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C3)连通,分汽室(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8)连通,第三冷凝器(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第二蒸发器(10)连通,第二蒸发器(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 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7)、吸收器C3)和第一冷凝器(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蒸发器( 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冷凝器(8)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9)和第二蒸发器(10)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时,第三冷凝器(8)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第一蒸发器(9)连通,第一蒸发器(9)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⑷连通。
8.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吸收-发生器、吸收-蒸发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三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分汽室、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冷剂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蒸发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第二发生器(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吸收-蒸发器( 连通,第二发生器 (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6)与第一蒸发器(9)连通,第一蒸发器(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5)连通,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00)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吸收-发生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发生器(1) 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4)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00) 与吸收器C3)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一冷凝器 (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 与吸收-蒸发器( 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C3)连通,分汽室(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8)连通, 第三冷凝器(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第一蒸发器(9)连通,第一蒸发器(9)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10)连通,第二蒸发器(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 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7)、吸收器C3)和第一冷凝器(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蒸发器( 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4)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冷凝器(8)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9)和第二蒸发器(10)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三节流阀时,第一蒸发器(9)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4) 连通。
9.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7-8所述的任一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蒸发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调整为吸收-蒸发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00)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将吸收器C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00)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器C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 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当无第二蒸发器时,增加第四溶液泵,吸收-蒸发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O) 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
10.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吸收-发生器、吸收-蒸发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三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分汽室、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蒸发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第二发生器(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吸收-蒸发器( 连通,第二发生器(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6)与第一蒸发器(9)连通,第一蒸发器(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连通,吸收器(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00)和吸收-发生器(4)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 (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00)与吸收器C3)连通,吸收-发生器(4)有经第二溶液泵(1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 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一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 与第二蒸发器(10)连通,第二蒸发器(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分汽室(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8)连通,第三冷凝器(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吸收-蒸发器(5)连通后吸收-蒸发器(5)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C3)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 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7)、吸收器C3)和第一冷凝器(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蒸发器( 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4)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冷凝器(8)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9)和第二蒸发器(10)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时,第一冷凝器(6)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 与第一蒸发器(9) 连通,第一蒸发器(9)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
11.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0所述的任一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蒸发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 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调整为吸收-蒸发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00) 和吸收-发生器(4)与分汽室(14)连通,将吸收器C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20)和吸收-发生器(4)与分汽室(14)连通调整为吸收器C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2.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7-8所述的任一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蒸发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调整为吸收-蒸发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新增吸收器⑶连通,新增吸收器⑶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将第二发生器(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 与吸收-蒸发器(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 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吸收-蒸发器( 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具有回热供热端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3.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任一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器C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00)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器C3)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将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O)与吸收-发生器(4)连通,形成具有回热供热端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4.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0所述的任一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蒸发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调整为吸收-蒸发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D)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将第二发生器(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吸收-蒸发器(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8)与吸收-蒸发器( 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具有回热供热端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5.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4所述的任一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器C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O)和吸收-发生器(4)与分汽室(14)连通调整为吸收器C3)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 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将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O)和吸收-发生器(4)与分汽室(14)连通,形成具有回热供热端的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属于余热利用与热泵技术领域。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吸收-发生器、吸收-蒸发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三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分汽室、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蒸发器分别向吸收-蒸发器和吸收-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向第一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向第二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分汽室向第三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形成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文档编号F25B41/06GK102353173SQ20111028321
公开日2012年2月15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12日
发明者李华玉 申请人:李华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