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流换热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621306阅读:来源:国知局
端分别与第二集流管2和第三集流管5相连通,如图1所示,第一扁管组41的左端与第二集流管2相连通,第一扁管组41的右端与第三集流管5相连通。第二扁管组42分别与第三集流管5和第四集流管6相连通,如图1所示,第二扁管组42的左端与第四集流管6相连通,第二扁管组42的右端与第三集流管5相连通。第三扁管组43分别与第四集流管6和第五集流管7相连通,如图1所示,第三扁管组43的左端与第四集流管6相连通,第三扁管组43的右端与第五集流管7相连通。
[0038]下面根据图1详细描述一下冷媒在平行流换热器100的流动情况。冷媒从冷媒入口 11流入平行流换热器100,从冷媒入口 11进入至第一集流管I,第一集流管I通过多个背风扁管3与第二集流管2相连通,冷媒通过背风扁管3流至第二集流管2内。第二集流管2与第三集流管5通过第一扁管组41相连通,进而冷媒从第二集流管2通过第一扁管组41流至第三集流管5。第三集流管5与第四集流管6通过第二扁管组42相连通,冷媒从第三集流管5通过第二扁管组42流至第四集流管6。第四集流管6与第五集流管7通过第三扁管组43相连通,冷媒从第四集流管6通过第三扁管组43流至第五集流管7。第五集流管7设有冷媒出口 71,冷媒通过冷媒出口 71排出平行流换热器100。
[0039]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行流换热器100,将扁管分为背风扁管3和迎风扁管4,并且从第一集流管I进入的高温冷媒首先通过上下间隔排布的所有背风扁管3流向第二集流管2内进行换热,由此,可以使整个平行流换热器100的温度在上下方向上分布更加均匀,进而可以促使平行流换热器100的上部和下部与空气的温差接近,由此可以提升平行流换热器100的换热效果。此外,通过将迎风扁管4沿上下方向分成多个扁管组,从而可以使迎风扁管4内的冷媒在平行流换热器100的迎风侧进行多次流动换热,进一步可以提高平行流换热器100的换热效果。
[004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第三集流管5和第五集流管7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三集流管5和第五集流管7分别是单独的集流管,而且第三集流管5位于第五集流管7的上方。第三集流管5和第五集流管7可以在左右方向错开布置,但是不限于此,第三集流管5和第五集流管7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相对,即第三集流管5位于第五集流管7的正上方。
[0041]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示例中,第三集流管5和第五集流管7沿上下方向形成为一体件,而且通过挡板51间隔开。如图1所示,在上下方向上,挡板51位于第二扁管组42和第三扁管组43之间,挡板51上方即为第三集流管5,挡板51下方即为第五集流管7。可以理解的是,第三集流管5和第五集流管7的一体结构可以有利于提升平行流换热器100的整体性,而且可以降低第三集流管5和第五集流管7的生产难度,进而还可以节约平行流换热器100的制造成本。
[0042]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第一集流管I的高度H1,第二集流管2的高度H2,第三集流管5的高度H3,第四集流管6的高度H4和第五集流管7的高度H5满足如下关系式:H1 = H2 > H3 > H4 > H5。可以理解的是,多个背风扁管3和迎风扁管4在上下方向上平行间隔布置,连通第一集流管I和第二集流管2的背风扁管3的数量相等,而且该背风扁管3的数量大于连通第三集流管5的迎风扁管4的数量,连通第三集流管5的迎风扁管4的数量大于连通第四集流管6的迎风扁管4的数量,连通第四集流管6的迎风扁管4的数量大于连通第五集流管7的迎风扁管4的数量。由此可以使背风扁管3和迎风扁管4在各个集流管之间的布置更加简单方便。
[0043]如图1所示,背风扁管3的数量为6数量分,连通第三集流管5的迎风扁管4的数量为5数量分,连通第四集流管6的迎风扁管4的数量为3数量分,连通第五集流管7的迎风扁管4的数量为I数量分。可以理解的是,图1所示的平行流换热器100内的背风扁管3与迎风扁管4的数量是为了更好且更简单地表述本实用新型,并不能作为对于该【实用新型内容】的限定。
[0044]可选地,第三集流管5、第四集流管6和第五集流管7均位于第一集流管I和第二集流管2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扁管组41、第二扁管组42和第三扁管组43的长度小于背风扁管3的长度。而且该平行流换热器100的设置可以节约占用空间,便于在室外机或者汽车空间内灵活布置,还有利于提升平行流换热器100的结构强度。
[004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结合图2和图3所示,多个背风扁管3与相应的多个迎风扁管4形成为一体结构,而且分别通过隔板8间隔开。一体结构的设置可以简化平行流换热器100的结构和降低平行流换热器100的生产难度,而且还可以提升平行流换热器100的结构强度。
[004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4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主权项】
1.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彼此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设有冷媒入口; 多个背风扁管,所述多个背风扁管沿上下方向间隔开设置且每个所述背风扁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通; 多个迎风扁管,所述多个迎风扁管分别与所述多个背风扁管一一对应且位于所述背风扁管前侧,所述多个迎风扁管在上下方向分成第一扁管组、第二扁管组和第三扁管组; 第三集流管至第五集流管,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五集流管分别邻近所述第一集流管设置,所述第四集流管邻近所述第二集流管设置,所述第五集流管上设有冷媒出口 ; 所述第一扁管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和所述第三集流管相连通,所述第二扁管组分别与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相连通,所述第三扁管组分别与所述第四集流管和所述第五集流管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五集流管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五集流管沿上下方向形成为一体件且通过挡板间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高度H1,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高度H2,所述第三集流管的高度H3,所述第四集流管的高度H4和所述第五集流管的高度H5满足如下关系式:H1 = H2 > H3 > H4 > H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背风扁管与相应的所述多个迎风扁管形成为一体结构且分别通过隔板间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集流管、所述第四集流管和所述第五集流管均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入口形成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中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出口形成在所述第五集流管的下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包括:设有冷媒入口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多个背风扁管,每个背风扁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连通;多个迎风扁管,多个迎风扁管位于背风扁管前侧,多个迎风扁管在上下方向分成第一扁管组至第三扁管组;第三集流管至第五集流管,第三集流管和第五集流管分别邻近第一集流管设置,第四集流管邻近第二集流管设置,第五集流管上设有冷媒出口;第一扁管组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集流管和第三集流管相连通,第二扁管组分别与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相连通,第三扁管组分别与第四集流管和第五集流管相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换热器,可以使得表面温度均匀,还可以提升换热效果。
【IPC分类】F25B39-04
【公开号】CN204329416
【申请号】CN201420768782
【发明人】雷华翘, 赵利东
【申请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5月13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8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