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式曝气增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66194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环保式曝气增氧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增氧机,特别是一种环保式曝气增氧机。



背景技术:

鱼塘中的鱼类等生物的排泄物大量沉积在鱼塘底部会产生大量的氨气、沼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并溶于鱼塘的水中使之成为这种有害气体的饱和溶液。增氧机是水产养殖中对鱼虾有救生和助长作用的设备,其具有改善净水质量,增加水中溶氧量的功能,现有的增氧机主要有喷水式结构和叶轮式结构,喷水式的增氧机,通过将大部分的水扬起在水面之上进行增氧,叶轮式的增氧机通过电机驱动叶轮的高速旋转,通过叶轮对水剧烈振动的方法,促使水中混入氧气,实现对水体增氧的目的,但是两种形式的增氧机都只能使得水表的氧气含量虽然得到增强,但是在较深的水下增氧效果不佳,而且现有的增氧机大多位于水面以上,电机运行时稳定性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环保式曝气增氧机,它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水下的增氧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环保式曝气增氧机,包括浮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浮体上固连有潜水式电机,所述潜水式电机的底端连接有一曝气室,所述浮体上连接有至少一根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进气口位于水面以上,且进气管的底端与曝气室相连通,所述潜水式电机的底端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一电机轴,所述第一电机轴穿过曝气室后依次连接有若干个曝气叶轮,各所述曝气叶轮均位于水面以下,且各曝气叶轮均与曝气室相连通。

潜水式电机是指能在水下正常工作的电机,本增氧机将潜水式电机连接在浮体上并沉没在水面以下,同时设置多个依次相连通的曝气叶轮,不仅能够增加曝气叶轮位于水面以下的深度,保证曝气效果,同时当潜水式电机带动曝气叶轮转动时,增氧机的稳定性更好,不易倾倒,同时本增氧机的能源消耗较低,对环境污染少,增加水体含氧量,环保效果好。

在上述的环保式曝气增氧机中,所述曝气叶轮包括叶轮基板、叶轮底板和用于与第一电机轴相固连的联接轴套,所述叶轮基板和叶轮底板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呈环形阵列排列的轮片,所述叶轮基板的中心具有管套,所述管套位于联接轴套的外围,且管套和联接轴套同心设置,所述联接轴套的外壁和管套的内壁之间通过若干螺旋叶片相固连,所述管套上具有通气口。曝气叶轮与曝气室相连通,即曝气所需的空气由联接轴套和管套之间的间隙引入,当曝气叶轮由电机带动转动时,位于联接轴套和管套之间的螺旋叶片也随着曝气叶轮转动并向下带动空气流动,从而能够增加空气的流速,本曝气增氧机中空气由通气口进入叶轮基板和叶轮底板之间,并由轮片带出,曝气效果好。

在上述的环保式曝气增氧机中,所述联接轴套的顶端开口处设置有用于与第一电机轴相连接的键槽。多个曝气叶轮连接时候更加方便。

在上述的环保式曝气增氧机中,位于最底端的所述曝气叶轮的底面上设置有定位板。定位板可固连在曝气叶轮上,也可固连在第一电机轴上,它不仅可以对各曝气叶轮与第一电机轴进行定位,同时还可以对位于最底端的曝气叶轮的管套和连接轴套的通道进行封闭,避免空气直接由曝气叶轮的底面排出,保证曝气效果。

在上述的环保式曝气增氧机中,所述叶轮底板通过紧固件与叶轮基板可拆卸连接。曝气叶轮由塑料制成,脱模更加方便,同时还能便于清洗。

在上述的环保式曝气增氧机中,所述浮体的中心具有通孔,所述潜水式电机连接在通孔内,且潜水式电机位于水面以下,所述潜水式电机的顶端还具有向上延伸的第二电机轴,所述第二电机轴上连接有扬水叶轮。扬水叶轮在将水扬起的过程中,能够在水中混入氧气,进一步提高增氧效果;扬水叶轮与第二电机轴可拆卸连接,即扬水叶轮可根据使用需求进行选用,从而保证在无需扬水叶轮时潜水式电机的工作效率。

在上述的环保式曝气增氧机中,所述潜水式电机通过连接架固连在浮体上,所述扬水叶轮位于连接架的上方,所述连接架包括用于与通孔相连接的连接环和用于与潜水式电机上部相固连的连接座,所述连接环位于连接座的外围,且连接环和连接座之间通过若干个辐条相连接。连接架通过设置辐条使得电机的上部和浮体之间具有间隙,使得水可以通过上述间隙由扬水叶轮进行扬撒,保证增氧效果。

在上述的环保式曝气增氧机中,所述扬水叶轮位于通孔的内部,且扬水叶轮位于浮体的顶面下方。扬水叶轮的扬水效果更好。

在上述的环保式曝气增氧机中,所述增氧机还包括位于曝气叶轮外围的挡水板。挡水板能够对曝气叶轮转动所带动的氧气和水流的方向进行调整和归拢,实现定向曝气,增强特定方向上的曝气增氧效果。

在上述的环保式曝气增氧机中,所述挡水板通过位置调整结构连接在浮体或潜水式电机或曝气室上。通过位置调整结构能够改变挡水板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对曝气增强的方向进行调整。

在上述的环保式曝气增氧机中,所述浮体的顶面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潜水式电机的电源线的接线盒,至少一根进气管由下往上依次穿过浮体和接线盒。接线盒由橡胶或塑料制成,防水且绝缘,接线盒和进气管相互支撑,结构稳定性更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优点:

1、本增氧机通过设置潜水式电机,能够将曝气叶轮深入到水面以下进行曝气,增氧效果更好;

2、曝气叶轮和挡水板相配合,能够实现定向曝气;

3、曝气叶轮和扬水叶轮均与潜水式电机可拆卸连接,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兼顾增氧和潜水式电机工作效率的调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竖向截面图。

图3是图2中A处放大图。

图4是图3中B-B截面图。

图5是图2中C-C截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中,1、浮体;11、通孔;2、潜水式电机;21、第一电机轴;22、第二电机轴;3、曝气叶轮;31、叶轮基板;32、联接轴套;33、轮片;34、管套;35、螺旋叶片;36、叶轮底板;37、通气口;4、曝气室;5、进气管;6、扬水叶轮;7、连接架;71、连接环;72、连接座;73、辐条;8、挡水板;9、接线盒;10、定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为一种环保式曝气增氧机,包括浮体1和潜水式电机2,浮体1漂浮在水面上,且浮体1的中心具有通孔11,潜水式电机2竖直设置并连接在通孔11内,潜水式电机2位于水面以下,潜水式电机2的底端连接有一曝气室4,曝气室4套设在第一电机轴21上,且曝气室4位于潜水式电机2与曝气叶轮3之间,浮体1上连接有至少一根进气管5,进气管5的进气口位于水面以上,且进气管5的底端与曝气室4相连通,浮体1的顶面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潜水式电机2的电源线的接线盒9,接线盒9由绝缘防水的橡胶或塑料制成,至少一根进气管5由下往上依次穿过浮体1和接线盒9。潜水式电机2的底端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一电机轴21,第一电机轴21穿过曝气室4后依次连接有若干个曝气叶轮3,曝气叶轮3位于水面以下,且各曝气叶轮3均与曝气室4相连通。潜水式电机2的顶端还具有向上延伸的第二电机轴22,第二电机轴22上连接有扬水叶轮6。

本实施例中的扬水叶轮6和曝气叶轮3均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从而选择只曝气或只扬水或曝气和扬水同时进行,采用从而保证只进行曝气或只进行扬水的速率,保证增氧效果,而且曝气叶轮3的个数也可根据潜水式电机2功率以及应用本增氧机的水塘的深度进行调整,节能环保。

具体结构如下,结合图3和图4,曝气叶轮3包括叶轮基板31、叶轮底板36和用于与第一电机轴21相固连的联接轴套32,叶轮基板31的底面具有若干个呈环形阵列排列的轮片33,叶轮基板31的中心具有管套34,管套34与曝气室4转动连接并通过水封件相连,管套34位于联接轴套32的外围,且管套34上具有用于将空气排出的通气口37,管套34和联接轴套32同心设置,联接轴套32的外壁和管套34的内壁之间通过若干组螺旋叶片35相固连,各组螺旋叶片35由上往下依次设置,且每组螺旋叶片35以第一电机轴21为中心呈环形阵列排列,叶轮底板36可拆卸固连在叶轮基板31下方,且轮片33的底端抵靠在叶轮底板36的顶面上。位于最底端的曝气叶轮3的底面上设置有定位板10,该定位板10与曝气叶轮3或第一电机轴21相固连,它不仅可以对各曝气叶轮3与第一电机轴21进行定位,同时还可以对位于最底端的曝气叶轮3的管套34和连接轴套32之间的空气通道进行封闭,避免空气直接由曝气叶轮3的底面排出,保证曝气效果。

本实施例一中的叶轮底板36通过螺栓与叶轮基板31可拆卸连接,曝气叶轮3由塑料制成,上述可拆卸结构可以满足制造时脱模需要。

结合图5,潜水式电机2通过连接架7固连在浮体1上,所扬水叶轮6位于连接架7的上方,连接架7包括用于与通孔11相连接的连接环71和用于与潜水式电机2上部相固连的连接座72,连接环71位于连接座72的外围,且连接环71和连接座72之间通过若干个辐条73相连接,各辐条73以第二电机轴22为中心城环形阵列排列。

扬水叶轮6位于通孔11的内部,且扬水叶轮6位于浮体1的顶面下方,扬水效果更好。

实施例二:

参照图6,本实施例二的结构和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本增氧机还包括位于曝气叶轮3外围的挡水板8,该挡水板8可通过连杆固连在浮体1或潜水式电机2或曝气室4上。进一步的该挡水板8还可通过位置调整结构与浮体1或潜水式电机2或曝气室4相连接,即挡水板8可以根据需求进行位置调整,从而保证曝气方向的调整,具体为可在浮体1或潜水式电机2或曝气室4上设置多个卡槽,挡水板8通过卡接件与不同的卡槽相配合从而实现位置调整。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