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化粪池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60107发布日期:2018-07-18 00:21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化粪池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化粪池是用砖石、水泥和沙浆砌筑而成,自身存在缺陷,在使用1-2年后,开始渗漏,严重的污染地下水源;有的化粪池因地基下沉,易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倾斜。因传统的化粪池技术含量低、腐化功能差、制作工艺简单、易渗漏、易堵塞、易冻坏,清掏周期短,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不能满足环保和建筑等方面要求。

针对传统的化粪池结构,现有公告号为CN104441069A的中国专利,其提供了一种三格化粪池,其利用塑料结构的上池体与下池体相互对接,池体内设有两个隔板,隔板将上池体与下池体的内部空间分割成供水流依次通过三个空腔,上池体的两侧上设有供污水进入的主进污口。对于这样的结构设计,发粪池中内通过隔板形成分隔,隔板上设有两个与池体内壁卡接的卡接块,卡接块分别呈对称分布,两者卡接在上下池体相互对接的面上,上下池体的内壁上设有专门用于卡接的凹槽与卡接块形状一致,卡接块能够起到定位隔板角度的作用。

在隔板中设有隔板上方位置设有供水流流动的连通孔,从而使位于前侧空腔内水流满上来的时候,水流能够通过连通孔流到下一个空腔内。对于上述结构设计,由于两卡接块对称,两凹槽也一致,将隔板定位在上下池体之间时,如不加以核对,容易出现装反的情况,这样会使的连通孔位于下方,装配错误会影响各空腔之间的正常流通,如未发现装反,使用过程中再发现为时已晚,化粪池就无法正常使用。

再者,现有中有一些化粪池中也有通过在化粪池中连接两个隔板,形成三个腔室,如公告为CN104491380A的中国专利,其在壳体内设有两道隔舱板,把容腔分隔为三个腔室,分别为沉淀发酵区、厌氧区、降解区,其中一道隔舱板上设有第一过粪管,另一道隔舱板上设有第二过粪管,通过过粪管实现连通,从而可通过管道间的间距设计,使化粪池上下错层,由原来的直流污水改变为环流污水,增加了污水的混合暂留时间,使污水与粪便的接触时间更长,有机降解程度更高。对于该化粪池结构中,隔舱板上过粪管的设计,由于过粪管呈“L”型,现有全塑料化粪池其连接在隔板上的90度弯头材质与隔板相同是聚丙烯或聚乙烯,由于聚烯烃(聚乙烯、聚丙烯)其材料是属非料极性的,决定这种材料特性没有可供长效而又牢固的粘结剂。弯头另一端通常采用现有硬质PVC管材链接,尽管PVC是极性塑料,有很好效果的粘结剂,但是PVC管和弯头的粘结依旧成问题。因此不管是什么材质的粘结剂,都不能实现符合要求的长效、可靠的连接,即便安装装也有相应的连接,但由于不可靠的胶黏很快就会因为热胀冷缩、液体流动冲击、清理沉淀物时的吸管撞击等等,使PVC管和弯头脱落,形成不了按照化粪池基本原理要求的不同层面的循环流动,导致化粪池丧失正常的化粪功能、改变了各腔粪便化粪状态和各腔的过滤特性、混淆固液流动次序而易堵塞等等问题。过粪管使用后均会存在管子掉落的问题,大大影响化粪池的使用。

针对现有全塑料化粪池潜在问题的,本实用新型进行了革命性的对策措施,一劳永逸地保证化粪池永远保持不变的初心,健康地运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性广、加工成本低的化粪池结构,且使用时可避免隔板装反,实现防呆,以及过粪管损坏无法使用的问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化粪池结构,包括可相互对接的上池体与下池体,上下池体内设有两个隔板将化粪池内部空间分割成供水流依次通过三个空腔,下池体内壁设有供隔板两端插合定位的插槽,插槽呈L型,各隔板的两侧对应插槽设有L型的卡接块。

进一步,下池体的内壁上设有供两个隔板进行插合定位的两对插槽,下池体的上端形成上沿边,上沿边内侧设置L型的插槽,每对中的两个插槽呈对称,各隔板的两侧的卡接块对应插入插槽中卡合固定,使隔板固定。

进一步,上池体与下池体上对应隔板外周形成有安装槽供隔板插入定位,隔板与上下池体之间的连接处形成密封,各空腔之间的空间相互隔绝。

进一步,各隔板上设有过粪管,过粪管包括在隔板中形成一条状通槽,条状通槽的外侧形成一包覆管槽向下延伸位于隔板一侧面上,包覆管槽下端形成开口,条状通槽上设有一盖板,盖板的长度小于条状通槽的长度,在条状通槽上部分形成一溢流口位于包覆管槽内侧。

进一步,在隔板上,条状通槽的两侧形成可供盖板推入后限位的限位槽,盖板从条状通槽两侧的限位槽从下至下插入后定位并遮盖在条状通槽上。

进一步,各隔板中,包覆管槽的上方位置还设有有一排气口。

进一步,上池体与下池体内部设有用于加强结构强度的横杆,横杆位于上池体与下池体对接的上沿面边,横杆两端均与下池体内壁卡接。

进一步,两个隔板将上池体与下池体的内部空间分割成供水流依次通过的第一空腔、第二空腔、第三空腔,上池体两侧上设有供污水进入的主进污口,主进污口将第一空腔与外界连通,上池体上还设有两个出气孔、一个排污口,上池体上还额外的增加一个副进污口,副进污口与排污口分别位于上池体相对的两个侧面上。

进一步,在上池体上设有三个用于掏粪或观察的开口,三个开口分别与各空腔一一对应。

进一步,上池体和下池体由塑料一体注塑形成,上池体与下池体的截面均为半圆形,两者结构形状一致。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利用塑料结构的上池体和下池体结构能够节约成本,且加工方便,在化粪池中配合内部的隔板结构,确保整体具有三相化粪功能,保证整体的化粪效率。本实用新型中的隔板连接在上下池体之间时,可避免装反装错的问题,实现防呆,隔板上的过粪管结构,可大大避免管体容易脱胶后管子掉落而无法使用的问题,避免了化粪池使用过程潜在的问题,保证了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竖直方向剖面示意图(显示隔板在下池体中);

图3A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纵向半剖后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上池体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结合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化粪池结构包括可相互对接的上池体1与下池体2,上池体1与下池体2组合后形成的池体呈圆柱形,上池体1和下池体2可由塑料一体注塑形成,上池体1与下池体2的截面均为半圆形,两者结构形状一致,由于塑料就有一定的弹性,上下池体之间可通过卡扣相互卡合,保证连接时候的稳定性。

化粪池的上下池体内设有两个隔板3,隔板3将上池体1与下池体2的内部空间分割成供水流依次通过的第一空腔41、第二空腔42、第三空腔43。当水流从上池体1上的进污口进入之后,先进入到第一空腔41,然后在进入到第二空腔42,最后在进入到第三空腔43内,粪水经过第一空腔41内的沉淀,进入到第二空腔42之后水就较清了,最后到第三空腔内的时候基本能够保证其可以派出去的清水了。

结合图1至图3所示,为了确保隔板3能够将空间分割开,下池体内壁设有供隔板3两端插合定位的插槽,在隔板3的两侧对应插槽设有卡接块。本实用新型中,在下池体2的内壁上设有供两个隔板进行插合定位的两对插槽,在下池体2的上端形成上沿边21,上池体1中也形成有上沿边,两上沿边之间形成相互连接的对接面,可在下池体的上沿边21内侧设置L型的插槽211,每对中的两个插槽211呈对称,分别位于平行的两上沿边内侧,且插槽211呈L型,在各隔板3的两侧对应插槽设有L型的卡接块31可插入插槽211中卡合固定,从而使隔板3能够保持固定。进一步,上池体1与下池体2上对应隔板3外周形成有安装槽10、20供隔板插入定位,令隔板3与上下池体之间的连接处能够较为密封,使第一空腔41、第二空腔42、第三空腔43之间的空间相互隔绝。由于采用L型的插槽211和L型的卡接块31,插槽211和卡接块31之间形成一一对应,当需要将隔板安装到上下池体中时,卡接块31插入插槽211中时,需要对应方向,这样就可以避免将隔板3装反,达到防呆和放置安装错误的效果。

进一步,上池体1与下池体2内部设有用于加强结构强度的横杆5,横杆5位于上池体1与下池体2对接的面上,横杆5两端均与下池体12内壁卡接,可令横杆5的两端卡接在上沿边21上。横杆5可设置宽度较大的空腔内,横杆可保证上下池体受到挤压时,不易出现挤压变形,有了中间的支撑结构,能够加强其径向的结构强度,增加抗性变力。

结合图2、图5所示,在上池体1两侧上设有供污水进入的主进污口11,主进污口11将第一空腔41与外界连通,上池体1上还设有两个出气孔12、一个排污口13,上池体11上还可以额外的增加一个副进污口14,副进污口14与排污口13分别位于上池体1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可在主进污口11上设置成便于管路放置的挡边,主进污口11与副进污口14两者之间靠的比较近,这样污水从化粪池的同一侧进入,然后能够从另一侧出来。

结合图1至图4所示,两个隔板3隔开的三个空腔,第一空腔41、第二空腔42、第三空腔43,为了水流能够流过隔板3,各隔板3上设有过粪管。本实用新型中过粪管包括在隔板3中形成一条状通槽32,条状通槽32的外侧形成一包覆管槽33向下延伸位于隔板3一侧面上,包覆管槽33下端形成开口331,条状通槽32上设有一盖板34,盖板34的长度小于条状通槽32的长度,盖板34从下至上遮盖条状通槽32,在条状通槽32上部分形成一溢流口3211位于包覆管槽33内侧,整个过粪管形成溢流管。进一步,在隔板3上,在条状通槽32的两侧形成可供盖板34推入后限位的限位槽35,限位槽可为插槽或卡槽,本实施例中为间断式的插槽段,盖板34从条状通槽32两侧的限位槽35从下至下插入后定位并遮盖在条状通槽32上,在条状通槽32的上端形成溢流口3211,对于可进行流通的溢流口3211的大小还可通过改变盖板34的长度进行调节,同时盖板34的长度变化还可使溢流口3211的高度适当调整。本实用新型中隔板上的过粪管,改进了现有技术中需要延伸的管体部分,可避免管各隔板3中,在过粪管的上方,即包覆管槽33的上方位置还设有有一排气口36,从而可避免内部发酵产生较大的压力使气体爆出。该种过粪管的设计,可避免隔板上的90度弯头容易脱胶后管子掉落损坏而无法使用的问题,且还能改变溢流通孔的大小。化粪池在使用时,等到第一空腔41或者第二空腔42内水流满上来的时候,水流能够通过过粪管中的溢流口3211流到下一个空腔内,形成不同层面的循环流动。化粪池上两个出气口12设置在第一空腔41上面,第一出气孔114能够释放内部出现沼气压力,由于第一空腔41是污水、粪水厌氧产生的沼气最多的空腔,因此将出气口12能够较快的将压力释放出来,保证内部的压力不会出现的过大,气体的排出较为顺畅。

在上池体1上设有三个用于掏粪或观察的开口15,三个开口15分别与第一空腔51、第二空腔52、第三空腔53一一对应。各空腔41上方的开口15的直径可不同,在不同的进污环境下,如有些进污量比较大的情况,我们可以在化粪池的侧边上额外的加上进污口保证进污的顺利进行,但是在有些环境下,很多沉积物较大的情况下,为了掏取的方便,需要将开口15的直径扩开,通常来说需要掏取的位置基本是第一空腔41与第三空腔43,第一空腔41内的积累物比较多,需要掏取的量较大,而第三空腔43内需要保持一定的清澈度,所以需要额外的进行掏取,在掏取量较小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的设置成三个开口15的大小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化粪池使用时,污水首先由进水口排到第一空腔41,在第一空腔41里比重较大的固体物及寄生虫卵等物沉淀下来,利用池水中的厌氧细菌开始初步的发酵分解,经第一空腔41处理过的污水可分为三层 :糊状粪皮、比较澄清的粪液、和固体状的粪渣。经过初步分解的上层的粪液流入第二空腔42,而漂浮在上面的粪皮和沉积在下面的粪渣则留在第一空腔41继续发酵。在第二空腔42中,粪液继续发酵分解,虫卵继续下沉,病原体逐渐死亡,粪液得到进一步无害化处理,产生的粪皮和粪渣厚度比第一空腔41显著减少。流入第三空腔43的粪液一般已经腐熟,其中病菌和寄生虫卵已基本杀灭。第三空腔43功能主要起暂时储存沉淀已基本无害的粪液作用,最后,经过再次沉淀的粪液通过排污口13流入市政管网。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可埋于地下其适用范围广,可以作为住宅小区、学校、医院、企业车间等工业及民用建筑的生活污水初步处理配套设施,还可以用于农村生态厕所的改造。

本实用新型的化粪池结构,利用塑料结构的上池体和下池体结构能够节约成本,且加工方便,在化粪池中配合内部的隔板结构,确保整体具有三相化粪功能,保证整体的化粪效率。本实用新型中的隔板连接在上下池体之间时,可避免装反装错的问题,实现防呆,隔板上的过粪管结构,可大大避免管体容易脱胶后管子掉落而无法使用的问题,从而避免了化粪池使用过程潜在的问题,保证了正常使用。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