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铋复合活性炭材料于脱氮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61192阅读:585来源:国知局
硫化铋复合活性炭材料于脱氮中的应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硫化铋复合活性炭材料及其利用近红外光于催化降解氨氮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利用太阳能解决环境能源问题,起源于1972年Fujishima利用TiO2光电极电解水制氢,随后Carey在1976年报道了利用TiO2光催化氧化消除多氯二酚的毒性,从此,利用太阳能降解环境污染物的研究迅速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但是,TiO2只能利用占太阳能4%左右的紫外光,对TiO2进行掺杂及开发Fe2O3、WO3、Bi2WO6等新型催化剂,虽然部分解决了对可见光的利用问题,但是占太阳能近50%的红外光尚需开发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硫化铋复合活性炭材料于脱氮中的应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为实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硫化铋复合活性炭材料于近红外光光照条件下光催化降解氨氮中的用途。

进一步的,所述硫化铋复合活性炭材料包括活性炭和1wt%~10wt%硫化铋颗粒,所述硫化铋分布于所述活性炭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硫化铋复合活性炭材料的比表面积为10-80m2/g。

进一步的,所述硫化铋复合活性炭材料的粒径为1.0-20nm,相邻硫化铋层间距为0.54-0.84nm。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氨氮包括NH3和/或NH4+,但不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近红外光的波长范围为780-2500nm。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氨氮的净化方法,其包括:将硫化铋复合活性炭材料加入含有氨氮的液相体系,并以近红外光光照所述液相体系,使所述氨氮被光催化降解为N2和H2O。

在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硫化铋复合活性炭材料与氨氮的质量比为100mg:5-50mg。

进一步的,将含有氨氮的液相待测样品与硫化铋复合活性炭材料混合置入避光反应器中,并在所述避光反应器的光照窗口处设置仅可使近红外光通过的滤光片,之后以光源照射所述避光反应器,使其中的氨氮被光催化降解为N2和H2O。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包括:本发明的硫化铋复合活性炭材料催化降解氨氮的方法,利用近红外光光将氨氮降解为N2和H2O,无需添加多余的氧化剂,从而降低了成本,且所述催化剂重复催化降解氨氮5-10次后,所述氨氮的降解率仍>90%。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制得的硫化铋复合活性炭材料(AC-Bi2S3)氨氮降解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制得的硫化铋复合活性炭材料(AC-Bi2S3)重复7次后氨氮降解率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这些优选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进行了例示。附图中所示和根据附图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发明,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密切相关的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发明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硫化铋复合活性炭材料于近红外光光照条件下光催化降解氨氮中的用途。

进一步的,所述硫化铋复合活性炭材料包括活性炭和1wt%~10wt%硫化铋颗粒,所述硫化铋分布于所述活性炭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硫化铋复合活性炭材料的比表面积为10-80m2/g。

进一步的,所述硫化铋复合活性炭材料的粒径为1.0-20nm,相邻硫化铋层间距为0.54-0.84nm。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氨氮包括NH3和/或NH4+,但不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近红外光的波长范围为780-2500nm。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氨氮的净化方法,其包括:将硫化铋复合活性炭材料加入含有氨氮的液相体系,并以近红外光光照所述液相体系,使所述氨氮被光催化降解为N2和H2O。

在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硫化铋复合活性炭材料与氨氮的质量比为100mg:5-50mg。

进一步的,将含有氨氮的液相待测样品与硫化铋复合活性炭材料混合置入避光反应器中,并在所述避光反应器的光照窗口处设置仅可使近红外光通过的滤光片,之后以光源照射所述避光反应器,使其中的氨氮被光催化降解为N2和H2O。

在一较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一种氨氮的净化方法具体包括:

(1)提供光反应器及滤光片,以保证只有近红外光辐射进入光反应器;

(2)向步骤(1)中的光反应器中加入待测样品及硫化铋复合活性炭材料,盖上滤光片,再置于光源下光照,测得不同时间段所述待测样品在可见光波段的吸光值;

(3)根据公式:氨氮降解率=(1-Ci/C0)×100%=(1-Ai/A0)×100%计算出氨氮的降解率。

进一步的,测得所述待测样品在554nm处的吸光值。

进一步的,所述硫化铋复合活性炭材料重复催化降解氨氮5-10次后,氨氮的降解率仍>90%。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实施例1

(1)AC-Bi2S3的制备:称取0.6g硝酸铋溶于20mL去离子水中,之后称取0.2g硫脲溶于20mL去离子水中并与硝酸铋溶液混合均匀,之后采用1mol/L的NaOH溶液调节混合液的pH值为10.0,再加入0.01g活性炭,将混合溶液转移至高压反应釜中,在150℃条件下反应8h,冷却至室温,过滤洗涤后制得所述AC-Bi2S3

(2)光催化实验:用锡箔纸将一个100ml烧杯的杯壁包住,以避免紫外光和可见光进入反应体系,用λ>780nm截止型滤光片覆盖在烧杯口上,以保证只有近红外光辐射进入光反应器,将300W紫外-可见光灯置于反应器上方。烧杯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氨氮溶液,用NaHCO3-Na2CO3(0.1mol/L)缓冲溶液调节pH值,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催化剂,置于光源下,磁力搅拌器搅拌,每隔一小时测定剩余氨氮溶液的吸光度。取1ml氨氮溶液,加1.5ml纳氏试剂,1ml酒石酸钾钠溶液稀释至50ml,用T19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388nm处的吸光度,以此计算氨氮的降解率。

氨氮降解率=(1-Ci/C0)×100%=(1-Ai/A0)×100%

式中,C0为氨氮的初始浓度,A0为初始溶液的吸光度,Ci为剩余氨氮的浓度,Ai为剩余氨氮的吸光度。

参见图1,光催化降解8h后,氨氮的降解率为90%。

(4)催化剂稳定性:通过多次循环实验来评价杂化催化剂的稳定性。AC-Bi2S3催化剂在近红外光辐射下连续7次催化降解氨氮的降解率。每一次实验持续8h,在每一次降解结束后,通过离心分离、去离子水洗涤得到催化剂,然后再继续循环使用该催化剂。参见图2所示,在AC-Bi2S3催化剂光催化降解氨氮7次循环降解后,氨氮去除率仍在90%以上。

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