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水处理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09029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水处理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所属领域本实用新型是管道设施除垢防垢设备,涉及一种电子水处理器。
背景技术
当前,管道设施除垢防垢问题,由于涉及领域广,而且没有高效节能无污染的解决方法,在各方面的浪费和损失是巨大的。例如化学清洗法腐蚀管道、污染环境;离子交换法设备昂贵,日常运行费用高,污染环境。目前,通常使用的电子除垢产品,不但效果不明显,而且需要对管道进行改动,这对于不能中断运行的系统,安装是很困难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水处理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组成来实现的一种电子水处理器,其特征是由电源、离于力动态干扰信号发生器和输出该信号的电缆组成;离子力动态干扰彳言号发生器,由产生该信号的微处理器、大规模集成电路、相关的模拟电子电路及电源组成;该信号发生器通过缠绕在管道上的信号电缆在水管内部产生一个离子力动态干扰信号场,从而达到除垢防垢之目的。
本电子水处理器的电源有三个输出端,Vc1、Vc2和Vc3。电源的Vc1端与发光二极管LED连接后,接在微处理器(MP)的Vcc端,微处理器的双向口线Po的P0.0-P0.7与地址锁存器(ALD)相连;地址锁存器输出接EPROM,微处理器的ALE与地址锁存器相连,同时,Po口的P0.0-P0.7还分别与可编程并行接口(I/O)及定时器TC的输入端相连;微处理器的P2.0与电阻R1的一端相连,R1的另一端分别与集成电路FA的1端及电阻R2和R3相连,集成电路FA的2端接地,FA的3端接Vc2,FA的4端接Vc3,FA的5端与电容器C1、C2、C3、C4和R3、R4、R5、R6及R7相连,电容C1的另一端和R4的另一端相接后与集成电路ESS的1端相接,电容C2的另一端和电阻R5的另一端相连后与集成电路ESS的3端相连,电容C3的另一端和电阻R6的另一端相连后与集成电路ESS的5端与相连,电容C4的另一端和电阻R7的另一端相连后再与集成电路ESS的7端相接;集成电路ESS的2、4、6、8端,分别与场效应管(MF)1、2、3、4的栅极相连,场效应管1、2、3、4的漏极分别与R8、R9、R10 R11相连,R8、R9、R10、R11的另一端与电源Vc2相连,场效应管1、2、3、4的源极均与二极管D的一端及电感L相接,二极管的另一端与电感L另一端相接并接地;集成电路ESS的控制端与微处理器的P1.0、P1.1相连;光电偶合器(PN)9的1端与R7和C4的交点相连,光电偶合器9的2端与电阻R12的一端相连,电阻R12的另一端接地;光电偶合器9的3端与定时器TC的2端相连,并与R13相连,R13的另一端与电源Vc1,光电偶合器9的4端接地;可编程并行接口(I/O)的PA.0-PA.7作为LCD显示的字型控制线,该接口的Pc.o~Pc.3与光电偶合器1、2、3、4的输入端相接,该接口的Pc.4-Pc.77与电光偶合器的5、6、7、8的输入端相接,电光偶合器1-8的输出端分别与D/A转换器的D0~D7相连,D/A转换器的输出端与电阻R2相连;并行接口(I/O>的PB.0-PB.1(行线)与PB.2~PB.3(列线)构成键盘的控制矩阵。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与通常的磁化水处理有本质的区别。其核心是采用了离子力动态干扰技术。同时,具有安装简便,无需拆改管道,无需停工停产,除垢效果显著,安装10周,即有明显除垢效果不使用化学药剂,无污染;适用于任何材质的管道而与流速无关;免维护,运行费用低;水质不发生化学变化,保留水中有益矿物质,还具有一定杀菌和延缓腐蚀的作用。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形图及安装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程序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所示,电子水处理器由机箱1(内装离子力动态干扰信号发生器),装在机箱外部的接插座2,装在信号电缆上的接插头3及信号电缆4组成。安装方法信号电缆按不同的管径尺寸,在管道上缠绕不同的圈数和线圈组数。信号电缆4通过接插件3与离子力动态干扰信号发生器连接,然后接通电源,即进入作状态。
本实用新型组成的连接特征,本文已阐述如前。现结合附图2和附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做如下简述。
本实用新型的离子力动态干扰信号是由微处理器(如附图2)通过运行如附图3所列的程序流程图的软件形成的。该信号为一系列复杂频率的调制信号并通过缠绕在管道上的电缆线圈,在水管内产生一个离子力动态干扰信号场。其防垢除垢功效是由这个信号场产生的。这种信号场作用在管道水中的钙离子并且产生核化效应。该效应可以改变碳酸钙晶体的形状和尺寸,从而改变钙离子之间的以及钙离子和其它任何表面之间的粘附特征,这种效应主要是对离子间的离子力进行动态干扰产生的。由此产生的效果使水中的矿物质的溶解度提高了,已生成的水垢将被分解,并逐渐回到水中,从而实现除垢之目的。
为验证上述效果,曾对经过本实用新型处理的水与未处理的水进行显微镜照相对比(放大416倍,每小刻2.5μm),发现未处理的水各处可见较大粒子团结晶,直径有向大变化的倾向已处理过的水(水一次从缠绕的管道流出,而未经过多次循环处理),其粒子团相对要小得多,数量也少,且其直径有变小的倾向(可参见附录的对比照片)。
下面再结合附图2对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做进一步的说明。
离子力动态干扰信号是一系列复杂频率的调制信号,由并行接口(I/O)的Pc口分别通过光电偶合器输入至D/A转换器,D/A转换器的输出信号控制调制信号的尖峰波的幅值,其频率由微处理器的P2.0控制,调制信号为幅值和频率均可控制的尖峰波,通过RC整形,由集成电路ESS控制输出功率。功率放大采用压控场效应管实现。
本实用新型操作简便,在机箱面板上有电源及输出信号显示,有LCD输出场强显示,并可通过键盘选择所需场强。
技术指标电源电压AC220V+10%,50Hz、调制信号的尖峰波频率0.6~12KHz、输出功率40W应用领域适用于供热系统、热交换系统、冷却系统、中央空调以及石化、塑料、冶金、电力、电子、船舶、制药、食品、环保、宾馆、游泳池等行业、场所的管道设施的除垢防垢。
权利要求1.一种电子水处理器,其特征是由电源、离于力动态干扰信号发生器和输出该信号的电缆组成;离子力动态干扰信号发生器由产生该信号的微处理器、大规模集成电路、相关的模拟电子电路及电源组成;该信号发生器所产生的调制信号尖峰波,复合频率为0.6-12KHz通过缠绕在管道上的信号电缆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其电源有三个输出端,Vc1、Vc2和Vc3。电源的Vc1端与发光二极管LED连接后,接在微处理器(MP)的Vcc端,微处理器的双向口线Po的P0.0-P0.7与地址锁存器(ALD)相连;地址锁存器输出接EPROM,微处理器的ALE与地址锁存器相连,同时,Po口的P0.0-P0.7还分别与可编程并行接口(I/O)及定时器TC的输入端相连;微处理器的P2.0与电阻R1的一端相连,R1的另一端分别与集成电路FA的1端及电阻R2和R3相连,集成电路FA的2端接地,FA的3端接Vc2,FA的4端接Vc3,FA的5端与电容器C1、C2、C3、C4和R3、R4、R5、R6及R7相连,电容C1的另一端和R4的另一端相接后与集成电路ESS的1端相接,电容C2的另一端和电阻R5的另一端相连后与集成电路ESS的3端相连,电容C3的另一端和电阻R6的另一端相连后与集成电路ESS的5端与相连,电容C4的另一端和电阻R7的另一端相连后再与集成电路ESS的7端相接;集成电路ESS的2、4、6、8端,分别与场效应管(MF)1、2、3、4的栅极相连,场效应管1、2、3、4的漏极分别与R8、R9、R10 R11相连,R8、R9、R10、R11的另一端与电源Vc2相连,场效应管1、2、3、4的源极均与二极管D的一端及电感L相接,二极管的另一端与电感L另一端相接并接地;集成电路ESS的控制端与微处理器的P1.0、P1.1相连;光电偶合器(PN)9的1端与R7和C4的交点相连,光电偶合器9的2端与电阻R12的一端相连,电阻R12的另一端接地;光电偶合器9的3端与定时器TC的2端相连,并与R13相连,R13的另一端与电源Vc1,光电偶合器9的4端接地;可编程并行接口(I/O)的PA.0-PA.7作为LCD显示的字型控制线,该接口的Pc.o~Pc.3与光电偶合器1、2、3、4的输入端相接,该接口的Pc.4-Pc.7与电光偶合器的5、6、7、8的输入端相接,电光偶合器1-8的输出端分别与D/A转换器的D0~D7相连,D/A转换器的输出端与电阻R2相连;并行接口I/O的PB.0-PB.1(行线)与PB.2~PB.3(列线)构成键盘的控制矩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电子水处理器由机箱1,其内装离子力动态干扰信号发生器,装在机箱外部的接插座2,装在信号电缆上的接插头3及信号电缆4组成信号电缆按不同的管径尺寸,在管道上缠绕不同的圈数和线圈组数;信号电缆4通过接插件3与离子力动态干扰信号发生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2、3所述的电子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在机箱面板上有电源及输出信号显示,有LCD输出场强显示,并可通过键盘选择所需场强。
专利摘要一种电子水处理器,由电源、离子力动态干扰信号发生器和输出电缆组成。离子力动态干扰信号发生器,由微处理器、大规模集成电路、模拟电子电路组成。信号发生器通过缠绕在管道上的电缆在水管内部产生一个离子力动态干扰信号场,达到除垢防垢目的。优点是不使用化学药剂,无污染;适用于任何材质的管道,与流速无关;免维护,运行费用低;水质不发生化学变化,保留水中有益矿物质,还有杀菌和延缓腐蚀作用。
文档编号C02F1/48GK2612663SQ02290190
公开日2004年4月21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31日
发明者宋延民 申请人:宋延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