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板网格混凝反应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55526阅读:2781来源:国知局
折板网格混凝反应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折板网格混凝反应池。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絮凝反应池还有折板混凝反应池、网格(栅条)混凝反应池、机械搅拌混凝反应池三种型式。网格混凝反应池占地面积较大,反应时间长,且末端易积泥;折板混凝反应池通过折流混合形成絮体,转折处扰动较大会造成絮体破碎;机械搅拌混凝反应池反应时间短且效果明显,但能耗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折板网格混凝反应池。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折板网格混凝反应池,包括池体,在池体的内部设置有折板混凝区和网格混凝区,折板混凝区的入口端连接原水输送管道,在原水输送管道上设置有管道混合器,管道混合器与凝聚剂添加管道连接,折板混凝区的出口端与网格混凝区的入口端连通,在折板混凝区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弯折板体,相邻弯折板体之间平行错位分布,在网格混凝区的内部设置有高分子助凝剂投加管道和排泥管道,网格混凝区的出口端连接清水输出管道。

优选的,所述折板混凝区包括多个折板混凝单元,折板混凝区的入口端设置在折板混凝区的中间部位;所述网格混凝区包括多个网格混凝单元,在网格混凝单元的内部设置有隔板,网格混凝区的出口端设置在网格混凝区的中间部位。

优选的,所述高分子助凝剂投加管道包括高分子助凝剂输送主管体和连接在高分子助凝剂输送主管体上的若干个高分子助凝剂投加支管。

优选的,所述隔板包括竖直板体和连接在竖直板体底部的倾斜板体,相邻隔板的倾斜板体之间形成污泥聚集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将折板混凝反应池的关键部分与网格混凝反应池相结合,前端折板的混凝效率要优于网格,且占地空间小,因此大大节省了占地。后续加入助凝剂后,通过网格的折流混合形成絮体,由于网格相比折板与机械搅拌来说扰动更平缓,不会造成絮体破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折板混凝区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网格混凝区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一种折板网格混凝反应池,包括池体1,在池体1的内部设置有折板混凝区2和网格混凝区3。折板混凝区2的入口端连接原水输送管道4,在原水输送管道4上设置有输送泵5和管道混合器6,管道混合器6与凝聚剂添加管道7连接。折板混凝区2的出口端与网格混凝区3的入口端连通,在折板混凝区2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弯折板体8,相邻弯折板体8之间平行错位分布。在网格混凝区3的内部设置有高分子助凝剂投加管道9和排泥管道10,网格混凝区3的出口端连接清水输出管道11。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计,所述折板混凝区2包括4个折板混凝单元201,折板混凝区的入口端设置在折板混凝区的中间部位,在折板混凝区的入口端两侧分别布置2个折板混凝单元。在每个折板混凝单元的内部设置2个弯折板体,其中一个弯折板体的底部形成过水口,另一个弯折板体的顶部形成过水口,以控制水流方向。所述弯折板体的截面呈锯齿状。所述网格混凝区3包括4个网格混凝单元301,在网格混凝单元的内部设置有隔板12,所述隔板横纵交叉呈网格状,网格混凝区的出口端设置在网格混凝区的中间部位,在网格混凝区的出口端两侧分别布置2个网格混凝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高分子助凝剂投加管道9包括高分子助凝剂输送主管体和连接在高分子助凝剂输送主管体上的若干个高分子助凝剂投加支管,高分子助凝剂输送主管体水平位于网格混凝区的顶部。

更进一步的,所述隔板12包括竖直板体和连接在竖直板体底部的倾斜板体,相邻隔板的倾斜板体之间形成污泥聚集斗13。所述排泥管道10与污泥聚集斗13连通,排泥管道10的末端连接污泥脱水系统14。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大致如下:

原水输送泵提升原水进入折板混凝区2,凝聚剂(聚合氯化铝)通过管道混合器6进入原水输送管道4与原水充分混合,原水进入折板混凝区域后通过折流增加颗粒碰撞及扰流,达到良好的絮凝效果。然后向后续网格混凝区3中投加高分子助凝剂,利用吸附、架桥和网捕作用,使杂质微粒聚集成比重较大的“矾花”,以便更好地沉降,使污水得以净化。在网格混凝区3有部分比重较大的矾花沉积在底部,故网格混凝区底部设计污泥聚集斗13,污泥通过收集后自流进入污泥脱水系统。

本实用新型将折板混凝反应池的关键部分与网格混凝反应池相结合,取长补短。相较于一般的网格反应池,前端混凝区增加了折板,大大减少了反应时间,反应效果明显,且构造简单,安装方便,比机械搅拌更加节省能源。后续加入助凝剂后,通过网格的折流混合形成絮体,由于网格相比折板与机械搅拌来说扰动更平缓,不会造成絮体破碎。

上述方式中未述及的有关技术内容采取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教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作出的任何等同替代方式,或明显变型方式,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