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流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621306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平行流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平行流换热器。
【背景技术】
[0002]相关技术中,平行流换热器作为空调系统的冷凝器时,由于冷媒依次从上部的扁管向下部的扁管流动换热,造成整个平行流换热器的上半部分的温度高于下半部分的温度,进而平行流换热器的上半部分与空气的温差大,换热效果较好,但是平行流换热器的下半部分与空气的温差小,换热效果较差,从而影响整个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需要提出一种平行流换热器,该平行流换热器可以使得表面温度均匀,还可以提升换热效果。
[000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彼此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设有冷媒入口 ;多个背风扁管,所述多个背风扁管沿上下方向间隔开设置且每个所述背风扁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通;多个迎风扁管,所述多个迎风扁管分别与所述多个背风扁管一一对应且位于所述背风扁管前侧,所述多个迎风扁管在上下方向分成第一扁管组、第二扁管组和第三扁管组;第三集流管至第五集流管,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五集流管分别邻近所述第一集流管设置,所述第四集流管邻近所述第二集流管设置,所述第五集流管上设有冷媒出口 ;所述第一扁管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和所述第三集流管相连通,所述第二扁管组分别与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相连通,所述第三扁管组分别与所述第四集流管和所述第五集流管相连通。
[000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行流换热器,将扁管分为背风扁管和迎风扁管,并且从第一集流管进入的高温冷媒首先通过上下间隔排布的所有背风扁管流向第二集流管内进行换热,由此,可以使整个平行流换热器的温度在上下方向上分布更加均匀,进而可以促使平行流换热器的上部和下部与空气的温差接近,由此可以提升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此外,通过将迎风扁管沿上下方向分成多个扁管组,从而可以使迎风扁管内的冷媒在平行流换热器的迎风侧进行多次流动换热,进一步可以提高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0006]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换热器还可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0007]可选地,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五集流管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设置。
[0008]可选地,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五集流管沿上下方向形成为一体件且通过挡板间隔开。
[0009]具体地,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高度H1,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高度H2,所述第三集流管的高度H3,所述第四集流管的高度H4和所述第五集流管的高度H5满足如下关系式:H1 =H2 > H3 > H4 > H5。
[0010]可选地,所述多个背风扁管与相应的所述多个迎风扁管形成为一体结构且分别通过隔板间隔开。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三集流管、所述第四集流管和所述第五集流管均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
[0012]可选地,所述冷媒入口形成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中部。
[0013]可选地,所述冷媒出口形成在所述第五集流管的下部。
[0014]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6]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行流换热器的正视图;
[0017]图2是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0018]图3是图1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0019]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行流换热器的仰视图。
[0020]附图标记:
[0021]平行流换热器100;
[0022]第一集流管I ;冷媒入口 11 ;
[0023]第二集流管2 ;背风扁管3 ;
[0024]迎风扁管4 ;第一扁管组41 ;第二扁管组42 ;第三扁管组43 ;
[0025]第三集流管5;挡板51;
[0026]第四集流管6 ;第五集流管7 ;冷媒出口 71 ;
[0027]隔板8。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
“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2]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行流换热器10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行流换热器100可以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背风扁管3、迎风扁管4、第三集流管5、第四集流管6和第五集流管7。
[0033]其中需要说明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行流换热器100特别适用于空调系统中的冷凝器,以对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冷媒进行冷凝。
[0034]第一集流管I和第二集流管2彼此间隔开设置,而且第一集流管I与第二集流管2之间通过多个背风扁管3连通。多个背风扁管3沿上下方向间隔开设置,每个背风扁管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I和第二集流管2相连通。结合图1和图2所示,多个背风扁管3的右端与第一集流管I相连通,多个背风扁管3的左端与第二集流管2相连通。而且第一集流管I上设有冷媒入口 11,也就是说冷媒可以从冷媒入口 11进入至第一集流管I内,然后流入多个背风扁管3中直至流至第二集流管2中。可选地,冷媒入口 11形成在第一集流管I的中部。形成在第一集流管I中部的冷媒入口 11可以便于冷媒在第一集流管I中均匀流入多个背风扁管3中,进一步有利于冷媒在平行流换热器100内的流动性和散热。
[0035]如图1所示,第三集流管5和第五集流管7分别邻近第一集流管I设置,第四集流管6邻近第二集流管2设置,第五集流管7上设有冷媒出口 71。可选地,冷媒出口 71形成在第五集流管7的下部。形成在第五集流管7的下部的冷媒出口 71的设置可以便于冷媒流出,而且可以有利于提升平行流换热器100的整体结构强度。
[0036]多个迎风扁管4分别与多个背风扁管3 —一对应,而且位于背风扁管3前侧。如图4所示,图4中箭头所示即为风向,迎风扁管4位于平行流换热器100的迎风侧,背风扁管3位于平行流换热器100的背风侧,也就是说位于迎风扁管4内的冷媒与外界空气换热效果较好。
[0037]多个迎风扁管4在上下方向分成第一扁管组41、第二扁管组42和第三扁管组43。第一扁管组41的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