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式活性污泥生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62502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道式活性污泥生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活性污泥生化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道式活性污泥生化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规的活性污泥生化装置一般为池体或罐体,内设曝气头,对污水进行鼓风供气,曝气头的作用一方面是向池内鼓风,一方面是使活性污泥悬浮在水中,使活性污泥和水、空气充分混合,从而使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能够充分和水中有机污染物及空气接触,使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然而现有的活性污泥生化装置,曝气池中的曝气自底部进入,从池表面溢出,一般气泡上升行程5米左右,气泡在水中停留时间一般小于1分钟,氧气利用率较低,因而氧气难以充分被微生物利用,曝气效率高于传统曝气池,而且整体装置安装施工复杂困难,工程造价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道式活性污泥生化系统,解决的现有活性污泥生化装置存在的曝气效率低,工程造价高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管道式活性污泥生化系统,包括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所述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上分别设有若干沉淀器以及若干供氧管道,其中所述的若干供氧管道间隔的设置在所述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上,各所述沉淀器的底端分别通过喉管与所述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相连通;所述沉淀器包括沉淀器本体,所述沉淀器本体为中空的倒锥形筒体,在所述沉淀器本体中设有导流筒,所述导流筒上设有上罩,所述上罩的顶端穿过所述沉淀器本体的上表面;其中在所述上罩的顶端设有气体出口,在所述沉淀器本体的上表面设有出水堰。

进一步地,所述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通过污水进水管与散排污水收集池相连,在所述污水进水管上设有散排污水集水泵。

进一步地,在所述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上设有循环泵,通过所述循环泵控制所述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中的混合液以0.5m/s~1.5m/s的流速流动。

进一步地,在所述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上设有出泥除沙装置。

进一步地,在所述供氧管道上设有鼓风机。

具体地,所述上罩为中空的圆台形筒体。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道式活性污泥生化系统,采用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作为活性污泥生化系统的主体,其中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可以很容易的埋设于地下,从而能够将地面应用于景观绿化的设置,而且所述的循环管道可以随地形起伏自由设置,无须如传统曝气池必须保证底板水平,便于安装施工。而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的循环管道上间隔的连接若干供氧管道,使得曝气直接分点注入循环管道中,空气在整个管道内随水流循环流动,曝气效率更高,保证了污泥、污水、空气在管道中在管道中能够充分混合,从而实现三者的充分接触,而且无须如传统曝气池那样对曝气头的均匀分布和安装水平度有严格要求,因而安装施工更加简单方便,大幅度节约造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管道式活性污泥生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管道式活性污泥生化系统中沉淀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管道式活性污泥生化系统的应用示意图。

图中:1: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2:沉淀器;21:沉淀器本体;3:出泥除沙装置;4:循环泵;5:鼓风机;6:上罩;7:导流筒;8:出水堰;9:喉管;10:散排污水收集池;11:散排污水集水泵;12:供氧管道;13:污水进水管;14:待治理河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管道式活性污泥生化系统,包括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1,活性污泥的混合液可以在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1中进行循环流动。

其中,在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1上设有若干供氧管道12,若干供氧管道12间隔的设置在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1上,在供氧管道12上设有鼓风机5,用以通过供氧管道12向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1中供氧。

在整个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1中,活性污泥、污水和空气三者的混合液可以在1m/s左右的流速下实现充分混合,因此能够代替传统活性污泥池中空气混合,从而不必在整个活性污泥装置中满铺曝气头。由于活性污泥、污水和空气三者的混合液在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1中循环运行,空气气泡在所述的循环管道1中的停留时间长达若干分钟,因而氧气可以充分被微生物利用,曝气效率远高于传统曝气池。由于供氧管道12间隔的设置在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1上,也即通过若干相间隔的充氧点向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1中充氧,污水在整个循环管道中运行时,将呈现周期性的好氧、缺氧、厌氧状态,因而可以形成类似于AAO和氧化沟的运行状态,从而能够较好的脱氮除磷。而且整个曝气设施采用管道的形式,曝气直接分点注入循环管道中,空气在整个循环管道中内随水流循环流动,因而无须如传统曝气池那样对曝气头的均匀分布和安装水平度有严格要求,无论是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1还是供氧管道12,均可以根据地形自由布置铺设,无须如传统曝气池必须保证底板水平,因而安装施工比传统曝气池简单方便,大幅度节约造价。

其中,在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1上设有若干沉淀器2,沉淀器2包括沉淀器本体21,沉淀器本体21为中空的倒锥形筒体,沉淀器本体21的底端通过喉管9与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1相连通。在沉淀器本体21中设有导流筒7,导流筒7上设有上罩6,其中上罩6为中空的圆台形筒体,上罩6的顶端穿过沉淀器本体21的上表面。在上罩6的顶端设有气体出口,在沉淀器本体21的上表面设有出水堰8。通过沉淀器2可以将活性污泥保留在管道1中,而将处理后的清水从沉淀器本体21上的出水堰8排出。

沉淀器2在运行时,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1内循环的混合液中部分气、水、泥混合液通过喉管9进入沉淀器本体21内,由于混合液中夹带有一定量的空气,通过导流筒7约束混合液向上运动,分离出来的气体可以通过上罩6的顶端气体出口释放到大气中,混合液中的污泥和污水组分则在上罩6下方空间内继续分离,分离出来的污泥下沉进入导流筒7下部空间,部分混合液则通过上罩6和导流筒7之间的缝隙进入导流筒7和沉淀器本体21内壁之间的空间,并进一步通过上罩6和沉淀器本体21内壁之间的通道进入到沉淀器本体21的上部沉淀区域,在这两个空间中,由于气体已充分释放,污泥和污水可以稳定的分离,污泥沿沉淀器本体21的内壁下滑,与导流筒7内部沉淀的污泥一起继续下滑,并通过喉管9回落入到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1中,经过澄清的清水则通过出水堰8排至沉淀器2的外部。

其中,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1通过污水进水管13与散排污水收集池10相连,在污水进水管13上设有散排污水集水泵11。其中一个或多个污水进水管13可以设置在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1的任意位置上,也即,污水可以在所述的循环管道1上的任意部位通过散排污水集水泵11的作用下直接注入到所述的循环管道1,进而加入到所述的循环管道1内的混合液循环中,从而可以不必设置分配闸门等设施。

其中,在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1上设有循环泵4,混合液在所述的循环管道1中的循环通过循环泵4实现,在循环泵4的作用下,能够控制所述的循环管道1中的混合液以0.5m/s~1.5m/s的流速流动,从而可以保证活性污泥、污水和空气在管道中能够保持充分混合的状态而不发生三相分离,从而可以保证良好的处理效果。

其中,在所述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1上设有出泥除沙装置3,混合液经过出泥除沙装置3时,可以将夹带的较重颗粒及适量的污泥沉淀下来并排出系统,从而可以避免系统被泥沙过度淤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管道式活性污泥生化系统,可以用于常规污水厂建设,也可以应用于黑臭水体治理。如图3所示,如果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系统建于待治理河道14的旁边,可以充分利用待治理河道14的边缘,沿地形敷设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并且可以在沿途直接收纳散排污水源,不必另外敷设管道。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幅度节约占地。由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系统中,各管道采用地埋方式敷设,上方还可以做为绿化、水塘,因而可以成为景观。相比于现有的全地下污水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管道式活性污泥生化系统可以大幅度节约工程造价,而相较于现有的活性污泥工艺的生化处理设施,本实用新型的造价也十分的低廉。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管道式活性污泥生化系统,采用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管道作为活性污泥生化系统的主体,可以很容易的将系统埋设于地下,从而能够将地面应用于景观绿化的设置,而且所述的循环管道可以随地形起伏自由设置,无须如传统曝气池必须保证底板水平,更加方便安装施工,大幅度节约造价。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管道式活性污泥生化系统,可以有效的利用溶解氧,提高充氧效率,对于地形条件相对复杂、排放污染源较分散的河道等,本实用新型尤其能够体现其布置灵活、安装使用方便的特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