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筒制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49610发布日期:2019-04-20 02:29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多筒制冰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筒制冰机。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制冰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制冰机是一种将制冰原料(如水)通过蒸发器由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冷却后生成冰的制冷机械设备,采用制冷系统,以制冷原料为载体,在通电状态下通过某一设备后制造出冰块。

根据蒸发器原理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制冰机生成的冰块形状也不相同。一般以生成冰的形状将制冰机分为颗粒冰机、片冰机、板冰机、管冰机和壳冰机等等,其中采用冰筒形式刮冰的片冰机比较多。传统的制冰机存在制冰效率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多筒制冰机。该多筒制冰机的结构紧凑,制冰效率高。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筒制冰机,包括筒体机构,筒体机构包括上盖、下盖、外筒和内筒,外筒的两端分别与上盖和下盖连接、并形成密闭空间,内筒套设于外筒内、并与外筒呈间距设置,外筒设有进料口和出冰口,外筒和内筒之间还设有中筒,中筒与外筒之间呈间距设置,中筒与内筒之间呈间距设置;刮冰机构,刮冰机构包括驱动器和刮冰组件,刮冰组件包括第一刮刀、第二刮刀和第三刮刀,驱动器用于驱动第一刮刀与外筒配合进行刮冰,驱动器还用于驱动第二刮刀与中筒配合进行刮冰,驱动器还用于驱动第三刮刀与内筒配合进行刮冰;及换热机构,换热机构包括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和第三换热管,第一换热管设于外筒、并用于外筒的换热,第二换热管设于中筒、并用于中筒的换热,第三换热管设于内筒、并用于内筒的换热。

上述多筒制冰机,通过外筒、中筒和内筒的设置,制冰原料从进料口进入、并充满外筒、中筒和内筒内,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和第三换热管通过换热使分别在外筒内壁、中筒内壁和外筒内壁上生成冰体,第一刮刀、第二刮刀和第三刮刀分别将对应内壁上的冰体刮除,被刮除的冰体由出冰口排出,实现制冰的循环,制冰效率更高,且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刮冰机构还包括设于外筒内的旋转架,驱动器的驱动端与旋转架连接、并用于驱动旋转架转动,第一刮刀、第二刮刀和第三刮刀均设于旋转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旋转架设有第一安装部,下盖设有第一限位轨道,第一刮刀的一端与第一安装部配合连接,第一刮刀的另一端设有与第一限位轨道配合的第一限位部;或旋转架设有第二安装部,下盖设有第二限位轨道,第二刮刀的一端与第二安装部配合连接,第二刮刀的另一端设有与第二限位轨道配合的第二限位部;或旋转架设有第三安装部,下盖设有第三限位轨道,第三刮刀的一端与第三安装部配合连接,第三刮刀的另一端设有与第三限位轨道配合的第三限位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下盖还设有第一固定部,中筒的一端设有与第一固定部配合固定的第一配合部;或下盖设有第二固定部,内筒的一端设有与第二固定部配合固定的第二配合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包括设于下盖的第一固定槽,下盖还设有第一固定销,第一配合部与第一固定销配合固定、并将中筒的一端固设于第一固定槽;或第二固定部包括设于下盖的第二固定槽,下盖还设有第二固定销,第二配合部与第二固定销配合固定、并将内筒的一端固设于第二固定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中筒设有第一连通孔,内筒设有第二连通孔,第一连通孔用于连通外筒和中筒,搜索第二连通孔用于连通中筒和内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筒体机构还包括保温筒,外筒套设于保温筒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外筒的筒壁设有第一换热腔,第一换热管设于第一换热腔内;或中筒的筒壁设有第二换热腔,第二换热管设于第二换热腔内;或内筒的筒壁设有第三换热腔,第三换热管设于第三换热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靠近外筒的外壁一侧的第一换热腔的腔壁为第一腔壁,第一腔壁与第一换热管之间还设有第一隔热件;靠近中筒的外壁一侧的第二换热腔的腔壁为第二腔壁,第二腔壁与第二换热管之间还设有第二隔热件;靠近内筒的外壁一侧的第三换热腔的腔壁为第三腔壁,第三腔壁与第三换热管之间还设有第三隔热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中筒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刮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刮刀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刮刀设有至少一个。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多筒制冰机的整体结构截面图;

图2为实施例中多筒制冰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多筒制冰机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110、上盖,120、下盖,121、第一固定销,122、第二固定销,130、外筒,131、进料管,132、出冰管,140、中筒,141、第一连通孔,150、内筒,151、第二连通孔,160、保温筒,170、紧固螺栓,210、第一刮刀,211、第一限位部,220、第二刮刀,221、第二限位部,230、第三刮刀,231、第三限位部,240、驱动器,250、旋转架,251、第一安装部,252、第二安装部,253、第三安装部,310、第一换热管,320、第二换热管,330、第三换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称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与另一个元件“连接”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筒制冰机,包括筒体机构,筒体机构包括上盖110、下盖120、外筒130和内筒150,外筒130的两端分别与上盖110和下盖120连接、并形成密闭空间,内筒150套设于外筒130内、并与外筒130呈间距设置,外筒130设有进料口和出冰口,外筒130和内筒150之间还设有中筒140,中筒140与外筒130之间呈间距设置,中筒140与内筒150之间呈间距设置;刮冰机构,刮冰机构包括驱动器240和刮冰组件,刮冰组件包括第一刮刀210、第二刮刀220和第三刮刀230,驱动器240用于驱动第一刮刀210与外筒130配合进行刮冰,驱动器240还用于驱动第二刮刀220与中筒140配合进行刮冰,驱动器240还用于驱动第三刮刀230与内筒150配合进行刮冰;及换热机构,换热机构包括第一换热管310、第二换热管320和第三换热管330,第一换热管310设于外筒130、并用于外筒130的换热,第二换热管320设于中筒140、并用于中筒140的换热,第三换热管330设于内筒150、并用于内筒150的换热。

通过外筒130、中筒140和内筒150的设置,制冰原料从进料口进入、并充满外筒130、中筒140和内筒150内,第一换热管310、第二换热管320和第三换热管330通过换热使分别在外筒130内壁、中筒140内壁和外筒130内壁上生成冰体,第一刮刀210、第二刮刀220和第三刮刀230分别将对应内壁上的冰体刮除,被刮除的冰体由出冰口排出,实现制冰的循环,制冰效率更高,且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目前的制冰机存在制冰效率低的问题,且制冰机整体的占地面积大。本实施例采用外筒130、中筒140和内筒150均进行换热并制冰,结构更加紧凑,在相同制冰量的前提下减小了占地面积,提高了制冰效率。

进一步地,外筒130、上盖110和下盖120通过固定连接、形成密闭空间,中筒140和内筒150均设于该密闭空间内。如图1所示,外筒130和上盖110之间通过紧固螺栓170连接固定。

驱动器240可以是驱动电机、液压装置或气压装置,以驱动对应的第一刮刀210、第二刮刀220和第三刮刀230分别沿外筒130的内壁、中筒140的内壁及内筒150的内壁转动、并实现刮冰操作。

更进一步地,外筒130还设有与进料口位置对应的进料管131,外筒130还设有与出冰口位置对应的出冰管132。

如图2和图3所示,进料口或进料管131设于外筒130的下部,出冰口或出冰管132设于外筒130的上部。进料管131和出冰管132均与外筒130呈切线方向设置,以使制冰原料如水进入后能够在外筒130内形成盘旋的水流,盘旋的水流也便于制得的冰浆沿出冰口排出、并进入出冰管132内。

另外,中筒140设有至少一个。当中筒140设有多个时,多个中筒140均设于外筒130和内筒150之间,相邻中筒140之间呈间距设置,且设有与每个中筒140对应的第二换热管320和第二刮刀220,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进行具体设置,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刮冰机构还包括设于外筒130内的旋转架250,驱动器240的驱动端与旋转架250连接、并用于驱动旋转架250转动,第一刮刀210、第二刮刀220和第三刮刀230均设于旋转架250。

旋转架250设于外筒130、上盖110和下盖120形成的密闭空间内,第一刮刀210、第二刮刀220和第三刮刀230均设在旋转架250上,当驱动器240驱动旋转架250转动时,旋转架250即可带动所有的第一刮刀210、第二刮刀220和第三刮刀230同时转动、并进行对应位置的刮冰操作,实现仅需一个驱动器240即可带动三个刮刀进行刮冰操作的技术效果,降低了驱动器240的能耗。

进一步地,旋转架250包括旋转杆。如图1所示,旋转杆设有一条,第一刮刀210、第二刮刀220和第三刮刀230均分别设有两个、并设于旋转杆上。

当然,根据需要,旋转架250也可设置多条旋转杆,多条旋转杆之间呈交叉设置,第一刮刀210、第二刮刀220和第三刮刀230根据需要呈间距排布设于不同的旋转杆上。

第一刮刀210、第二刮刀220和第三刮刀230均设有至少一个,在刮冰时,能够保证对应的外筒130内壁、中筒140内壁和内筒150内壁的冰体被刮除干净,提高刮除效率。

更进一步地,上盖110设有安装孔,驱动器240的驱动端穿过安装孔与旋转架250连接。当然,根据需要,也可在安装孔内设置轴承,使驱动器240的驱动轴与轴承配合、并深入外筒130内、以与旋转架250配合。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旋转架250设有第一安装部251,下盖120设有第一限位轨道,第一刮刀210的一端与第一安装部251配合连接,第一刮刀210的另一端设有与第一限位轨道配合的第一限位部211;或旋转架250设有第二安装部252,下盖120设有第二限位轨道,第二刮刀220的一端与第二安装部252配合连接,第二刮刀220的另一端设有与第二限位轨道配合的第二限位部221;或旋转架250设有第三安装部253,下盖120设有第三限位轨道,第三刮刀230的一端与第三安装部253配合连接,第三刮刀230的另一端设有与第三限位轨道配合的第三限位部231。

如图1所示,旋转架250上对应第一刮刀210、第二刮刀220和第三刮刀230的安装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一安装部251、第二安装部252和第三安装部253,下盖120上对应第一刮刀210、第二刮刀220和第三刮刀230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限位轨道、第二限位轨道和第三限位轨道。第一安装部251、第二安装部252和第三安装部253分别用于安装第一刮刀210的上端位置、第二刮刀220的上端位置和第三刮刀230的上端位置,第一限位轨道、第二限位轨道和第三限位轨道分别用于限制第一刮刀210的下端位置、第二刮刀220的下端位置和第三刮刀230的下端位置,以使第一刮刀210、第二刮刀220和第三刮刀230能够分别沿外筒130内壁、中筒140内壁和内筒150内壁精准移动,提高刮冰的精度和刮除效率。

第一安装部251可以是安装卡槽或安装卡扣,便于快速装配和拆卸,第二安装部252、第三安装部253可同样设置;第一限位轨道呈环状轨道槽结构设置,轨道槽内设置齿轮齿结构,第一刮刀210的下端设置与轨道槽内的齿轮齿结构配合的下端齿轮即第一限位部211,以实现限位配合的作用,第二限位轨道和第三限位轨道可同样设置。

另外,旋转架250还设有导流部或导流件。导流部可以是导流槽结构,如设在旋转架250上的圆弧槽或弯折槽,导流件可以是固设在旋转架250上的圆弧浆片或弯折浆片。导流部和导流件的设置均是为了引导被刮除后漂浮在水面表面的冰浆尽快移动至出冰口附近以顺利排出,提高制冰效率,同时也避免冰浆在内部堆积造成堵塞或影响出冰效率。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下盖120还设有第一固定部,中筒140的一端设有与第一固定部配合固定的第一配合部;或下盖120设有第二固定部,内筒150的一端设有与第二固定部配合固定的第二配合部。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时,外筒130、中筒140和内筒150需中心轴呈同轴心设置,以保障刮冰精度。当然,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允许存在一定的安装偏差;

如图1所示,中筒140的下端和内筒150的下端均与下盖120配合固定,而中筒140的上端和内筒150的上端与上盖110之间呈间距设置。第一配合部与第一固定部配合将中筒140的下端紧固设于下盖120,第二配合部与第二固定部配合将内筒150紧固设于上盖110。工作时,制冰原料如水通过进料口进入至外筒130内、并逐渐进入中筒140内和内筒150内。

进一步地,第一固定部和第一配合部可根据需要设置,如设置密封槽和与密封槽配合的密封块结构,也可以设置卡槽结构等,以满足实际的需要为准。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第一固定部包括设于下盖120的第一固定槽,下盖120还设有第一固定销121,第一配合部与第一固定销121配合固定、并将中筒140的一端固设于第一固定槽;或第二固定部包括设于下盖120的第二固定槽,下盖120还设有第二固定销122,第二配合部与第二固定销122配合固定、并将内筒150的一端固设于第二固定槽。

如图1所示,下盖120设有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中筒140下端的第一配合部伸入第一固定槽内、并与从下盖120的下部伸入第一固定槽内的第一固定销121配合固定,从而将中筒140紧固设于下盖120;内筒150下端的第二配合部伸入第二固定槽内、并与从下盖120的下部伸入第二固定槽内的第二固定销122配合固定,从而将内筒150紧固设于下盖12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可以是能够分别与第一固定销121和第二固定销122配合固定的孔结构或槽结构。

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筒140设有第一连通孔141,内筒150设有第二连通孔151,第一连通孔141用于连通外筒130和中筒140,搜索第二连通孔151用于连通中筒140和内筒150。

工作时,制冰原料如水通过进料口进入外筒130内,水进一步从中筒140的第一连通孔141流入中筒140内、并进一步使水内筒150的第二连通孔151流入内筒150内,从而实现水能够流入外筒130、中筒140和内筒150的目的。

进一步地,第一连通孔141和第二连通孔151均设有多个。多个第一连通孔141和第二连通孔151的设置能够使水体的流通更高效。如图2所示,第一连通孔141设有四个,第二连通孔151设有两个。

另外,根据需要,第一连通孔141和第二连通孔151均可根据预设要求呈间距排布设于对应的中筒140下端和内筒150下端。如图2所示,第一连通孔141和第二连通孔151均沿内筒150/中筒140/外筒130的筒轴线呈圆周排布设置,以实现更均匀的水流通作用。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筒体机构还包括保温筒160,外筒130套设于保温筒160内。

如图1所示,保温筒160设在最外侧,外筒130套设在保温筒160内。工作时,由于第一换热管310需要在外筒130的筒壁进行换热、以使外筒130的内壁通过换热生成冰体,而外筒130外侧的环境温度也同样会与第一换热管310进行换热、并带走部分换热介质的换热能量,从而影响到外筒130的制冰过程,从而导致制冰效率低下,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保温筒160避免外侧的环境温度对外筒130制冰的影响,提高换热效率和制冰效率,且降低了第一换热管310内的换热介质能耗。

需要说明的是,保温筒160可采用保温隔热材料制作而成,也可以在保温筒160和外筒130之间填充保温隔热材料。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外筒130的筒壁设有第一换热腔,第一换热管310设于第一换热腔内;或中筒140的筒壁设有第二换热腔,第二换热管320设于第二换热腔内;或内筒150的筒壁设有第三换热腔,第三换热管330设于第三换热腔内。

第一换热腔、第二换热腔和第三换热腔的设置分别便于第一换热管310、第二换热管320和第三换热管330的安装。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腔、第二换热腔和第三换热腔均呈真空腔结构设置。第一换热腔呈环绕外筒130设置、以便于第一换热管310在第一换热腔内盘旋环绕外筒130设置;第二换热腔呈环绕中筒140设置、以便于第二换热管320在第二换热腔内盘旋环绕中筒140设置;第三换热腔呈环绕内筒150设置、以便于第三换热管330在第三换热腔内盘旋环绕内筒150设置。

更进一步地,第一换热腔由两个筒体套设形成,第二换热腔和第三换热腔可同理设置、并分别形成第二换热腔和第三换热腔。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靠近外筒130的外壁一侧的第一换热腔的腔壁为第一腔壁,第一腔壁与第一换热管310之间还设有第一隔热件;靠近中筒140的外壁一侧的第二换热腔的腔壁为第二腔壁,第二腔壁与第二换热管320之间还设有第二隔热件;靠近内筒150的外壁一侧的第三换热腔的腔壁为第三腔壁,第三腔壁与第三换热管330之间还设有第三隔热件。

制冰原料如水进入外筒130后,水体会逐渐进入中筒140和内筒150。由于水体存在一定温度,当第二换热管320换热时,水体可能会影响第二换热管320的换热能量、从而影响中筒140内壁的制冰效率。因此,在第一腔壁和第一换热管310之间设置第一隔热件,在第二腔壁和第二换热管320之间设置第二隔热件,以避免水体的环境温度对第二换热管320和第三换热管330进行换热时的换热效率产生影响。

进一步地,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可采用真空隔热填料。

如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筒140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刮刀210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刮刀220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刮刀230设有至少一个。

中筒140可设置一个,然而根据需要,中筒140也可以设置两个或多个,以满足实际的需要。

本实施例提供的多筒制冰机,具有以下优点:

1、相同占地空间,产冰量大幅提高,从而提高了整体的能效比;

2、根据用户需要,可通过调节第一换热管310、第二换热管320和第三换热管330内的换热介质,实现对冰浆出冰浓度的调节;

3、外筒130、中筒140和内筒150套设安装,结构紧凑,且仅需一个驱动器240即可驱动第一刮刀210、第二刮刀220和第三刮刀230同时进行刮冰操作,实现一机多用,降低能耗;

4、第一刮刀210、第二刮刀220和第三刮刀230均设有至少一个、并能够分别与外筒130内壁、中筒140内壁和内筒150内壁配合实现刮冰操作,保证出冰连续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