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态冰全自动储存、输送及计量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23196发布日期:2018-11-02 23:19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态冰制作系统,尤其是一种流态冰的全自动储存、输送及计量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流态冰生成装置很多,生成流态冰的方式也各有不同,都是小规模产出,随制随用,但对于大规模用流态冰浆以及对流态冰浆中冰与水的浓度比有要求时,就无法满足末端生产工艺的要求,无法实现全自动储存及按浓度比自动输送,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类似的产品。

传统设计及制作的弊端:

1.无法实现大规模流态冰浆自动储存及自动输送;

2.无法根据末端用冰浆浓度的工艺要求,达到流态冰浆内冰与水的浓度混合比;

3.无法实现远程用冰浆点自动注冰浆的计量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根据需要自动完成储存、输送及计量系统的流态冰制作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流态冰全自动储存、输送及计量系统,包括:

制冰单元;

冰库,其包括储冰仓,所述储冰仓包括下端的储水层和上端的储冰层,所述储水层和所述储冰层分别与所述制冰单元的进水口和出冰口通过第一冰水管和冰管相连通,还包括向储水层补水的补水管;

搅拌仓,其包括搅拌机、连接所述搅拌机的电机、输出冰浆的输出管及与所述储水层相通的第二冰水管;

破冰仓,所述破冰仓与所述搅拌仓之间通过连通管连通,所述破冰仓内设有破冰机、运输机及连接所述破冰机和所述运输机的电机,

拨冰单元,所述拨冰单元设于所述储冰仓的上端并可将所述储冰仓内的固态冰输送至所述破冰仓内;

控制单元,其包括相互电性连接的传感单元、开关阀门及控制器,所述传感单元分别包括设于所述储水层、所述储冰层和所述搅拌仓内的第一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和第三液位传感器、设于所述破冰仓底部的重力传感器及设于所述拨冰单元上的位置传感器;所述开关阀门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冰水管上的第一开关阀、设于所述补水管的第二开关阀、设于所述连通管的第三开关阀及设于所述第二冰水管的第四开关阀,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传感单元的反馈信息控制所述开关阀门、搅拌机、破冰机、运输机及拨冰单元的开关运作;

所述拨冰单元将所述储冰仓的固态冰输送至所述破冰仓内,所述破冰机将固态冰破碎后通过所述运输机将所述破碎冰经所述连通管输送至所述搅拌仓内,所述搅拌仓内的破碎冰经所述搅拌机均匀搅拌后形成冰浆通过所述输出管输出至需冰点。

在上述本发明流态冰全自动储存、输送及计量系统中,所述冰库包括具密闭腔体的外仓,所述冰库固定安装于所述密闭腔体内,所述第一冰水管和所述冰管分别穿过所述外仓的腔壁与所述制冰单元连接,所述补水管穿过所述外仓的腔壁与补水水源连接,所述输出管穿过所述外仓的腔壁与需冰点连接。

在上述本发明流态冰全自动储存、输送及计量系统中,所述外仓包括外框架及设于外框架内壁的保温层,所述储冰仓包括外层的保温壳体,所述保温壳体内部为聚氨酯材质。

在上述本发明流态冰全自动储存、输送及计量系统中,所述储冰仓的两端分别安装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一端分别穿过所述储冰层和储水层与所述储冰仓底部固定,其另一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外仓的顶部,所述拨冰单元的两端分别安装于一所述固定柱上,在所述固定柱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连接有一固定线,两所述连接线分别连接另一所述固定柱的下端及上端。

在上述本发明流态冰全自动储存、输送及计量系统中,所述拨冰单元包括履带及固定所述履带两端的轴承,在其中一轴承上连接有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的电机,在所述履带上设有拨冰件,所述履带设于所述储冰层上方且其一端与所述破冰仓的仓口对应设置,所述拨冰件插入所述储冰层内并可随所述履带移动带动固定冰至所述破冰仓内。

在上述本发明流态冰全自动储存、输送及计量系统中,所述拨冰件包括固定件和拨片,所述固定件一端与所述履带固定,另一端与所述拨片固定,所述拨片为“n”形的片状结构。

在上述本发明流态冰全自动储存、输送及计量系统中,所述破冰仓包括有腔体,所述破冰机固定安装于所述腔体内,所述运输机设于所述破冰机下方,且两端通过轴承固定于所述腔体上,所述运输机为螺旋运输机,所述连通管一端与所述搅拌仓连通,其另一端与所述腔体相通。

在上述本发明流态冰全自动储存、输送及计量系统中,所述运输机由两个螺旋运输机相互连接组成,两所述螺旋运输机的螺旋方向相互对称,所述连通管一端与所述搅拌仓连通,其另一端与设于两所述螺旋运输机的连接处下方并与所述腔体相通。

在上述本发明流态冰全自动储存、输送及计量系统中,所述搅拌仓内还设有螺杆泵,所述螺杆泵设于所述输出管上。

在上述本发明流态冰全自动储存、输送及计量系统中,在所述第一开关阀与所述制冰单元的进水口之间设有一电子水流量计,所述电子水流量计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在所述第二开关阀与补水水源之间还设有一水泵。

上述流态冰全自动储存、输送及计量系统,可自动储存冰的储冰仓结合控制单元自动储存、控制储冰仓内的容量、根据需冰信号自动输送冰、自动计量、自动搅拌混合以使冰水混合物达到设定的冰浆配比状态,再通过螺杆泵向外输送至需冰点。

实现流态冰浆全自动储存;实现流态冰浆按照工艺要求自动配比冰与水的浓度比及实现流态冰浆远程输送并按照工艺加注要求自动计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流态冰全自动储存、输送及计量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流态冰全自动储存、输送及计量系统中搅拌仓及破冰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流态冰全自动储存、输送及计量系统中拨冰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流态冰全自动储存、输送及计量系统中固定件及拨冰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流态冰全自动储存、输送及计量系统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见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流态冰全自动储存、输送及计量系统,包括:

制冰单元10,用于将液态水制作成固态冰;

冰库20,其包括储冰仓22,储冰仓22包括下端的储水层222和上端的储冰层224,当制冰单元10将固态冰由出冰口c流入至储冰仓22后,固态冰与储冰仓22中的液态水之间由于两者之间的密度不同,储冰仓22会自动分层,上端为储存固态冰的冰层224,下部为储存水的储水层222;储水层222和储冰层224分别与制冰单元10的进水口b和出冰口c通过第一冰水管31和冰管32相连通,制冰单元10用于将液态水制作成固定冰,水由进水口b流入制冰单元10,通过出冰口c流出;储冰仓22中还设有储水层222补水的补水管33,当固态冰制作越来越多时,需要通过补水管33向储冰仓22中补充水,可通过自来水管补水;

搅拌仓50,其包括搅拌机52、连接搅拌机52的电机56、输出冰浆的输出管34及与储水层222相通的第二冰水管35,搅拌仓50内通过第二冰水管35向其注入液态水,搅拌机52通过电机56带动对固态冰与液态水相互搅拌,获得需要的流态冰浆冰,再通过输出管34将流态冰浆冰输出至需冰点;

破冰仓40,破冰仓40与搅拌仓50之间通过连通管36连通,破冰仓40内设有破冰机42、运输机44及连接破冰机42和运输机44的电机46、48,

拨冰单元60,拨冰单元60设于储冰仓22的上端并可将储冰仓22内的固态冰输送至破冰仓40内;

控制单元,其包括相互电性连接的传感单元、开关阀门及控制器70,传感单元分别包括设于储水层222、储冰层224和搅拌仓50内的第一液位传感器71、第二液位传感器72和第三液位传感器73、设于破冰仓40底部的重力传感器74及设于所述拨冰单元60上的位置传感器;开关阀门包括设于第一冰水管31上的第一开关阀75、设于补水管33的第二开关阀76、设于连通管36的第三开关阀77及设于第二冰水管35的第四开关阀78,控制器70通过传感单元的反馈信息控制开关阀门、搅拌机50、破冰机40及拨冰单元60的开关运作;

拨冰单元60将储冰仓22的固态冰输送至破冰仓40内,破冰机42将固态冰破碎后通过运输机44将破碎冰经连通管36输送至搅拌仓50内,搅拌仓50内的破碎冰经搅拌机52均匀搅拌后形成冰浆通过输出管34输出至需冰点。

在本发明流态冰全自动储存、输送及计量系统的工作原理为:

一、自动储存:如图1所示,储冰仓22下端的储水层222中的液态水通过a出口从第一冰水管31输送至制冰单元10的进水口b入口,经过制冰单元10生成流态的冰水混合物通过制冰单元10的出冰口c出口流出并流入到储冰层224的d入口,进入储冰仓22内部,由于冰的密度低于水的密度,混合的冰浆流入到储冰仓22后会自动分层。冰水混合物进入储冰仓22分层后,通过储冰仓22内部的第一液位传感器71和第二液位传感器72来进行水位及冰位的自动感应,储冰仓22内的水量经过第二液位传感器72反馈给控制器70,控制器70根据反馈信号自动输出来控制第二开关阀76打开对储冰仓22补水,随着不断补水及制冰单元10的冷却,储冰仓22内的水量及冰量会越来越多,当触发到第一液位传感器71时,第一液位传感器71自动反馈信号至控制器70,控制器70根据反馈信号输出控制二开关阀76关闭停止补水,储冰仓22下部储水层222的水仍可继续与制冰单元10进行循环,不断制取冰水混合物,储冰仓22内上层的储冰层224的冰堆积越来越多,由于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储冰仓22内越来越多的水转化成冰,同等质量下冰的体积大于水的体积,因此当储冰仓22内的上层储冰层224触发到拨冰单元60上的位置传感器时,位置传感器将反馈信号给控制器70,控制器70自动输出信号给制冰单元10及第一开关阀753,最终停止制冰循环,储存状态完成。.

二、自动输冰:

拨冰单元60通过外部信号反馈需要输送冰时,控制器70输出信号至拨冰单元60,拨冰单元60将接近拨冰单元60的冰推动至破冰仓40内,同时第二开关阀76打开,开始对储冰仓22运行补水,制冰单元10又开始制冰循环,始终会保持储冰仓22上层储冰层224的冰面与拨冰单元60相接触,以便顺利输冰。

储冰仓22上层储冰层224的冰经过拨冰单元60拨动到破冰仓40内,此时破冰仓40内的破冰机42开始运行,破冰机42运行后保持冰的松散状态,破冰仓40底部安装的重力传感器74,根据控制器70设定的参数自动感应破冰仓40内冰的重量,当破冰仓40内冰的重量达到控制器70设定的重量后,控制器70输出控制信号,使拨冰单元60停止拨冰动作,冰暂存于破冰仓40内,第三液位传感器73用于自动感应搅拌仓50内部的水位高低情况,用于及时反馈信号至控制器70,以便控制器70自动判断预设参数的范围值。

三、自动计量:

破冰仓40内按照控制器70的设定指令暂存一定重量的冰,此时搅拌仓50底部的第二冰水管35的第四开关阀78打开,将储冰仓22下端的储水层222内冷水通过第二冰水管35进入搅拌仓50内,第四开关阀78设置有收集水量信号的计量器,通过计量器将计量信息反馈至控制器70,当水量达到控制器70的设定值后,控制器70输出控制信号使第四开关阀78关闭,第二冰水管35停止进水,同时控制器70输出控制信号使连通管36内的第三开关阀77自动打开;破冰仓40内部的运输机44开始运行,破冰仓40内的冰经过件运输机44开输送经过连通管36掉落至搅拌仓50,同时控制器70输出控制信号使搅拌仓50内的电机56开始运行,电机56带动运输机44开始旋转,使破冰仓40内的冰与冷水充分混合均匀。

最后通过控制器70输出外部输送信号,搅拌仓50内的充分混合的冰浆通过输出管34输送到最终外部的需冰点,此时即完成整个冰浆系统的自动储存及输送过程。

本发明本发明实现流态冰浆全自动储存;实现流态冰浆按照工艺要求自动配比冰与水的浓度比;实现流态冰浆远程输送并按照工艺加注要求自动计量。

实现流态冰浆全自动储存;实现流态冰浆按照工艺要求自动配比冰与水的浓度比;实现流态冰浆远程输送并按照工艺加注要求自动计量。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流态冰全自动储存、输送及计量系统中,冰库20包括具密闭腔体的外仓24,冰库20固定安装于密闭腔体内,第一冰水管31和冰管32分别穿过外仓24的腔壁与制冰单元10连接,补水管33穿过外仓24的腔壁与补水水源连接,输出管34穿过外仓24的腔壁与需冰点连接。

外仓24包括外框架242及设于外框架244内壁的保温层224,储冰仓22包括外层的保温壳体226,保温壳体266内部为聚氨酯材质,通过多层保温方式隔绝了外部环境对自动冰仓内的冷水及冰的影响。

在储冰仓22的两端分别安装有固定柱80,固定柱80的一端分别穿过储冰层224和储水层222与储冰仓22底部固定,其另一端分别固定于外仓24的顶部,拨冰单元60的两端分别安装于一固定柱80上,在固定柱80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连接有一固定线82,两连接线82分别连接另一固定柱80的下端及上端。

如图2至图4所示,拨冰单元60包括履带62及固定履带62两端的轴承622,在其中一轴承622上连接有与控制器70电性连接的电机,在履带62上设有拨冰件64,履带62设于储冰层224上方且其一端与破冰仓40的仓口对应设置,拨冰件64插入储冰层224内并可随履带62移动带动固定冰至破冰仓40内;拨冰件64包括固定件642和拨片644,固定件642一端与履带62固定,另一端与拨片644固定,拨片644为“n”形的片状结构,采用拨片644的自动拨冰结构,使整个拨冰过程运行简单且实用。

如图2所示,破冰仓40包括有腔体41,破冰机42固定安装于腔体41内,运输机44设于破冰机42下方,且两端通过轴承固定于腔体41上,运输机44为螺旋运输机,连通管36一端与搅拌仓50连通,其另一端与腔体41相通。

运输机44由两个螺旋运输机相互连接组成,两螺旋运输机的螺旋方向相互对称,连通管36一端与搅拌仓50连通,其另一端与设于两螺旋运输机的连接处下方并与腔体40相通。

如图2所示,搅拌仓50内还设有螺杆泵58,螺杆泵58设于输出管34上,通过控制器70输出外部输送信号,搅拌仓50内的充分混合的冰浆通过设于搅拌仓50内的螺杆泵58开始运行,冰浆通过螺杆泵58加压经输出管34流出再输送到最终外部的需冰点。

在第一开关阀75与制冰单元10的进水口b之间设有一电子水流量计79,电子水流量计79与控制器70电性连接,电子水流量计79将水量信息反馈至控制器70,根据需要设定控制器70控制第一开关阀75的打开与关闭;在第二开关阀76与补水水源之间还设有一水泵792,通过水泵792加压,可及时为储冰仓22补充水源。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