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9337发布日期:2019-08-21 00:40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水处理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罐。



背景技术:

“十三五”规划强调农村是重中之重,环境问题是突出短板。农村环境既是最薄弱的难点,也是最有潜力的突破点和创新点。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污水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而被无序排放。如何实现经济有效的农村污水处理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研发有效的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与高效低耗一体化设备对响应“十三五”规划和改善农村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和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现有的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仍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污水处理要求。

鉴于我国农村地区多居住分散,且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存在管网建设投资大、设备安装不便、运营维护成本高和处理效果不明显等诸多痛点,污水处理宜采用分户处理模式,然而,目前广泛使用的一体化设备普遍应用于处理量较大的地区,并且通常存在投资成本较高、运行费用高及运行管理负责等问题,较少有适合于个体户或农家乐等处理规模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中国专利(专利号:ZL201720046833.0)公开了一种户用污水处理装置,虽然适合于个体户或农家乐等处理规模,但其属于一体式结构,体积大,重量大,不便于生产加工及运输;各个处理槽之间不可拆卸,当某一处理槽出现破损时,需要整个装置更换,维护成本相对较高;处理槽的数目不能根据实际需要增减数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制作简单、拆装方便、运输便利、灵活且功能多样的污水处理罐。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罐,其包括顶盖、外罐和内罐,所述顶盖盖设在所述外罐的罐口上,所述内罐设置在所述外罐内部且与所述外罐匹配,所述内罐由多个扇形桶呈圆环状首尾拼接而成,所述扇形桶具有圆心相同的外圆弧壁和内圆弧壁,连接于所述外圆弧壁和内圆弧壁之间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均为拼接侧壁,各个所述扇形桶的内圆弧壁与所述外罐的底面围合形成一个中部空腔,首尾相邻的两个扇形桶不连通,其余相邻的两个扇形桶之间相互连通,首个扇形桶与所述中部空腔连通,尾个扇形桶与外界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扇形桶的第一侧壁设有第一定位凸块,所述扇形桶的第二侧壁设有与相邻扇形桶的第一侧壁上的第一定位凸块配合的第一定位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首个扇形桶的内圆弧壁的上部设有与所述中部空腔连通的第一过水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尾个扇形桶的外圆弧壁与所述外罐的上部均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二过水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相邻的两个所述扇形桶之间通过第三过水孔连通,所述第三过水孔设置在拼接侧壁的上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三过水孔连接有导引管,所述导引管的末端延伸至扇形桶的下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顶盖的下缘设有第二定位凸块,所述外罐的罐口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定位凸块配合的第二定位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顶盖的与所述外罐的罐口之间设有密封条。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扇形桶包括圆心角为36度的小扇形桶和圆心角为72度的大扇形桶。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两个所述小扇形桶拼接后的外部形状与所述大扇形桶的内腔形状匹配。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水处理罐,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内罐是由多个扇形桶拼接组合形成的,组合式设置能够降低内罐一体成型的制作难度,而且多个扇形桶能够满足污水处理多个处理单元的需求;且维修处理方便,只需对破损的扇形桶进行更换处理,无需整体更换,同时还能够将内罐拆分为单个扇形桶进行日常维护处理,能够克服内罐整体过大导致操作难度大的缺点,其操作灵活性高;此外,外罐的设置能够减少内罐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对于埋地布置的场合,外罐可嵌入泥土或混凝土中固定,隔绝内罐与泥土或混凝土接触,从而方便内罐从外罐中取出和放入,不会影响外部的土建工程;并且内罐与外罐的组合结构,能够在内罐中部形成新的处理单元区,充分利用了污水处理罐的内部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水处理罐的外部结构图;

图2是内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扇形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一种污水处理罐,其包括顶盖1、外罐2和内罐3,所述顶盖1盖设在所述外罐2的罐口上,所述内罐3设置在所述外罐2内部且与所述外罐2匹配,所述内罐3由多个扇形桶4呈圆环状首尾拼接而成,所述扇形桶4具有圆心相同的外圆弧壁16和内圆弧壁15,连接于所述外圆弧壁16和内圆弧壁15之间的第一侧壁5和第二侧壁6均为拼接侧壁,各个所述扇形桶4的内圆弧壁15与所述外罐2的底面围合形成一个中部空腔7,首尾相邻的两个扇形桶4不连通,其余相邻的两个扇形桶4之间相互连通,首个扇形桶41与所述中部空腔7连通,尾个扇形桶42与外界连通。

具体实施时,根据污水处理需要,所述污水处理罐沿水流方向可分为依次连通的化粪区、缺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所述化粪区由所述中部空腔7和至少一个所述扇形桶4组成,所述缺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均由至少一个所述扇形桶4组成,也即,所述中部空腔7与所述化粪区的第一个扇形桶41连通,所述沉淀区的最后一个扇形桶42与外界连通,所述化粪区的第一个扇形桶41与所述沉淀区的最后一个扇形桶42相邻但不连通,其余相邻的两个扇形桶4之间相互连通。

可见,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内罐3是由多个扇形桶4拼接组合形成的,组合式设置能够降低内罐一体成型的制作难度,而且多个扇形桶4能够满足污水处理多个处理单元的需求;且维修处理方便,只需对破损的扇形桶4进行更换处理,无需整体更换,同时还能够将内罐3拆分为单个扇形桶4进行日常维护处理,能够克服内罐整体过大导致操作难度大的缺点,其操作灵活性高;此外,外罐2的设置,能够减少内罐3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对于埋地布置的场合,外罐2可嵌入泥土或混凝土中固定,隔绝内罐3与泥土或混凝土接触,从而方便内罐3从外罐2中取出和放入,不会影响外部的土建工程;并且内罐与外罐的组合结构,能够在内罐中部形成新的处理单元区,充分利用了污水处理罐的内部空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化粪区的第一个扇形桶4的内圆弧壁15的上部设有与所述中部空腔7连通的第一过水孔12,所述沉淀区的最后一个扇形桶4的外圆弧壁16与所述外罐2的上部均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二过水孔13,相邻的两个所述扇形桶4之间通过第三过水孔14连通,所述第三过水孔14设置在拼接侧壁的上部;所述第一过水孔、第二过水孔和第三过水孔的作用在于,方便上层清液缓慢流向下一处理单元,有利于污水固液分离,提高出水质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过水孔14连接有导引管,所述导引管的末端延伸至扇形桶4的下部,导引管的设置能避免污水过水时使上层清液变浑浊,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扇形桶4的第一侧壁5设有第一定位凸块8,所述扇形桶4的第二侧壁6设有与相邻扇形桶4的第一侧壁5上的第一定位凸块8配合的第一定位凹槽9,从而实现快速拼接,降低组装难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盖1的下缘设有第二定位凸块10,所述外罐2的罐口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定位凸块10配合的第二定位凹槽11。这样的设计,能使顶盖1盖合在外罐2的罐口上时实现快速定位,避免使用者的操作失误使顶盖1在外罐2上错位,进一步降低组装难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盖1的与所述外罐2的罐口之间设有密封条,保证顶盖1与外罐2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污水泄露。

本实施例中,所述扇形桶4包括圆心角为36度的小扇形桶和圆心角为72度的大扇形桶,两个所述小扇形桶拼接后的外部形状与所述大扇形桶的内腔形状匹配。由此,根据污水处理需要,实现标准化组合配置,可通过将小扇形桶放置在大扇形桶中,以增加污水处理单元数目。

本实施例中,沿所述扇形桶4的外周壁周向设置有防滑凹槽17。在搬运过程中,该防滑凹槽17起到防滑作用。

本实施例中,沿所述外罐2的外周壁周向设置有抗浮凹槽18。污水处理装置埋地使用时,将整个罐体埋入地下,泥土对罐体进行封填的过程中泥土会进入抗浮凹槽18内,将桶体牢牢固定,从而提高罐体的抗浮能力;同时,在搬运过程中,该抗浮凹槽18还起到防滑作用。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