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压缩机的储液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31842发布日期:2019-04-17 03:36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压缩机的储液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压缩机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压缩机的储液罐。



背景技术:

常规空调系统在低温工况下极易因蒸发换热不足出现压缩机吸气带液现象,严重时甚至会发生液击。通常通过在压缩机吸气端增设储液罐以分离气液冷媒,气态冷媒通过出气管从储液罐中进入压缩机中,液态冷媒和润滑油则积聚在储液罐底部。在储液罐的出气管侧壁上设置回液孔,少量的液态冷媒和润滑油的混合物可通过回液孔进入出气管,然后再进入压缩机。适量的液态冷媒和润滑油混合物进入压缩机气缸中,可以确保压缩机的回油顺畅,减缓压缩机的磨损。现有的储液罐在空调器高温工况和低温工况下,回油效果不同,不能始终保持回油顺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压缩机的储液罐,以解决储液罐在液态制冷剂较少的高温工况下回油不顺畅的问题。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该概括部分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其唯一目的是用简单的形式呈现一些概念,以此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应用于压缩机的储液罐,包括具有进气管和出气管的壳体,所述出气管包括伸入段,所述伸入段延伸至所述壳体内部,还包括:用于分离出液态制冷剂的分离器和套筒,所述分离器设置于所述进气管与所述伸入段之间,所述套筒套置于所述伸入段外部,所述套筒远离所述分离器的一端封闭,靠近所述分离器的一端用于接收所述分离器分离得到的液态制冷剂,所述套筒与所述伸入段之间形成第一储液空间,所述伸入段的管壁上设置回油孔,所述回油孔与所述第一储液空间连通。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套筒包括:主体部和用于收集液态制冷剂的收集部,所述主体部沿伸入段长度方向延伸,收集部设置于主体部靠近分离器的一端,收集部的横截面面积大于主体部的横截面面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套筒的内径为所述伸入段外径的1.2~1.5倍。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回油孔设置于所述伸入段上远离所述分离器的位置。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套筒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第二储液空间,所述第二储液空间与所述第一储液空间在所述套筒与所述分离器之间连通。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伸入段的高度大于所述套筒的高度。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分离器包括挡板,所述挡板的表面包括环形区域,所述环形区域设置通孔,所述通孔的数量为多个。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区域朝向所述出气管一侧凸起。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还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设置于所述分离器与所述伸入段之间,所述导流板朝向所述套筒倾斜以使液态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一储液空间。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板的靠近所述分离器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远离所述分离器的一端向所述套筒的中轴延伸。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应用于压缩机的储液罐,通过在出气管的伸入段外侧设置套筒,并使套筒接收液态制冷剂,使液态制冷剂先落入套筒与出气管之间的第一储液空间内,对位于第一储液空间的回油孔产生一定的压差,使润滑油顺畅流过回油孔。这样无论是在制冷剂较少的高温工况还是制冷剂较多的低温工况,都能保证液态制冷剂及润滑油混合物流动动力,使回油量保持稳定,满足宽环温运行热泵系统的需求。本发明的压缩机储液罐既保证了压缩机的回油顺畅,又避免了压缩机吸气带液现象的产生。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应用于压缩机的储液罐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进气管;3、出气管;31、伸入段;32、套筒;320、主体部;321、收集部;3210、平台;3211、第一侧壁;3212、第二侧壁;310、回油孔;4、分离器;40、挡板;41、通孔;61、第一储液空间;62、第二储液空间;7、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本文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一些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本文的实施方案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书的整个范围,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所有可获得的等同物。本文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被用来将一个元素与另一个元素区分开来,而不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元素之间存在任何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实际上第一元素也能够被称为第二元素,反之亦然。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结构、装置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结构、装置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结构、装置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本文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文中的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文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文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本文中,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文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本文中,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应用于压缩机的储液罐的纵向剖视图。

如图1所示,一种应用于压缩机的储液罐,包括具有进气管2和出气管3的壳体1,出气管3包括伸入段31,伸入段31延伸至壳体1内部,储液罐还包括:用于分离出液态制冷剂的分离器4和套筒32,分离器4设置于进气管2与伸入段31之间,套筒32套置于伸入段31外部,套筒32的远离分离器4的一端封闭,靠近分离器4的一端用于接收分离器4分离得到的液态制冷剂,套筒32与伸入段31之间形成第一储液空间61,伸入段31的管壁上设置回油孔310,回油孔310与第一储液空间61连通。

可选地,回油孔310的孔径为0.8mm~1.5mm。如果回油孔310的孔径大于1.5mm,将导致较多的液态制冷剂进入伸入段31,通过出气管进入压缩机将使压缩机过湿运转;如果回油孔310的孔径小于0.8mm,回油会不顺畅,使润滑油滞留在第一储液空间61内。

当制冷剂通过进气管2进入壳体1时,分离器4将其中的液态制冷剂、润滑油分离,液态制冷剂和润滑油落入第一储液空间61中,随着液态制冷剂与润滑油的汇集,第一储液空间61内的液面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对回油孔310产生回油压差,使润滑油穿过回油孔310到达伸入段,从而能够进入压缩机内,气态制冷剂穿过分离器4后直接进入伸入段31。套筒32的直径相对于壳体1的直径有所减小,故第一储液空间61内液面上升速度加快,即使在液态制冷剂量较少时,也能使回油孔310的压差达到合适的程度,保持回油顺畅。该过程中,液态制冷剂也能通过回油孔310进入伸入段,但由于回油孔310的孔径较小,故只有极少量的液态制冷剂通过回油孔310,进入伸入段后部分液态制冷剂挥发成气态制冷剂,部分进入压缩机但不会对压缩机造成液击。

本发明的应用于压缩机的储液罐,通过在出气管3的伸入段31外侧设置套筒32,使液态制冷剂先落入套筒32与出气管3之间的第一储液空间61内,快速对回油孔310产生一定的压差,使润滑油顺畅流过回油孔310。这样无论是在制冷剂较少的高温工况还是制冷剂较多的低温工况,都能保证液态制冷剂及润滑油混合物流动动力,使回油量保持稳定,满足宽环温运行热泵系统的需求。

可选地,进气管2和出气管3的管径相同。可选地,进气管2的管径为6mm~13mm。具体地,进气管2的管径为6.35mm、7.94mm、9.52mm或12.7mm。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作为示例,如图2所示,套筒32包括:主体部320和用于收集液态制冷剂的收集部321,主体部320沿伸入段31长度方向延伸,收集部321设置于主体部320靠近分离器4的一端,收集部321的横截面面积大于主体部320的横截面面积。

可以理解的是,套筒32的材质可以是不锈钢。如此,能够防止套筒32被液态制冷剂腐蚀。可选地,分离器4的材质为抛光不锈钢。这样,可以降低制冷剂的流动阻力。

在本实施例中,收集部321将液态制冷剂收集起来,使液态制冷剂在第一储液空间61汇聚,收集部321横截面面积比主体部320大,有利于收集液态制冷剂。通过该实施例,储液罐能够保持回油顺畅。

作为示例,如图2所示,收集部321包括:平台3210和第一侧壁3211,平台3210用于盛接液态制冷剂,平台3210的中央与主体部320连接,第一侧壁3211与平台3210的边缘连接且竖直设置,第一侧壁3211用于阻挡液态制冷剂从平台3210的边缘流出。液态制冷剂落至平台3210上,从平台3210的中央流至主体部320与伸入段31之间,使第一储液空间61内液面上升当伸入段31与主体部320之间被液态制冷剂充满时,第一侧壁3211使收集部321也能够储存少量的液态制冷剂。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储液罐还包括导流板7,导流板7设置于分离器4与伸入段31之间,导流板7朝向套筒32倾斜以使液态制冷剂流入第一储液空间61。

可选地,第一侧壁3211的靠近分离器4的一端位于导流板7与平台3210之间。如此,可以防止液态制冷剂从导流板7流下后脱离收集部321,使液态制冷剂优先落入第一储液空间61。

可选地,伸入段31靠近分离器4的一端位于分离器4与第一侧壁3211之间。如此,能够防止液态制冷剂进入伸入段31。

可选地,第一侧壁3211的高度为5mm~15mm。第一侧壁3211用于防止落于收集部321的液态制冷剂从平台边缘流出,但当第一储液空间61被充满时,需要让液态制冷剂从第一侧壁3211溢出,因此高度不能太高和太低,在本实施例的范围内较合适。

图3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作为示例,如图3所示,收集部321包括倒锥形的第二侧壁3212,第二侧壁3212的中央与主体部320连接。可选地,第二侧壁321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45°。如此,便于落下的液态制冷剂滑入主体部320与伸入段31之间。

图4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作为示例,如图4所示,收集部321包括:平台3210和倒锥形的第二侧壁3212,平台3210的中央与主体部320连接,第二侧壁3212的中央设置开口,开口的边缘与平台3210的边缘连接,第二侧壁3212用于阻挡液态制冷剂从平台3210的边缘流出。如此,一方面便于液态制冷剂进入第一储液空间61内,另一方面,在主体部320与伸入段31之间充满液态制冷剂后,第二侧壁3212使收集部321也能够储存少量的液态制冷剂。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套筒32与壳体1之间形成第二储液空间62,第二储液空间62与第一储液空间61在套筒32与分离器4之间连通。可选地,第二储液空间62的体积大于第一储液空间61。从而能够容纳更多的液态制冷剂。

当第一储液空间61被液态制冷剂充满时,液态制冷剂继续增多则从收集部321溢出,进入第二储液空间62储存,液态制冷剂经过一定时间后挥发,成为气态制冷剂从出气管3流出。该实施例使液态制冷剂先进入第一储液空间61,保证回油顺畅,然后由第二储液空间62发挥主要储液功能,从而保证了储液罐的储液量。

可选地,回油孔310设置于伸入段31上远离分离器4的一端。有的润滑油密度大于液态制冷剂,当储液罐竖直放置时,润滑油聚集于第一储液空间61的底部,即远离分离器的方向,故将回油孔310设置于伸入段31上远离分离器4的一端,有利于润滑油优先进入回油孔310。

可选地,套筒32的内径为伸入段31外径的1.2~1.5倍。这样,液态制冷剂、润滑油进入第一储液空间61后,液面能够快速升高,保证在回油孔310处产生合适的液压,有利于润滑油通过回油孔310。

可选地,伸入段31的高度大于套筒32的高度。避免套筒32汇集的液态制冷剂进入伸入段31中。这样,使液态制冷剂直接落至套筒32内,当气态制冷剂夹带液态制冷剂向伸入段31移动时,液态制冷剂冲击并附着在伸入段31的外侧壁上,只剩气态制冷剂进入伸入段31中。

如图5所示,分离器4包括挡板40,挡板40的表面包括环形区域,环形区域设置通孔41,通孔41的数量为多个。

分离器4用于对液态制冷剂进行分离。可选地,环形区域朝向出气管3一侧凸起。当制冷剂流至挡板40处,由于挡板40具有向出气管3一侧凸起的环形区域,制冷剂先冲击在挡板40的中央和四周,然后集中流向环形区域,在挡板40的中央和四周附着有冲击时留下的部分液态制冷剂,其余制冷剂从环形区域通过时,部分液态制冷剂附着在环形区域的侧壁上,附着的液态制冷剂最终从通孔41中流出落下,穿过通孔41后的液态制冷剂由于重力作用,主要向下方运动。该实施例能够使液态制冷剂从环形区域落下。

可选地,挡板40与壳体1的内壁连接。挡板40防止液态制冷剂和润滑油的混合物经过进气管2进入储液罐内后,直接由伸入段31的进气端吸收回压缩机的气缸内,导致吸气带液现象的产生,且能够引导液态制冷剂和润滑油的混合物直接落至第一储液空间61,防止吸气带液的效果更好。

可选地,通孔41的孔径为2~4mm。如此,能够分离液态制冷剂并使气态制冷剂通过。

可选地,环形区域的内径大于伸入段31的内径。环形区域避开了伸入段31的顶端,使通孔41偏离伸入段31,防止液态制冷剂穿过通孔41后落进伸入段31。

可选地,环形区域位于收集部321的上方。这样,从环形区域落下的液态制冷剂可被收集部321收集。

可选地,收集部321沿轴向的最大横截面积大于环形区域的横截面积。有利于尽可能多的收集液态制冷剂。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储液罐还包括导流板7,导流板7设置于分离器4与伸入段31之间,导流板7朝向套筒32倾斜以使液态制冷剂流入第一储液空间61。

可选地,导流板7的靠近分离器4的一端与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远离分离器4的一端向套筒32的中轴延伸。

可选地,导流板7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0~50°。可选地,导流板7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5°。有利于将液态制冷剂导流至套筒32内,防止其先进入第二储液空间62。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