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池布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5206发布日期:2019-03-22 20:26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滤池布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滤池布水,特别是指用滤池布水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地水体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很多城市内河水质污染十分严重,水污染及黑臭现象时有发生,对人民的生活形成很大干扰。生物滴滤池是由人工基质(碎石、砂砾、陶粒等)作为生物载体的水处理技术,污水从上方进入,经过滤料层,滤料在基质表层及表面下流动,靠基质的吸附、滤料表面微生物转化等一系列过程降解水中的营养物质。

滤池布水系统是滤池发挥作用的重要组成,常规采用的穿孔管虽然能够实现均匀布水,但穿孔管堵塞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该技术的使用;此外穿孔管多同时采用压力布水,这又增加了系统设备和出现问题的几率。

目前常见的改进方法是采用布水槽加出水堰替代穿孔管,但是滤池上部的布水槽无法密集布置,通常间距大于1米,进而带来了滤池表面布水不均匀,基质利用不充分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滤池布水系统,通过将布水槽设计为上下两层并以布水管槽斜向连接于两层布水槽之间,从而形成上层布水槽作为主槽道,下层布水槽和布水管槽作为分支槽道,并配合在上层布水槽、下层布水槽的槽壁上形成布水堰口,以及在布水管槽开设布水孔,解决了现有布水槽无法密集布置导致的布水不均匀、基质利用不充分等技术问题,达到实现在整个滤池表面的均匀布水,同时利用开放的布水槽及布水管槽避免了现有布水系统穿孔管堵塞后不易清扫的缺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滤池布水系统,包括:池体,底部设有填料;上层布水槽,设于所述池体的顶部空间中,所述上层布水槽包括若干并排布置的长槽以及连通所述长槽的进水槽,所述长槽具有沿其延伸方向具有相对的二槽壁,定义设于所述上层布水槽相对两侧的二所述长槽为第一长槽,设于所述第一长槽之间的其他长槽为第二长槽,所述第一长槽邻近所述第二长槽的槽壁顶缘以及所述第二长槽的二槽壁顶缘分别下凹形成间隔设置的导水切口及上层布水堰口;下层布水槽,设于所述池体的顶部空间中并位于所述上层布水槽下方,所述下层布水槽包括若干并排布置的长槽,所述下层布水槽的长槽与所述上层布水槽的长槽呈上下错位的间隔布置;所述下层布水槽的长槽沿其延伸方向具有相对的二槽壁,所述二槽壁顶缘分别下凹形成间隔设置的引水切口及下层布水堰口;若干布水管槽,并排且斜向地设于所述上层布水槽的长槽与所述下层布水槽的长槽之间并具有相对的顶端及底端;令一所述布水管槽的顶端与所述上层布水槽的导水切口连接,底端与所述下层布水槽的引水切口连接,所述布水管槽与所述上层布水槽的长槽及所述下层布水槽的长槽呈纵横交错布置;各所述布水管槽底部开设有若干布水孔;令水流进入所述上层布水槽经所述布水管槽导引进入所述下层布水槽,所述水流通过所述上层布水槽的上层布水堰口、所述布水管槽的布水孔及所述下层布水槽的下层布水堰口均匀分布地落入所述池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上层布水槽的长槽的槽壁顶缘在所述导水切口及所述上层布水堰口之间还形成有挡部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挡部结构包括间隔于所述导水切口及所述上层布水堰口之间的宽挡部及窄挡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下层布水槽的长槽的槽壁顶缘在所述引水切口及所述下层布水堰口之间还形成有挡部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挡部结构包括间隔于所述引水切口及所述下层布水堰口之间的宽挡部及窄挡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下层布水堰口的下凹深度大于所述引水切口的下凹深度。

进一步地,所述导水切口、所述上层布水堰口及所述下层布水堰口具有相同的下凹深度。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上层布水槽的长槽外部在对应所述导水切口位置的下侧设有承托件,所述承托件成形为U形结构;所述布水管槽的顶端穿置所述承托件以悬固于所述导水切口下方承接水流;所述布水管槽的底端伸入所述下层布水槽的引水切口以导引水流至所述下层布水槽的长槽中。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布水管槽是截面呈半圆形的管槽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布水管槽的布水孔沿其延伸方向等间隔开设于所述布水管槽的半圆形结构最低点位置上。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由纵横布置的上层布水槽、下层布水槽及布水管槽连通构成的布水槽道,解决了传统布水槽布置间隙不能太密,导致布水不够均匀的缺点。

(2)本实用新型通过上下两层布置的上层布水槽、下层布水槽及布水管槽,使得上层布水槽的水流可以通过布水管槽依靠重力自流进入下层布水槽,并在流动过程中对水槽间的滤床区域进行布水。

(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连接上下层布水槽的布水管槽上按等距开设的布水孔,能够使得布水均匀性大大提高。

(4)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布水槽和布水管槽全部形成顶部开放的槽道结构,只需要定期人工清扫斜向设置的布水管槽,即可清理布水孔,避免了传统穿孔管堵塞后难以清理的缺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滤池布水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滤池布水系统的俯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上层布水槽的堰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下层布水槽的堰口结构及其与布水管槽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与部件的对应关系如下:

池体10;填料11;上层布水槽20;长槽201;连接支槽202;进水槽203,导水切口21;上层布水堰口22;进水口23;宽挡部24;窄挡部25;下层布水槽30;长槽301;引水切口31;下层布水堰口32;宽挡部33;窄挡部34;布水管槽40;布水孔41;承托件42。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于对本实用新型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滤池布水系统,其包括池体10以及设于其内部的上层布水槽20、下层布水槽30及若干布水管槽40。其中:

如图1所示,所述池体10的顶部设有所述布水槽20及所述布水板30,所述池体10的底部填设有填料11。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所述上层布水槽20设于所述池体10的顶部空间中,所述上层布水槽20包括若干并排布置的长槽201以及连通所述长槽201的进水槽203,所述长槽201具有沿其延伸方向具有相对的二槽壁,定义设于所述上层布水槽20相对两侧的二所述长槽201为第一长槽,设于所述第一长槽之间的其他长槽201为第二长槽,所述第一长槽邻近所述第二长槽的槽壁顶缘以及所述第二长槽的二槽壁顶缘分别下凹形成间隔设置的导水切口21及上层布水堰口22(21导水堰口宽度为布水堰口22宽度及32下方水槽布水堰口宽度的4倍,使得沿导水切口输水量能满足上下槽间布水管3个布水孔和下层布水槽1个布水切口的水量),上层布水堰口21数量与布水管槽40数量一致,下层布水堰口32的数量为上层布水堰口21数量的2倍。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上层布水槽20的进水槽203与所述长槽201的中段连通,且所述长槽201的末端之间具有连接支槽202连通,使所述上层布水槽20整体形成类似田字或丰字的排列形态,以达到布水均匀的目的。

如图1、图2及图4所示,所述下层布水槽30设于所述池体10的顶部空间中并位于所述上层布水槽20下方,所述下层布水槽30包括若干并排布置的长槽301,所述下层布水槽30的长槽301与所述上层布水槽20的长槽201呈上下错位的间隔布置;所述下层布水槽30的长槽301沿其延伸方向具有相对的二槽壁,所述二槽壁顶缘分别下凹形成间隔设置的引水切口31及下层布水堰口32。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上层布水槽20及所述下层布水槽30可以是采用钢材、铝或其他合金金属板材,经过弯折加工形成的长形凹槽结构。其中,各层的长槽201/301之间的水平间距较佳为1~2m,且上下层之间的垂直间距较佳为0.2~1m。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所述上层布水槽20的上层布水堰口22及所述下层布水槽30的下层布水堰口32分别较佳以10~50cm的间距布置。

如图1、图2及图4所示,所述若干布水管槽40并排且斜向地设于所述上层布水槽20的长槽201与所述下层布水槽30的长槽301之间并具有相对的顶端及底端;令一所述布水管槽40的顶端与所述上层布水槽20的导水切口21连接,底端与所述下层布水槽30的引水切口31连接,所述布水管槽40与所述上层布水槽20的长槽201及所述下层布水槽30的长槽301呈纵横交错布置;各所述布水管槽40底部开设有若干布水孔41。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布水管槽40斜向连接于间隔布置的上下层布水槽对应的导水切口21与引水切口31之间;所述布水管槽40可以由对半剖开管件制成,所述管件具体可以选自聚氯乙烯(PVC)管或聚乙烯(HDPE)管,且所述布水管槽40较佳是管径规格为DN110-200之间的管材,通过对半切割开后架设于上下两层布水槽之间,从而起到连通水流和布水槽间滤床区域的布水作用。

如图2所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布水管槽40沿水流方向从上向下在剖开的管槽底部间隔20-30cm打孔作为布水孔41,所述布水孔41的孔径根可据滤池进水量在0.5-3cm之间选择。所述布水孔41的孔径可为相同尺寸或者沿水流方向依次增大,以使每个布水孔41与下层布水堰口32下泄水量尽量相近。

借此,本实用新型通过以管槽斜向连接于上下两层错位置的布水槽之间,令水流进入所述上层布水槽20经所述布水管槽40导引进入所述下层布水槽30,从而使所述水流通过所述上层布水槽20的上层布水堰口22、所述布水管槽40的布水孔41及所述下层布水槽30的下层布水堰口32均匀分布地落入所述池体10内,实现了整个滤池表面的均匀布水。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所述上层布水槽20的长槽201的槽壁顶缘在所述导水切口21及所述上层布水堰口22之间,以及,所述下层布水槽30的长槽301的槽壁顶缘在所述引水切口31及所述下层布水堰口32之间,皆分别形成有挡部结构。具体地,如图3所示,所述挡部结构包括间隔于所述导水切口21及所述上层布水堰口22之间的宽挡部24及窄挡部25;如图4所示,所述挡部结构包括间隔于所述引水切口31及所述下层布水堰口32之间的宽挡部33及窄挡部34。

此外,为了实现水流流速及布水均均等目的,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导水切口21、所述上层布水堰口22及所述下层布水堰口32较佳具有相同的下凹深度;所述下层布水堰口32的下凹深度较佳大于所述引水切口31的下凹深度。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布水管槽40的顶端通过设于所述上层布水槽20底部的承托件42实现固定。如图1所示,所述上层布水槽20的长槽201外部在对应所述导水切口21位置的下侧设有承托件42,所述承托件42成形为U形结构;所述布水管槽40的顶端穿置所述承托件42以悬固于所述导水切口21下方承接水流;所述布水管槽40的底端伸入所述下层布水槽30的引水切口31以导引水流至所述下层布水槽30的长槽301中。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布水管槽40是截面呈半圆形的管槽结构,且如图2所示,所述布水管槽40的布水孔41沿其延伸方向等间隔开设于所述布水管槽40的半圆形结构最低点位置上。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滤池布水系统的具体结构实施态样,以下请再配合参阅图1至图4,说明本实用新型滤池布水系统的具体应用实施例。

所述应用实施例按图1结构进行布置。如图1、图2所示,所述应用实施例中的池体10长宽设置为5.6×6.6m,池体10中设有5根水平间距为0.8m的长槽,其中三根长槽201为上层布水槽20,另二根长槽301为下层布水槽30,所述长槽201底部至所述长槽301顶部之间的间距为0.3m。在应用实施例中,上层布水槽20、下层布水槽30采用钢板制成,长槽201、301的规格为长600cm、宽20cm、深25cm。

如图1、图2、图3所示,位于最左与最右的长槽201内侧槽壁(朝向长槽301的槽壁)顶缘以及位于中间的长槽201的两侧槽壁顶缘,分别间隔30cm开设有导水切口21,所述导水切口21成形为平堰口结构,具体规格为宽12cm、深5cm,作为布水管槽40出水口,并沿长槽201全长600cm的长度,于每侧槽壁上开设有19个导水切口21,用以和布水管槽40的顶端相接。如图1、图2、图4所示,所述长槽301的两侧槽壁顶缘对应所述导水切口21的位置开设有19个引水切口31,所述引水切口31成形为平堰口结构,具体规格为宽12cm、深3cm,作为布水管槽40搭入下层布水槽30的固定堰口。

如图1、图2、图3所示,位于最左与最右的长槽201内侧槽壁(朝向长槽301的槽壁)顶缘以及位于中间的长槽201的两侧槽壁顶缘,分别间隔30cm开设有上层布水堰口22,所述上层布水堰口22成形为平堰口结构,具体规格为宽3cm、深5cm,作为上层布水槽20对滤池布水的出水口,并沿长槽201全长600cm的长度,于每侧槽壁上开设有20个上层布水堰口22。如图1、图2、图4所示,所述长槽301的两侧槽壁顶缘对应所述上层布水堰口22的位置开设有20个下层布水堰口32,所述下层布水堰口32成形为平堰口结构,具体规格为宽3cm、深3cm,作为下层布水槽30对滤池布水的出水口。

如图2、图4所示,所述布水管槽40采用HDPE管制作,并选择DN160管材,截为每根1.1m长度,再对半剖开形成半圆凹槽结构,沿布水管槽40凹槽按水流向下方向间距25cm打孔3个作为布水孔41,所述布水孔41的孔径依次为1.6cm,1.8cm,2.2cm。

如图1、图2所示,安装时,所述布水管槽40的方向与所述长槽201、301呈纵横交错布置,所述布水管槽40的顶端悬挂布置长槽201的导水切口21下方,所述布水管槽40的底端呈向下倾斜地搭接在长槽301的引水切口31上。

以上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