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床基底植生型生态毯修复方法

文档序号:4843556阅读:7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河床基底植生型生态毯修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态型河道构建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利用植生型生态毯修复河床 基底生物栖息环境、抑制底泥污染物释放和净化河流水体的技术。
背景技术
河流、湖泊和水库底泥中沉积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如氮磷营养盐、难降解的有毒有 害物质、重金属等,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会从底泥中溶出重新进入水体形成内源污染,使河湖 水质恶化,成为水体的又一大污染源。目前,用于消除内源污染的主要技术有底泥氧化、底 泥覆盖、底泥疏浚等。底泥氧化是采用化学药剂如硝酸钙、氯化铁和石灰等氧化沉积于底泥中的有机 物,脱氮并同时将亚铁转化为氢氧化铁,从而使磷与铁的氢氧化物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控 制内源性磷污染的目的。但底泥氧化采用的化学药剂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对河湖生态系统 可能造成不利影响。底泥覆盖是在污染的底泥上放置一层或多层覆盖物,使污染底泥与水体隔离,从 而防止底泥污染物向水体中的迁移。采用的覆盖物主要有未污染的底泥、沙、砾石或一些复 杂的人造地基材料等。覆盖作为底泥的一种原位修复技术,效果明显,可与疏浚同时使用, 如疏掉上层淤泥后,在上面盖一层沙,可以防止下层底泥的再悬浮和污染物的进一步释放。 但底泥覆盖技术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工程量大,需要大量的清洁泥沙,同时覆盖会增加 底泥的量,使水体库容变小等。底泥疏浚是改善水体环境质量最简单和直接的方法之一,目前,江河湖库的清淤 疏浚主要包括机械疏浚、水力疏浚和爆破等三种形式,共有挖、推、吸、拖、冲和爆等六种施 工方式。底泥疏浚可以快速清除水体的内源污染物,减少河道水体中污染物的含量,对水质 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底泥疏浚也会造成河床水生植被和微生物栖息地消失,大部分对污 染物有吸收、降解能力的水生植物和底泥表层菌种也一并被清走,河床微生态系统遭到严 重破坏。即使清淤后水体水质明显改善,但那也是暂时的。只有在清淤后及时修复河床受 损的微生态系统,才能使清淤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改善的水质不会发生“回弹”现象。河 床微生态系统是指由河湖水体与河床交界面之间存在着的藻类、浮游动物、水生植物、底栖 动物及微生物群体所构成的微型生态系统,它的存在与否对河湖水体的自净能力具有很大 影响。目前,清淤后河床微生态系统的修复已成为世界各国环境学家研究的热点和难度问 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各种河湖水体内源污染控制、底泥疏浚后河床微生 态系统修复技术的各自缺陷,研制一种综合性效果佳的河床基底修复技术,使其具有效果 好、实用、投资少,同时生产简单,安装、施工方便,不受季节、时间及其他条件的限制,能有 效地抑制河湖底泥内源污染,修复受损河床微生态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河床基底植生型生态毯修复方法,其主要技术特征在于 用无纺面料包裹植生基质,经压板机、成型机制成毯状,外面包裹一层尼龙网,形成长5 10m、宽1 2m、厚5 10cm的植生型生态毯。植生基质是将沙石、生土和底泥按0.2 1 1 的体积比例混合而成,并在植生基质中均勻添加水生植物种子或插种水生植物分枝。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其技术特征在于使用本发明修复河床基底时,将植生型 生态毯平整铺设于河床底部,并分别在植生型生态毯的四角及两条长边的中心均打上竹钎 使其固定于河床底部。这种植生型生态毯式的河床基底修复装置能有效地抑制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随 着植生型生态毯式中水生植物的生长,为浮游植物、底栖生物和微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逐 渐形成以生态毯为核心的健康的河床微生态系统,通过微生态系统的系统净化功能进一步 强化了控制河床底泥污染释放的作用。本发明的优点和效果在于①在淤泥较深的河床上,直接进行水生植被恢复比较 困难,可将本发明直接铺设于污染底泥之上,通过水生植物的作用抑制河床底泥中的污染 物向水体中释放,克服了淤泥较深河床水生植物恢复困难和底泥污染物释放的问题;②对 于刚对底泥进行清淤过的河床,其基底生物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底质中的污染物经清淤扰 动易向上覆水体中释放造成二次污染,此时可利用本发明对河床基底进行修复,将植生型 生态毯铺设于疏浚过的河床之上,为河床生物提供理想的栖息场所,快速修复河床微生态 系统,并通过水生植物的作用抑制底泥污染物的二次污染,克服了清淤疏浚造成的河床微 生态系统受损和底泥污染物二次释放问题;③本发明使用的材料全部环保无害,对河湖生 态系统不会造成不利影响;④可进行工厂化生产,不受时间、季节、气候、场地等施工条件的 限制,使用时现场安装铺设非常方便,造价低廉,且效果十分显著。


图1—本发明平放时的平面示意图。图2——本发明平放后的侧面示意图。图3——本发明卷起后的立面示意图。图中1是植生基质,2是无纺面料,3是尼龙网,4是植生型生态毯,5是竹钎。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2、3所示,将沙石、生土和底泥按0.2 1 1的体积比例混合而成形成植 生基质1,并在植生基质1中均勻添加水生植物种子或插种水生植物分枝。用无纺面料2包 裹植生基质1,经天津华能能源设备有限公司YD160液压压板机和郑州天一机械制造有限 公司QT4 — 15全自动成型机制成毯状,外面包裹一层尼龙网3,形成长5 10m、宽1 2m、 厚5 10cm的植生型生态毯4。使用本发明修复河床基底时,将植生型生态毯4平整铺设 于河床底部,并分别在植生型生态毯4的四角及上下边的中心打竹钎5使其固定于河床底 部。
本发明成型后,植生型生态毯式覆盖在河床底泥之上能有效地抑制底泥中污染物 的释放,随着植生型生态毯中水生植物的生长,为浮游植物、底栖生物和微生物提供了栖息 场所,逐渐形成以生态毯为核心的健康的河床微生态系统,通过微生态系统的系统净化功 能进一步强化了控制河床底泥污染释放的作用。
权利要求
一种河床基底植生型生态毯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无纺面料(2)包裹植生基质(1),经压板机、成型机制成毯状,外面包裹一层尼龙网(3),形成植生型生态毯(4),将其平整铺设并固定于河床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床基底植生型生态毯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生型 生态毯(4)长5 10m、宽1 2m、厚5 1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床基底植生型生态毯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生基 质(1)是将沙石、生土和底泥按0.2 1 1的体积比例混合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床基底植生型生态毯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植生型生 态毯(4)的四角及两条长边的中心均打上竹钎(5)使其固定于河床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1、2和3所述的河床基底植生型生态毯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植 生基质(1)中均勻添加水生植物种子或插种水生植物分枝。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河床基底植生型生态毯修复方法,该方法是将沙石、生土、底泥及保水剂按比例加水混合形成植生基质,并在植生基质中均匀添加水生植物种子或插种水生植物分枝。用无纺面料包裹植生基质,经压板机、成型机制成毯状,外面包裹一层尼龙网,形成植生型生态毯。使用时,将植生型生态毯平整铺设于河床底部,并在植生型生态毯的四角及上下边的中心打竹钎使其固定于河床底部。克服了淤泥较深河床水生植物恢复困难、清淤疏浚造成河床微生态系统受损的问题,可有效抑制底泥中污染物向水体释放引起的内源污染,使用的材料全部环保无害,使用时现场安装铺设非常方便,造价低廉,且效果十分显著。
文档编号C02F3/32GK101817628SQ201010151069
公开日2010年9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15日
发明者侯俊, 李丽娜, 王沛芳, 王超, 钱进 申请人:河海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