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器之设置滤胆上机座与维修下机座的活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00253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与水处理行业有关,具体涉及到饮用水的深度过滤、净化方面。



背景技术:

目前,采用净水器对水中及输水管路引起杂质等进行深度过滤,较好地保护了使用者的健康。由于净水器在用户购买安装后的使用过程中一直需要“定期”更换滤胆。围绕滤胆更换产生的一系列事宜,以及费用支出一直伴随着挣水器的使用过程,因此净水器产品的销售与其他家电类产品的销售不同,被称为“半成品”销售,需要销售方有强大的维修服务能力支持。随着净水器的普及提高,快装滤胆的逐渐普及,用户可以自行更换滤胆从而降低了净水器的使用成本。然而,净水器具有长期连续运行、过滤效果及滤胆寿命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的特点,它的维修内容主要是更换损坏的零部件。尽管机器维修原理相对简单并且数量也不多,但维修过程却十分复杂。而且,由于受使用环境的影响,净水器的尺寸较小,并且主要位置空间都用于放置滤胆,导致相关的管线交错,连接在过滤通道中的各控制部件的固定位置就更十分隐蔽、不易拆卸;非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很难拆卸。例如,绝大多数箱式净水器都是采用由操控面板、管线、滤胆组成的三层结构设计,往往更换一个简单的部件,需要拆卸机器的很大部分结构,因此维修更换部件只能要求专业维修服务人员上门服务,既增加维修服务人员的工作量、又增加相关费用支出,并且围绕上门服务的相关事宜也十分麻烦。特别是通过网络电商购机的远程用户很难得到及时、良好的服务。由于目前净水器的普及率不足3%,而且各净水器厂家的零部件互不通用,导致远程用户只能在厂家或经销单位的指导下自行摸索修理,或者停用机器等待厂家定期的维修巡回服务时上门维修;或者干脆将机器拆下运回厂家维修。这也是净水器销售不能摆脱专业维修网络的主要原因。上述现有缺陷及不足严重影响了净水器产品推广普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实用的净水器之设置滤胆上机座与维修下机座的活接方法,以克服上述缺陷及不足。

一种净水器之设置滤胆上机座与维修下机座的活接方法,上机座固定滤胆并设置连接各滤胆的多条过水管路,并在下部设置布置多条过水管路的管路层结构,滤胆至少采用具有封闭滤壳或是具有带开放式滤筒及筒盖结构二者之一的滤层结构;下机座固定过水控制部件,该过水控制部件至少是过水电控阀或水压控制开关或流量传感器或增压泵或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或组合式对接腔体六者之一的部件,并且不限于上述六种过水控制部件。上、下机座通过紧固 件连接为一体,过水管路与过水控制部件连接构成各滤胆正常运行的过滤通道,其特征在于上机座过水管路至少设置一个向下接口;下机座的过水控制部件本身或通过管路设置向上接口与上机座的向下接口对应,并且上、下机座的侧面各自对应设置用于紧固件横向连接固定上、下机座的侧接结构;上机座的向下接口与下机座向上接口的活动连接配合与上、下机座的连接配合同步,并且至少是管壁圆周面相互插接,或通过端面相互对接二者之一的密封对接模式;维修过水控制部件时,横向卸下紧固件脱开上、下机座之间的侧接结构,上机座的向下接口与下机座向上接口之间的密封连接配合,随上、下机座的纵向分离相应脱开,相关过水控制部件与上机座过滤通道的管路连接也相应脱开。

过水控制部件设置的向上接口既可以直接设置在过水控制部件本身的管路接口上,也可以是过水控制部件与一端连接过水控制部件管路接口,另一端设置向上接口的连接管路构成的组合结构。

所述的下机座固定多个过水控制部件,并设置对应过滤通道交汇连接处的各过水控制部件共用连接管路,相关过水控制部件的单独向上接口仍为与对应上机座向下接口之间的密封对接模式,从而减少上、下机座之间密封对接水口的个数。

所述的滤胆中包括设置进、出水口及排浓水口的精细滤胆,该精细滤胆的进水口通过增压泵连通前置滤胆的出水管路,其出水口连通过滤通道的出水口,其排浓水口通过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连通另设的排浓水箱;该排浓水箱的出水口通过设置的回水电控阀连通增压泵进水端;增压泵进、出水管路连接的多个过水控制部件及其相互间的连接管路连接固定在下机座上构成过水控制部件模块。

所述的排浓水箱是内置滤胆的U型排浓水箱。

所述的管路层结构包括由盖板、多槽密封件、管路明槽基座及螺钉拼装构成拼装式刚性管路层;所述滤胆固定在拼装式刚性管路层的上面并通过过水孔连通管路明槽基座上的相应管路明槽;所述上机座的侧接结构或设置在管路明槽基座上,或设置在盖板上。

所述的上机座包括内置滤胆的U型壳体及上盖;该U型壳体的底面设置密封连通滤胆的过水孔。

所述的U型壳体可以与内置滤胆的U型排浓水箱合为一体。

所述上、下机座之间还设置控制导线插件装置;配套设置连线插头及插座两个零件构成的控制导线插件装置,或采用两个零件分别固定在上机座和下机座上的静-静互插模式,或采用零件一固定在上机座上,与其插接的零件二通过导线连接下机座上的多个过水控制部件的电控装置构成的静-动互插模式,或采用零件二固定在下机座上,与其插接的零件一通过导线连接上机座上的控制导 线构成的静-动互插模式,或相互插接的两个零件通过导线分别连接上机座上的控制导线,以及连接下机座上的多个过水控制部件的电控装置构成的动-动互插模式四者之一的插接模式;横向脱开紧固件并使上机座与下机座分离,控制导线插件装置的连线插头与插座之间的插接,或随上、下机座脱开,或由人工脱开。

所述下机座还与电控装置连接配合;该电控装置至少包括电源或电控器或紫外灯驱动器或电路过载保护器四者之一的装置。

该紧固件是销件;所述的侧接结构为分别横向设置在上、下机座侧面的上、下销孔结构;销件横向插入上、下销孔结构将上、下机座连成一体。

该紧固件是螺纹件:所述的侧接结构为分别设置在上、下机座侧面并对应该螺钉件的螺纹孔结构;螺纹件横向旋入螺纹孔结构将上、下机座连成一体。

该紧固件采用摆动扣板结构;所述上、下机座的侧接结构为分别设在部件一侧面的铰接结构和设在部件二上的卡槽结构;该摆动扣板结构分别与上、下机座两部件接触配合构成一体,并与其中的部件一连接;该摆动扣板结构或是与部件一的侧面通过旋转轴件进行铰接的铰接摆动扣板,或是在部件一侧面特定位置处设置折痕,并通过减小其自身材质的厚度使其在该处产生柔性变形的连体摆动扣板;摆动扣板结构一端连接在部件一侧面上,另一端扣在部件二的卡槽上将上、下机座连成一体。

铰接摆动扣板具有两种结构模式,其一为摆动扣板结构的一端与部件一侧面通过旋转轴件铰接,另一端扣在部件二上将上、下机座连成一体;其二为摆动扣板结构一端与连杆件一端铰接,连杆件的另一端与部件一侧面通过旋转轴件铰接,摆动扣板结构的另一端扣在部件二的卡槽上将上、下机座连成一体。

所述过滤通道的外接进、出水口或同位于上机座上,或同位于下机座上,或两外接水口分别位于上、下机座上;上、下机座上的过滤通道分别设置专用于过水的向下接口和向上接口,并通过上、下机座的侧面各自对应设置用于紧固件横向连接固定上、下机座的侧接结构相互密封对接。

还设置侧盖板结构;所述的紧固件位于侧盖板结构内。该紧固件或是销件或是螺纹件,或是摆动锁扣结构。

所述的下机座设置脚踏装置;该脚踏装置或是折叠件或是伸缩件,其中当脚踏装置为折叠件结构时,用于脚踏的折叠件通过旋转轴件与下机座设置的脚踏座铰接,通过旋转展开或收回,并通过与下机座的配合紧度使折叠件处于收位状态,且在使用旋转展开;当脚踏装置为伸缩件结构时,

用于脚踏的伸缩件沿下机座底部设置的滑轨伸缩移动:可伸缩的脚踏装置收缩在下机座的底部滑轨内,并在使用时拉出。

所述的脚踏装置为折叠件结构,所述的紧固件位于处于收位状态的折叠件 内侧。该紧固件或是销件或是螺纹件,或是摆动锁扣结构。

本发明与现有净水器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可以对净水器的主要控制部件,如电磁阀门、高、低压水压力控制开关、流量传感器、增压泵、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进行方便、快捷地更换;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电源、电控装置、紫外线杀菌器驱动器进行快捷更换;将控制部件及管线连接装配的设计模式,从“便于装配”的传统安装模式,改为“便于更换”的维修模式。只需卸下下机座便可更换控制部件,而且无需拆装管路,特别是采用紧固件横向与上、下机座的侧装结构连接配合并“垂直”于上、下机座的纵向拆装移动方向(广义);机器结构简单、拆装容易、省力,既方便上、下机座的装卸又便于快速连接、而且具有较好的抗变形结构以对增压泵出水端产生的较高水压从而简化机器的结构,以及减轻机器维修难度。同时避免对采用上置U型排浓水箱的机器外观结构造型设计产生影响。避免常规软管管路连接带来的复杂管路连接布设,又可以合理布设各过水控制部件的位置从而显著减小过水控制部件及相关连接管路所占用的空间,同时更便于拆卸维修更换。采用过水控制部件模块工艺可以将相关的管路,甚至某些过水控制部件的部分结构,如水压控制开关、流量传感器、过水电控阀的下部过水基座结构与下机座的一起直接注塑成型,从而提高装配效率和装配质量。用户可根据厂家的远程提示,或者在机器自检模式下的相关提示找出损坏的控制部件并自行更换;通过便捷拆卸下机座、再更换过水控制部件整体或盖板装置的技术手段,实现减轻或摆脱现有净水器对专业维修服务人员的依赖,将原本维修简单但维修服务工作量巨大、并一直伴随机器运行过程、被称为离不开专业维修服务的“半成品”净水器变成容易维护的“成品”;既可以极大地方便消费者,逐渐减少或摆脱对维修服务网络的依赖,并且显著降低机器的使用成本,既显著提高厂家和经销商的服务质量,又减轻了相应的维修服务工作量。

具体实施方式

连接各滤胆的过滤通道分别连接上机座进、出水管路构成过滤通道。选择包括过水阀、水压力控制开关、流量传感器、增压泵、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组合式对接腔体在内的过水控制部件,对上机座过滤通道中涉及的相关过水管路进行控制;各过水控制部件的水路通过过水管路接口连接在过滤通道的过水管路中。其中,

作为过水电控阀之一的进水阀、排水阀、回水阀、溢流阀均用于管路过水通、断控制;通常,过水电控阀包括管路过水结构和由盖板及电控装置组成的盖板装置。

作为水压控制开关之一的高、低水压控制开关、用于通过管路水压变化控 制电路开关,其中低压控制开关设置一个管路接口;高压控制开关设置进、出两个管路接口

流量传感器用于通过过水流动驱动相关电路输出控制信号,并累计过水流量;

增压泵用于增加反渗透膜滤胆或纳滤膜滤胆进水管路中的水压,满足作为精细滤胆的反渗透膜滤胆或纳滤膜滤胆运行需要;

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控制反渗透膜滤胆或纳滤膜滤胆的排浓水口的排水流量(俗称废水比);本案所指的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不采用螺纹及螺帽连接管路的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俗称废水比),采用插入可分离插接壳体中的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随下机座分开插接壳体便可取出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

紫外线杀菌装置,对管路过水进行紫外线杀菌。

组合式对接腔体是指或内置滤料层或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的可分离密封插接壳体。设置组合式对接腔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更换内置的裸胆或内置的插接式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废水比)。

下述各实施例中,不再对上述过水控制部件的功能及原理进行说明。

实施例1。净水器的上机座固定滤胆并设置连接各滤胆的多条过水管路,并在下部设置布置多条过水管路的管路层结构,滤胆至少采用具有封闭滤壳或是具有带开放式滤筒及筒盖结构二者之一的滤层结构;净水器的过滤通道中设置一个向下接口;下机座固定一个低压控制开关。该低压控制开关的水口连接一个向上的插接水口。插接水口的上端设置密封件。

采用以销件插接模式连接上、下机座:当上下机座连接配合时,插接水口随下机座与上机座的向下接口密封插接。上、下机座的侧面各自分别横向设置上、下销孔结构。销件横向插入上、下销孔结构将上、下机座连成一体,确保上机座的向下接口与下机座向上接口的活动连接配合与上、下机座的连接配合同步到位。维修过水控制部件时,横向抽出销件脱开上、下机座之间的侧接结构,上机座的向下接口与下机座向上接口之间的密封连接配合,随上、下机座的纵向分离相应脱开,相关过水控制部件与上机座过滤通道的管路连接也相应脱开。

考虑到上、下机座对接水口之间可能要承受自来水的管压,以及要承受增压泵出水端的高压的情况,可以设置多个圆柱形销件。为了便于横向拔出,可以将圆柱形销件的尾部设置成拉环状。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将多个圆柱形销件设置成“n”或“m”形结构。

实施例1中与上机座向下接口密封插接的过水控制部件设置的向上接口,既可以直接设置在过水控制部件本身的管路接口上,也可以是过水控制部件与一端连接过水控制部件管路接口,另一端设置向上接口的连接管路构成的组合 结构。

上机座下部设置布置多条过水管路的管路层结构,既可以是由多条刚性管路构成的刚性管路层结构,也可以是由多条软管构成的管路层结构,还可以是刚性管路与软管构成的组合管路层结构,都不影响上、下机座之间的活动连接配合,以及上机座的向下接口与下机座向上接口之间的密封连接配合。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三个前置滤胆与作为精细滤胆的RO反渗透膜滤胆连接组成纯水机型。净水器还采用控制机器进水管路的三管路无压式水龙头,其控制阀前端连接自来水管路,其控制阀后端出水口连接上机座进水管路接口,其净水出水口连接上机座出水管路接口。无压式水龙头关闭后,上机座过滤通道不承受自来水管压;无压式水龙头开启后,自来水管路中的水流入上机座进水管路中,并经过上机座过滤通道的向下接口、位于下机座上的向上接口,触发通过紧固件连接固定在下机座上的低水压控制开关,并流经上机座上的各滤胆后由上机座出水管路,以及无压式水龙头关的净水出水口流出。增压泵串接在反渗透膜滤胆或纳滤膜滤胆的进水管路中,其进水端连接前过滤通道的出水管路;高水压控制开关位于增压泵出水端与反渗透膜滤胆或纳滤膜滤胆的进水管路之间,并且通过紧固螺钉连接固定在下机座上,其进、出水两端的两个向上接口构成向上的同向对接水口,分别与位于上机座上两个向下接口构成的向下同向对接水口密封对接,从而将高水压控制开关连接在过滤通道中。

安装高、低水压控制开关的下机座上设置两条分别连接高、低水压控制开关对接管路,并且位于高水压控制开关两个向上接口,以及低水压控制开关向上接口具有相同的朝向构成同向对接水口。

采用螺纹件旋接模式连接上、下机座:上、下机座的侧面各自对应设置用于螺纹件横向连接固定上、下机座的侧接螺纹孔结构。螺纹件横向旋入螺纹孔结构将上、下机座连成一体。对应连接上述两条对接管路的三个向上的同向对接水口通过对接水口的管壁圆周面相互插接,并借助于密封件与过滤通道的三处向下同向对接水口一同密封对接;横向脱开紧固螺纹件,使下机座与上机座分离;下机座上分别连接高、低水压控制开关的对接管路的三个同向对接水口,与上机座上过滤通道的三个同向对接水口的密封连接也一同相应脱开。从卸下的下机座上取下异常的高水压控制开关或低水压控制开关,并换上相应新的高水压控制开关或低水压控制开关,然后,再通过紧固螺纹件横向与上、下机座对应的侧接螺纹孔结构连接配合,将下机座与上机座连接构成一体。下机座上分别连接高、低水压控制开关的两对接管路的三个同向对接水口,与上机座上过滤通道的三处同向对接水口下机座的密封连接也重新恢复。

上、下机座设置对应螺纹件的侧接螺纹孔结构既包括分别设置在两部件上 的两个螺纹孔结构,也包括分别设置在两部件上的通孔与螺纹孔组合结构。本案将两种结构都归纳为“螺纹孔结构”。

作为本实施例的第二种模式,由低水压控制开关、三个的前置滤胆与增压泵、高水压控制开关、RO反渗透膜滤胆或纳滤膜滤胆、压力罐,以及单管路的承压式净水龙头连接组成纯水机型。

承压式净水龙头关闭时,机器承受自来水管压。开启单管路的承压式净水龙头,借助于压力罐中气囊的作用,将压力罐中的净水压出净水龙头。当压力罐中净水水压降低直至触发高水压控制开关动作,驱动增压泵运行将经过前置滤胆处理后的水压入反渗透膜滤胆或纳滤膜滤胆制水,并注入压力罐中直至高水压控制开关承受的压力达到设置值复位后停止制水。为了避免增压泵运行过程中,因前过滤通道无水导致增压泵损坏的现象发生,在上机座进水管路下机座中设置低水压控制开关。当低水压控制开关监测出管路自来水水压较低或无水时,限制增压泵运行。

下机座上设置条分别连接高、低水压控制开关的过水管路接口的对接管路的三个同向对接水口;通过紧固螺纹件横向与上机座连接构成一体,对应连接上述两条对接管路的三个同向对接水口通过对接水口的端面相互对接,并借助于密封件与过滤通道的三处同向对接水口一同密封对接;横向脱开紧固螺纹件,使该下机座与上机座分离;下机座上的三个同向对接水口,与上机座上过滤通道的三个同向对接水口的密封连接也一同相应脱开。从卸下的下机座上取下异常的高水压控制开关或低水压控制开关,并换上相应新控制部件,然后,再通过横向旋进的紧固螺纹件将下机座与上机座连接构成一体。下机座上分别连接高、低水压控制开关的两对接管路的三个同向对接水口,与上机座上过滤通道的三处同向对接水口的密封连接也重新恢复。

作为本实施例的第三种模式,当增压泵自设保护装置,无需设置低压控制开关时,上、下机座对接管路只需针对高压控制开关的进、出水口设置两个同向对接接口。

作为本实施例的第四种模式,上、下机座对接管路之间针对增压泵进、出水口设置两个同向对接水口各自密封对接。上、下机座的侧面各自对应设置用于螺纹件横向连接固定上、下机座的侧接螺纹孔结构。螺纹件横向旋入螺纹孔结构将上、下机座连成一体。

同理,作为本实施例的第五种模式,过滤通道还可以以进水电控阀,与低压控制开关或高压控制开关或同时与高、低压控制开关配合。上、下机座对接管路之间设置3~5个同向对接水口各自密封对接。上、下机座的侧面各自对应设置用于螺纹件横向连接固定上、下机座的侧接螺纹孔结构。螺纹件横向旋入螺纹孔结构将上、下机座连成一体。

在此基础上,当低水压控制开关与进水电控阀处于过滤通道中的同一滤胆 连接管路段时,可以将低水压控制开关的管路接口与进水电控阀的一个管路接口连通,从而减少一个上、下机座对接管路之间的同向对接水口以简化相关的密封对接结构。

作为实施例2上述五种模式的改进,还可以将增压泵的进、出水口设置成向上的同向对接水口,上机座过滤通道中最后一个前置滤胆与RO反渗透膜滤胆之间设置两个向下的同向对接水口。下机座通过紧固螺纹件的横向旋进固定在上机座上。脱开紧固装置,使该下机座与上机座分离;下机座上的增压泵进、出水同向对接水口,与上机座上过滤通道的相应两个同向对接水口的密封连接也一同相应脱开。

作为实施例2上述各种模式的进一步改进,在过滤通道的末端增设流量传感器,并且将流量传感器也设置在下机座上,同时在下机座上增设串接流量传感器进、出水口的对接管路,从而构成具有对应多个控制部件的对接管路、并设置多个同向对接水口的下机座。下机座通过紧固螺纹件的横向旋进固定在上机座上。脱开紧固装置,使该下机座与上机座分离;下机座上的多个同向对接水口,与上机座上过滤通道的相应同向对接水口的密封连接也一同相应脱开。

另外,除了机器采用裸露滤胆的裸机机型外,净水器的上机座还可以采用内置滤胆的U型仓结构及仓盖以便滤胆防尘并满足外观设置需要,U型仓结构的底面设置密封连通滤胆的过水孔。U型仓结构的下方设置管路层,其中的各管路对应连接各过水孔,构成串接各滤胆并连接各过水控制部件的过滤通道。

实施例3。在实施例2各种模式的基础上,将作为精细滤胆的RO反渗透膜滤胆或NF纳滤膜滤胆排浓水口连接的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也设置在下机座上。同时在下机座上设置对应连接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的对接管路,既可以设置一个连接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进水管路的同向对接水口,与上机座上精细滤胆排浓水口管路对应处的一个同向对接水口密封对接;也可以设置两个同向对接水口,与上机座上精细滤胆排浓水口管路的两个同向对接水口密封对接。

采用摆动扣板结构模式连接上、下机座:下机座通过铰接摆动扣板结构固定在上机座上。脱开铰接摆动扣板,使该下机座与上机座分离;下机座上的相关同向对接水口,与上机座上的相关同向对接水口的密封连接也一同相应脱开。

该紧固件采用铰接摆动扣板;所述上、下机座的侧接结构为分别设在部件一侧面的铰接结构和设在部件二上的卡槽结构,与摆动扣板组合构成铰接摆动扣板结构;该铰接摆动扣板结构分别与上、下机座两部件接触配合构成一体,并与其中的部件一连接。铰接摆动扣板结构具有两种结构模式,其一为摆动扣板的一端与部件一的侧面通过旋转轴件铰接,另一端扣在部件二的卡槽上将上、下机座连成一体。铰接摆动扣板结构的第二种结构模式为摆动扣板的一端与连杆件一端铰接并构成第一铰接处,连杆件的另一端与部件一的侧面通过旋转轴 件铰接并构成第二铰接处,摆动扣板的另一端扣在部件二的卡槽上将上、下机座连成一体。此时,第一铰接处位于第二铰接处的下方,并可以与部件一的侧面之间设置避免脱开的配合卡位。另外,第一铰接处也可以位于第二铰接处的上方。

作为实施例3的另一种模式,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该紧固件采用连体摆动扣板,即摆动扣板与上、下机座两部件中的部件一侧面连体,部件二设置卡槽;该连体摆动扣板结构分别与上、下机座两部件接触配合构成一体,并与其中的部件一连接;该连体摆动扣板结构在部件一侧面特定位置处设置折痕,并通过减小其自身材质的厚度使其在该处产生柔性变形的连体摆动扣板;摆动扣板结构一端连接在部件一侧面上,另一端扣在部件二的卡槽上将上、下机座连成一体。

实施例4。在实施例2、3的基础上,增设排浓水箱。在精细滤胆排浓水口连接的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的出水管路连接排浓水箱,用于存储精细滤胆24排浓水口排出的“浓水”。

作为实施例4的第一种模式,排浓水箱设置连接排放阀的排放管路,并将该排放阀设在下机座上并设置相应的排放对接管路。既可以设置一个连接排放阀进水管路的同向对接水口,与上机座上排浓水箱排放管路对应处的一个同向对接水口密封对接;也可以设置两个同向对接水口,与上机座上排浓水箱排放管路前、后的出水及进水两个同向对接水口密封对接。上、下机座的侧面各自对应设置用于紧固件横向连接固定上、下机座的侧接结构;上机座的向下接口与下机座向上接口的活动连接配合与上、下机座的连接配合同步,并且至少是管壁圆周面相互插接,或通过端面相互对接二者之一的密封对接模式;维修过水控制部件时,横向卸下紧固件脱开上、下机座之间的侧接结构,上机座的向下接口与下机座向上接口之间的密封连接配合,随上、下机座的纵向分离相应脱开,相关过水控制部件与上机座过滤通道的管路连接也相应脱开。

作为实施例4的第二种模式,设置回水阀及回水管路,其前端连接排浓水箱的回水口,其后端连接前过滤通道。将该回水阀设在下机座上并设置相应的回水对接管路,并设置两个同向对接水口,与上机座上排浓水箱回水管路的两个同向对接水口密封对接。该回水阀既可以是单向过水的逆止阀,也可以是与前过滤通道进水电控阀联动的回水电控阀。增压泵将排浓水箱内的“浓水”抽入前过滤通道再次利用。对于设置逆止阀的回水管路,增压泵将排浓水箱内的“浓水”汇同上机座进水管路下机座的自来水一同压入前置滤胆,并压入精细滤胆制水。对于设置与前过滤通道进水电控阀联动的回水电控阀及回水管路,回水电控阀导通的同时关闭前过滤通道进水电控阀。增压泵将排浓水箱内的“浓水”抽入前置滤胆(也可不经前置滤胆直接抽入增压泵),并压入精细滤胆制水。 当排浓水箱内水位较低时,回水电控阀关闭,同时开通前过滤通道进水电控阀继续制水。

将该回水阀设在下机座上并设置相应的回水对接管路,并设置两个同向对接水口,与上机座上回水对接管路的两个同向对接水口密封对接。下机座通过紧固装置固定在上机座上。脱开横向连接上、下机座的紧固件,使该下机座与上机座各自设置的侧接结构分离;下机座上的各相关同向对接水口,与上机座上的各相关同向对接水口的密封连接也一同相应脱开。上、下机座的侧面各自对应设置用于紧固件横向连接固定上、下机座的侧接结构,至少采用或销件插接或螺纹件旋接或摆动扣板结构三者之一的连接模式。

实施例5。实施例5是最优实施例。在实施例1-4的基础上,净水器设置具有输出净水和纯水的双出水结构模式,其中,在前置滤胆的出水口与精细滤胆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中设置净水出水管路并通过净水接口连接净水阀门;在精细滤胆出水管路中设置纯水出水管路并通过纯水接口连接纯水阀门。

在回水管路与增压泵进水管路连接处前面的过滤通道中串接进水电控阀;所述的回水控制装置采用回水电控阀;增压泵出水管路与净水接口之间设置第一净水管路,增压泵进水管路与净水接口之间设置带第二切换电控阀的第二净水管路;第二切换电控阀或与位于增压泵出水端的过水传感器配合构成针对双出水承压式龙头(控制机器末端,过滤通道承受水压)的高压净水监控联动切换模式,或与位于增压泵进水端的过水传感器配合构成针对双出水无压式龙头(控制机器初端,过滤通道不承受水压)的低压净水监控联动切换模式。其中,对于净水出水而言,第一、二净水管路连接处与净水接口之间的管路中串接流量传感器构成针对双出水承压式龙头的高压净水监控联动切换模式中,在净水阀门关闭状态下,第二切换电控阀也处于关闭状态。打开净水阀门,在第一净水管路中较高水压的作用下水流向净水接口流动,触发流量传感器的转子转动,流量传感器输出对应净水出水的电信号给净水器的电控装置。电控装置根据接收对应净水出水的电信号控制关闭进水电控阀和继续关闭第二切换电控阀,并驱动增压泵经导通的回水电控阀抽取排浓水箱中储存的排浓水,经第一净水管路及流量传感器由净水接口流出;当排浓水箱中的排浓水水位降至运行下限位置时,电控装置关闭增压泵,并导通进水电控阀和第二切换电控阀,过滤通道前段处理后的净水经第二净水管路、流量传感器后由净水接口流出。此后关闭净水阀门,流量传感器的转子转速减慢致使流量传感器输出关闭电信号给电控装置;电控装置关闭第二切换电控阀,同时仍驱动增压泵运转直至流量传感器的转子静止,或者在流量传感器输出关闭电信号给电控装置后延时运转一段时间后停止。此时第一净水管路中的水处于较高水压的状态。

对于纯水出水而言,打开纯水阀门触发精细滤胆出水管路中的过水传感器, 如高压开关输出对应纯水出水的电信号给电控装置;电控装置关闭进水电控阀和第二切换电控阀,并驱动增压泵运转经导通的回水电控阀抽取排浓水箱中储存的排浓水,经精细滤胆的出水口由纯水接口流出。当排浓水箱中的排浓水水位降至运行下限位置时,电控装置导通进水电控阀并继续驱动增压泵,将过滤通道前段处理后的净水,经精细滤胆的出水口由纯水接口流出。此后关闭纯水阀门,电控装置继续驱动增压泵运转,直至精细滤胆出水管路中的水压升高达到高压开关的设定值后,高压开关复位输出关闭电信号给电控装置关闭增压泵。此时纯水管路中的水处于较高水压的状态。

作为实施例5的另一种针对双出水无压式龙头采用的模式,在增压泵出水管路与净水接口之间设置第一净水管路,以及增压泵进水管路与净水接口之间设置带第二切换电控阀的第二净水管路的基础上,在第二切换电控阀与设置在增压泵前面的过滤通道中的低压开关构成的低压净水监控联动切换模式中,在净水阀门关闭状态下,第二切换电控阀也处于关闭状态。打开净水阀门,自来水管路中的自来水流经过滤通道前段,触发低压开关输出对应进水的电信号给机器的电控装置;电控装置根据接收对应净水出水的电信号控制关闭进水电控阀和第二切换电控阀,并驱动增压泵经导通的回水电控阀抽取浓水储水器中储存的排浓水,经第一净水管路由净水接口流出;当排浓水箱中的排浓水水位降至运行下限位置时,电控装置关闭增压泵,并导通进水电控阀和第二切换电控阀,过滤通道前段处理后的净水经第二净水管路后由净水接口流出。此后关闭净水阀门,过滤通道的进水端被净水阀门关闭,低压开关复位输出关闭电信号给电控装置;电控装置关闭第二切换电控阀。

在纯水阀门关闭状态下,第二切换电控阀也处于关闭状态,进水电控阀导通。打开纯水阀门,自来水管路中的自来水流经过滤通道前段,触发低压开关输出对应进水的电信号给电控装置;电控装置根据接收对应纯水出水的电信号控制关闭进水电控阀和继续关闭第二切换电控阀,并驱动增压泵经导通的回水电控阀抽取排浓水箱中储存的排浓水,经精细滤胆的出水管路由纯水接口流出。当排浓水箱中的排浓水水位降至运行下限位置时,电控装置导通进水电控阀并继续驱动增压泵,将过滤通道前段处理后的净水,经精细滤胆的出水口由纯水接口流出。此后关闭纯水阀门,过滤通道的进水端被纯水阀门关闭,低压开关复位输出关闭电信号给电控装置。低压开关可以以流量传感器替换。

作为实施例5中上述结构模式各自对应的另一种模式,回水控制装置采用回水逆止阀。电控装置驱动增压泵由单向导通的回水逆止阀抽取排浓水箱中储存的排浓水,与前置滤胆出水管路中的净水一同输送,或通过设置的进水电控阀前、后衔接输送,最终由净水接口或纯水接口单独流出。

作为实施例5的改进,在第一净水管路中设置第一切换电控阀。

对于双出水承压式龙头模式,在净水阀门关闭状态下,进水电控阀和第二切换电控阀处于导通的状态。打开净水阀门,进入过滤通道前段的自来水经导通的进水电控阀和第二切换电控阀,以及流量传感器由净水接口流出过程中,触发流量传感器输出对应净水出水的电信号给电控装置。电控装置关闭进水电控阀和第二切换电控阀,并驱动增压泵抽取排浓水经第一净水管路、导通的第一切换电控阀和流量传感器后流出。当排浓水箱中的排浓水水位降至运行下限位置时,电控装置关闭增压泵和第一切换电控阀,并导通进水电控阀和第二切换电控阀,过滤通道前段处理后的净水经第二净水管路、流量传感器后由净水接口流出。关闭净水阀门,流量传感器的转子转速减慢直至静止,流量传感器复位并输出关闭电信号给电控装置关闭增压泵。

对于纯水出水而言,当电控装置驱动增压泵抽取排浓水箱中的排浓水,经精细滤胆的出水口由纯水接口流出过程中,电控装置关闭进水电控阀和第一切换电控阀。当排浓水箱中的排浓水水位降至运行下限位置时,第一切换电控阀保持关闭,电控装置导通进水电控阀并继续驱动增压泵,将过滤通道前段处理后的净水,经精细滤胆的出水口由纯水接口流出。此后关闭纯水阀门,进水电控阀和第二切换电控阀处于导通的状态。电控装置继续驱动增压泵运转,直至精细滤胆出水管路中的水压升高达到高压开关的设定值后,高压开关复位输出关闭电信号给电控装置关闭增压泵。此时纯水管路中的水处于较高水压的状态。

对于双出水无压式龙头模式,增压泵的出水管路通过设置的第一净水管路连通双出水无压式龙头的净水接口并在第一净水管路中设置第一切换电控阀。增压泵进水管路与净水接口之间设置带第二切换电控阀的第二净水管路;第一、二净水管路连接处和净水接口之间的管路中串接流量传感器。该流量传感器与位于增压泵进水端的低压开关构成组合过水监控模式。第二切换电控阀与组合过水监控模式组合构成针对双出水无压式龙头的低压净水监控联动切换模式。

在净水阀门关闭状态下,进水电控阀和第二切换电控阀处于导通的状态。打开净水阀门,进入过滤通道前段的自来水经低压开关、导通的进水电控阀和第二切换电控阀,以及流量传感器由净水接口流出过程中,触发低压开关、流量传感器输出对应净水出水的电信号给电控装置。电控装置接收低压开关、流量传感器的电信号确认净水管路出水并关闭进水电控阀和第二切换电控阀,导通的第一切换电控阀,并驱动增压泵抽取排浓水经第一净水管路、导通的第一切换电控阀和流量传感器后流出。当排浓水箱中的排浓水水位降至运行下限位置时,电控装置关闭增压泵和第一切换电控阀,并导通进水电控阀和第二切换电控阀,过滤通道前段处理后的净水经第二净水管路、流量传感器后由净水接口流出。关闭净水阀门,低压开关及流量传感器复位,电控装置关闭增压泵。

对于纯水出水而言,打开纯水阀门,自来水进入过滤通道前段,只触发组 合过水监控模式中的低压开关输出电信号,流量传感器未触发。电控装置接收低压开关的电信号确认纯水管路出水,并电控装置关闭进水电控阀和第一切换电控阀,驱动增压泵抽取排浓水箱中的排浓水,经精细滤胆的出水口由纯水接口流出过程中,当排浓水箱中的排浓水水位降至运行下限位置时,第一切换电控阀保持关闭,电控装置导通进水电控阀并继续驱动增压泵,将过滤通道前段处理后的净水,经精细滤胆的出水口由纯水接口流出。此后关闭纯水阀门,进水电控阀和第二切换电控阀处于导通的状态,低压开关复位输出关闭电信号给电控装置关闭增压泵。此外,低压开关可以以水流触发的流量传感器替换。

本实施例中涉及的过水传感器或是水压路控制开关或是流量传感器。

在本实施例中,增压泵进、出水管路连接的多个过水控制部件及其相互间的连接管路连接固定在下机座上构成过水控制部件模块。如针对双出水无压式龙头模式的改进型机器结构模式,将低压控制开关、进水电控阀、回水电控阀、第一、二切换电控阀、流量传感器六个过水控制部件,以及相关过水控制部件之间的连接管路组合集成为过水控制部件模块,只保留了五个向上的同向对接水口分别与过滤通道的前置滤胆出水管路、增压泵的进、出水口、排浓水箱的出水口、净水接口共计五个向下水口一同密封插接,即将原来的十一组密封对接水口减少至五组密封对接水口,避免常规软管管路连接模式带来的复杂管路连接布设,又可以合理布设各过水控制部件的位置从而显著减小过水控制部件及相关连接管路所占用的空间,同时更便于拆卸维修更换。现有的过水电控阀软管连接模式中,通常电控阀只考虑纵向向上正装情况下,阀芯受重力的影响情况下的运行参数和状态,未考虑纵向向下反装情况下,阀芯受重力的影响情况下的运行参数和状态,导致反装的电控阀不能正常稳定的运行达到导通或封闭过水水路的作用。因此过水电控阀只能固定在下机座上(正装),导致与上机座过滤通道的向下水口之间的连接软管布设混乱,装配及维修十分困难。

采用过水控制部件模块工艺可以将相关的管路,甚至某些过水控制部件的部分结构,如水压控制开关、流量传感器、过水电控阀的下部过水基座结构与下机座的一起直接注塑成型,从而简化过滤通道管路布设、提高装配效率和装配质量。

上、下机座的侧面各自对应设置用于紧固件横向连接固定上、下机座的侧接结构,至少采用或销件插接或螺纹件旋接或摆动扣板结构三者之一的连接模式,优先采用以销件插接与摆动扣板结构的组合模式,以及销件插接与螺纹件旋接及摆动扣板结构的组合模式。其中销件插接、螺纹件旋接及摆动扣板结构三种连接模式分别在实施例1-3中进行了表述,此处不再展开。

作为实施例5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排浓水箱是内置滤胆的U型排浓水箱。即所述的U型壳体与内置滤胆的U型排浓水箱合为一体,利用U型壳体与内置 滤胆之间的空间存储排浓水。位于U型排浓水箱中的内置滤胆至少采用具有封闭滤壳或是具有带开放式滤筒及筒盖结构二者之一的滤层结构。

作为上述各实施例的改进,所述的管路层结构包括由盖板、多槽密封件、管路明槽基座及螺钉拼装构成拼装式刚性管路层;所述滤胆固定在拼装式刚性管路层的上面并通过过水孔连通管路明槽基座上的相应管路明槽;所述上机座的侧接结构或设置在管路明槽基座上,或设置在盖板上。可以预先将机器过滤通道的过水管路注塑成型在管路明槽基座上,再通过螺钉与盖板、多槽密封件拼装构成拼装式刚性管路层,既保证管路连接质量又提高装配效率,还使得机器管路布设简齐有序。

对于采用U型壳体的机型,无论该U型壳体内是否是U型排浓水箱,U型壳体的底面既可以是拼装刚性管路层的盖板,也可以是拼装刚性管路层的管路明槽基座。盖板与管路明槽基座两部件中的部件一为U型壳体的底面,另一部件二即可以位于部件一的下面,也可以位于部件一的上面,两部件之间设置多槽密封件,并以螺钉连接固定构成拼装式刚性管路层。

作为上述各实施例的改进,在排浓水箱的高处设置带溢流阀的溢流管路,并将该溢流阀设在下机座上并设置相应的溢流对接管路:设置一个连接溢流阀进水管路的同向对接水口,与上机座上排浓水箱溢流管路对应处的一个同向对接水口密封对接。下机座通过紧固装置固定在上机座上。横向脱开紧固件,使该下机座与上机座分离;下机座上的各相关同向对接水口,与上机座上的各相关同向对接水口的密封连接也一同相应脱开。

作为上述各实施例的改进,所述过滤通道的外接进、出水口或同位于上机座上,或同位于下机座上,或两外接水口分别位于上、下机座上;上、下机座上的过滤通道分别设置向下接口和专用于过水的向上接口,并通过上、下机座的侧面各自对应设置用于紧固件横向连接固定上、下机座的侧接结构相互密封对接。下机座的专用于过水的向上接口是指没有连接过水控制部件及纯粹通过水管路密封对接的向上接口。

作为上述各实施例的改进,在过滤通道中增设具有可分离密封插接腔体结构的组合式对接腔体。该组合式对接腔体的上部腔体位于上机座上。其下部腔体位于下机座上,上、下部腔体随上、下机座的连接固定而密封插接。通上采用组合式对接腔体结构的过水控制部件或为紫外线杀菌装置,或为内置滤料层或为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废水比)。虽然,内置滤料层或为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废水比)没有将过水管路中水压或水流变化过程作为驱动来源产生电信号,但借助放置“拦截层结构”对所在处过水管路中水流进行控制改变该水流的运行状态,因此在本案中也被特定列为过水控制部件。

在上述采用U型排浓水箱的实施例中,当上机座采用设置排水电控阀的U 型排浓水箱时,滤胆位于U型排浓水箱内;排水电控阀和下机座位于上机座的下方。固定在下机座上的排水电控阀进、出水端分别连接相应对接管路的两个内端水口。下机座对接管路的两个外端水口,或者设置两个同向对接水口与上机座排放管路的两个相应的同向水口密封对接;或者采用对应进水端的一个同向对接水口与上机座排放管路的同向水口密封对接,另一个对应出水端的外端水口直接连接排放管路,从而降低排水电控阀后端的高度以便于排水。

在上述各实施例及相关的改进实施例中,过水电控阀、高压控制开关、低压控制开关均设置管路过水结构、盖板、电控装置,由盖板、电控装置组成盖板装置,并设置及盖板安装螺钉孔并与螺钉连接配合,将电控装置及盖板与过水基座结构连接配合。盖板安装螺钉孔既可以设置在过水基座结构上用于整体更换整体过水控制部件,也可以设置在下机座上用于只更换过水控制部件的盖板装置。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对于需要竖直向上即正装模式的控制部件,如作为控制部件之一的过水电控阀,其正常运行状态处于盖板装置在上、过水基座结构在下的正装模式。通过螺钉由上向下将电控装置及盖板固定在过水基座结构上。过水电控阀与下置下机座上、下连接固定,只有先向下卸下下机座并脱开朝上的同向对接水口与上机座过滤通道各相应处朝下的同向对接水口密封对接后,才能从下机座上再向上卸下过水电控阀。

在上述各实施例及相关的改进实施例中,所述的位于下机座上各条对接管路一端或两端的对接水口具有相同的朝向构成同向对接水口,并且与上机座上对应设置的同向对接水口之间的配合为“一同密封连接或一同脱开”。各实施例中的紧固件和侧接结构配合模式可以互换,其作用不变。

本案中,在上述各实施例中,过水控制部件至少是过水电控阀或水压控制开关或流量传感器或增压泵或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或组合式对接腔体六者之一的部件,其中,过水电控阀包括进水电控阀、排水电控阀、回水电控阀、阀溢流电控阀,另外,过水电控阀还包括位于过滤通道末端的净水电控阀;水压控制开关包括设置进、出水两个过水管路接口的高水压控制开关,以及设置一个过水管路接口的低水压控制开关;组合式对接腔体是指可分离密封插接腔体,或内置紫外线杀菌装置或内置滤料层或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本案中的过水控制部件包括上述控制部件,而且控制部件的数量上限,以及在过滤通道中的连接位置视机器功能设计而定,并且也不限制同一种控制部件多处使用。在此基础上,根据设计的机器功能在过滤通道中设置相应的过水控制部件,并将过水控制部件固定在下机座上,通过向上水口与上机座过滤通道相应处的向下水口密封对接,用于上、下机座连接固定的紧固件和侧接结构的配合仍采用上述连接配合模式。

本案的核心特征在于分别位于上、下机座上的过水管路水口之间的密封对 接结构与上、下机座设置的侧接结构之间广义上的“垂直”关系(不限于一定垂直),不受上、下机座上的过水管路水口对接组数多少(过水控制部件数量)的影响。

本案中,设置在下机座上的过水控制部件包括进水电控阀、排水电控阀、回水电控阀、阀溢流电控阀或高、低水压控制开关、流量传感器、增压泵、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包括排浓水阀、冲洗组合阀)、紫外线杀菌器十类部件。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增加一个组合式对接腔体,或以组合式对接腔体取代前面所述十个过水控制部件中的任意一个过水控制部件。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设置在下机座上的过水控制部件的数量越多本案技术方案的优越性越大。过水控制部件的数量上限不限于实施例5所列的控制部件数量,如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代替净水及纯水龙头的净水及纯水出水电控阀,或者相关过水控制部件重复使用,相关原理相同不再重复。

现有净水器无论各过水控制部件采用何种过滤通道的监控模式,都是采用上述的常规控制部件进行组合配套设置,因此过水控制部件不限于上述六种类型的过水控制部件,凡是设置过水管路接口并连接在过水通道中,所在处过水管路中水压或水流变化过程作为驱动来源产生电信号,如各种水动力传感器,或者借助外力对所在处过水管路中水流进行控制改变该水流的运行状态,并且该过水控制部件的拆卸影响过水管路的连通的过水装置,都是本案中所述的过水控制部件。如以手动或电动为外力的换向阀、流量阀、减压阀。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在下机座上的同向对接水口与上机座过滤通道各相应处设置相应朝向的同向对接水口之间或端面密封对接或内外密封插接的两种结构模式中,优选在两者管壁之间设置密封件的密封插接模式。此时,即便在下机座与上机座之间,或是在活动板装置与下机座之间存在间隙,也不影响下机座上对接管路的同向对接水口与上机座相应处过水管路的相应朝向同向对接水口之间的密封对接。

本案中,只是在已经确定的一种过滤通道监控运行模式下,将相关的多个过水控制部件一同设置在下机座上,并且设置成同向对接水口,与上机座的相关过水管路接口密封对接与上机座的相关过水管路接口密封对接。使用者通过机器设置的“自检模式”对机器的各个过水控制部件进行检测,按机器提示异常的过水控制部件,或者在厂家和经销单位的远程指导下,自行拆卸下机座,再更换异常的过水控制部件,便完成了对机器的维修。滤胆的结构不影响本案技术方案的实施。

作为上述各实施例及相关的改进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控制导线插件装置;配套设置连线插头及插座两个零件构成的控制导线插件装置,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插接模式进行插接:在采用两个零件分别固定在下机座和上机座上的静-静互插模式下,当上机座与下机座脱开时,控制导线插件装置的连线插头 及插座也脱开相互之间的插接;在采用零件一固定在上机座上,与其插接的另一个零件二通过导线连接下机座上的多个过水控制部件的电控装置构成的静-动互插模式下,在上机座与下机座脱开后需要单独将控制导线插件装置的连线插头与插座分开,以便脱开控制部件的电路将控制部件从下机座上分离下来。同理,也可以采用零件二固定在下机座上,与其插接的另一个零件一通过导线连接上机座上的控制导线构成的静-动互插模式,单独将控制导线插件装置的连线插头与插座分开,以便脱开控制部件的电路将控制部件随下机座上移开。当需要较大的拆卸空间,或者针对不易操作的环境,还可以采用相互插接的两个零件通过导线分别连接上机座上的控制导线,以及连接下机座上的多个过水控制部件的电控装置构成的动-动互插模式,设置较长的连接导线,单独将控制导线插件装置的连线插头与插座分开,以便脱开控制部件的电路将控制部件随下机座上移开并卸下更换。在控制导线插件装置的后三种插接模式中,在上机座与下机座脱开后,通过人工脱开插头与插座之间的插接并将下机座移开后,再卸下过水控制部件。

在此基础上,所述下机座还与电控装置连接配合;该电控装置至少包括电源或电控器或紫外灯驱动器或包括熔断丝装置在内的电路过载保护器四者之一的装置。将电控装置也固定在下机座上,以便于拆卸更换。

作为上述各实施例及相关的改进实施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下机座设置脚踏装置;该脚踏装置或是折叠件或是伸缩件,其中当脚踏装置为折叠件结构时,用于脚踏的折叠件通过旋转轴件与下机座设置的脚踏座铰接,通过旋转展开或收回,并通过与下机座设置卡件的配合紧度使折叠件处于收位状态,且在使用旋转展开。维修时移出机器,将下机座两侧面下部的折叠件结构脱开卡位接触并水平展开。操作者双脚踩住两踏脚,并且握住上机座向上抬起便可将上、下机座分离。当脚踏装置为伸缩件结构时,用于脚踏的伸缩件沿下机座底部设置的滑轨伸缩移动:可伸缩的脚踏装置收缩在下机座的底部滑轨内,并在使用时拉出。为了便于脚踩,该伸缩件结构伸出后,与下机座一同接触地面。

另外,还可以设置侧盖板结构;将所述的紧固件位于侧盖板结构内。或者将所述的紧固件置于处于收位状态的脚踏折叠件内侧。该紧固件或是销件或是螺纹件,或是摆动锁扣结构。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案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根据需要将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相关技术手段及原理进行重新组合派生出新的实施方案,并且同样处于本申请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