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发单元及热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37835发布日期:2022-06-01 23:17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蒸发单元及热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制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制冷系统一般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节流元件,制冷剂经压缩机压缩膨胀后,进入冷凝器,制冷剂在冷凝器放热降温,制冷剂降低一定温度,然后制冷剂再进入节流元件进行节流降压,再进入蒸发器吸热升温,之后进入压缩机,如此反复。
3.在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通过制冷剂的相态变化实现车厢内制冷、制热的作用。汽车热管理系统具有多个换热器,例如在车辆需要制冷时,一些车会在车前、车后都设置有蒸发器,由于有多个蒸发器,每个蒸发器的出口的制冷剂需要返回到压缩机。另外考虑到制冷剂经蒸发器蒸发的制冷剂要回到压缩机,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果蒸发器的过热度不足时,经过蒸发器蒸发后的制冷剂会有少量的液态制冷剂,如果不进行处理,直接将液态制冷剂吸入压缩机,会容易引起压缩机液击。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蒸发单元和具有该蒸发单元的热管理系统,该蒸发单元可提升制冷剂流出蒸发出口后的温度。
5.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蒸发单元,包括第一换热部,包括第二换热部和连接部件,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连接部件固定设置,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连接部件固定设置,所述连接部件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之间;所述蒸发单元具有制冷剂流道;
6.所述第一换热部至少包括第一换热通道,所述第二换热部至少具有第二换热通道和第三换热通道,所述制冷剂流道包括所述第一换热通道、所述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三换热通道;
7.所述连接部件具有第一连通道和第二连通道,所述第一连通道和第二连通道在所述连接部件独立设置,所述第二连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连通道与所述第二连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连通道与所述第三换热通道的出口连通。
8.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上述方案所述的蒸发单元,所述节流元件连接于所述冷凝器的下游,所述蒸发器连接于所述节流元件的下游,所述蒸发单元位于所述冷凝器的下游,所述蒸发单元包括制冷剂流道的第一进口、制冷剂流道的第二进口和制冷剂流道的出口,所述制冷剂流道的第一进口连接于所述冷凝器的下游,制冷剂流道的第二进口连接于蒸发器的下游,所述制冷剂流道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通;
9.所述蒸发单元的第一换热通道、第二换热通道、第三换热通道内流体为制冷剂,在所述冷凝器对外换热降温后制冷剂经所述制冷剂流道的第一进口进入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在第二换热部内进行热交换后,进入热力膨胀阀的制冷剂进口,从热力膨胀阀的制冷剂出
口进入到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制冷剂在第一换热通道蒸发吸热后,进入到所述蒸发单元的第一连通道;
10.所述蒸发器的出口的制冷剂从所述制冷剂流道的第二进口进入所述第三换热通道,所述第三换热通道内制冷剂吸收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内制冷剂的热量后进入到所述蒸发单元的第一连通道,和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离开的制冷剂汇合,所述第三换热通道的出口的制冷剂温度高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的制冷剂温度。
11.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蒸发单元,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连接部件,连接部件位于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之间,蒸发单元具有制冷剂流道,制冷剂流道包括第一换热流道、第二换热流道、第三换热流道,连接部件具有第一连通道和第二连通道,第一连通道和第二连通道在所述连接部件独立设置,所述第二连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连通道与所述第二连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连通道与所述第三换热通道的出口连通,如此,从第一换热通道出来的制冷剂可以和从第三换热通道出来的制冷剂汇合,如此,蒸发单元整体结构紧凑,且用于系统中时可提升蒸发单元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图1所示结构一个视角的部分立体分解分解图;
14.图3为图1所示结构另一个视角的部分立体分解分解图;
15.图4为图1所示结构的正面示意图;
16.图5为图4中d-d线和e-e线的剖面示意图,左图为d-d线剖面图,右图为e-e线的剖面示意图;
17.图6为图4中f-f线、h-h线、g-g线的剖面示意图,左图为f-f线剖面图,中图为h-h线剖面图,右图为g-g线剖面示意图;
18.图7为图4中b-b线的剖面示意图;
19.图8为图4中a-a线的剖面示意图;
20.图9图1中连接部件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10为图1中连接部件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11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3.图12为图11中连接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13为本发明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5.图14为图13所示结构一个视角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
26.图15为图13所示结构一个视角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
27.图16中左图为图13正面示意图,右图为左图中i-i线的剖面示意图;
28.图17为图16中左图g-g线的剖面示意图;
29.图18中上图为图13中连接部件的侧视图,下图为上图中k-k线的剖面示意图;
30.图19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0为图19所示结构一个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32.图21为图19所示结构另一个视角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
33.图22中右图为图19所示结构的正面示意图,左图为右图中a-a线的剖面示意图;
34.图23中左图为图22右图中d-d线剖面示意图、中图为b-b线剖面示意图、右图为e-e线剖面示意图;
35.图24为图19中的连接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25为本发明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37.图26为本发明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38.图27为本发明的热管理系统的简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9.参照图1-图10,图上示意出一种蒸发单元100,蒸发单元100包括第一换热部11、热力膨胀阀13、第二换热部12和连接部件14,所述第一换热部11与所述连接部件14固定设置,所述第二换热部12与所述连接部件14固定设置。
40.所述第一换热部11包括板片堆叠形成的芯体,所述第二换热部12包括板片堆叠形成的芯体,所述第一换热部11至少具有两个流体通道,第二换热部12至少具有两个流体通道。第一换热部11的板片例如包括具有四个角孔的板片,第二换热部12的板片例如包括具有四个角孔的板片。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也可以视情况具有三个或以上流体通道。
41.所述蒸发单元100具有制冷剂流道15,制冷剂流道15具有制冷剂流道的第一进口1501,制冷剂流道的第二进口1502,制冷剂流道的出口1503;所述第一换热部11至少包括第一换热通道111,所述第二换热部12至少具有第二换热通道121和第三换热通道122,所述制冷剂流道15包括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11、所述第二换热通道121、所述第三换热通道122,即第一换热通道111、第二换热通道121、第三换热通道122内流通的是制冷剂,但第一换热通道111、第二换热通道121、第三换热通道122内流通的制冷剂的温度会有不同。
42.所述第一换热部11包括沿所述第一换热部11的板片堆叠方向的底部112和顶部,所述第二换热部12包括沿所述第二换热部12的板片堆叠方向的底部128和顶部,所述连接部件14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部11与所述第二换热部12之间,所述连接部件14具有第一侧部141、第二侧部142、第三侧部143,所述第一侧部141与所述第一换热部11的底部112焊接固定,所述第二侧部142与所述第二换热部12的底部128焊接固定,所述热力膨胀阀13与所述连接部件14固定设置;具体的,所述热力膨胀阀13与所述第三侧部143固定。在平行于所述第一换热部11的板片方向,所述热力膨胀阀13凸出于所述连接部件14。
43.所述连接部件14具有第一连通道157、第二连通道146、第三连通道144、第四连通道145,第一连通道157和第三连通道、第四连通道独立设置,所述热力膨胀阀13包括制冷剂进口131和制冷剂出口132,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换热通道121的进口124为所述制冷剂流道15的第一进口1501,所述第二换热通道121的出口123与所述第三连通道144连通,所述第三连通道144与所述热力膨胀阀13的制冷剂进口131连通,所述热力膨胀阀13的制冷剂出口132与所述第四连通道145连通,所述第四连通道145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11连通,所述第一连通道157至少具有第一端口1571、第二端口1572和第三端口,第一连通道的第一端口1571与第一换热通道111连通,所述第三换热通道122的出口125为所述制冷剂流道15的第二进口1502,第一连通道157的第二端口1572与所述第三换热通道122的进口126连通,所述第一连通道157的第三端口为所述制冷剂流道15的出口1503。
44.第一连通道和第二连通道在所述连接部件独立设置,所述第二连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连通道与所述第二连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连通道与所述第三换热通道的出口连通。以便提升蒸发单元出口的制冷剂的温度。
45.第三换热通道内制冷剂例如可以是系统中来自于其他蒸发器的制冷剂。
46.如此,制冷剂从制冷剂流道15的第一进口1501进入蒸发单元100,在第二换热部12换热后,进入热力膨胀阀13,再进入第一换热部11进行蒸发过热,从第一换热部11蒸发过热后进入到第一连通道157,在第三换热通道与第二换热通道内制冷剂进行换热的制冷剂也进入到第一连通道,两股制冷剂在连接部件汇合,由于第三换热通道的制冷剂温度会略微高于第一换热通道出来的制冷剂,如此可使得第一换热部11出来的制冷剂进一步蒸发,有助于提升蒸发单元100出口的制冷剂温度,降低蒸发单元100出口的液态制冷剂含量,降低压缩机吸入液态制冷剂产生液击的风险。
47.另外,本方案考虑到过热度的问题将以板片堆叠形成的第一换热部11、同样以板片堆叠形成的第二换热部12和热力膨胀阀13集成在一起形成为蒸发单元100,使得整体结构紧凑,且流道布局简单。
48.在已有的汽车热管理系统中,如果通过一味地增加过热度而增加蒸发器的蒸发能力,则会加重压缩机的负荷,增加系统能量的输入,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了系统的制冷效率。而当蒸发器的蒸发能力略微不足(即蒸发器出口仍有一些液态制冷剂时),通过本蒸发单元100,经第一换热部11蒸发过热后的制冷剂在连接部件吸收另一股制冷剂热量,进一步提升过热度,在利用了该蒸发单元100应用系统自身的能量的同时,提升了蒸发单元100出口的过热度,降低了液态制冷剂的含量,提高了该蒸发单元100应用系统的制冷效率;而且蒸发单元100的出口还能直接与压缩机进口连通,也不需要特别考虑为进一步蒸发而设置长管路连接,在系统应用上,降低了多余管路的设置,降低了成本,提升了连接的便捷性。另外,对即将进入第二换热部的第二换热通道内制冷剂进行换热,还可以进一步降低第二换热通道内制冷剂的过冷度,提升系统的制冷效率。
49.本文中,某个通道与另外通道连通并不仅仅指这两个通道直接对接连通,还指这两个通道之间可以通过连接部件14、热力膨胀阀13或其他零部件连通,以下其他类同。
50.所述第一换热部11的底部112具有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11的进口114,所述第二换热部12的底部128具有所述第二换热通道121的出口123;
51.所述第二换热通道121的出口123与所述第三连通道144连通,所述第四连通道145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11的进口114连通;
52.所述第一换热部11的底部112具有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11的出口115;
53.所述制冷剂流道15的第一进口1501和制冷剂流道15的第二进口1502位于所述第二换热部12的顶部127,所述制冷剂流道15的出口位于连接部件14。所述热力膨胀阀13包括回流进口133和回流出口134,所述制冷剂流道15的第一进口1501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121、所述第三连通道144、所述热力膨胀阀13的进口、所述热力膨胀阀13的出口、所述第四连通道145、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11、所述回流进口133、所述回流出口134、所述制冷剂流道15的出口1503连通;所述制冷剂流道15的第二进口1502与第三换热通道连通,所述第三换热通道与制冷剂流道15的出口1503连通。
54.进一步,第三换热通道内制冷剂吸收第一换热通道内制冷剂的热量,考虑到所述
第三换热通道122的进口126的制冷剂温度高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11的出口115的制冷剂温度。在第一换热部11内蒸发的制冷剂在连接部件内和第三换热通道122过来的制冷剂混合,进一步蒸发吸热,有助于蒸发单元100后续与压缩机的进口直接连接。
55.热力膨胀阀13包括有制冷剂进口131(即热力膨胀阀13的进口)、制冷剂出口132(即热力膨胀阀13的出口)、回流进口133和回流出口134,当制冷剂从制冷剂流道15的进口进入到蒸发单元100时,在第二换热通道121内与同在第二换热部12的第三换热通道122内不同温度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然后从第三连通道144进入热力膨胀阀13的进口,进行节流降压,然后从热力膨胀阀13的出口进入第四连通道145,进入第一换热部11的第一换热通道111,制冷剂在第一换热通道111内进行蒸发吸热,从回流进口133、回流出口134进入到连接部件14的第一连通道,由于在制冷系统中蒸发单元100位于系统中充当冷凝器的换热器的下游,因此进入蒸发单元100前的制冷剂由于刚经历过冷凝器的降温,制冷剂的温度会高于制冷剂在第一换热通道111内进行蒸发后的制冷剂的温度,因此,从第一换热通道111内离开的制冷剂在第一连通道可以吸收从第三换热通道汇入的制冷剂的热量,进一步蒸发为过热气体。如此,本蒸发单元100与系统连接的制冷剂流道15的出口可直接与压缩机的进气通道连通,方便蒸发单元100与压缩机的系统连接,同时本蒸发单元100结构小巧,紧凑,占用空间小且连接接口少,便于连接在系统中,安装方便。
56.所述蒸发单元100具有冷却液通道16,所述第一换热部11具有第四换热通道116,所述冷却液通道16包括所述第四换热通道116,所述第二换热部12包括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液进口、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第四换热通道116连通。
57.第四换热通道116内流通的流体为冷却液,冷却液在热管理系统中可以是电池冷却液,当制冷剂经过热力膨胀阀13的节流降压后,制冷剂在第一换热通道111内可以吸收第四换热通道116内的冷却液的热量进行蒸发,如此可降低第四换热通道116内冷却液的温度,被降温的冷却液进入到电池换热系统中,可以用于冷却电池。
58.热力膨胀阀13与连接部件14之间通过连接管17和连接管18连接,连接部件14位于第一换热部11与第二换热部12之间,结构紧凑,通过第一侧部141与第一换热部11焊接固定,第二侧部142与第二换热部12焊接固定,将连接部件14和第一换热部11、第二换热部12一次性过炉焊接成型,整体结构制造简单,流程简单。将热力膨胀阀13例如通过螺栓固定等方式与第三侧部143安装固定,热力膨胀阀13在第一换热部11、第二换热部12焊接成型后再安装固定,有助于热力膨胀阀13的结构更加精确,有利于蒸发单元100整体结构的精确性。
59.所述第二换热部12具有顶部127和底部128,所述第二换热部12的顶部127设置所述制冷剂流道15的第一进口1501和所述制冷剂流道15的第二进口1502,所述第二换热部12的底部128与所述连接部件14焊接固定;所述第一换热部11具有顶部113和底部112,所述第一换热部11的顶部113设置所述冷却液进口和所述冷却液出口,所述第一换热部11的底部112与所述连接部件14焊接固定。
60.第二换热部12在顶部设置制冷剂流道15的进口,第一换热部11的顶部113设置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制冷剂流道15的进口、制冷剂流道15的出口、冷却液通道16的进口、冷却液通道16的出口用于和系统中的外部结构进行连接,蒸发单元100与系统连接的接口简单,便于连接。第一换热部11的底部112与连接部件14焊接固定,第二换热部12的底部128与连接部件14焊接固定,第一换热部11、连接部件14、第二换热部12三者在板片堆叠的
方向上焊接成一体结构,焊接时通过夹具将三者固定后即可进炉焊接,焊接工艺简单。
61.所述连接部件14还具有第六连通道147,第三连通道144、第四连通道145、第二连通道146、第六连通道147的其中一个端口设置于连接部件14的第三侧部143,热力膨胀阀13与连接部件14的连接端口都设置在第三侧部143,方便热力膨胀阀13与连接部件14的连接。
62.定义第四连通道145的另有一个端口为第一连通口148,定义第二连通道146的另有一个端口为第二连通口149,定义第三连通道144的另有一个端口为第三连通口150,定义第六连通道147的另有一个端口为第四连通口151,第一连通口148、第二连通口149位于连接部件14的第一侧部141,第三连通口150、第四连通口151设置于连接部件14第二侧部142。
63.应注意,本文中,第三连通道144、第四连通道145、第二连通道146、第六连通道147、第一连通口148、第二连通口149、第三连通口150、第四连通口151等没有顺序限制,只是为了便于区别结构位置而加以区别定义。另外,这些连通口的形状不局限于圆形、方形等结构,这些连通口还可以是槽型口、或者长条形或者其他规则或不规则形状。
64.第一连通道157包括第一子通道158和第二子通道159,所述第一子通道158连接于热力膨胀阀的回流出口134之后,所述第二子通道159连接于第三换热通道的出口126之后。
65.蒸发单元100具有第一单向阀芯161和第二单向阀芯162,第一单向阀芯161位于第一子通道158,第二单向阀芯162位于第二子通道159,如此,当制冷剂从回流出口134进入到第一连通道157时,第一单向阀芯161移动,制冷剂经过,之后从制冷剂流道的出口流出;同理,当制冷剂从第三换热通道的出口126进入到第一连通道时,第二单向阀芯162移动,制冷剂流过第二单向阀芯162,之后从制冷剂流道的出口流出。
66.第一单向阀芯、第二单向阀芯的设置可助于制冷剂按要求流路流动。
67.蒸发单元100具有连接管164,连接管164和第二换热部12组装固定,连接管164和连接部件14组装固定,连接管164一端与第二换热部的顶部固定,连接管164连通第三换热通道的出口126,连接管164另一端和连接部件设置第二子通道159的端壁部固定,如此,连接管164的两端固定在平行端面上,固定牢靠。
68.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11和图12,图示示意出另一种蒸发单元200的结构示意图。制冷剂流道的第二进口1502也可以设置于连接部件14,连接部件14具有第五连通道160,第五连通道160和第一连通道157独立设置,第五连通道的一个端口为制冷剂流道的第二进口1502,第五连通道的另有一个端口1601与第三换热通道的进口125连通,第三换热通道的进口125位于第二换热部的底部,第三换热通道的出口126和第一连通道连通,并进而和制冷剂流道的出口连通。
69.参照图13-图18,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图示示意出另一种蒸发单元300的结构示意图。
70.蒸发单元300包括第一换热部11、第二换热部12和连接部件14,第二换热部12具有第二换热通道和第三换热通道,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12的结构大致和蒸发单元100相类似。
71.蒸发单元300包括块体165,块体165位于第二换热部12的顶部127,且块体165和第二换热部12焊接固定。块体165内部有流道,且与第三换热通道的进口125连通,块体165设置有制冷剂流道的第二进口1502,第三换热通道的出口126位于第二换热部12的底部128。
72.蒸发单元300包括第一单向阀芯161和第二单向阀芯162,第一单向阀芯161安装于
连接部件14,第二单向阀芯162安装于块体165,如此,当制冷剂从回流出口134进入到第一连通道时,第一单向阀芯161移动,制冷剂经过,之后从制冷剂流道的出口流出;同理,当制冷剂从制冷剂流道的第二进口进入时,制冷剂经过第二单向阀芯162,然后经第三换热通道的进口125、第三换热通道的出口126进入到第一连通道,然后从连接部件的制冷剂流道的出口流出。
73.第一连通道157的第二端口1572和第三换热通道连通,第一连通道157的第一端口1571和热力膨胀阀的回流出口134连通。
74.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19-图24,图上示意出蒸发单元400的结构,蒸发单元400包括第一换热部11、第二换热部12和连接部件14,三者的连接关系大体和蒸发单元100类似。
75.连接部件14包括第五连通道160,第五连通道160和第一连通道157独立设置,第五连通道160的一个端口为制冷剂流道的第二进口1502,第四连通道的另有一个端口1601和第三换热通道的进口125连通,第三换热通道的进口125设置于第二换热部12的底部。
76.其中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均是具有多个板片堆叠形成的结构。第二换热部至少包括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第四孔道、第一板间通道、第二板间通道,其中第二换热通道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孔道、第一板间通道、第二孔道,第三换热通道包括相连通的第三孔道、第二板间通道、第四孔道,定义第三孔道的一端为所述第三换热通道的进口125。
77.第二换热部12包括插管167,插管167位于第四孔道,插管167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插管167的第一端部与第三换热通道的底部或邻近底部的板片固定。插管167内部流道和第一连通道157连通,插管的第一端部分隔插管内部流道和插管外部流道,插管外部流道为部分第四孔道,插管的第二端部开口与第二板间通道连通,也可以与第四孔道连通,使得制冷剂从第三孔道经第二板间通道进入第四孔道时,制冷剂可以从插管的第二端部的开口进入插管内部,并进入到第一连通道。
78.插管167的第一端部还可以与连接部件焊接固定,只需要插管的第一端部分隔插管内部流道和插管外部流道即可。本文中,插管和是连接部件可以采用焊接固定,插管也可以与第二换热部焊接固定或者其他方式。
79.参照图25,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图中示意出蒸发单元500的结构示意图。
80.蒸发单元500的结构大体和蒸发单元400类似,此处为避免累赘繁琐,相似之处不做另外说明。
81.连接部件14为金属材料,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也为金属材料,例如铝合金,蒸发单元500具有第一凸部154、第二凸部155、第三凸部156,第一凸部154内部设置流道,第二凸部155内部设置流道,第三凸部156内部设置流道,第一凸部154内部流道为制冷剂流道的一部分,第二凸部155内部流道为制冷剂流道的一部分。
82.连接部件14包括第五连通道160,第五连通道160和第一连通道157独立设置,第五连通道160的一个端口为制冷剂流道的第二进口1502,第四连通道的另有一个端口1601和第三换热通道的进口125连通,第三换热通道的进口125设置于第二换热部12的底部。
83.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连接部件14具有第一凸部154和第二凸部155,第一凸部154、第二凸部155、第三凸部156朝向第二换热部凸出,且第一凸部154、第二凸部155、第三凸部156与第二换热部12焊接固定或者组装固定,第一凸部154、第二凸部155、第三凸部156与第
二换热部接触的面积小于连接部件14与第二换热部12相对侧的整体面积,第一凸部154设置流道,第二凸部155设置流道,第一凸部154内部的流道为第三连通道144的一部分,第二凸部155内部的流道为第五连通道的一部分,第三凸部156内部的流道为第一连通道的一部分,第三凸部156的端口和第三换热通道的进口125连通。
84.热力膨胀阀13为热力热力膨胀阀,热力膨胀阀的作用原理是根据通过回流通道内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来调节节流孔的大小,第二换热部的第二换热通道内的制冷剂是来自于系统中冷凝器或者系统中冷凝器下游的其他零部件的较高温度的制冷剂,当连接部件14与第二换热部12焊接在一起时,由于两者都为金属材料,导热性较好,第二换热通道内的较高温的制冷剂会通过第二换热部、连接部件传递到热力膨胀阀回流通道内,通过第一凸部、第二凸部、第三凸部的设置,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第二换热部与连接部件的传热,有助于热力膨胀阀更为准确的调整节流开度,有助于应用该蒸发单元的系统的制冷效率。
85.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二换热部12具有第一凸部154、第二凸部155和第三凸部156,第一凸部、第二凸部、第三凸部朝向所述连接部件凸出,且第一凸部、第二凸部、第三凸部和连接部件焊接固定或组装固定,第一凸部154、第二凸部155、第三凸部156与连接部件接触的面积小于连接部件14与第二换热部12相对侧的整体面积。
86.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凸部、第二凸部、第三凸部在未装配时与第二换热部、连接部件独立设置,第一凸部、第二凸部、第三凸部位于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之间,第一凸部内部流道流通第三连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第二凸部内部流道连通第三换热通道的进口125和第五连通道,第一凸部、第二凸部、第三凸部的长度小于连接部件沿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堆叠方向的厚度。第一凸部、第二凸部、第三凸部可以和第二换热部、连接部件焊接固定,也可以设置密封圈等结构压紧密封连接。
87.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当第二换热部与连接部件之间通过第一凸部、第二凸部、第三凸部密封连接时,此时由于第二换热部、连接部、第一凸部、第二凸部、第三凸部之间已经保持位置不变的状态,本文中,这种情况也视为第二换热部与连接部件为固定的情况。
88.参照图26,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图示示意出蒸发单元600的结构示意图。
89.蒸发单元600的结构大体和蒸发单元400类似,此处为避免累赘繁琐,相似之处不做另外说明。蒸发单元600具有连接部件14,连接部件14为金属材料,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也为金属材料,例如铝合金,
90.连接部件14具有凹部157,凹部157与第二换热部12接触面之间形成有空间,该空间可以为封闭空间,也可以为与外部环境连通的开放空间,通过该空间的设置,分隔了第二换热部12与连接部件的部分表面的直接接触,降低传热面积,降低传热效率,有助于热力膨胀阀更为准确的调整节流开度,有助于应用该蒸发单元的系统的制冷效率。
91.在一般的热管理系统中,考虑到蒸发器出口可能还会有少量的液态制冷剂,蒸发器出口一般与压缩机之间会连接有很长的管路,使得蒸发器出口的制冷剂能在较长的管路内进一步过热蒸发,形成为温度略高于蒸发温度的过热气体进入压缩机。而应用本技术方案的蒸发单元100/200/300/400/500/600的热管理系统,蒸发单元100/200/300/400/500/600能与压缩机之间可以直接通过连接块或短管连接,系统连接简单,节省一些管路,降低成本。以下对热管理系统的实施方式进行进一步阐述。
92.参照图27,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一种热管理系统900,包括压缩机501、冷凝器502、
蒸发单元100/200/300/400/500/600,节流元件507、蒸发器506,所述蒸发单元100/200/300/400/500/600位于所述冷凝器的下游,节流元件507、蒸发器506位于所述冷凝器的下游,所述蒸发单元100/200/300/400/500/600包括制冷剂流道15的第一进口、制冷剂流道的第二进口和制冷剂流道15的出口,所述制冷剂流道15的第一进口连接于所述冷凝器502的下游,所述制冷剂流道15的第二进口连接于所述蒸发器的下游,所述制冷剂流道15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501的进口连通;
93.所述蒸发单元100/200/300/400/500/600的第一换热通道111、第二换热通道121、第三换热通道122内流体为制冷剂,在所述冷凝器对外换热降温后制冷剂经所述制冷剂流道15的第一进口进入所述第二换热通道121,在第二换热部12内进行热交换后,进入热力膨胀阀13的进口,从热力膨胀阀13的出口进入到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11,制冷剂在第一换热通道111蒸发吸热后,进入到蒸发单元的第一连通道,蒸发器506的出口的制冷剂从制冷剂流道15的第二进口进入第三换热通道122,第三换热通道122内制冷剂吸收所述第二换热通道121内制冷剂的热量后进入到蒸发单元的第一连通道,和从第一换热通道111离开的制冷剂汇合,从所述制冷剂流道15的出口离开,所述第三换热通道122的进口的制冷剂温度高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11的出口的制冷剂温度。
94.应当注意,此处的热管理系统并不局限于只有上述几个部件,热管理系统例如还会具有气液分离器、各个阀等。应当清楚,蒸发单元100/200/300/400/500/600位于冷凝器的下游只是为了说明蒸发单元100/200/300/400/500/600的制冷剂流向在冷凝器的下游,在蒸发单元100/200/300/400/500/600与冷凝器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多个零部件。
95.所述蒸发单元100/200/300/400/500/600包括第四换热通道116、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液进口、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第四换热通道116连通;
96.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冷却通路505,所述冷却液进口和所述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电池冷却通路连通,用于冷却电池;电池冷却通路505通过泵503循环。
97.制冷剂在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11内吸收所述第四换热通道116内冷却液热量,经降温的冷却液从所述冷却液出口离开。
98.如此,冷却液在第四换热通道116内降温后,可以从冷却液出口离开蒸发单元100/200/300/400/500/600,进入到热管理系统的电池冷却通路,用于对电池进行冷却。
99.蒸发单元100/200/300/400/500/600的其他实施方式可参照上文所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相互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