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水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及换热方法

文档序号:10720881阅读:746来源:国知局
氨水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及换热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氨水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及换热方法。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包括第一发生器、压缩机、冷凝器和吸收器,第一发生器、压缩机、冷凝器和吸收器构成主回路,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还包括:第一气液分离器,具有第一进口、第一气体分离物出口和第一液体分离物出口,设置在主回路上并位于第一发生器和冷凝器之间,且第一进口与第一发生器相连,第一气体分离物出口与压缩机相连。该氨水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兼具有吸收式和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的特点,并具有浓度调节机构用于调整系统内氨水工质的浓度,以适应不同工况的需求。
【专利说明】
氨水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及换热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制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氨水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及换 热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氨气分子与水分子结构相似、物性相似,除了具有一定的毒性、腐蚀性以外,作为 一种自然工质、无臭氧层破坏性和温室效应。在蒸汽发电领域,多年来已有不少卡琳娜循环 的工业应用实例,即利用氨水溶液的蒸汽代替水蒸气作为循环工质(即朗肯循环)来发电。 主要优点有两个,一是氨水溶液为二元非共沸制冷剂,比单纯的水蒸气换热效率更高;二是 氨水二元溶液,浓度可调,可以根据工况调节工质浓度,提高不同工况下的循环效率。卡琳 娜循环至少可以提高发电效率5%~10%,但是采用氨水溶液的系统相对水蒸气系统,建 设、维护、操作成本高,多年以来,其经济效益似乎并不足以驱使其大规模发展。
[0003] 但是氨工质在制冷行业就发展的更为成熟,只是在氟利昂制冷剂大力发展的时候 似乎隐匿了一段时间,随即便随着氟利昂的破坏性暴露而重新回归大众视野。传统的吸收 式和压缩式制冷循环都大量采用氨工质,近些年来吸收-压缩复合式制冷循环也获得了大 量研究,但工业应用有限。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氨水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及换热方法,以 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制冷/热栗系统对工况变化适应性差的问题。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 冷/热栗系统,包括第一发生器、压缩机、冷凝器和吸收器,第一发生器、压缩机、冷凝器和吸 收器构成主回路,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还包括:第一气液分离器,具有第一 进口、第一气体分离物出口和第一液体分离物出口,第一气液分离器设置在主回路上并位 于第一发生器和冷凝器之间,且第一进口与第一发生器相连,第一气体分离物出口与压缩 机相连。
[0006] 进一步地,上述压缩机具有压缩机进口,压缩机进口与第一液体分离物出口通过 第一输送管路相连。
[0007] 进一步地,上述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还包括:液体栗,设置在第一 输送管路上。
[0008] 进一步地,上述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还包括:第二气液分离器,具 有第二进口、第二气体分离物出口和第二液体分离物出口,第二气液分离器设置在主回路 上并位于冷凝器和吸收器之间,且第二进口与冷凝器相连,第二气体分离物出口与吸收器 相连。
[0009]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输送管路与第二气液分离器和吸收器之间的主回路通过第二 输送管路相连。
[0010] 进一步地,上述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还包括:氨水工质储存罐,与 吸收器相连。
[0011] 进一步地,上述第二液体分离物出口与第一发生器通过第三输送管路相连。
[0012] 进一步地,上述第三输送管路通过吸收器和第一发生器之间的主回路与第一发生 器相连。
[0013] 进一步地,上述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还包括:液体换热器,设置在 第三输送管路上。
[0014] 进一步地,上述吸收器内设置有与主回路换热的第一换热管,液体换热器设置有 与第三输送管路换热的第二换热管,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还包括:热吸收 剂输送管路,进口端与第二换热管相连,出口端与第一换热管相连,且中间段连通第一换热 管和第二换热管设置。
[0015] 进一步地,上述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还包括:第二发生器,设置在 冷凝器和第二气液分离器之间的主回路上。
[0016] 进一步地,上述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还包括主路节流元件,主路 节流元件包括:第一节流阀,设置在冷凝器与第二发生器之间的主回路上;第二节流阀,设 置在吸收器与第一发生器之间的主回路上。
[0017]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方法,通过换热系统进行换热,该换热系 统为上述的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
[0018] 进一步地,上述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的工质为氨水。
[0019] 进一步地,上述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包括第一发生器、或包括第 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第一发生器和/或第二发生器利用工业余热作为热源。
[0020] 进一步地,上述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包括冷凝器、或者包括冷凝 器和液体换热器,冷凝器向外供热产生蒸汽和/或液体换热器向外供热产生热水。
[0021] 应用上述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利用不同浓度的两相氨水混合物 在相同温度、压力下,其液相和气相的状态不变的性质,可以通过第一气液分离器调节调节 气液相的比例得到不同浓度的两相氨水混合物,从而与不同温度的热源换热,最终实现热 源与供热的调节,适应不同工况的要求。比如:当供热热源不变的情况下,增大由第一液体 分离物出口的质量流量,可以降低进入压缩机的气态工质流量,从而降低冷凝器的热负荷。 反之,当压缩机流量和冷凝器热负荷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降低由第一液体分离物出口 的质量流量,降低对供热热源的能量需求。
【附图说明】
[0022]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 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3]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种典型实施方式提供的氨水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 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种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氨水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的 结构示意图;以及
[0025] 图3示出了图2所示的氨水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在热栗工况下工作的结构 示意图。
[0026]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7] 11、第一发生器;12、第二发生器;21、第一气液分离器;22、第二气液分离器;30、压 缩机;40、冷凝器;50、吸收器;60、液体栗;70、液体换热器;80、氨水工质储存罐;91、第一节 流阀;92、第二节流阀;101、第一输送管路;102、第二输送管路;103、第三输送管路;104、热 吸收剂输送管路;A、水蒸气回路;B、热水回路;C、第一工业余热回路;D、第二工业余热回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 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0029] 如【背景技术】所描述的,现有技术中的制冷/热栗系统对工况变化适应性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该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氨水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如图1所示,该氨水 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包括第一发生器11、压缩机30、冷凝器40和吸收器50,第一发生 器11、压缩机30、冷凝器40和吸收器50构成主回路,且该制冷/热栗系统还包括第一气液分 离器21,第一气液分离器21具有第一进口、第一气体分离物出口和第一液体分离物出口,第 一气液分离器21设置在所述主回路上并位于第一发生器11和冷凝器40之间,且第一进口与 第一发生器11相连,第一气体分离物出口与压缩机30相连。
[0030] 氨水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兼具有吸收式和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的特点, 并具有浓度调节机构用于调整系统内氨水工质的浓度,以适应不同工况的需求。
[0031] 其中,上述制冷/热栗系统的工作流程为:低温低压的液态氨水工质在第一发生器 11内吸热后,变为高温高压的气态氨水工质或者两相状态并经第一气液分离器21分离后, 气态工质吸入压缩机压缩到高温高压状态;由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工质经冷凝器40 冷凝(冷凝器40在热栗工况下可以向外供热,制冷工况下与外界输入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而完成冷却),压缩机30的排气进入冷凝器40换热,相比于直接进入吸收器50,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换热效率;冷凝后的低温低压气态工质通入吸收器50,且吸收器50内将气态工质溶 解时产生的热量吸收将工质冷却为液体氨水工质(吸收器50在制冷工况下需要吸收外界输 入的制冷剂进行换热完成冷却,在热栗工况下向外供热)。对于热栗系统,不同工况下,氨水 工质进出冷凝器40和吸收器50的温度不同,可以用于制备不同温度的热水实现双温供热。 液体氨水工质重新进入第一发生器11完成循环。制冷工况下第一发生器11可用于给载冷剂 降温实现制冷,热栗工况下可以利用各种热源,例如工业余热。
[0032] 在上述循环过程中,利用不同浓度的两相氨水混合物在相同温度、压力下,其液相 和气相的状态不变的性质,可以通过第一气液分离器21调节调节气液相的比例得到不同浓 度的两相氨水混合物,从而与不同温度的热源换热,最终实现热源与供热的调节,适应不同 工况的要求。比如:当供热热源不变的情况下,增大由第一液体分离物出口的质量流量,可 以降低进入压缩机30的气态工质流量,从而降低冷凝器40的热负荷。反之,当压缩机30流量 和冷凝器40热负荷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降低由第一液体分离物出口的质量流量,降低 对供热热源的能量需求。
[0033]为了提高压缩机效率,优选如图1所示,上述压缩机30具有压缩机进口,且压缩机 进口与第一液体分离物出口通过第一输送管路101相连。上述压缩机30为允许带液压缩的 压缩机,如螺杆压缩机,将第一气液分离器21分离出的液体通过第一输送管路101输送入压 缩机30,,从而和来自第一气液分离器21的气相形成氨水两相混合物,且液相在压缩过程中 蒸发吸热,降低压缩气体的温度,使压缩过程接近等温过程,提高了压缩机的效率。
[0034]优选如图1所示,上述氨水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还包括液体栗60,该液体栗 60设置在第一输送管路101。利用液体栗的喷液量可以调节压缩机30的排气中氨气的含量, 进而调整进入冷凝器40的氨水浓度。通常喷液量越多,液体冷却能力越强,压缩机30的排气 温度越低。液体喷液量较少时,可能全部蒸发,压缩机30排气不带液,喷液量增多,压缩机30 排气会向两相区过度,达到临界值后,排气为气液两相混合物。
[0035]为了使吸收器更灵活地满足不同工况的要求,优选如图2所示,上述氨水吸收-压 缩式制冷/热栗系统还包括第二气液分离器22,该第二气液分离器22具有第二进口、第二气 体分离物出口和第二液体分离物出口,第二气液分离器22设置在主回路上并位于冷凝器40 和吸收器50之间,且第二进口与冷凝器40相连,第二气体分离物出口与吸收器50相连。 [0036]利用所设置的第二气液分离器22对流出冷凝器40的工质进行气液分离,以进一步 调节进入吸收器50的工质浓度,从而实现在不同工况下对吸收器50所释放热量的调整。 [0037]由于第一气液分离器21为了向压缩机30提供不同浓度的工质,其分离出的液态分 离物的浓度也会变化,其中可能也会含有部分氨气,为了使该部分物质得到重复利用,降低 设备运行成本,优选上述如图2所示,第一输送管路101与第二气液分离器22和吸收器50之 间的主回路通过第二输送管路102相连。
[0038]为了灵活控制吸收器50的热负荷,优选如图1所示,上述制冷/热栗系统还包括氨 水工质储存罐80,氨水工质储存罐80与吸收器50连通。从而实现利用氨水工质储存罐80储 存能量的目的,具体为:
[0039] 假设当供热热源能量维持不变。白天用电高峰期:可增加由第一液体分离物出口 流出的液态分离物的流量,降低压缩机30的功耗,进而减低冷凝器40换热产生的蒸汽产气 量,实现节能;降低吸收器50经液体出口流向氨水工质储存罐80的流量,将高温液体储存在 氨水工质储存罐80中,降低由吸收器50换热产生的热水产水量,从而降低吸收器50的换热 负荷。夜晚用电低谷时:可降低第一液体分离物出口流出的液态分离物的流量,增大压缩机 30功耗,进而增大冷凝器40换热产生的蒸汽产气量;同时增加吸收器50经液体出口流向氨 水工质储存罐80的流量,将白天储存的高温液体放回主回路进入吸收器50,可增大由吸收 器50换热产生的热水产水量,并进一步增大蒸汽产气量。计算表明,系统运行在较优工况下 时,白天折损的气量不会大于晚上增加的气量。即便压缩机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存在差异, 但考虑到波峰波谷电价的巨大差异,本申请的制冷/热栗系统将能够显著降低运行成本。或 者反过来,为保证压缩机30永远在额定工况下运行,当与液体换热器70和吸收器50换热的 水流量增大时,调大吸收器50经液体出口流向氨水工质储存罐80的流量,将热量储存在氨 水工质储存罐80中,待与液体换热器70和吸收器50换热的水流量降低后再从氨水工质储存 罐80中释放热量。其中氨水工质储存罐80和吸收器50的连接方式有多种,只要能够实现氨 水工质在两者之间流动进而改变两者氨水工质储存量即可。
[0040] 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回收利用第二气液分离器22分离出的液体,优选如图2所 示,上述第二液体分离物出口与第一发生器11通过第三输送管路103相连。为了简化管道, 进一步优选上述第三输送管路103通过吸收器50和第一发生器11之间的主回路与第一发生 器11相连。
[0041] 在本申请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为了充分回收热量,优选上述如图2所示,上述制 冷/热栗系统还包括液体换热器70,设置在第三输送管路103上。利用该液体换热器70回收 第二气液分尚器22分尚出的液体的热量。
[0042] 由于第二气液分离器22分离出的液体液量稍低,为了在利用其热量的基础上满足 更多工况要求,优选将其和吸收器50联合使用,优选如图2所示,吸收器50内设置有与主回 路换热的第一换热管,液体换热器70设置有与第三输送管路103换热的第二换热管,上述制 冷/热栗系统还包括热吸收剂输送管路104,进口端与第二换热管相连,出口端与第一换热 管相连,且中间段连通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设置。热吸收剂首先经热吸收剂输送管路 104进入液体换热器70内进行预热,然后进入吸收器50内进行进一步加热。
[0043] 为了进一步提高制冷/热栗系统对热量的利用效率,且提高第二气液分离器22的 分离效率,优选如图2所示,上述制冷/热栗系统还包括第二发生器12,第二发生器12设置在 冷凝器40和第二气液分离器22之间的主回路上。利用第二发生器12吸收外界的余热将来自 冷凝器40的气体蒸发为两相流体,进而提高了第二气液分离器22的气液分离效率。
[0044] 此外,为了保证本申请制冷/热栗系统各装置的平稳运行,优选如图2所示,上述制 冷/热栗系统还包括主路节流元件,该主路节流元件包括第一节流阀91和第二节流阀92,第 一节流阀91设置在冷凝器40与第二发生器12之间的主回路上;第二节流阀92设置在吸收器 50与第一发生器11之间的主回路上。
[0045] 在本申请另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换热方法,通过换热系统进行换 热,该换热系统为上述的氨水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氨水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 统,兼具有吸收式和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的特点,并具有浓度调节机构用于调整系统内氨 水工质的浓度,以适应不同工况的需求。
[0046]进一步地,上述氨水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的工质为氨水,比如20~40%的 氨水。为了实现对热量的合理利用,优选当本申请的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 包括第一发生器、或包括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时,第一发生器和/或第二发生器利用工 业余热作为热源。
[0047] 进一步地,当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包括冷凝器、或者包括冷凝器 和液体换热器时,冷凝器向外供热产生蒸汽和/或液体换热器向外供热产生热水。
[0048] 上述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利用浓度可调的氨水工质为工质,当系统用于热 栗工况时:系统换热效率高于一般热栗,计算表明,工况⑶P(能效比)比常规热栗提高能效 20 % ;系统能提供两个供热温度,工况下可以利用90 °C工业余热水,提供110°C水蒸气和90 °C热水;能够调节工质浓度适应不同工况;能够保持总产能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用电波 峰波谷降低运行成本;能够保证压缩机始终在额定工况下运行,维持整个系统稳定。
[0049]根据氨水物性计算,40%氨水溶液可在0.1 MPa、85°C下完全蒸发,20%氨水溶液可 在0.4MPa、90 °C下完全冷凝或者0.7MPa、110 °C下完全冷凝。可根据该物性设计系统运行参 数:排气压力设计为〇.4MPa时,可设计出回收利用90°C工业余热的氨水吸收压缩式热栗;排 气压力设计为〇.7MPa时,可设计出回收利用90°C工业余热的氨水吸收压缩式热栗。其中制 90°C水蒸气时,完全以最小换热温差加热热水,换热效率较高。制110°C水蒸气时,压比为7, 相当于常规螺杆空气压缩机,为提高压缩效率也可以采用双级压缩。
[0050]现以热栗工况对本申请的制冷/热栗系统进行计算说明,具体可参考图3,该热栗 可以实现利用第一工业余热回路C和第二工业余热回路D提供90°C工业余热C和D,生产水蒸 气回路A的110 °C水蒸气A和热水回路B的90 °C热水B,其中上述热吸收剂输送管路104中既可 以作为热水回路B。压缩机的压比约为7,利用两台螺杆压缩机实现。各点的工质状态见表1-1和1-2,其中,各状态点标注在图3中,其中,2表不压缩机内吸气和喷液充分混合换热后的 假设的工质状态,13表不第一气液分离器内的液体工质状态。
[0056] *质量流量与压缩机吸气质量流量之比
[0057] **14路流量越大,两路制热综合C0P越大,但产蒸汽量越低,这里取1方便计算。
[0058]各换热容器内与氨水工质换热工质见表2。
[0059]表 2
[0061] 为了简明的做一个性能对比,取常规R245fa压缩式热栗系统进行计算,该压缩式 热栗系统采用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器-发生器的循环方式,用的R245fa单一工质,取蒸发温 度60°C,冷凝温度110°C,压缩机等熵效率取70%,1单位质量的制冷剂压缩后排气可以制得 水蒸气〇. 064单位质量,释放热量Qal。制冷剂冷却后温度约93°C,可继续生产90°C热水0.32 单位质量,释放热量Qa2。压缩机耗功Pa。关键参数见表3。
[0062] 表 3
[0064] 另外,如果单纯生产90 °C热水,R245fa热栗COP为9.22,本发明热栗COP为12.54,提 效36%。上述计算所选压比及液体循环量均没有进行优化计算,理论上还有进一步提升能 效的空间。
[0065] 由此可见,采用氨水作为工质,应用本申请的制冷/热栗系统中,不仅可以调整系 统内氨水工质的浓度,以适应不同工况的需求,而且C0P也有明显提高。
[0066]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0067] 氨水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兼具有吸收式和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的特点, 并具有浓度调节机构用于调整系统内氨水工质的浓度,以适应不同工况的需求。
[0068]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 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 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 一种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包括第一发生器(11)、压缩机(30)、冷凝 器(40)和吸收器(50),所述第一发生器(11)、压缩机(30)、冷凝器(40)和吸收器(50)构成主 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还包括: 第一气液分离器(21 ),具有第一进口、第一气体分离物出口和第一液体分离物出口,所 述第一气液分离器(21)设置在所述主回路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发生器(11)和所述冷凝器 (40)之间,且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一发生器(11)相连,所述第一气体分离物出口与所述压缩 机(30)相连。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 机(30)具有压缩机进口,所述压缩机进口与所述第一液体分离物出口通过第一输送管路 (101)相连。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氨水 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还包括: 液体栗(60 ),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管路(101)上。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氨水 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还包括: 第二气液分离器(22),具有第二进口、第二气体分离物出口和第二液体分离物出口,所 述第二气液分离器(22)设置在所述主回路上并位于所述冷凝器(40)和所述吸收器(50)之 间,且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冷凝器(40)相连,所述第二气体分离物出口与所述吸收器(50) 相连。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输送管路(101)与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22)和所述吸收器(50)之间的主回路通过第二输送 管路(102)相连。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氨水 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还包括: 氨水工质储存罐(80 ),与所述吸收器(50)相连。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 液体分离物出口与所述第一发生器(11)通过第三输送管路(103)相连。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 输送管路(103)通过所述吸收器(50)和所述第一发生器(11)之间的主回路与所述第一发生 器(11)相连。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氨水 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还包括: 液体换热器(70 ),设置在所述第三输送管路(103)上。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 收器(50)内设置有与所述主回路换热的第一换热管,所述液体换热器(70)设置有与所述第 三输送管路(103)换热的第二换热管,所述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还包括: 热吸收剂输送管路(104),进口端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相连,出口端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相 连,且中间段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设置。11.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氨 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还包括: 第二发生器(12),设置在所述冷凝器(40)和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22)之间的主回路 上。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氨 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还包括主路节流元件,所述主路节流元件包括: 第一节流阀(91),设置在所述冷凝器(40)与所述第二发生器(12)之间的主回路上; 第二节流阀(92 ),设置在所述吸收器(50)与所述第一发生器(11)之间的主回路上。13. -种换热方法,通过换热系统进行换热,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为权利要求1至 12中任一项所述的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栗系统。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 栗系统的工质为氨水。15.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 栗系统包括第一发生器、或包括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时,所述第一发生器和/或所述第 二发生器利用工业余热作为热源。16.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氨水工质吸收-压缩式制冷/热 栗系统包括冷凝器、或者包括冷凝器和液体换热器时,所述冷凝器向外供热产生蒸汽和/或 所述液体换热器向外供热产生热水。
【文档编号】F25B33/00GK106091474SQ201610454407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6月17日
【发明人】袁皓, 杨侨明, 张天翼, 李日华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