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负荷澄清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11911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负荷澄清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低温低浊水具有温度低、浊度低、耗氧量低、粘度大等特点。低温低浊水由于水体温度低,水的动力粘度系数提高,水中微粒尺寸小且粒径分布均匀,絮凝反应慢,生成的絮凝体(矾花)小而不易沉降,减弱了水中胶体的颗粒运动,降低了他们之间相互碰撞的机率;水中胶体的溶剂化作用增强,颗粒周围的水化膜加厚,妨碍颗粒凝聚;同时,通过混凝所形成的絮体较轻,不易下沉,难以通过沉淀从水中分离出去。由于浊度低,水中胶体杂质很少,凝聚碰撞的机会很少,比重又接近于水,因此不易形成絮粒,即使形成,也轻而疏松,易破碎,且难沉,加大投药量也很少见效。现在并没有设备能够真正对低温低浊水进行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针对低温低浊水而创新的一种
高负荷澄清池。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负荷澄清池,包括池体,进水管,在池体的上部设有集水槽、出水口,在池体内设有中心反应筒,在所述的中心反应筒下方连通设有集泥斗,所述的中心反应筒的出水口通过导流筒与池体底部相连通,在所述集水槽下方设有斜管装置,在所述的中心反应筒内设有搅拌器,搅拌器的动力输出轴伸入中心反应筒内,在动力输出轴的端部设有叶轮。进一步,所述的集泥斗的内腔为第一污泥浓缩沉淀区,在集泥斗底部设有污泥回流管,污泥回流管的一端与集泥斗相连通,污泥回流管的另一端与进水管相连通,在污泥回流管上设有污泥泵。进一步,在所述的进水管上设有将混凝剂加入到原水中的水射器,在进水管与所述的中心反应筒的外壁相切设置,并与中心反应筒相连通。进一步,所述的中心反应筒上部为反应区,中心反应筒的下部为第一悬浮区,所述的叶轮设置在反应区内。进一步,所述的导流筒是由所述中心反应筒外壁、集泥斗的外壁组成的导流壁和围绕导流壁设有的导流板组成,所述的导流筒的内腔为整流导流区。进一步,所述的导流筒的出口处与池体底部设有的第二污泥浓缩沉淀区相连通,在第二污泥浓缩沉淀区上方设有浓缩泥渣区,所述的浓缩泥渣区为在所述的池体的侧壁上设有的伞形板、导流壁和池体底部围成的区域。 进一步,在所述的浓缩泥渣区的上方为第二悬浮区,所述的斜管装置设置在第二悬浮区和集水槽之间。进一步,所述的伞形板与池体的侧壁形成的角度是30-60度。
进一步,池体底部是由与水平呈35-55度的斜壁和坡度为1%的底壁组成。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增加污泥回流装置,可以增加低温低浊水中胶体的浓度,从而得以增加胶体间凝聚碰撞的机会,使得胶体颗粒的尺寸得以增大;在反应器中加入机械搅拌装置,可以使絮凝剂快速完全混合,通过给原水提供一定的动能量,增加了颗粒的碰撞机会。这样就使得脱稳的胶体能结成大棵粒絮状体而得以从水中沉淀、分离出去。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1 :如图I所示,一种高负荷澄清池,包括池体1,进水管2,在池体的上部设有集水槽3、出水口 4,在池体I内设有中心反应筒5,在所述的中心反应筒5下方连通设有集泥斗6,所述的中心反应筒5的出水口通过导流筒7与池体底部相连通,在所述集水槽3下方设有斜管装置8,在所述的中心反应筒5内设有搅拌器9,搅拌器9的动力输出轴伸入中心反应筒5内,在动力输出轴的端部设有叶轮10。所述的集泥斗6的内腔为第一污泥浓缩沉淀区VII,在集泥斗6底部设有污泥回流管11,污泥回流管11的一端与集泥斗6相连通,污泥回流管11的另一端与进水管2相连通,在污泥回流管11上设有污泥泵12。在所述的进水管2上设有将混凝剂加入到原水中的水射器13,在进水管2与所述的中心反应筒5的外壁相切设置,并与中心反应筒5相连通。所述的中心反应筒5上部为反应区I,中心反应筒5的下部为第一悬浮区II,所述的叶轮10设置在反应区I内。所述的导流筒7是由所述中心反应筒5外壁、集泥斗6的外壁组成的导流壁71和围绕导流壁71设有的导流板72组成,所述的导流筒7的内腔为整流导流区III。所述的导流筒7的出口处与池体I底部设有的第二污泥浓缩沉淀区IV相连通,在第二污泥浓缩沉淀区IV的上方设有浓缩泥渣区V,所述的浓缩泥渣区V是在所述的池体I的侧壁上设有的伞形板13、导流壁71和池体I底部围成的区域。在所述的浓缩泥渣区V的上方为第二悬浮区VI,所述的斜管装置8设置在第二悬浮区VI和集水槽3之间。池体I底部是由与水平呈35度的斜壁14和坡度为1%的底壁15组成。所述的伞形板13与池体I的侧壁形成的角度是30度。实施例2 :与实施例I相同,不同的是池体I底部是由与水平呈55度的斜壁14和坡度为1%的底壁15组成。所述的伞形板13与池体I的侧壁形成的角度是60度。实施例3 :与实施例I相同,不同的是池体I底部是由与水平呈45度的斜壁14和坡度为1%的底壁15组成。所述的伞形板13与池体I的侧壁形成的角度是45度。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高负荷澄清池,包括池体,进水管,在池体的上部设有集水槽、出水口,在池体内设有中心反应筒,在所述的中心反应筒下方连通设有集泥斗,所述的中心反应筒的出水口通过导流筒与池体底部相连通,在所述集水槽下方设有斜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中心反应筒内设有搅拌器,搅拌器的动力输出轴伸入中心反应筒内,在动力输出轴的端部设有叶轮。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高负荷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泥斗的内腔为第一污泥浓缩沉淀区,在集泥斗底部设有污泥回流管,污泥回流管的一端与集泥斗相连通,污泥回流管的另一端与进水管相连通,在污泥回流管上设有污泥泵。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高负荷澄清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进水管上设有将混凝剂加入到原水中的水射器,在进水管与所述的中心反应筒的外壁相切设置,并与中心反应筒相连通。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高负荷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反应筒上部为反应区,中心反应筒的下部为第一悬浮区,所述的叶轮设置在反应区内。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高负荷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筒是由所述中心反应筒外壁、集泥斗的外壁组成的导流壁和围绕导流壁设有的导流板组成,所述的导流筒的内腔为整流导流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负荷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筒的出口处与池体底部设有的第二污泥浓缩沉淀区相连通,在所述的第二污泥浓缩沉淀区上方设有浓缩泥渣区,所述的浓缩泥渣区为在所述的池体的侧壁上设有的伞形板、导流壁和池体底部围成的区域。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负荷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伞形板与池体的侧壁形成的角度是30-60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负荷澄清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浓缩泥渣区的上方为第二悬浮区,所述的斜管装置设置在第二悬浮区和集水槽之间。
9.如权利要求I至8任一所述的高负荷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池体底部是由与水平呈35-55度的斜壁和坡度为1%的底壁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处理装置。一种高负荷澄清池,包括池体,进水管,在池体的上部设有集水槽、出水口,在池体内设有中心反应筒,在所述的中心反应筒下方连通设有集泥斗,所述的中心反应筒的出水口通过导流筒与池体底部相连通,在所述集水槽下方设有斜管装置,在所述的中心反应筒内设有搅拌器,搅拌器的动力输出轴伸入中心反应筒内,在动力输出轴的端部设有叶轮。本发明的优点是增加污泥回流装置,可以增加低温低浊水中胶体的浓度,从而得以增加胶体间凝聚碰撞的机会,使得胶体颗粒的尺寸得以增大;在反应器中加入机械搅拌装置,可以使絮凝剂快速完全混合,通过给原水提供一定的动能量,增加了颗粒的碰撞机会。这样就使得脱稳的胶体能结成大棵粒絮状体而得以从水中沉淀、分离出去。
文档编号C02F1/52GK102616900SQ20111018394
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3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3日
发明者王刚, 王爱莲, 邹志华 申请人:甘肃金桥给水排水设计与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