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温空气源热泵制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34539发布日期:2019-11-05 22:11阅读:673来源:国知局
超低温空气源热泵制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热技术系统,特别是一种超低温空气源热泵制热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典型制热系统包括用于输送热量的蒸发器、用于提供制热动力的压缩机、用于提供释放热量的冷凝器、用于调节流入蒸发器中制冷剂流量的节流阀和存储制冷剂的储存罐,通过管道依次将上述部件连接形成回路。节流阀调节流入蒸发器中的制冷剂流量,液态制冷剂进入蒸发器吸收热量变为气态,气态制冷剂通过压缩机被压缩,压缩后的气态制冷剂进入冷凝器并释放能量实现制热,同时气态制冷剂液化流入制冷剂储存罐,储存罐中液态的制冷剂再次进入蒸发器开始下一个制热循环。然而上述现有制热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制热效率取决于外界环境的温度,当其处于极寒地区、外部环境的温度低时,系统存在低能效及状态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超低温空气源热泵制热系统,当处于超低温环境时,控制膨胀阀和低温电子膨胀阀的状态使得冷媒在进入蒸发器前进行换热,且保证进入压缩机的冷媒为气态,改善系统在超低温环境中效能降低以及运行不稳定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超低温空气源热泵制热系统,包括蒸发器、压缩机、四通阀、冷凝器、储液罐、膨胀阀、进水管、出水管,制热换热器和低温电子膨胀阀。

所述蒸发器的进口与膨胀阀的一端连通,出口与四通阀连通;压缩机的进口与储液罐的出口连通,出口与四通阀连通;四通阀的A口与压缩机的出口连通、B口与冷凝器连通、 C口与储液罐的进口连通、D口与蒸发器的出口连通;冷凝器的第一进口与四通阀的B口连通,冷凝器的第二进口连通进水管,冷凝器的第一出口与制热换热器连通,第二出口连通出水管。

所述制热换热器具有两个进口和两个出口,第一进口与冷凝器的出口连通,第二进口与低温电子膨胀阀的一端连通,第一出口与储液罐的进口连通,第二出口分别与膨胀阀的另一端和低温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连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在现有制热系统中增加制热换热器和调节制冷剂流量的低温电子膨胀阀,采用双效换热技术,突破了传统空气源热泵在超低温环境下低能效的技术瓶颈,增强了制热系统在极寒地区、外部环境温度低的情况下的稳定性,提高了制热系统的能效状态。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结构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超低温空气源热泵制热系统,包括蒸发器1、压缩机2、四通阀3、冷凝器4、储液罐5、膨胀阀6、进水管7、出水管8、制热换热器9和低温电子膨胀阀10。

蒸发器1的进口与膨胀阀6的一端连通,出口与四通阀3连通。

压缩机2的进口与储液罐5的出口连通,出口与四通阀3连通。

四通阀3的A口与压缩机2的出口连通,B口与冷凝器4连通, C口与储液罐5的进口连通,D口与蒸发器1的出口连通。

冷凝器4的第一进口与四通阀3的B口连通,第二进口连通进水管7,第一出口与制热换热器9连通,第二出口连通出水管8。

所述制热换热器9具有两个进口和两个出口,第一进口与冷凝器4的出口连通,第二进口与低温电子膨胀阀10的一端连通,第一出口与储液罐5的进口连通,第二出口分别与膨胀阀6的另一端和低温电子膨胀阀10的另一端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处于极寒地区、外部环境温度超低时,压缩机2将接收到的气态冷媒压缩为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经过四通阀3的A口,从B口排出,由冷凝器4的第一进口进入冷凝器4,在冷凝器4中吸冷放热后,放出的热量实现制热效果。

放热后的冷媒经制热换热器9的第一进口进入制热换热器9,冷媒在换热制热器9中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冷媒一路通过第一出口连通至储液罐5,并回到压缩机2,进行下一个循环;另一路通过第二出口分别与膨胀阀6和低温电子膨胀阀10相连通,通过膨胀阀6的液态冷媒流入蒸发器1,通过低温电子膨胀阀10的液态冷媒回流至制热换热器9进行热交换,根据所处的外部环境的温度、压缩机2的负荷以及压缩机2的排气温度,由膨胀阀6和低温电子膨胀阀10的不同状态控制低温低压的冷媒流入蒸发器1的流量。

低温低压的冷媒在蒸发器1中吸热放冷作用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体,经过四通阀3的D口,由C口流入储液罐5,并回到压缩机2,进行下一个循环。

本实用新型适应于超低温度环境,通过增加制热换热器9和低温电子膨胀阀10实现对冷凝器4出来的冷媒进入蒸发器1之前进行换热,能够有效提高制热系统的效能;且对于回到压缩机2的冷媒进行换热气态处理,防止对压缩机2产生液击,从而造成压缩机2的异常冲击事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