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油化工生产用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8088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分离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油化工生产用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主要是对含有污泥的石油和含油污泥等混合物进行分离,含油污泥是在石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污染物,主要由石油原油、水和泥沙等组成,由于含油污泥成分复杂,常规的处理方式是采用填埋和焚烧的方式,由于我国土地资源匮乏,填埋的方式难以对大量的含有污泥进行有效处理,且不管是填埋和进行焚烧,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污染,而对于污染的治理会比污染时带来更大的代价,并且污泥中含有的大量石油原油会造成浪费,带来经济损失。

而目前常用的有稀释法、替代法、机械方法和化学方法,机械方法中一般采用的设备振动筛、除沙、除泥器和离心机。现有的除砂器存在除砂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油化工生产用分离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石油化工生产用分离装置,包括进料绞龙筒和油水分离装置,所述进料绞龙筒的上方设置有污泥入口和加药口,所述进料绞龙筒的右侧连接有污泥分离池,所述污泥分离池内部的中央处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的外侧设置有螺杆叶片,所述螺杆上方安装有电机,所述污泥分离池下方左侧设置有排污口,所述污泥分离池的下方安装有转筒,所述转筒的内部设置有转筒腔体,所述转筒腔体的右侧连接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上设置有泵体,所述连通管的右侧连接有油水分离装置,所述油水分离装置的内部设置有油水分离器,所述油水分离装置的右侧设置有排油管和排水管。

优选的,所述转筒腔体为锥形转筒腔体。

优选的,所述污泥分离池和转筒之间设置有过滤网。

优选的,所述泵体和连通管之间通过钢卡实现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石油化工生产用分离装置,通过在污泥分离池的内部添加了螺杆和螺杆叶片,在进料绞龙筒的上方添加了加药口,使含油污泥和药品充分混合,提高污泥的分离效果,将转筒腔体设置为锥形腔体,这样可以使重量轻的石油分离到锥形腔体的右侧,在经过连通管进入油水分离装置,使质量重的沙石留在腔体内部,解决了目前分离装置不能彻底分离小沙石和石油的缺点;在油水分离装置的内部设置了油水分离器,可以进行最后的油水分离。总的来说,该发明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分离效果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污泥入口、2加药口、3进料绞龙筒、4污泥分离池、5排污口、6转筒、7转筒腔体、8螺杆叶片、9螺杆、10连通管、11泵体、12油水分离装置、13油水分离器、14排油管、15排水管、16电机、17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石油化工生产用分离装置,包括进料绞龙筒3和油水分离装置12,所述进料绞龙筒3的上方设置有污泥入口1和加药口2,所述进料绞龙筒3的右侧连接有污泥分离池4,所述污泥分离池4内部的中央处设置有螺杆9,所述螺杆9的外侧设置有螺杆叶片8,所述螺杆9上方安装有电机16,所述污泥分离池4下方左侧设置有排污口5,所述污泥分离池4的下方安装有转筒6,所述转筒6的内部设置有转筒腔体7,所述转筒腔体7的右侧连接有连通管10,所述连通管10上设置有泵体11,所述连通管10的右侧连接有油水分离装置12,所述油水分离装置12的内部设置有油水分离器13,所述油水分离装置12的右侧设置有排油管14和排水管15。

工作原理:该石油化工生产用分离装置,通过进料绞龙筒3上侧的污泥入口1和加药口2将污泥和油的混合物和药水加入污泥分离池4之中,再经过螺杆9和螺杆叶片8的搅拌,使药水和油泥混合物成分接触,在经过过滤网17过滤掉大部分泥沙,进入转筒6内的石油还会含有部分微型泥沙,经过转筒6的转动之后,石油和水会通过连通管10进入油水分离装置12,质量较重的沙石会留在转筒腔体7的内部,进入油水分离装置12之后,油水分离器13将会把石油和水进行分离,石油会留在油水分离器13的上侧,再经过排油管14排出,水会流入油水分离器13的下侧,再经过排水管15排出。另外,电机16用于给螺杆9和螺杆叶片8提供动力,泵体11用于抽取转筒腔体7内部的石油和水。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