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47615发布日期:2018-12-05 16:47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向被清洗物喷射液体而进行清洗的清洗器。

背景技术

已往,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已知有喷射式的清洗器。基于该文献的图1,清洗器具备容纳被清洗物的清洗槽(2)、向该清洗槽内的被清洗物喷射液体的清洗喷嘴(3)、连接于清洗槽内的下部的液体蓄积部(4)、向液体蓄积部的给水手段(5)、自液体蓄积部的排水手段(6)、将液体蓄积部的液体循环供给到清洗喷嘴的循环手段(8)、以及将所述各手段进行控制的控制手段。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7-23985号公报(权利要求1、图1)

在这种清洗器种,作为使运转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有循环手段的循环泵的空气混入。即。若使循环泵工作,液体蓄积部的液体从清洗喷嘴喷射并返回到液体蓄积部,但由于从清洗喷嘴到液体蓄积部的落水时产生的气泡被循环泵吸入,从而产生空气混入。为了防止空气混入,需要使气泡无法到达循环泵的吸入口。

作为防止空气混入的一个方法,例如,在液体蓄积部的上部设置过滤器,通过压力的损失来抑制气泡的方法。然而,单纯地设置过滤器,由于过滤器的压力损失,通过过滤器时的流速下降,因此在过滤器的上部会滞留液体。即,即使液体蓄积部的液位在比过滤器更下方的位置,过滤器的上部也会残留有液体。此时,在循环泵工作时,由于液体蓄积部的液体易于枯竭,因此需要将该分量的液体作为余量蓄积在液体蓄积部。为防止这样的不便,即使使过滤器的网眼更大,也无法有效地排除气泡,从而有可能无法防止空气的混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清洗器种,作为使运转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有循环手段的循环泵的空气混入。即。若使循环泵工作,液体蓄积部的液体从清洗喷嘴喷射并返回到液体蓄积部,但由于从清洗喷嘴到液体蓄积部的落水时产生的气泡被循环泵吸入,从而产生空气混入。为了防止空气混入,需要使气泡无法到达循环泵的吸入口。

作为防止空气混入的一个方法,例如,在液体蓄积部的上部设置过滤器,通过压力的损失来抑制气泡的方法。然而,单纯地设置过滤器,由于过滤器的压力损失,通过过滤器时的流速下降,因此在过滤器的上部会滞留液体。即,即使液体蓄积部的液位在比过滤器更下方的位置,过滤器的上部也会残留有液体。此时,在循环泵工作时,由于液体蓄积部的液体易于枯竭,因此需要将该分量的液体作为余量蓄积在液体蓄积部。为防止这样的不便,即使使过滤器的网眼更大,也无法有效地排除气泡,从而有可能无法防止空气的混入。

于是,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以简单构成防止泵的空气混入的清洗器。并且,在泵的工作中,能够减轻过滤器上的液体的滞留,以少量的液体运转清洗器。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实施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清洗器,其具备清洗槽、清洗喷嘴、液体蓄积部以及泵,所述清洗槽容纳被清洗物,所述清洗喷嘴向所述清洗槽内的被清洗物喷射液体,所述液体蓄积部连接于所述清洗槽内的下部,所述泵将所述液体蓄积部的液体供给到所述清洗喷嘴泵,所述清洗槽的下部或所述液体蓄积部的上部设有过滤器,在所述液体蓄积部的下部的、相较于中央部偏向于一侧的位置设有向所述泵的吸入口,作为所述过滤器,在所述一侧设有第一过滤器,另一侧设有第二过滤器,以每单位面积进行比较时,所述第二过滤器的开口部的剖面面积的合计大于所述第一过滤器的开口部的剖面面积的合计。

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明,在清洗槽的下部或液体蓄积部的上部设置过滤器,从而可以抑制气泡到达泵,进而防止泵的空气混入。此时,在向泵的吸入口的侧,配置网眼较小的(即每单位面积的开口部的剖面面积的合计小)第一过滤器,从而能够防止气泡到的泵。另一方面,在向泵的吸入口的反对侧,配置网眼较大的(即每单位面积的开口部的剖面面积的合计小大)第二过滤器,从而能够减轻过滤器上的液体的滞留。由此,在抑制液体的蓄积量的状态下运转清洗器。应予说明,通过第二过滤器2b之后的液体的,到循环泵14的吸入口30的移动距离长于通过第一过滤器2a之后的液体,可以使气泡在此期间消失。

权利要求2的发明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洗器,其中,所述各过滤器形成为网状,所述第二过滤器的开口率大于所述第一过滤器的开口率。

根据权利要求2的发明,在清洗槽的下部或液体蓄积部的上部设置网状的过滤器,从而可以抑制气泡到达泵,进而防止泵的空气混入。此时,向泵的吸入口的侧,配置开口率小的第一过滤器,从而看可以抑制气泡到达泵。另一方面,向泵的吸入口的反对侧,配置开口率大的第二过滤器,从而可以减轻过滤器上的液体的滞留。由此,可以在抑制液体的蓄积量的状态下运转清洗器。应予说明,通过第二过滤器2b之后的液体的,到循环泵14的吸入口30的移动距离长于通过第一过滤器2a之后的液体,可以使气泡在此期间消失。

另外,权利要求3的发明是,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清洗器,其中,向所述泵的吸入口设置于所述液体蓄积部的长边方向一侧的下表面,

在所述清洗槽的下部或所述液体蓄积部的上部,于长边方向一方设有所述第一过滤器,长边方向另一方设有所述第二过滤器。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明,在液体蓄积部的长边方向的中途分开设置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从而以简单的结构防止泵的空气混入。并且,在泵的工作中,可以减轻过滤器上滞留的液体,以少量的液体进行运转。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清洗器,可以以简单的结构防止泵的空气混入。并且,在泵的工作中,可以减轻过滤器上滞留的液体,以少量的液体进行运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清洗器,表示一部分的剖面。

图2是表示图1的清洗器的下部的侧视的纵剖面图,省略了其中一部分。

【符号的说明】

1清洗器

2过滤器(2a:第一过滤器、2b:第二过滤器)

3清洗槽(3a:左右的倾斜面、3b:前后的倾斜面)

4清洗喷嘴

5液体蓄积部

6给水手段

7排水手段

8药液供给手段

9循环手段

10加热手段

11支撑部件

12清洗架

13配水部件

14循环泵

15凹部

16隔板

17给水路

18给水阀

19排水路

20排水阀

21药液箱

22给液路

23药液泵

24循环配管

25止回阀

26加热器

27液位检测器

28温度传感器

29超声波振子

30吸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面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清洗器1的示意图,表示一部分的剖面。并且,图2是表示图1的清洗器的下部的侧视的纵剖面图,省略了其中一部分。

以下,首先说明清洗器1的整体结构和运行方法,接着说明作为本发明的特征部分的过滤器2。应予说明,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使图1的左右方向为清洗器1的左右方向,并使图1的上下方向为清洗器1的上下方向,与图1的纸面的正交方向为清洗器1的前后方向(近前侧是前方)来进行说明。由于图2是图1的侧视图,因此,图2的左右方向为清洗器1的前后方向(在此,使图2的左侧为清洗器1的前方)。

本实施例的清洗器1具备容纳被清洗物的清洗槽3、向该清洗槽3内的被清洗物喷射液体的清洗喷嘴4、连接于清洗槽3内的下部的液体蓄积部5、向液体蓄积部5的给水手段6、从液体蓄积部5的排水手段7、向液体蓄积部5的药液供给手段8、将液体蓄积部5的液体供给到清洗喷嘴4的循环手段9、将液体蓄积部5的液体进行加热的加热手段10、以及将这些各手段6~10进行控制的控制手段(未图示)。

被清洗物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为钳子等医疗器具。在清洗槽3内,以上下多段的方式设有清洗喷嘴4,被清洗物配置于上下的清洗喷嘴4之间。此时,将被清洗物放置于方格状(或网状)的架子上。并且,根据情况,也可以将被清洗物容纳于篮子中。

清洗槽3为容纳被清洗物的中空容器。在本实施例中,清洗槽3呈大致矩形的中空盒状。清洗槽3可通过门(未图示)进行开闭。通过开门,可使被清洗物进出清洗槽3。门设置于清洗槽3的正面,但也可以设置于清洗槽3的正面和背面的两方。

清洗喷嘴4向清洗槽3内的被清洗物喷射液体。在清洗槽3内,清洗喷嘴4设置为上下多段。在本实施例中,在清洗槽3的一侧部,以上下多段保持有臂状的支撑部件11的基端部,各支撑部件11从清洗槽3的一侧部朝向左右方向中央部延伸。另外,清洗喷嘴4的长边方向中央部可围绕竖直轴旋转地保持在该延伸前端部。

清洗喷嘴4形成有多个将通过支撑部件11内而被供给的液体进行喷射的喷嘴孔(未图示)。若通过支撑部件11向清洗喷嘴4内供给液体,该液体会从清洗喷嘴4的喷嘴孔喷射。介由该喷流,清洗喷嘴4围绕支撑部件11端部的轴承部进行旋转。应予说明,设置于清洗槽3内的上端部的清洗喷嘴4只朝下方喷射液体,而设置于清洗槽3内的下端部的清洗喷嘴4只朝上方喷射液体,上下两端部以外的清洗喷嘴4朝上下两方喷射液体。

于是,如图1的短划线所示,也可以使清洗架12进出清洗槽3。图示例中,设置于上下两端部的清洗喷嘴4设置于清洗槽3自身,其以外的清洗喷嘴4设置于清洗架12。在清洗架12的一侧部设有配水部件13,在该配水部件13以上下多段设置有支撑部件11,清洗喷嘴4可旋转地保持在各支撑部件11。并且,在清洗架12,于各清洗喷嘴4的上部和清洗架12的下部设有被清洗物的放置架。若在清洗槽3内收容清洗架12,则来自于后述的循环泵14的配管连接于配水部件13。

清洗槽3内的下部连接有液体蓄积部5。换言之,清洗槽3在其下部具有液体蓄积部5。在本实施例中,清洗槽3的下壁形成为左右两端部随着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3a,并且形成为前后两端部随着朝向前后方向的内侧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3b。另外,在清洗槽3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且前后方向中央部,形成有朝下方以大致矩形形状凹陷的凹部15,清洗槽3内的下部为包含该凹部15的液体蓄积部5。

图示例中,清洗槽3的下部设有由冲压金属构成的隔板16。形成于该隔板16的孔径设为比后述的过滤器2的网眼充分大的孔径。在本实施例中,以该隔板16为分界,分为清洗槽3与液体蓄积部5。由此,图示例中,液体蓄积部5实质上是由所述凹部15构成。其中,若清洗槽3与液体蓄积部5之间的隔板16的位置是在比最下段的清洗喷嘴4更下方的位置,则可以适当进行变更。并且,根据情况,也可以省略隔板16的设置。

给水手段6是介由给水路17将水供给到液体蓄积部5。给水路17设有给水阀18。介由开启给水阀18,可以向液体蓄积部5进行给水。图示例中,介由将给水路17连接于清洗槽3,从而介由清洗槽3向液体蓄积部5进行给水,但也可以介由将给水路17连接于液体蓄积部5,直接向液体蓄积部5进行给水。应予说明,给水手段6也可以构成为能够供给选自多种水(例如自来水、温水、膜过滤水等)的水。

排水手段7介由排水路19从液体蓄积部5将水排出。排水路19设有排水阀20。开启排水阀20,从而可以从清洗槽3或液体蓄积部5进行排水。

药液供给手段8是介由给液路22从药液箱21将药液供给到液体蓄积部5。给液路22设有药液泵23。使药液泵23工作,从而将设定量的药液供给到液体蓄积部5。图示例中,通过将给液路22连接于液体蓄积部5,从而将药液直接供给到液体蓄积部5,也可以通过将给液路连接于22清洗槽3,从而介由清洗槽3将药液供给到液体蓄积部5。应予说明,药液供给手段8也可以构成为将选自多种药液(例如碱性洗剂、复合酶洗剂、润滑防锈剂、干燥促进剂等)的药液进行供给。

循环手段9将液体蓄积部5的液体向清洗喷嘴4进行循环供给。具体而言,循环手段9具备循环配管24和循环泵14。循环配管24是自液体蓄积部5至各清洗喷嘴4的支撑部件11的配管,在其途中设有循环泵14。应予说明,在图示例中,在循环配管24中,在液体蓄积部5至循环泵14的配管上流侧,构成为与排水路19共有管道。并且,在循环配管24中,在循环泵14的出口侧设有止回阀25。若使循环泵14动作,则介由循环配管24和支撑部件11将液体蓄积部5的液体供给到清洗喷嘴4而进行喷射,并返回到清洗槽3内下部的液体蓄积部5。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手段10由设置于液体蓄积部5的加热器26构成。在图示例中,加热器26是电加热器,但根据情况也可以为蒸汽式加热器。在为电加热器时,通常进行开闭控制,但根据情况也可以调整其输出。另一方面,在为蒸汽加热器时,可向蒸汽管内供给蒸汽,蒸汽的冷凝水介由蒸汽疏水阀被排出到外部。另外,控制设置于蒸汽供应路的蒸汽供应阀的开闭或开度。

液体蓄积部5设有液位检测器27。液位检测器27的构成没有特别限制,例如,由设置在液体蓄积部5的底部的压力传感器构成。此时,根据液体蓄积部5或清洗槽3内的液位,利用水压变化来把握液位。

液体蓄积部5设有温度传感器28。基于温度传感器28的检测温度来控制加热器26,从而可以调整液体蓄积部5的储存液的温度。

另外,根据需要,在清洗器1设有超声波振子29。图示例中,清洗槽3的下部的左右的倾斜面3a分别设有超声波振子29。超声波振子29连接于超声波振荡器而控制振荡。

除了所述各手段6~10之外,控制手段连接于液位检测器27和温度传感器28等的控制器(未图示)。具体而言,给水阀18、排水阀20、药液泵23、循环泵14、加热器26、超音波発振器、液位检测器27以及温度传感器28等连接于控制器。另外,控制器是根据规定的流程(程序)来实线清洗槽3内的被清洗物的清洗。此时,至少可以执行如下所述的冲洗动作。

在冲洗动作中,将液体蓄积在液体蓄积部5内,并介由循环手段9将该液体循环供给到清洗喷嘴4,从清洗喷嘴4向被清洗物进行喷射。具体而言,首先,介由给水手段6向液体蓄积部5进行给直到液位检测器27检测出设定水位。并且,根据需要,介由药液供给手段8向液体蓄积部5投入期望的药液。以来自于药液供给手段8的药液相对于来自于给水手段6的给水成为规定浓度的方式投入设定量。另外,同样地根据需要,介由加热手段10,将液体蓄积部5内的蓄积水加热到规定温度。药液的投入或蓄积水的加热不限于循环手段9的工作之前,也可以为循环手段9的工作之中。在任何情况下,在液体蓄积部5蓄积期望量的液体的状态下,使循环泵14工作,并介由循环配管24和支撑部件11将蓄积液供给到清洗喷嘴4而进行喷射,一边旋转清洗喷嘴4一边清洗被清洗物。另外,从各清洗喷嘴4喷射的液体返回到清洗槽3下部的液体蓄积部5。若满足规定的结束条件(例如设定时间的经过),则停止循环泵14,介由排水手段7将液体蓄积部5内的液体排出。另外,根据需要,反复进行这样的冲洗动作,进行被清洗物的清洗和漂洗。例如,依次进行利用未投入药液的常温水的预洗、根据需要利用投入有洗剂的温水的主洗(通常为多次)、根据需要利用投入有漂洗剂的的温水的漂洗(通常为多次)等。

接着说明设置于本实施例的清洗器1的过滤器2。

本实施例的过滤器2设置于液体蓄积部5的上部,但根据情况,也可以设置于清洗槽3的下部。换言之,过滤器2可以设置于液体蓄积部5内的上部,也可以设置于比液体蓄积部5更上方且比最下段的清洗喷嘴4更下方的位置。在清洗槽3内的下部设置隔板16时,过滤器2设置于比隔板16更下方的位置。图示例中,如上所述,在清洗槽3的下部,介由前后左右的倾斜面3a、3b,形成有朝下方的凹部15,但过滤器2设置于该凹部15内的上部。

于是,在液体蓄积部5的下部的、相较于俯视的中央部(液体蓄积部5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和/或左右方向中央部)偏向于一侧的位置设有向循环泵14的吸入口30。即,构成液体蓄积部5的底壁(或前后左右的任一侧壁)上形成有与循环泵14的连接配管24的开口部30。

另外,作为过滤器2,在所述一侧(即,吸入口30的侧)设有第一过滤器2a,而在另一侧(即,吸入口30的反对侧)设有第二过滤器2b。这里,将各过滤器2a,2b以单位面积进行比较时,第二过滤器2b的开口部的剖面面积的合计大于第一过滤器2a的开口部的剖面面积的合计。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如下。

即,在本实施例的清洗器1中,如图2所示,由大致矩形形状的凹部15构成的液体蓄积部5将其长边方向沿着前后方向而配置。另外,在图示例中,液体蓄积部5的近前侧的底壁设有向循环泵14的吸入口30(对于液体蓄积部5的循环配管24的连接开口)。

另一方面,在液体蓄积部5内的上部,以覆盖液体蓄积部5的上部开口的方式,设有过滤器2。此时,所述吸入口30的侧(在这里为清洗槽3的前半部分),设有第一过滤器2a,而吸入口30的反对侧(在这里为清洗槽3的后半部分),设有第二过滤器2b。在图示例中,第一过滤器2a与第二过滤器2b的边界为液体蓄积部5的前后方向中央部(长边方向中央部),但根据情况,也可以朝前方或后方错开设定尺寸。

使第一过滤器2a与第二过滤器2b的网眼的大小不同。如上所述,以每单位面积进行比较时,第二过滤器2b的开口部的剖面面积的合计大于第一过滤器2a的开口部的剖面面积的合计。通常,各过滤器2a、2b的网眼的大小不是根据位置而不同,而是形成为均匀的网状,第二过滤器2b的开口率大于第一过滤器2a的开口率。换言之,各过滤器2a,2b由网孔形成、第二过滤器2b网眼大于第一过滤器2a的网眼。

根据本实施例的清洗器1,在液体蓄积部5的上部设置网状的过滤器2,从而抑制气泡到达循环泵14,进而防止循环泵14的空气混入。此时,向循环泵14的吸入口30的侧配置开口率小的第一过滤器2a,可以抑制气泡到达循环泵14。另一方面,向循环泵14的吸入口30反对侧配置开口率大的第二过滤器2b,可以减轻过滤器2上的液体的滞留。由此,在抑制液体蓄积量的状态下,可以运转清洗器1。

即,在循环泵14工作时,减轻过滤器2上的液体的滞留,可以迅速地使液体返回到液体蓄积部5内。因此,与在过滤器2上滞留有液体时(例如假设过滤器2整体是由第一过滤器2a构成时)进行比较,可以保持液体蓄积部5内的液位较高,易于防止循环泵14的空气混入。并且,在上述的冲洗动作中,可以减少向液体蓄积部5的给水量。另外,减少给水量会使药液投入量或加热量减少,可以实现运行成本的降低。并且,通过缩短给排水的时间,来实现运转效率的提高。应予说明,通过第二过滤器2b之后的液体的,到循环泵14的吸入口30的移动距离长于通过第一过滤器2a之后的液体,可以使气泡在此期间消失。

本发明的清洗器1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的结构,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特别是,在清洗槽3的下部或液体蓄积部5的上部设置过滤器2,在液体蓄积部5的下部的、相较于中央部偏向于一侧的位置设有向泵14的吸入口30,作为过滤器2,在所述一侧设置第一过滤器2a,而在另一侧设置第二过滤器2b,以每单位面积单比较时,若第二过滤器2b的开口部的剖面面积的合计大于第一过滤器2a的开口部的剖面面积的合计,则其他构成可以进行适当的改变。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液体蓄积部5是由以前后细长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凹部15构成,但也可以由以左右细长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凹部15构成。此时,向循环泵14的吸入口30也设置于相较于液体蓄积部5的长边方向中央部更偏向于一侧的位置(优选液体蓄积部5的一端部),在该一侧设置第一过滤器2a,在另一侧设置第二过滤器2b即可。

并且,液体蓄积部5的形状不限于大致矩形形状,例如可以为俯视时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凹部等。此时,向循环泵14的吸入口30设置于与凹部15的错开的位置,在吸入口30的侧设置第一过滤器2a,且在反对侧设置第二过滤器2b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也可以进一步具备送风机,从而可以将清洗后的被清洗物进行干燥。此时,清洗后的潮湿的被清洗物介由向清洗槽3供给的热风而进行干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