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物联网冷凝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69066阅读:5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物联网冷凝器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冷凝器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物联网冷凝器组件。



背景技术:

冷凝器(Condenser),为制冷系统的机件,属于换热器的一种,能把气体或蒸气转变成液体,将管子中的热量,以很快的方式,传到管子附近的空气中。冷凝器工作过程是个放热的过程,所以冷凝器温度都是较高的。

传统的空调只能在回到家后,通过遥控或者实体按键进行控制,如果能在下班前,就能打开冷凝器,使空调开始工作,并设定好温度,回到家中就能感受到最适宜的温度,能够给用户最好的使用体验。因此,急需一种智能物联网冷凝器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物联网冷凝器组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物联网冷凝器组件,包括冷凝器本体,所述冷凝器本体内部设置有预冷器和冷凝管,所述预冷器设置在冷凝管上方,且预冷器与冷凝管连通,所述预冷器左端设置有冷凝剂入口,所述冷凝管右下方设置有冷凝剂出口,所述冷凝器本体右侧固定安装有控制装置,所述预冷器与冷凝管之间设置有喷头。

优选的,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微处理器、温度传感器、GSM通信模块和存储器,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导线与微处理器电性连接,所述GSM通信模块通过导线与微处理器电性连接,所述存储器通过导线与微处理器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预冷器包括铝翅片和预冷铜管,所述铝翅片安装在预冷铜管外侧。

优选的,所述冷凝管包括等距离分布的冷凝铜管和固定冷凝铜管用的端板。

优选的,所述喷头下方安装有雾化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智能物联网冷凝器组件,通过GSM通信模块的设计,能够接收远程手机发出的短信或通过网络登陆的飞信发出的信号,并将信号反馈给微处理器;通过微处理器的设计,在接收到信号后,能够启动冷凝器;通过温度传感器的设计,能够对室内的温度进行检测,并将信号传递给微处理器,使室内准确达到设定温度。该智能物联网冷凝器组件,具有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等优点,同时能够利用内部控制装置根据用户手机发出的指令,启动冷凝器,适合普遍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连接原理图。

图中:1冷凝器本体、2预冷器、201铝翅片、202预冷铜管、3冷凝管、301冷凝铜管、302端板、4冷凝剂入口、5冷凝剂出口、6喷头、7控制装置、8 GSM通信模块、9微处理器、10温度传感器、11存储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2所示的一种智能物联网冷凝器组件,包括冷凝器本体1,所述冷凝器本体1内部设置有预冷器2和冷凝管3,所述预冷器2设置在冷凝管3上方,且预冷器2与冷凝管3连通,所述预冷器2包括铝翅片201和预冷铜管202,所述铝翅片201安装在预冷铜管202外侧,所述冷凝管3包括等距离分布的冷凝铜管301和固定冷凝铜管301用的端板302,所述预冷器2左端设置有冷凝剂入口4,所述冷凝管3右下方设置有冷凝剂出口5,所述冷凝器本体1右侧固定安装有控制装置7,所述控制装置7包括微处理器9、温度传感器10、GSM通信模块8和存储器11,所述温度传感器10通过导线与微处理器9电性连接,所述GSM通信模块8通过导线与微处理器9电性连接,所述存储器11通过导线与微处理器9电性连接,所述预冷器2与冷凝管3之间设置有喷头6,所述喷头6下方安装有雾化器。

工作原理:该智能物联网冷凝器组件,使用时,当手机发出短信或通过网络登陆飞信发出的控制信号,能够被GSM通信模块8接收,并将信号传递给微处理器9,冷凝器本体1开始工作,高温高压的冷凝剂通过冷凝剂入口4进入,经过预冷器2和冷凝管3的冷却后变为液体,经过冷凝剂出口5流出,温度传感器10能够对室内温度进行检测,并将检测情况反馈给微处理器9,存储器11能够对信息进行存储,当温度达到指定温度后,冷凝器本体1停止工作。该智能物联网冷凝器组件,具有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等优点,同时能够利用内部控制装置根据用户手机发出的指令,启动冷凝器,适合普遍推广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